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年增殖放流规模占全国1/5,看渔业大省如何深耕“海上粮仓”

科普三舍 2024-06-08 12:42:39

6月6日,以“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东营市人民政府承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活动并讲话,省政府副省长陈平致辞,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主持。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省农业农村厅、东营市委市政府、各市渔业主管局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

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增殖放流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举措,全国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300多亿尾,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提高社会公众资源保护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连续10年举办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强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宣传,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平台。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通知》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提出新要求。其中要求各地实施好2024年度中央财政资金增殖放流任务,细化增殖放流绩效目标,统筹规划年度放流规模,高质量完成放流任务。

“十四五”以来,各级渔业渔政主管部门每年组织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400亿单位以上,在恢复渔业资源、净化渔业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山东是渔业大省,始终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摆在突出位置,2005年启动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对渔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修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开展增殖放流,突出规范化管理、多元化投入、专业化供苗、社会化参与、效益化产出相协同,创新开展标准化放流、“云放鱼”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950亿单位,每年带动群众性底播苗种1500亿单位,有力促进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山东是国内最早开展规模化增殖放流的省份,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1981年开始,山东省陆续在莱州湾、乳山湾、桑沟湾等海域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198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沿海率先开展中国对虾生产性增殖放流活动,拉开了全国规模化增殖放流的序幕。

1987年,设立省级专管机构,由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2011年更名为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2021年4月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与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整合组建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承担全省增殖放流管理工作。

2005年,在生态省建设背景下,经省政府批准,山东省启动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对渔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修复,增殖放流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8年,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增殖政府规章《山东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办法》。

2010年,起草全国首个增殖行业标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2014年,启动“海上粮仓”建设,将以增殖放流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定位为“海上粮仓”建设的核心区。

2018年,又先后开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海洋强省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等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持续将增殖放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部署。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开启为期3年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增殖放流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2年,印发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十四五”增殖放流发展规划。

目前,山东省的增殖放流规模、管理和技术水平及增殖效益均处于全国首位,年度增殖放流投入与规模均占全国的1/5以上,是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领头雁、排头兵,首创的标准化、法治化、增殖站、云放鱼、大放流等山东理念被纳入全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指导意见,增殖放流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1984—2021年,山东省秋汛回捕增殖产量约76万吨,实现产值约238亿元,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等近海捕捞渔民增收型物种综合投入产出比达1:17以上,回捕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资源已成为全省1万多艘中小功率渔船秋汛的主要生产门路之一。因修复成效显著,在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后的第二年,省委、省政府就将其确定为“为全省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中国对虾

三疣梭子蟹

海蜇

作为渔业大省,山东近年来不断探索海洋牧场绿色、协同、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向海图“粮”,闯出了一条耕海牧渔的山东路径,不仅捧起了“蓝饭碗”,丰富了“齐鲁粮仓”的底色,还养护了水生生物资源,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0 阅读:0

科普三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