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女士萎缩性胃炎,为何2年就癌变?医生说:家族史一定要重视

慕梅评健康 2024-02-06 05:38:57

众所周知,消化道肿瘤都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比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因此,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的人,应该提前做相应的筛查,并要做好例行复查。

先来看一个病例

今天说的是一个比较幸运的病例。

45岁的王女士也是一个医生,平时也没什么不良嗜好,家庭和睦,生活规律,可以说生活得很幸福安宁。

可是,她的父亲、舅舅相继患了胃癌,而且都分别在50岁左右去世。

王女士知道癌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知道自己得胃癌的几率会是普通人的好多倍,所以,她很重视对自己的身体保养,并注重每年体检。从35岁起,她每年都要查幽门螺杆菌、胃肠镜。

这样连续多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异常,不过从40岁起,开始出现了胃局部萎缩伴部分肠化。

2020年10月份又一次胃镜检查,显示的还是胃窦萎缩,局部肠化。看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然而,不久前的一次检查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次照样没有任何症状,只不过是定期复查。

做胃镜时候我觉得胃窦部靠近胃角处,有大约0.6-0.8cm大小的一片粘膜,稍欠光滑,似乎还有点颗粒样增生,并不是像常见的隆起、凹陷或者溃疡那样的胃癌表现,但是看起来很可疑,于是就特意多取了几块组织化验,几天后,病理诊断为腺癌。

不过,这属于粘膜内早癌,可以行内镜下ESD术予以切除,基本上根治,而且不需要化疗。

再回头看看2年前的胃镜图像,同样部位的胃粘膜并没有任何异常。

为何会发展这么快?

排除漏诊及病理取材及分析因素;我觉得王女士起码有3个因素,是其从肠化才10几个月就发展为早癌的:

其一,其父亲、舅舅都是胃癌;这就是家族史;

第二,年龄因素,一旦超过了45岁,人体的各项免疫机能都会下降,肠化等癌前病变的进展势必加快;

其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本身就是癌前病变,加上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共同作用,才这么快就进展为早癌。

再说说什么是家族聚集性?

简单说,一个家族中,相继有多人患癌,就是家族聚集性,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遗传;

所谓的肿瘤遗传,实际上并不是肿瘤本身在遗传下去,遗传的是癌变基因。在此基础上,加上环境中致癌因素的作用,经过复杂的癌变过程,才能产生肿瘤。

大多数肿瘤有遗传倾向,就是癌症患者的直系亲属患该癌的机率较常人增高。

但美国癌症协会认为:只有约 5~10% 的癌症病例与遗传性基因出错有关。

在所有的胃癌患者中,有5%~10%是属于遗传性胃癌,也就是父母的基因遗传给自己的。

其中比例最多的要数遗传弥漫型胃癌,因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一人患癌,不必谈癌色变;

如果直系亲属中2~3人患同一种癌症,要高度怀疑有家族性患癌的倾向,但必须通过基因检测予以排查。

(注:直系亲属:父母、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二是相互传染;

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但致癌的主要因素是可以传染。

如:乙肝、丙肝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乙肝、丙肝病毒可经血液传播,主要是母婴垂直传播,就是胎儿在宫内或出生时已被母血污染而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头号致癌因子,是肠型胃癌(90%的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在胃萎缩肠化发生以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防止大多数胃癌的发生,而幽门螺杆菌经口传染,国内家庭共餐制,很容易通过饮食互相传染,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呈家庭聚集现象,使胃癌也呈家庭聚集发病。

三是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癌症容易在同一家族内出现,这是因为家庭成员生活在同一个环境,相似的不良生活方式,会同时受到某些致癌物质的影响而发病。

比如爱吃咸菜、熏制食品等的家庭患消化道癌的几率就大一些。

那么,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怎么筛查呢?

我们通常建议一般人群要在40岁以前无症状要做两项检查:

一是检查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有,就及时根除;

二是胃肠镜检查。

但有家族史的人显然是高危人群,因此,建议筛查的年龄应该还要提前到30岁-35岁。

有一份国外指南这样建议:直系亲属被确诊胃癌的年龄减去10岁,即他的直系亲属首次胃镜检查的年龄,比如本文中的王女士,她的儿女的筛查年龄就是:

45岁-10年=35岁,她的子女即使没有任何症状,第一次胃镜检查时间也不能大于35岁。

此后,根据首次检查结果,确定下次复查时间:

如果大致正常,可以每1-2年复查一次;

有萎缩性胃炎,比如王女士,那就一年一次,

如果有肠化或轻度不典型增生,那就半年一次。

如果有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那就要更加频繁监测或及时择机切除。

8 阅读:4759
评论列表
  • 2024-05-28 10:43

    故事会而已

  • 2024-02-08 00:02

    只检查没法治有啥用?没癌症都发展这么这么快癌变,切除了,不是更快又会癌变了吗

慕梅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