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毛主席逝世后,廖汉生公然抗命致电陈锡联:我必须去北京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6-01 08:52:24

1976年9月9日,举国哀恸,全国不少地方都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时任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强忍着泪水,向大家宣布了“毛主席病逝”的噩耗。

在座的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人,可闻听此讯,都感觉天塌了一般,有的甚至放声痛哭。

廖汉生的心情与大家一样沉痛,他决定亲自去趟北京,送毛主席最后一程。

按照规定,廖汉生不能进京吊唁。

真性情的廖汉生,竟公然抗命,一通电话打给了陈锡联,语气坚定地说:我必须去北京!

谁敢摔彭总电话,跟彭总“顶牛”?

1947年8月上旬,彭德怀的怒火,顺着电话线烧到了榆林前线:“你们一纵,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贺龙的脸,都被你们丢光了!”

电话那头的廖汉生毫不示弱,竟然动了粗口,还“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

廖汉生不服气地说:“让你彭德怀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什么样子!”

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是贺龙从二军团带出来的老部队,而廖汉生既是贺龙的外甥女婿,也是跟着他拼杀出来的“嫡系亲信”。

军人,最看重的就是荣誉,廖汉生自然不允许自己的军队被人轻视,所以就跟彭德怀发生了争执。

两人分歧的起因,是彭德怀命令廖汉生率一纵去打榆林,可是,榆林城防坚固,一连两天都没找到突破口。

紧接着,胡宗南又带着援兵赶来了,廖汉生为避免腹背受敌,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让部队撤了出来。

廖汉生本来就窝火,彭德怀这么一骂,让他瞬间上头。

廖汉生气鼓鼓的说:“今天,我就要让野司看看,我们一纵是什么部队,就这一个连,最少也要挡住胡宗南追兵一两个钟头。”

最终,廖汉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当年10月,彭德怀又让廖汉生带着1纵去打清涧。

国民党守军廖昂,率领部队负隅顽抗,战事十分艰难。

同时,胡宗南又让刘戡带着5半旅的兵力赶来支援。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一纵伤亡惨重,716团团长储汉元壮烈牺牲。

廖汉生着急上火,一直在想应对之策。

此时,彭德怀的电话又打了过来。

彭德怀怒吼道:“为什么还没有打下来?我命令你赶快给我拿下清涧外的耙子山!”

廖汉生也提高了嗓门,撂下一句:“部队伤亡太大,有困难”,便摔了电话。

彭德怀的脾气,所有人都知道。

官越大的,他越骂。旁人都只有认错和聆听的份,只有廖汉生敢跟他“顶牛”。

次日一早,廖汉生亲自率部冲锋,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大振,只用了一上午就将耙子山夺了回来。

不过,廖汉生与彭德怀的矛盾还没有完全化解。

在彭总面前撂挑子:我不干了,你自己干吧!

西北野战军扩大会议上,眼里不揉沙子的彭德怀,毫不留情的批评廖汉生的一纵队,在配合六纵队作战时“走错了路,耽误了时间。”

彭德怀还说:“没有意识到危险,自己先走了!”

气头上的廖汉生没有听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误以为彭德怀是指责一纵“故意先走了”,把六纵丢在了阵地上。

而且廖汉生认为,一纵出现失误,也是彭德怀越级指挥造成的。

廖汉生的怒火窜到了头顶,他“啪”地起身质问道:“什么叫故意的?你越过两级指挥直接给团下命令,还是口头命令,事后也不通知。这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要是信不过我们纵队领导,干脆以后把我们和旅都取消掉吧!你直接去指挥团好了!我不干了!”

贺炳炎作为廖汉生的搭档,也立刻起身附和:“对也骂,错也骂,就你一个人最正确!我也不干了!”

贺龙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看着曾经的部下如此不顾全大局,还敢在彭总面前发脾气,立刻出言制止,并严肃的批评了他们。

贺龙是很有大局观的,西北野战军大都是他的直系部队。毛主席一声令下,贺龙就交出兵权,到后方当彭德怀的“勤务兵”。

贺龙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我带的军队,别人也能带。军队要听党指挥嘛!”

这次会议结束,贺龙单独找廖汉生等一纵领导开了个小会。

贺龙先是表扬了一纵在最近几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接着话锋一转,板着脸说:“一纵里,有些领导近来受到的表扬多了,骄傲了,听不进批评了!”

廖汉生、贺炳炎知道,贺总说的“有些”指的就是自己,惭愧的低下了头。

贺龙不容置疑的说:“跟彭总顶牛,要检讨。彭总说了就是命令,必须坚决执行,不管有什么理由,有多大困难,都必须坚决执行,没有价钱可讲!”

林伯渠也跟着开导廖汉生他们:“有句古话叫‘有威可畏,有德可怀’,彭总正是这样的人。你们不要光看到他‘有威可畏’的一面,同时要看到他‘有德可怀’的一面。他的‘威’正是‘德’的一部分。你们愈是了解他,甚至受到他的批评愈多,也就愈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德怀、德怀,‘有德可怀’啊!”

经贺龙、林伯渠这么一说,廖汉生等人深切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贺龙提出,带着他们去找彭德怀当面认错。

看到廖汉生和贺炳炎写的检讨书,彭德怀笑着摆摆手说:“免了,免了,咱们不打不成交。”

彭德怀从来就不是记仇之人,他虽然脾气急了些,可都是为了工作。

彭德怀从没把廖汉生跟自己“顶牛”放在心里,相反,他觉得,廖汉生这种“有话就说”的性格跟自己很像。

彭德怀还鼓励廖汉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也要保持“有炮就放”的风格。

而廖汉生显然是得到了彭德怀的真传,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这种直来直去的风格,发扬光大。

邓公:毛主席提倡廖汉生要把“硬角”坚持下去

1975年中央要对南京军区进行精简整编,邓公和叶剑英一致认为,廖汉生可以胜任这项棘手的任务。

廖汉生性格刚直,执行命令从不含糊。

2月19日,叶剑英鼓励即将启程的廖汉生道:“要大胆工作,中央支持你!”

邓公语重心长的交代道:“你去南京,要认真宣传毛主席,军队要整顿,要统一编制、提高党性、提高纪律性的指示。”

他嘱咐道:“你过去是有‘角’的,有‘硬角’,你要保持这个,这是毛主席提倡的,同时你也要谨慎。”

有棱有角的廖汉生,刚刚到任就立刻开展工作,一次就确定了 20 多名军、师职干部的工作分配。

廖汉生从不怕得罪人,他点名批评了一些不良风气,并作出规定:“军区首长,不管有什么病一定要到办公室才能看电报,无论如何不能把电报送到家里去。”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

首长集中办公制度建立起来,首长办公室也搞起来了,大家自觉地按照机关的工作时间上下班。

廖汉生以身作则,每天7点30分就到了军区大院,下班时,差一分也不会早走。

廖汉生提出了首长学习制度,每个星期一、三、五下午,在军区的首长们,在一起学习军事理论和政治理论。

除了外出、开会、看病等请假的以外,有几个算几个,即使只有两三个人也坚持学习。

对于军容军纪问题,廖汉生也从不揉沙子。凡是有看不惯的,不论军衔高低,批评不误。

他态度坚定的说:“必须大力整顿,提高组织纪律性,要把我们的部队整顿得像个军队的样子来。”

下部队时,廖汉生要求各部队一律不许接送,他带着地图一路找一路走。

来到部队,他听取工作汇报时,要求部队领导不要念稿子,问什么答什么,如果准备了材料,他就带回去仔细看。

在连队、哨所等小、远、散的单位,他总要问干部战士,认识不认识一起来的军长、师长、团长们。

有的说认识,他就当场提出表扬;有的根本不认识,他就当场提出批评。不论官职大小,只要有不端正的行为,廖汉生都会照批评不误。

廖汉生在南京军区一年,海晏河清,他的政绩有目共睹。

时间进入1976年,先是周总理病逝,接着朱老总撒手人寰,尔后又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廖汉生听闻噩耗,泣不成声。

“去北京!送毛主席最后一程!”这是廖汉生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想法。

不过按照规定,廖汉生不能进京。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廖汉生没睡过一天安稳觉。

9 月15日晚,廖汉生经过几天的反复考虑,决定“抗命”。他一通电话打到了军委办公厅陈锡联那里,急切请求批准他去北京吊唁。

16 日凌晨 2 时,廖汉生终于接到军委办公厅的答复电话:中央批准他去北京参加吊唁,瞻仰遗容并参加守灵,他顿时激动得热。

原来,是陈锡联特批了此事,并派专机去南京接廖汉生。

16日上午8时,从北京派来接他的飞机抵达南京。

廖汉生立即登机,经过1小时40分钟到达北京南苑机场。

军委办公厅的同志奉陈锡联之命前来接他,一路上向他说明了批准来京的过程,并告诉廖汉生,他可以参加吊唁和守灵,廖汉生听得频频点头。

16日16 时,廖汉生来到安放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毛主席遗体前,致敬默哀。

望着毛主席的遗容,他百感交集,忍不住痛哭起来,直至返回东大厅仍然泣不成声。

5分钟后,他强压悲痛,再次来到北大厅肃立在毛主席的遗体旁,为他守灵30分钟。

廖汉生是真性情,以他的脾气,即使军委不同意,恐怕也可能私自进京。

好在中央特事特办,廖汉生终于如愿,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

参考文献:

梅兴无.彭德怀被部下“顶牛”之后[N].北京日报,2017-01-23(015).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0 阅读:172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