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与刘邓部队激烈争吵,差点动手,陈毅怒:华野的部队不懂事啊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6-08 13:26:19

“主席,陈毅愿做过河的卒子,有进有退,一切听凭中央调遣!”

面对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调任中原军区,给刘邓当副手的委派,陈毅毫无怨言。

当然,陈毅虽然不再直接指挥华野,却依然保留了职务。

华野与刘邓大军,是配合默契的兄弟部队。

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协同作战,互相帮衬,也创下了不少奇迹。

然而,华野与刘邓之间还发生过摩擦,两支队伍吵得不可开交,险些擦枪走火。

陈毅作为华野的老领导和刘邓的新副司令,必须出面主持公道。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后,陈毅震怒:华野的部队太不懂事!

刘邓大军的一千里,解放战争的一大步

1947年7月29日,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刘伯承就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3A”级电报:“报告首长,紧急电报!”

毛主席在电文中写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毛主席还表示:“陕北不能支持。”

此时,刘邓大军刚与国民党军激战了1个多月,人困马乏,还没来得及休整,却要穿越重重封锁,奔向千里之外的国民党腹地大别山,刘邓二位首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刘邓还是毫不犹豫的回电:“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

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即1947年8月7日,刘邓首长就率领军队往大别山进发。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足有上千里远,这一路既要经过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关隘,还要面对国民党几十个旅的前追后堵。

为了尽快完成作战目标,刘邓首长要求大家轻装简行,被褥、铺盖、棉衣什么都没带。

毛主席为了减轻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的压力,命令华东野战军只留一个东线兵团在许世友指挥下继续在山东内线作战,其余主力在陈毅、粟裕同志亲自率领下,配合刘邓大军向外线 出击,将战争引向蒋管区。

尽管如此,刘邓大军的征程还是举步维艰。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有着“死亡区”之称的黄泛区,这里是一片汪洋,除了坍塌的屋脊和咕呱乱叫的几只野鸭外,再无任何生气。

即便是没水的地方,也都是烂泥,前脚起,后脚陷。

过了黄泛区,就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汝河。

为了阻止刘邓大军南下,蒋介石竟亲自督师,还调来了整编第85师。

8月24日晚,刘邓大军抵达汝河沿岸,前面是荷枪实弹、重兵把守的敌军;后面,追兵只有30多公里。

“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刘邓首长拿出了背水一战的阵势——所有步枪上刺刀,手榴弹开盖,见到敌人就打,打完就穿插,不论敌人的火力再猛,也要硬着头皮前进。

经过20几个小时的激战,刘邓大军终于撕开了国民党的防线。

刚渡汝河,又至淮河,时值雨季,河水十分湍急,而刘邓大军又缺乏渡船。若不及时渡河,后面的追兵又会扑咬上来。

刘伯承亲自上阵,撑着竹竿测量水位。

在他的身先士卒下,刘邓大军冒着生命危险,趟过了变幻无常的淮河。

刚到对岸,敌军就追了上来,好在河水突然暴涨,将国民党军隔在了对岸。

历经25个昼夜,刘邓大军终于从鲁西南,打进了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西连平汉路,东接淮南路,北至淮河,南临长江,山脉东西横亘,南北平原广阔,物产丰富。

刘邓大军的到来,等于在蒋介石的胸口窝插了一把钢刀,让他彻夜难眠。

毛主席欣慰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

刘邓首长感慨道:“这个挺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挺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挺进大别山,刘伯承为何不敢打大仗?

刘邓大军克团风、占黄安、下武穴……横扫长江北岸三百余里。

蒋介石闻讯瑟瑟发抖,以为刘邓大军要端了他的南京老巢,于是给了白崇禧12个整编师,让他趁着刘邓大军立足未稳,率先出击。

不过,刘邓大军并没有集中力量打大仗的意思。

刘、邓二位曾多次向手下各纵队司令指示道:“务于11月5日前解决棉衣,尔后即集结兵力打几个歼灭战。”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急行军,所以刘邓大军把重武器和物资,都留在了山东。

天气渐冷,入冬棉衣成了摆在首长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所以,刘邓首长将第1纵队派往蕲春、广济地区,第2纵队向黄梅、宿松地区,第3纵队向潜山、桐城、庐江、望江地区;第6纵队向黄冈、蕲春地区,沿长江北岸。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持续开辟根据地,向地方筹借棉花、布匹。

面对国民党派出来的追兵,刘伯承指示,应该尽量避战,并强调“目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量分散解决冬衣”。

很快,杨勇的1纵,在红安地区,与前来追击的国民党第40师、第82旅不期而遇。

杨勇认为,这两支敌军是孤军深入,可以瞅准机会打个漂亮的歼灭战。

在向野司汇报后,杨勇的请求却并未得到批准。

杨勇也只好根据上级的指示,向下传达命令:“给敌人让开道路;继续执行南下广济,发动群众、筹办棉衣的任务。”

其实,刘邓首长的担忧很好理解。

第一,棉衣和粮草这些当务之急,目前并未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严重缺乏重武器,整个第1纵队只有1个山炮连,3门山炮,迫击炮、重机枪也是寥寥无几;

第三,队伍过于分散,不能立刻集结。

而且,敌第40师,全副美式装备,火力很猛。

杨勇根据首长的命令避敌锋芒后,敌军依然穷追不舍。

经杨勇再三请求,刘伯承和其他野司首长终于决定:先歼灭敌第40师,再解决棉衣过冬问题。

杨勇在高山铺一带,布下“口袋阵”,让小股部队伪装成游击队,引诱敌第40师进圈。

最终,我军以800人的牺牲,创下了歼敌1.26万的奇迹。

毛主席说:“高山铺大捷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1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的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在那里彻底站住了脚。”

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区,打了不少胜仗,也牵制住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为兄弟部队尤其是华野减轻了压力。

两军闹矛盾,陈老总如何处理?

1948年2月军委决定,刘邓军主力转出大别山,会合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并与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歼灭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当初,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时,就没带多少后勤装备,又在大别山区战斗了大半年。

出来时,大部分官兵的军装都已经磨烂,上面沾满了泥土、血渍等。

刘邓大军与华野汇合后,华野有些士兵说刘邓大军衣衫不整,不注重军容军貌,还有人称他们是游击队。

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刘邓大军的心。

他们深入大别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配合华野作战,华野有些人非但不领情,反而如此奚落。

一时间,刘邓大军与华野的某些人吵了起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让步,最后险些大打出手。

事情闹到了陈毅那里,陈毅震怒,批评了那些挑起争端的华野士兵“太不懂事”,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处分。

随后,陈毅下令,任何人都不许挑起与友邻部队的争执,否则严肃处理。

其实,陈毅非常注重内部团结。

陈毅曾多次严肃强调:“一切时间和精力都要用来对付敌人。大敌当前必须要一致对外,对自己人来说,不要事事要求人家都能谅解,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当然,这场小风波并未影响刘邓大军与华野的周密配合。

1948年6月,刘邓首长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九月华野攻济打援是一次严重作战,需要你们的有力配合。”

此时,济南在山东,而刘邓大军在河南,怎么配合?

很快,战机出现了。

济南战役发起的同一天,刘邓大军开展宛确战役,吸引了国民党军往山东的增援兵力。

紧接着,毛主席又发来电报:“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于是,刘邓与华野两支大军,又一起参加了淮海战役。

后来,陈毅又与刘邓,一起主持了渡江战役。

参考文献:

[1]汪大铭.雪化方知松高洁——怀念陈毅同志[J].革命人物,1987,(S2):13-24+36.

[2]胡居成.陈毅在中原、淮海战场[J].党史博览,2010,(05):20-26.

[3]温瑞茂.集兵江北与夺取中原[J].近代史研究,1986,(05):140-163.

15 阅读:7444
评论列表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