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12天热死11400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有多热?

博速遥河 2024-06-13 16:52:33

清朝的乾隆帝,可以说是一个运气极佳的皇帝,他25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60年,后来还做了3年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最久的皇帝。

而且,他在康熙、雍正两朝的文治武功之下,还带着大清走向了“康乾盛世”的顶点。在乾隆前中期,天下太平,国库充实,清朝的版图也由此达到最大化。

但是呢,这个气运之子有时也没有那么好运,在乾隆刚上位那会儿,中国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天灾。乾隆八年,号称是中国史上最热的一年,这一年热到什么程度呢?

仅仅12天的时间,京城内外就有11400人热死!

乾隆八年有多热?

现在的夏天,貌似一年比一年热,每一年,电视上都会报道某地罕见高温、中暑身亡的新闻,倘若不是有空调、风扇和冰箱这些现代玩意,恐怕有不少人会热到昏厥。

很难想象,在古代,人们若是遇上了极热的酷夏,又会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乾隆八年的夏天,也就是1743年,京城就迎来了一段持续几个月的高温天气,究竟有多热呢?

根据现有的资料,从1743年6月份开始,全国就进入了往年三伏天的高温,7月14日后,京城的气温便一直持续在40度以上,到7月25日,气温一度飙升到了44.4度,地表温度更是达到了65度。

而在这短短12天的时间里,京城近郊和城内有1.1万人中暑而亡,华北地区的情况也同样严峻。

关于乾隆八年的高温,清朝的地方志多有记载:

《续东华录》有述:“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

在《浮山县志》中则称:“五月大热,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者亦有热毙。”此浮山便是今山西浮山县。

《高邑县志》记载:“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 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铅锡销化,人多渴死。”高邑是今河北石家庄的高邑县。

法国传教士、天文学家宋君荣(原名A. Gaubil1)在寄回巴黎的报告中记述:“北京老人称,一生都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种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经难耐,而且很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情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暴毙,然后在路上、街头或者室内被发现,基督徒们为其祷告”。

宋君荣还称“奉皇帝命令,官吏们在街上和城门分发药物”、“高官统计,7月14日至25日,北京已有11400人热死。”

实际上,当时全国有多达48个地区向清廷上报了“热灾”,以至于乾隆都不得不下“罪己诏”,称:“自五月杪以来。谕、京师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怅。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之后,朝廷又下拨了一万两白银,并嘱托官员给热病的人家“添盖蓆棚,给予冰汤药饵,无致病暍”,甚至还赦免了狱中罪行较轻的犯人。

从这些地方记载和乾隆的反思中就能体会到,乾隆八年的夏天,是真的要热死人!

一朝天子尚且热得头昏脑涨,更别提天下的平民百姓。普通人家一没有冰室,二没有避暑山庄,屋内像蒸笼,屋外似烤箱,躲在重阴处都感觉像火烧,连铅锡都热到变形,渴死的,热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而且,古代没有高温补贴,即便是连续一两个的高温,人们还得外出工作,在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做半个月的苦力活,可以想象有多煎熬。

更加要命是,热浪过去之后,各地又得面对大旱灾带来的饥荒。其实,在乾隆八年开春的时候,天气就很不对劲了,气温颇高,降雨稀少,所以这次旱灾几乎是持续了整个上半年,最终导致多地颗粒无收,由此产生的灾民达190万人。

针对于此,朝廷从8月开始,就在各州县发放赈济的口粮。截止到第二年,清朝共发放了127万石粮食,平均一个县5万石,一个人100斤左右。由此可见,当时清朝的国库的确很充实。

说到这,大家是不是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上文提到的高温数据,都是谁统计的呢?这些数据准确吗?

根据目前的考证,有关于1743年高温天气的数据记载,是由宋君荣测定的。

当年,他用新式酒精温度表,以列氏温标记录了京城的高温天气。这是以法国科学家列奥米尔命名的温标(1731年),比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的摄氏温标(1742年)早了10多年。

1731年,列奥米尔将水的冰点定为0°R,而沸点是80°R,这个温标曾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流行,后来逐渐被摄氏温标取代。

根据宋军荣的记录,1743年7月25日15点半,北京的气温达到了35.3°R,相当于44.4℃,而从7月20日起,每天的气温都超过42℃,直到7月26日早间下了一场小雨,最高温才见到了31.9℃,从那之后,恐怖的高温天气才告了一段落。

在乾隆八年之后的200多年里,我国虽然也遇到过极热天气,但都没有那一年气温高、持续久。不过在近些年,随着全球的升温,这个记录似乎有望打破。

0 阅读:2

博速遥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