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中):豫让漆身吞炭刺杀赵襄子,你会不会觉得太傻

春秋史话 2024-05-28 20:44:51

晋阳就要撑不住了,赵氏即将成为晋国历史的记忆。

智瑶站在晋水岸边人工修筑的堤坝上踌躇满志,他背着手意气风发脚步轻快,如果不是文化差点,几乎要憋出一首吊炸天的诗来。

万万没想到,不久之后看不到活路的赵魏韩三家抱团,发动了一场夜袭,自己的脑瓜被他们惨无人道地进行了物理分割,离开了脖子,成为赵襄子的酒器。

与智瑶一同陪葬的,还有智氏全族二百多人。那天半夜,敌人没有给他们留一丝生机。

智氏平时豢养的门客一哄而散,消失于茫茫人海,藏匿于深山老林,深怕赵魏韩三家宗主追究连带责任,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工不是玩命。

只有智伯的家臣豫让要为主人复仇。

我们不知道豫让具体为智氏做什么工作,估计是个文职,所以并未跟随智瑶一同去攻打赵氏,否则按照他的脾性,应该当场护主而死。

豫让曾经给范氏和中行氏打工,都没有受到老大的重视,后来跳槽到了智氏,得到智瑶的重用。豫让视老板为知己,老板被杀,他要刺杀赵襄子,尽臣子之忠。

豫让和其他刺客相比,最大的劣势是不会武功,没啥战斗力,必须想办法接近赵无恤,趁其不备来一刀,或者两刀三刀。

起初,赵无恤并不认识豫让,所以他本有一个最便捷的路子,就是去给赵氏打工,获得信任之后伺机行动。

然而豫让的原则是——臣子必须绝对忠于老大。

我为曾经的老大智伯报仇,道义使然。假如赵襄子成了自己的新老大,再去杀他就属于不忠,绝对不能这么做。

豫让更名改姓,混进赵府,成为厕所保洁员。

赵襄子准备如厕时,突然心悸不安,提高了警惕,让人搜查厕所抓住豫让。

受审时,豫让直言不讳:“欲为智伯报仇!”

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出于更复杂的考量,决定放掉豫让。或许赵无恤需要敬贤爱才的声誉,或许他在意身后历史的评价,或许他单纯地尊敬孤身走暗巷的勇气。

豫让回去之后并不甘心,还想继续复仇,但是赵家很多人已经知道他的长相,难度系数增大。

为了不让别人认出他,豫让用漆涂在脸上,使皮肤溃烂,面目全非。又吞下火炭,弄哑了自己的喉咙,甚至连豫让的家人,都无法辨认。

豫让乔装成乞丐,躲藏在赵襄子经常路过的桥下,等待目标。

上天似乎并不怜悯豫让,赵襄子经过桥的时候,胯下马匹无故受惊而嘶鸣。

不得不说,老赵的警惕性极高,他不再过桥,派人搜索四周,再次抓住了豫让。

豫让对于行动结果看得并不是很重要,他只是想用自己杀身成仁的壮举,告诫世人身为臣子深受君恩应该怎么做。因而,在无人相识的情况下,豫让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看着半人半鬼的豫让,赵无恤倒吸一口凉气,不解地问道:“你也曾是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智氏灭掉二卿的时候,为何你却不给他们报仇,如今偏偏要为智氏报仇?”

豫让答道: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故以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意思是,老大对我是什么态度,我就以同样的态度回报。

豫让知道自己必死,请求赵襄子脱下外袍相赐,象征性地了却心愿。赵襄子由衷敬佩,十分感动,脱下外套让侍卫交给豫让。

豫让对着袍子刺出三剑,高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事毕,自刎而亡。

豫让的行为,在古时候的大多数人看来,是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忠义之举,是杀身成仁、以死报主的典范。

不过在法家的眼里,刺客属于无视法规、我行我素的社会蛀虫,他们始终给予差评。

世世代代,豫让都被官方或者民间祭祀,怀念他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多。是不是因此,燕赵大地多有慷慨义士?

直到民国,邢台的豫让桥仍在,毁于战火后,可惜就没有重建。纪念事迹的石碑,也充作了路基。

现在,不少人觉得豫让愚忠,傻,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0 阅读:7

春秋史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