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湿҉湿҉!梅雨季节湿气盛,中医专家教你祛湿小妙招

力菡的笔记本 2024-06-15 22:42:43
#长沙头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六月是南方的梅雨季节,虽气温已逐渐回升,但雷雨天气与对流天气频发,空气湿度增大。中医认为,湿邪为重浊之阴邪,多侵人隐缓而不自觉,伤人致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喻斌教授介绍,湿邪具有以下五个特点,易致多种疾病: 1、易损阳气 《温热论》指出,“湿盛则阳微。”湿邪为阴邪,侵袭人体后易耗损人体阳气,导致脾阳不运,引起腹泻、水肿等;经络与气机不畅,引起胸膈满闷、脘痞腹胀、食欲减退等;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小腹胀闷、小便不畅等。 2、湿性重浊 “重”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容易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关节疼痛等。 “浊”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容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出现满脸油光、眼屎增多、口臭等;湿浊在下,出现大便溏泻、小便浑浊、白带增多等;湿浊浸淫皮肤,出现皮肤溃烂、瘙痒红肿等。 3、湿性粘滞 湿邪致病,多为黏腻停滞,表现在症状的粘滞性及病程的缠绵性。症状多见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口中黏腻、舌苔厚腻,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反复。 因此,潮湿的春夏季很容易引起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等慢性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4、湿性趋下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故多易侵袭人体下部,如湿疹、水肿多以下肢为多见。 5、合而为病 湿邪致病多由“内湿”与“外湿”合而为病,既有潮湿居处、冒雨下水等外因,又有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内因。且湿邪常与寒邪、热邪相合,发为“寒湿”、“湿热”之邪,出现更多的病证。 喻斌教授指出,梅雨季节湿气盛,要想清除湿邪,也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家居环境 应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使用干燥剂、空调等工具除湿,减少雨天及夜间长时间开窗通风。避免冒雨外出,以免淋雨受凉。淋雨后应尽快热水淋浴,可饮用热姜汤,以祛除外邪。 2、饮食运动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甜腻、生冷、辛辣饮食及饮酒。可多食瓜类、豆类、山药、荠菜等应季蔬菜,以及白扁豆、陈皮、赤小豆、薏苡仁、芡实等药食同源的食物,减少滋补性食物及药物的摄入。 可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外出运动,多晒太阳以振奋阳气,选择温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登山、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有助于排出人体的湿邪。 3、顾护脾胃 中医认为,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及运化水液的功能。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则痰湿水饮内生,即“脾生湿”;若外在湿邪侵入人体或水湿内生之后,易困阻脾气,导致脾气不升、脾阳不振,即“湿困脾”,均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职。 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因此,化湿尤需顾护脾胃。 4、中医外治 中医艾灸能温阳补气、健脾温肾,缓解脾虚湿停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可艾灸足三里、神阙、水分、阴陵泉等穴位。 每天或隔天用艾叶煮水泡脚,有助于排出体内寒湿,提升身体阳气。家中可焚香祛湿,如艾香、檀香、佩兰、藿香、沉香等,既可以避虫,又可以除湿。其次,拔火罐也有助于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平时居家可选用健脾化湿之食疗,以减轻湿邪致病。喻斌教授推荐以下四款食疗方: 1、健脾化湿猪骨汤 ▲材料:党参20克、白扁豆20克、山药200克、生姜三五片、红枣数枚、排骨半斤。 ▲做法:排骨洗净焯水,与其他材料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半小时以上,加盐调味即可。 2、驱寒散湿猪肚汤 ▲材料:半个猪肚、党参15克、生姜20克、砂仁6克、陈皮少许、红枣少许。 ▲做法:猪肚洗净焯水,与其他材料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改文火慢煲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3、化湿利水老鸭汤 ▲材料:老鸭、薏米20克、生姜三五片、冬瓜少许。 ▲做法:老鸭洗净斩块焯水,加入炒熟的薏米、生姜,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约1小时,加入洗净切块的冬瓜,再煮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4、薏米茯苓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50克、赤小豆50克、茯苓50克、粳米100克(腹泻者还可加入适量山药、芡实)。 ▲做法:材料洗净放入汤煲中,煲1小时以上至软烂,调味后即可食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符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H)
0 阅读:0

力菡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