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于新耳塞的要求是既要又要,那么我建议你看看达音科TITANS2

耳机林sir 2024-05-28 14:50:23

生活中有很多无法避免的悖论。

比如说,我会希望来找我咨询耳机的人,清晰的罗列出自己的预算、需求、喜欢的风格;然而现实往往是,很多人来问你的时候,他自己对这些想的也很模糊,甚至有些人他连自己是想要有线的耳塞还是TWS都没想好,更遑论听音风格这种事。

仔细一想,这种需求模糊也不难理解,太有主见的人他们自己就去各种检索信息对比决策了;来问你的这些朋友,人家一方面是信任你,一方面的确有些事儿自己就没归拢清楚才会来问。然后再深入一聊吧,往往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想在有限的预算里,品牌颜值声音素质听感乃至平衡插口,都要。

这就造成了有主见的用不着问你,问你的都是既要又要的,那么,这里面谁有问题呢?

肯定不是消费者的问题,消费者永远都是对的;也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啥都不问就随口推荐那才不负责任态度有问题;后来我想明白了——这锅应该给厂商们背,厂商们出的东西,不够满足消费者的“既要又要”,那就是他们有问题!

上面这套逻辑看起来,似乎有些强词夺理,实际上要搁在几年前它的确很有些强词夺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这几十年见证的生产力突飞猛进比之前几百年加起来都要多。电影《飞驰人生》里林臻东问张弛:“你知道你不在的这五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的时代结束了?”,“不,那五年,意味着科技进步了,以前做不到的事,现在可以了。”

达音科TITAN S,在两年前上市的时候就被普遍评价为“卷王”,两年之后,其迭代款达音科TITAN S2敲锣打鼓到来之时,业内自然默认它会继续卷上加卷,没理由第一代性价比搞那么凶第二代反而人畜无害嘛,谁让你是达音科呢?

来吧,让我们由外到内,认识一下这位来势汹汹、既要又要的新面孔:

先夸包装,达音科TITAN S2的大红包装配色明显更具青春气息,打开包装第一时间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副在前作基础上全金属表面镀铬工艺、银中带红配色更为高调、也更为年轻张扬的腔体。审美角度来说这个视觉效果还是更倾向阳刚与直男的,不过比之灰银色调的前作它无疑也更适合女性使用。以佩戴来说它不是那么的小巧,真要是耳廓窄小的妹子最好还是先试戴再确定,当然它也不是那种很大的类型,只是在中性身材之余它的后端因为设计语言而比较棱角分明,这一点还是会客观限制其舒适度上限,包括两侧突出的红点,好看是好看,侧躺却会不那么友好。所以佩戴这里它对比上个时代的老同志们会因为人机工学而占据普遍优势,跟同时代的很多塞子比起来则要略扣一分,而这,恐怕也是其仅有的值得我扣分的地方了。

收纳设备从之前蓝色收纳包换成了香槟色部质收纳包,私以为颜值是进步了的;配送的四种不同材质的耳塞套延续了该品牌配件的量大质优;线材部分的进化尤为明显,带Q-Lock Mini可换插头系统的带避震网的四股单晶铜及单晶铜镀银混编线材,视觉效果一下子就追上了当下的年轻化潮流,甚至隐隐跟自家的“川”所采用的线材思路有所呼应,扛缠绕性和韧性也表现上佳——讲真这个价位你光这条线就够把人眼球吸走了。

声音硬件部分,双腔体双磁路高性能动圈单元,搭载高刚性球顶+柔性悬边复合振膜+高张力音圈,辅以能量充沛的内外双磁路是它的主菜——说起来都是达音科驾轻就熟的手段,然而这些东西搁在当年哪个都属于动圈里妥妥的高科技,现在这些旗舰大菜纷纷下放,然后以很高的完善度整合到一个五百以下的塞子里,这些从腔体到磁铁到单元包括单元内部积淀的技术与经验,它们,就成为了在声音方面满足消费者“既要又要”的底气。

在打开达音科TITAN S2的音质部分之前,请大家跟我做同一个动作:把线材尾端Q-Lock Mini可换插头系统的锁定拧开,换上配件里赠送的4.4插头——有平衡头为啥要用单端啊?除非你告诉我说你的前端就只有个3.5孔,那可就太遗憾喽~

达音科TITAN S2的声音,我对他第一印象就是,这根本不是一个500以下的塞子应该有的声场,这个声场的规模感之庞大,其横向之宽、纵向之从容、边际感之轻微,搁在五年前那得是妥妥的千元级才能给到的,搁在十年前则需要几千块的耳塞才能提供……就第一耳朵,就只说声场给得有多宽敞,听的人就能明白这些年耳塞行业的厮杀进化是何等的凶残,实际上这个场感放在如今的市场里也得是卷王一流,五百以下能有这么大场面的,2024年也寥寥无几。

大声场有了,三频跨度上这副塞子也比较能耐,用过达音科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惯常的处理声音思路是保一个又稳又健康的中频,往两端的延伸历来不太刻意,就是在这么个前提下,达音科TITAN S2的低频下潜依然让我有点咋舌,高频亮度的表达虽称不上明艳,也至少给出了该价位很优良的透明度和延伸度、空间感,讲明白话就是这块儿也只能用“超值”来形容。

就分离度而言,你能明显听得出它跟现今旗舰级动圈耳塞在敏锐度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响应速度不会那么一碰就蹦起来,而若拿当年一些千元级动圈来对比它这个信息响应则一点不怵,在大声场和大三频跨度里,每个点位上应有的信息反馈都给得具体而有相当不错的厚度与实感,冲击力和饱满度在该价位段一流乃至超一流;层次感和秩序感也初具条理,大动态的呈现力有未逮,动态稍微没那么夸张的音乐那它可就从容镇定的应给尽给了,通俗来说就是别搞金属别搞交响的话,其余大部分音乐它都吃得下包得住。

听感与风格来说,这是一副典型的能给你较为丰满饱满的中低频,在低频不光给量感还给密度给能量给冲击力,在中频不光给结象还给肉味儿给情绪渲染力的,偏暖偏醇厚设定的耳塞。可能有些老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哦,也就是说它属于传统泛流行走向对不对?跟十年前那些200左右的泛流行耳塞路数类似?”——这话不尽然,因为首先它给出的这个声场和三频张开程度,相对于那些老古董来说太大了,搁在那些年这是旗舰级才有的大框架,在大框架里做一个扎稳下盘的塞子,反映到听感上跟小房间是不一码事的;其次它的能量密度非常高,你不可能在当年那些入门级上听到这么凝实的乐器形体和冲击力,跟它一比那些老家伙的声音有一个算一个,都属于又虚又糊的存在。同样的笔画同样的写法,浅浅一比和力透纸背,给人的印象是完全两码事。

而正是达音科TITAN S2这种力透纸背的中低频强横能量,不光让我想起了他们家另一款以能量见长的动圈耳塞“禅”,也同时说明了这个单元是真的狠,它要是想调校成纯粹注重分离度那种细节流,以这个底子也绝对会调出很厉害的成绩,只是达音科对自己的用户喜好还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知的,保一个尽量主流且富有人情味的听感,是他们一贯的取胜之道。

不过,也有调整空间,我手上这副样机出厂默认是红色导管的氛围增强套,实际上是四种耳塞套里速度感较慢、低频更为丰沛的一款,将其更换成白色的均衡耳套、或者绿色和桔色导管的Candy Eartips耳套,都能收获一个低频残响更快收束、分离度和动态控制进一步提高、高频更透亮的声音,而这两种套套下,我就要收回先前说的“别搞金属别搞交响”那句话了,就可以搞一搞了;而且相对于同价位很多塞子,它会显得更有场面更有气势更恢宏更冲击。至于圆筒状的S&S Eartips套,那其实是四个选择里瞬态最强、最素质流的一个,然而个人觉得它跟TITAN S2声音并不搭,会有些精分。

也就是说将耳塞套提供的四种声音变数加进去之后,这副塞子的可能性和拓展性进一步提高,那么综合下来,它的完全体可以被这样形容:

一副大厂出品,颜值做工都比较时尚的、倾向年轻及阳刚审美的耳塞;

一副给大声场、大三频、同时又给你很优秀的解析力的耳塞,通俗来说就是素质很高;

一副听感设置相当主流、倾向中低频泛流行,又因其素质够高所以远不是当年那些入门泛流行塞能拿来比较的耳塞;

一副配件又多又实用,有3.5口也有平衡口的,四种耳塞套可以充分改变听感提供可玩性的耳塞;

回到开篇的话题,如果你是个预算五百以内,并不擅长用语言归纳自己听音风格但反正流行肯定的听的,别的也都听一些,想要个高音质耳机,得是大厂出品得有声场有素质还希望听起来会觉得哪儿都不错,除此之外你还想要尽可能多的配件和颜值……

朋友,幸亏这是在2024年的中国啊;

看看达音科TITAN S2吧;

以前做不到的事,现在可以了。

0 阅读:5

耳机林sir

简介:音频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