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昭王非要赐死白起?史学家:换成你,你也会赐死白起

鲁老知识分享 2024-05-21 05:18:17

在中国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中,历史长河缓缓流淌,历朝历代杰出的名将名臣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的名将名臣,往往都拥有着响亮的名号,使得他们能够流芳百世,万古传扬。

以武将来说,以下这些称号或许您也有所耳闻。比如汉朝有赫赫有名的封狼居胥名将——骠骑大将军霍去病。

汉末魏晋的司马昭将军,被封为大都督;挥戈天下的秦王李世民,也曾获得了天策上将这样响亮的名号。

其他还有南北朝的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南宋的御前大统制岳飞;以及明朝统兵扫北的将军征虏大将军徐达、冯胜。

还有清朝的抚远大将军,康熙的哥哥福全、雍正的弟弟允禵、还有名臣年羹尧,也曾得此殊荣。

这些响当当的名号贯穿了历朝历代将军们威风凛凛、战绩卓著的一生,但是也有某些称号,混杂在这些光芒四射的称号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这么一位大将军,人称“古今第一杀神”。

一般说到杀戮,能称得上“杀手”已经算很恐怖了,这位却堪称杀手之神,闻之令敌人闻风丧胆!

那么“古今第一杀神”指的是谁呢?他就是与廉颇、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

白起,又称公孙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他的雄才伟略还有在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至今仍旧让热爱军事的古代军事迷们怀念不已、津津乐道。

一、军事世家崭露头角

白起不仅被称为“杀神”和“人屠”,同时也被誉为战国第一战神。回望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不禁感叹造化弄人,名将大多不能善终的悲剧性命运。

被誉为战国时期第一战神的白起,出生于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一个军事世家。

特殊的成长环境,让白起从幼年起便对军事领域非常感兴趣。

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之下,白起很早便展露出了卓越的军事和战略才华。

年轻的白起天赋异禀、聪慧过人,很快,白起便在军事领域有了不小的名声,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白起出生后的时代,正是秦国国力日渐强盛的时期。

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战略,精兵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白起,可谓是生逢其时。

白起不仅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丝毫不逊色。私底下,他与穰侯魏冉走得很近。

要知道,丞相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身份。和秦国的丞相搞好关系,相当于距离皇帝也就几步之遥了。

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彻底推行了军功制度,大力提拔平民担任重要职位,让秦国人民参军建功立业的热情持续高涨。

白起恰恰在此时以“善用兵”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在新任秦国宰相魏冉的大力举荐之下,白起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赏识。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发起攻韩之战,在此次战役中,白起得到了“左庶长”的爵位。

26岁的白起武力值超高,在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其他人在战场上可能还会怯场。

但是我们的战神白起他斩获的首级已经数不胜数了,从而成为了秦营里最年轻的长官。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率军先击败东周大军,然后与韩、魏联军会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龙门附近)。

白起利用敌人的弱点,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韩魏两国逐一击破。

秦军在白起的谋略运作之下,最终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占领伊阙,并且一鼓作气攻下五座城池。

经伊阙会战此役后,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元气大伤,战败后的两国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被迫向秦朝献地求和。

但是两国求和的举动并没有阻止秦王朝的野心。眼见韩、魏两国门户大开,秦昭襄王又岂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升任大良造的白起发兵攻魏旗开得胜,他一举夺取了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三年后,也就是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魏冉和白起又率军攻取了魏国属地黄河以北的六十一座城。

白起四年夺取一百二十二座城池的优秀战绩,可谓是开创了战国将军历史先河。此后,韩、魏更加弱小,再也无力抵抗秦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秦昭襄王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国势走向衰微的楚国。

当时楚顷襄王统治下的楚国“上下离心,守备虚弱。”

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在鄢城西筑起堵水的深沟,引西山长谷水(即蛮水,亦称鄢水)入长渠(后世又称白起渠),把水从城西灌向城东。

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人,楚军主力受到惨重损失,作为楚国重要门户的鄢城也随之陷落。

紧接着,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率领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

以白起为主要统帅的秦军,为了打击动摇楚军的军心士气,还防火焚烧了西陵的楚先王陵墓。

楚国被迫迁都,楚军溃不成军,相继退却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的成阳)、陈(今河南淮阳)。

大败楚国后,秦国的秦昭襄王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从此以后,白起也正式开启了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之路。

二、长平之战千古留名

白起一生戎马,从二十几岁上战场开始,连续征战三十余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为秦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在白起参加的无数场战役中,白起不仅骁勇善战,还善于谋略,屡出奇谋,创造了战场上逢战必赢、战无不胜的神话。

其中让他名扬天下的同时也背负“杀神”恶名的战役,非“长平之战”莫属。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即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所谓上党,指的是今天山西的晋东南地区,相当于长治、晋城两市全境)。

秦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

为什么两国非要争夺上党呢?上党此地拥有山西独有的地貌:遍布星罗棋布的山川、隘口、盆地与河谷,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要地。

历时五个月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长平之战刷新了战国历史,也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彼时的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况对赵国极其不利。

赵国的廉颇将军主张死守不战。眼见赵国不愿意出兵,白起便打起了间谍战,散布廉颇投降秦国的谣言。

与此同时,白起还到处宣扬秦军不怕廉颇只怕曾大败秦国的赵奢之子赵括。

赵国果然上当,更换赵括为主帅,赵括临时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组织进攻。

白起早已对赵括的性格了如指掌,他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令赵国伤亡惨重、元气大伤,赵军在战役持续四个月后,粮草断绝长达四十六天,为了活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赵括突围失败被射杀之后,群龙无首的四十万赵军选择归降武安君。

没想到白起认为赵人的性格阴晴不定,极易倒戈,而且归降的兵人数太多,很难管理。

秦国也没有多余的口粮养活这么多降军,所以下令坑杀四十万投降的赵军。

只在最后一刻,白起似乎良心发现一般,放走了45万降军里年龄较小的240人,让他们回赵国传递消息,得知此事赵国举国震惊。

三、暮年将军被迫自尽

谁可知?成也长平,败也长平。长平之战既是白起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也是他一生的污点。

历史的转折总是来的那么突然,白起凭借一人之力,本可在有生之年帮秦国赢得天下,可惜因为政见不合,落得个被逼自尽的下场。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一面平定了上党全境,巩固秦军对上党的控制;一面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乘胜一举灭亡赵国。

韩国和赵国闻讯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了秦相范雎,收取了好处费的范雎向主张休战。

白起知道此事后,就此和范雎二人心中产生了矛盾。

在其后的若干年里,壮志未已的秦昭襄王数次想让白起出山重新攻打赵国,均被白起拒绝。

白起认为已经错过了攻打的良机,他劝主公勤于内政且与诸国交好。

后来丞相范雎亲自邀请白起出兵,白起仍旧称病迟迟不出发,在秦军屡次战败后,秦王迁怒白起,认为他抗命不遵有二心。

范雎又趁机向秦王说了几句白起的坏话,秦昭襄王便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临死前,仰天长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一代战神在暮年不得善终,就此陨落,令人惋惜!

0 阅读:4

鲁老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