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潮袭来,这次轮到基金了?

科技观察不踩雷 2024-06-11 20:16:50
往年的4、5月份,都是金融圈晒年终奖的时刻,今年不仅是年终奖静悄悄,降薪、裁员、人员优化的消息不绝于耳,前有银行、保险员工人均薪酬普降,后有券商投行大面积裁员的消息频频传出,金融业降薪的大潮袭来,金字塔尖的基金行业也顶不住了,基金经理限薪登上热搜,传闻四起,公募史上最大力度薪酬改革是不是已经在路上了?

文丨财经观察站

作者丨晨曦

基金公司也来花式降薪市场的寒风平等地吹向了每一家基金公司,今年公募基金经理限薪的传闻频频登上热搜,流传版本几经变更,从封顶5000万元,再到封顶1500万元、1000万、500万、360万,随后降至350万。不管最终限薪最终是限多少,但整体行业降薪已经是不争事实。与券商相比,基金公司的降薪也“不遑多让”。降费大潮叠加业绩下行,从中小公募到头部公募,每一家机构都开始“节衣缩食”。某头部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就透露“目前我每月到手工资不到1万2,且2023年的年终奖要到今年6月前后才会发放,传闻折扣力度很大”。除了直接降薪,基金公司还在消减出差费用的方式降本增效。“现在公司鼓励出差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必要不出差,出差的话,也是单间变双人,五星变商务,出差标准普遍降一个level。”更有基金公司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人员优化。年终考核和年终奖直接挂钩,直接将考核下调意味着年终奖的直接缩水。头部机构尚且如此,中小公募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降薪降绩效,2022年的年终奖拖到23年年底才发;2023年的年终奖对于部分中小机构员工来说更是遥遥无期。最近也有基金公司员工抱怨:“以后上下班时间要改成8:30-17:30【之前是9点-17点】。节日调休和银行一致(周六日也要上确认随时能找到人干活。取消年终奖),BASE不调,可能还要降。”也是种变相降薪。目前的降薪可能多归咎于市场行情的惨淡,但实际上行业规范已经从22年开始就在着手公募基金的薪酬问题,2022年6月,中基协正式出台“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在薪酬结构、薪酬支付、绩效考核、薪酬内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市场称之为“公募限薪令”。根据该指引要求,基金公司应当建立实施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制度,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这也意味着,若公募采取这一机制,基金经理想要拿到全部奖金,至少3年内不能跳槽。不仅如此,从去年7月开始,公募降费正式落地,管理费1.2%以上的变成1.2%,托管费0.25%以上的变成0.2%。这直接冲击了公募基金的净利润,按照去年的经营成本,要想保住净利润,只能通过降低薪酬的方式降低成本。可以说,现在不仅是拿的少了,而且拿的也更晚了,高管、顶流明星基金经理,千万年薪基本已成过去式。虽说千万年薪没了,至少还有百万,但是整个行业而言,现在百万年薪也不是那么好拿。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761人,其中担任基金经理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经理人数有1624人,占比达到43%。这部分人刚刚被提成基金经理,大多数人都还没赚到过百万年薪。另外,头部基金和中小基金规模差距越发明显,据了解,对于部分中小型公募的“舵手”而言,年薪未过百万的情况也有存在。虽然现在薪水普降,但对新生代的基金经理更不友好,原生代和中生代的至少赚到了上一轮牛市的钱,对于新生代的基金经理,不仅面临高点接盘的尴尬,可能还要为基民的损失“背锅”,所以只能消费降级,甚至转行另谋出路。

降薪的背后基金行业过去两年利润持续下滑,在154家披露年报的基金管理人数据中,2023年基金管理费合计收入1333.46亿元,同比减少108.97亿元,降幅约7.55%。行业的不景气,赚钱效应差,叠加市场情绪,公募降薪再所难免。过去金融圈的高薪一直被市场津津乐道,很多基金经理头顶高考状元的光环,动辄管理百亿基金规模,每次调研和言论都牵动市场的神经,但是这两年明星基金神奇不在,迅速跌落神坛,让人也不禁感叹当年赚钱的明星经理是不是只是运气好,赚了β的钱。当然降薪可以归咎于市场不好,也有声音认为这是正常的市场调整和竞争的结果,而且去年在市场大跌的背景下,公募依然收取这可观的手续费,这种躺着赚钱的姿态让基民直言很受伤,也倒逼着如今的降费、限薪,现在行业降薪潮在基民看来不过是正常的市场调整。降薪背后笔者觉得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生态的微妙变化,也恰恰是最近3年,公募行业陷入了业绩不佳的困境,投资者获得感差等问题,都对行业的自身变革提出了迫切的改变需求。“裁员”“限薪”、“降薪”,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公募行业痛点的情绪诉求。从行业本身来讲,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前几年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太快了,借着注册制的东风,基金规模迅速扩大,这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发展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些淘汰和出清的过程。在这种阶段,确实会导致一些小型公司或缺乏发展前景的公司出清,进而逐步使行业进入常态化发展,这也是一个必经阶段。

“基”业如何长青纵观行业发展史,公募基金无疑正在经历供给侧改革的“阵痛期”。当下,摆在各家基金公司面前的现实课题是,如何体现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作为,进而为客户创造投资价值?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地获取合理回报,并成长为一流的资产管理机构,才成为一种可能。欲取先予,在行业低谷,更应该去反思去改进,只有真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才能可持续地去获取合理回报。过去“躺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回,等到行业的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清后,那些真正有所改变的公司,才有可能成长为一流的资产管理机构。所以,单纯的“限高”解决不了问题,只是短时间对市场情绪的回应,优化对基金公司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要求,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才是正在行业要做的事情,让那些习惯赚快钱基金经理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周期,什么是市场风险。市场的暖风似乎已经吹起,A股的高开高走,港股的连涨,都让人嗅到了牛市的气息。之前躺赚的基金明星经理似乎也低调了许多,不再那么旗帜鲜明的摇旗呐喊,现在也许正是低头做事,埋头研究的好时候,这对于基金公司的基业长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0 阅读:0

科技观察不踩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