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是如何做到屹立千年不倒的?

高级物理知识 2024-05-29 08:04:46

原创 OREO 力学科普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应县木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这座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自公元1056年建成以来,应县木塔已经屹立了近千年,其间经历了多次地震、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却依旧巍然不动。那么,应县木塔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山西应县木塔

首先,应县木塔在设计上,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同时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可谓是中国斗栱登峰造极的作品。唐代的大明宫正殿称含元殿,当时的人为它写了一篇《含元殿赋》,里面有“云薄万栱”这样美丽的句子——应县木塔的斗栱千千万万,绝对堪称“云薄万栱”。

斗拱结构

应县木塔经历了那么多次地震没有倒,斗栱起到了重要作用。斗栱把一个大结构构件变成很多小木块,互相之间又有榫卯联结在一起,地震时产生的力是一个水平方向的寸劲,一个很大的构件,或者一个很坚固的节点,可能一下就被地震摧毁,可是由于斗栱是很多小木块组成的,彼此之间还有一定缝隙,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用术语说它成为一种“阻尼装置”,地震的能量被它慢慢地消耗掉了。这种斗拱的结构,在故宫建筑中也有所应用。

故宫角楼斗拱

其次,应县木塔采用的是“筒中筒”式结构,即由外柱一周和内柱一周形成外筒和内筒(北宋《营造法式》称作“外槽”和“内槽”),二者之间以斗栱和梁架相连,形成无比坚固的结构体系。现代高层建筑,大部分20层以上的高层写字楼,包括中国尊,都是标准的筒中筒结构。建筑最内部是电梯、楼梯这种刚度大的构件,被称为核心筒,建筑最外部一圈的柱或窗间墙,叫外筒,两者以楼板连接。核心筒抗侧向力,外筒能承受拉力和压力。应县木塔与此相反,“内筒”作为各层供奉佛像的空间,“外筒”边缘设置楼梯,并且留有信众环绕礼佛的回廊,甚至还有一周平坐(阳台)可供观景,设计独具匠心。

“筒中筒”式结构体系举例

再者,应县木塔不像现代建筑那样,利用基坑把建筑深深的“埋”入地下,而是通过很大的基座平台将建筑“放”在基座之上。“埋”入地下的做法相当于固定端,可为高层建筑提供足够抗倾覆力矩,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而根据其它古建筑的经验,应县木塔应该是“放”在基座之上,那么,应县木塔是如何提供建筑的抗倾覆力矩的呢?

这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

首先,向上收缩的变截面保证了木塔的中心尽可能地在中线上,横向载荷产生的倾覆力矩在各方向相同,所需的抗倾覆力矩在各方向也相同;

其次,应县木塔第一层直径较上面各层直径有明显的增加,对于没有大底座的建筑(参见下图(b)),在横向载荷下,地面支撑力与重力形成抗倾覆力矩较小(d很小),若横向载荷偏大极有可能翻到,但如果有大底座(参见下图(c)),一方面它降低了建筑整体的重心,另一方面使得地面支撑向外移动,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筑的抗倾覆能力;

最后,古建筑的屋顶通常都很重,增加了建筑物的重量G,也起到了增加抗倾覆能力。应县木塔正是利用上述三点,虽然貌似“放”在基座上不如埋入地下稳定,但实际上,在较大重量和底座的配合下也可以获得足够的抗倾覆力矩。

应县木塔自下而上逐渐内缩的造型

此外,应县木塔还采用了明层和暗层交替叠加的结构形式。从外观上看,应县木塔为5层结构,但实际上,在层与层之间,还有一个暗层,内部加上暗层实际共有9层。暗层(即结构层)和明层有很大的差别,明层只有垂直方向的柱子和水平方向的梁、枋、阑额等,可是暗层里有很多斜撑,斜撑过去的术语叫“斜戗”,它产生了很多三角形的构架,更加稳固,有点儿像现在大跨度建筑喜欢使用的桁架结构,我们在很多仓库、机场都会见到这种结构形式,只不过现代一般是用钢架,而应县木塔中是木头的桁架结构。

应县木塔内部构造示意图

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暗层其实就像“圈梁”一样,把整座塔紧紧箍住了。原来的应县木塔每一个明层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结构,过去塔内只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扇门,其余现在看着是格子门的地方过去都是墙,墙内暗藏玄机,里面带有斜撑,外面糊上泥墙,虽然当时外观没有现在玲珑剔透,可是结构非常稳固。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当地的乡绅们不知道木塔的这个结构原理,可能是出于想让木塔外观更加玲珑剔透的愿望,于是竟然一层一层地把这些墙全部拆光了,让人感到惋惜。

在1935年的维修之中,应县木塔的内墙被当地乡民以“不够玲珑、破坏风水”为由拆除,致使承重结构遭到毁灭性破坏,被梁思成称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这座木塔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归功于其精巧的木结构技术、科学的抗震设计等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应县木塔将继续以其雄伟的姿态,诉说着中国千年的建筑传奇。

文章来源力学科普

0 阅读:0

高级物理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