福寿螺事件曝光:食品安全警钟长鸣,还是带壳的好区分

夏至夏日 2024-06-29 12:44:00

近期,一段记者暗访福寿螺产业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揭示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这一事件不仅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也暴露了部分商家在利益驱动下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

福寿螺,这一外来物种自1981年被引入中国以来,因其繁殖迅速、适应性强,迅速在多地泛滥成灾。更令人担忧的是,福寿螺体内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导致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尽管福寿螺并未被明令禁止售卖,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一直被视为“隐患”。

记者通过卧底调查发现,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不少商家将价格低廉的福寿螺冒充田螺进行销售。由于带壳的福寿螺容易辨认,商家便采取去壳加工的方式,使得消费者难以分辨。在暗访中,记者走访了多家加工厂、菜市场、麻辣烫店和烧烤店,发现这些场所普遍使用福寿螺作为原材料,制成各种螺肉制品和零食,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在湖南汉寿县的一个福寿螺加工厂,记者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厂房内弥漫着腥臭味,女工们围坐在成堆的螺肉前快速筛选,部分螺肉还带有粉红色的软体残块。这些螺肉被粗加工后,装入冷库等待销售,主要流向餐饮店和预制菜工厂。加工厂负责人坦言,近年来田螺数量减少,而野外水域的福寿螺却越来越多,因此他们主卖去壳的福寿螺冻肉,一年销量可达几百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福寿螺制品在流入市场前,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尽管有商家提供了检测报告,但样品名多为“大螺肉”,并未明确标注是福寿螺还是田螺。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无疑给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此次福寿螺事件的曝光,不仅揭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也反映了部分商家道德的沦丧。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他们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将危险的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违背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区分福寿螺和田螺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福寿螺的个头比田螺大得多,色泽偏黄,尾部较圆且尖锥很短;而田螺的尾部较长较尖,外壳坚硬。此外,消费者在购买螺肉制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信誉良好的商家,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消费者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同时,商家也应坚守道德底线,诚信经营,切勿为了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

1 阅读:479
评论列表
  • 2024-06-29 15:11

    在南方烧烤店我是不敢吃螺串[笑着哭]

夏至夏日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