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外婆去世,处理完她的后事,我把遗产全给了守寡28年的舅妈

名著茶话会 2024-06-19 12:31:50

为了增加可阅读性,部分情节做了艺术化加工,请注意甄别。

2016年8月,我正在上班的时候,突然接到老家来的电话,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你外婆去世了。

尽管外婆已经92岁了,很多年前,她老人家就经常和我们说过,自己能活到这个年纪,早就赚翻了,哪天一口气上不来,你们也不要伤心。

但我还是为外婆的去世而伤心,甚至在那一瞬间,眼泪顿时就等夺眶而出。当即就请了假,连夜驾车900公里,终于在晚上赶到了外婆家。

外婆的一生,可以说是悲痛的一生,倒不是说她的生活有多么的穷苦,而是在她的一辈子里,实在经历了太多的伤痛。

外婆一生生了十个孩子,最终顺利长大的只有四个:大舅、我母亲、姨妈还有小舅。其余的孩子,有的还在襁褓中,要不就是三两岁左右就夭折了。

作为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外婆年轻的时候就几乎流干了眼泪。乃至到了我们长大后,再如何调皮捣蛋,她也从来不会骂我们,甚至连说一句重点的话都不会。

我父亲兄弟四人,到我出生的时候,几个叔叔家的孩子都长大了。而我爷爷也过世得早,晚辈这么多孩子,奶奶一个人显然拉扯不过来。为了一碗水端平,干脆所有的孙子都不带,你们各自找自己的外婆。

于是,我在上学前的孩提时期,基本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主要还是有个比我只大了四岁的小舅,我便更乐意长住在外婆家了。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大舅妈。大舅是外婆的第一个孩子,那个年代的农村人,都是十八九岁就娶亲成家。大舅也不例外,19岁那年,就把18岁的大舅妈娶进了门。

于是,等我经常在外婆家玩的时候,照料我们的,其实还是以大舅妈为主。

大舅妈是个慢性子,自从进门之后,做什么事都不急不躁,外婆其实颇有点微词。但也是自己夭折了太多孩子的缘故,婆媳之间倒也一直相安无事。

尤其是大表姐和我小舅是同年生的,为了出工,大舅妈就被留在家里带两个孩子,反倒是外婆更愿意去外面干活。

用外婆的话说,小玲手脚慢,出集体工会被别人说三道四,倒不如让她在家里带孩子。

这样一来,大表姐和小舅,后来再加上我这个拖尾巴,几乎就都成了大舅妈的孩子一般,每天都要让她呛不知道多少气。

而大舅妈的脾气也足够好,我们几个再这么调皮,她几乎都不会骂人,实在忍不住了,也总是大表姐出气。

乃至我们都长大之后,大表姐还一直对我和小舅发牢骚,让我们好好“补偿”她,因为她小时候替我们背过太多的锅。

如果只是这样,大舅妈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主妇,而外婆和她,也只是一种彼此迁就的婆媳关系。

但88年外公去世,89年大舅突然因为哮喘离世,家里就只有外婆、大舅妈两个女人当家了。那时候小舅和大表姐还没成家,我还在上初中一年级。印象中,大舅妈应该也才四十出头。

在农村,四十岁的寡妇想要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于是,大舅过世后的一年左右,就有人给大舅妈说项,不如再嫁或者找个上门女婿也行。

但这个建议被大舅妈一口就拒绝了,当时的小舅还没有成家,还有外婆一个老人需要赡养。大舅妈认为,自己要是走了,这个家就全散了。虽然三个孩子能带走,但家里的老人怎么办?未成家的小叔子耽搁了成家怎么办?

虽然,大舅妈的留下来,她本身未必能给这个家带来多大的收入,但有她这个壮年人在,至少说明这个家还有个当家人吧。

果然,大舅去世的第三年,小舅成家了,这一切,都让我母亲和姨妈对大舅妈由衷地尊敬。虽然之前,她们姑嫂间的关系就很不错,但大舅去世后她能坚守在家,也就更让两个小姑子和她亲近很多。

后来的那些年里,表哥和小表妹都陆续长大。表哥跟着小舅去了广东打工,大表姐和表妹也先后嫁了人,外婆家,就只剩下外婆和大舅妈两个人相依为命。

虽然,外婆的生活上,小舅,还有我母亲和姨妈会主动负责起经济上的开支,但日常起居的照料上,确实主要靠的就是大舅妈一个人。

后来,我中专毕业回到了乡里当老师。刚好那几年,父母去在广东打工的大哥带孩子,于是,我便接下了代替母亲每周去看望外婆的责任。

最开始,外婆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也还算不错。我每次去看她时,只需要给她买点吃的喝的,以及一些零食水果而已。

每次去了,大舅妈都会主动做饭招待我这个外甥。或许在她眼里,自己的子女都不在身边,看到我这个外甥,也算是同样的兼顾到了自己的母爱吧。

那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也是我成年后去外婆家次数最多的一年,至少每个星期会去一次,有时候可能两三天就走一趟。

而我也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日益垂老的外婆,和大舅妈之间的婆媳之情,有时候恍如更像母女、至少可能类似于姐妹的亲情了。

到第二年,外婆开始有了老年痴呆。当时还是刚开始,神智也就一直在迷糊和清醒之间摇摆,但大舅妈对她的照顾,却从来没有过任何的怨言。

原本以为,老年痴呆的外婆,会随着程度的加重而很快离去,但外婆显然没有,前后持续了五六年之久。

虽然从第二年开始,我母亲和姨妈也会轮着回去照顾几天,但不管怎么说,照顾外婆日常生活起居的脏活累活,基本都落在大舅妈头上了。

老年痴呆的外婆,在最后的一年里,几乎所有人都不认识,但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大舅妈。也是六七十岁的大舅妈,在外婆嘴里依然是“小玲”。

肚子饿了,第一时间就是叫小玲给她弄吃的;大小便失禁了,当然也是叫着“小玲”给自己换衣服。甚至有时候我母亲或者姨妈主动要去帮她处理,她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神情。

而远在广东的小舅,因为他小家庭的变故与波折,似乎忘记了外婆这个老母亲的存在。除了偶尔会打个电话,中途寄点钱回家之外,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才回家住几天。

乃至有一次我亲眼见到,小舅回家在外婆床前叫了一声“妈妈“时,外婆竟然问道:你这个客人是哪里的?

再后来两年,我也离开了老家来到广东工作。

但从小到大、尤其是代替母亲的那一年,和外婆的关系似乎更亲密一些,即使离家那么远,我这个做外孙的,也总是放不下老人家。

可惜的是,人都是自私的动物,纵使我心里再如何牵挂外婆,总还是必须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首位。除了打个电话问问,或者给老家寄点钱之外,她最缺少的亲人的陪伴,反倒是我们最难做到的。

当然,这里面也和有个大舅妈的缘故是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大舅妈,说不准,因为外婆的存在,或许我们这些晚辈的人生,都或多或少会随之改变一些。

时间来到了16年的正月,老年痴呆了六年多的外婆,似乎就那么一夜之间就神智清醒了,我们这些晚辈,能一个不差地认出来。

那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在心里担心:这是不是老人家的回光返照?

果然,到八月的时候,外婆就那么安详地走了。凄苦了一辈子的她,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她人生的最后岁月,能够清醒地和晚辈们说几句话。

按照老人家生前的遗愿,她不希望和外公合葬,而是希望就葬在路旁的菜地里。她的说法,、就这样葬在路旁,你们今后就能多看我几眼。像你外公那样葬在山坡上,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你们去一次……

三天后,外婆的丧事算是结束了,最后一个晚上,我们这些亲人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大舅妈拿出一个小木盒子放在桌子上,对小舅和我母亲、姨妈三个说道:

这是妈临终前留下的东西,说是让我处置,现在拿出来,你们三姐弟分了吧。

作为晚辈,在这样的事情上原本是不准备发言的,但小舅也好,我母亲和姨妈也罢,竟然都面面相觑起来。

按照他们的认为,外婆手里确实应该有点“存货”。因为我老外婆家曾经是地主,外婆出嫁时应该有点嫁妆。那么些年来,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她也没有拿出来变卖过。

最后,母亲和姨妈把目光看向我,从她们的眼光中,我看得出来,应该是让我拿个主意——毕竟我是几家人,包括小舅和大舅妈、姨妈之间最能说得上话的人。

我“依小卖小”地走上去,当着大家的面把木盒子打开,里面倒也没有太多东西:一副镯子应该是黄金的,镯子还挺粗,粗略估计应该有两百克上下。此外还有一些银器。

我故意啧舌不已,夸张地说了几句,说想不到外婆还有这么多值钱的首饰,这么多年来竟然一点风声也没有漏出来。

随后,我脸色一整,直接就把整个盒子塞到了大舅妈手里,嘴里却说道:不管从辈分还是从和外婆的亲昵程度,我认为这个东西只有您才有资格收着。

这么多年了,尤其是最后的五六年里,如果没有您这个儿媳妇,外婆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她老人家能够安享晚年,最终还体面地走,您是最大的付出者。

再说,大舅不在28年了,您这个儿媳妇不管是对老人,还是对弟妹以及晚辈,都没有任何地方被别人说三道四。

作为家里的长媳,外婆婆的遗物由你收着并处置,就说明这个家还没有散。

我的话,从小舅到我母亲和姨妈,都表示赞许。大舅妈还想推辞,我便起身叫上大家起身了,她这才勉强收下。

后来,我也和母亲谈及这个事,母亲很认同我的安排,虽然外婆留下的首饰,确实值得上几十万块钱,但从大舅妈照顾外婆几十年的角度看,这么点钱又算得上什么呢?

相比起可以量化的金钱来说,大舅妈的默默付出的亲情,那才是无价之宝,希望能在我们这些后辈之间永远流传下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