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落后的炮兵理念以及穆斯塔法的贪心和外行使其兵败维也纳

史海撷英 2024-07-09 16:23:20

几个月后,卡拉・穆斯塔法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准会想起他刚刚带兵抵达维也纳城下的那个下午。1683年7月13日,奥斯曼二十多万大军在大维齐尔(类似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的率领下抵达维也纳,随后布置火炮展开围城,力求一举击破这座哈布斯堡帝国最核心的城市。

这是奥斯曼人有史以来第二次大军围攻维也纳:一个半世纪之前的1529年苏莱曼大帝率军围攻但未克而返;如今1683年卡拉・穆斯塔法也有样学样率领了一支更大规模的部队围攻维也纳城,但这一次奥斯曼人却遭遇了惨烈的失败......

围城

1683年7月初,奥斯曼大军的先锋部队——四万鞑靼军队已经抵达维也纳近郊,正好撞见此次哈布斯堡帝国军队的总指挥——洛林公爵查理。由于鞑靼先锋部队只是轻骑深入,所以指挥官做出了四面出击,伪装成大部队的态势。

洛林公爵查理久经战阵,见鞑靼人声势浩大,心中不免狐疑,于是率军徐徐后撤。但怎奈鞑靼轻骑兵机动灵活,早有一小队人马绕至帝国军后方袭扰,随即两军进行了短暂的遭遇战。

正在双方互相武力试探之际,胆战心惊的城中探子已经向哈布斯堡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汇报,结果导致皇帝误判,以为自己的城外大军已经溃败,于是连忙率家眷亲随携带财宝撤出首都维也纳城,向西撤到了帕绍(Passau)。

卡拉・穆斯塔法

等到1683年7月13日,奥斯曼主帅卡拉・穆斯塔法才最终率领大部队出现在了维也纳城下,此时维也纳城中只剩守城的斯塔伦贝格/施塔亨贝格伯爵(Count Stahremberg)指挥的7000直属雇佣军与15000人的志愿者,另有洛林公爵率领骑兵在城外机动抵抗。

在奥斯曼人赶到维也纳城下后惊讶地发现,原本繁华的维也纳城乡结合部如今只剩一片空地。原来是守城主将斯塔伦贝格伯爵在接手维也纳防务后,便马上下令拆除维也纳城墙外的所有建筑,结果就在城外建筑全部拆除的第二天,卡拉・穆斯塔法就率奥斯曼主力赶到。

由于没有建筑物遮掩,所以奥斯曼人又花了一点时间去安营扎寨。当时奥斯曼大军主要集中在维也纳城西侧,其营寨形似一弯新月,共有2.5万顶帐篷和5万驾运货马车组成了一座“帆布之城”。营寨的正中央由卡拉・穆斯塔法亲自坐镇,在这里发号施令,处理围城事宜和政府公务。而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穆斯塔法的中军大帐豪华程度几乎要跟苏莱曼大帝相媲美。

在奥斯曼大军安营扎寨、构筑阵地的同时,还在维也纳城外布置了此行所带来的150多门火炮,在火炮就位后,总指挥穆斯塔法按照奥斯曼土耳其的惯例致函守军,命令他们投降,皈依伊斯兰教,或是从城中安全疏散。

穆斯塔法写完信后将它交给了手下军官,随后被递给了一名士兵,再经由这名士兵交给了维也纳城的总督斯塔伦贝格伯爵,但等了许久也迟迟不见守军回信。原来这是斯塔伦贝格伯爵的拖延之计。当时帝国军队的主力(约三分之二)都被总司令洛林公爵查理派去了多瑙河上游的林茨,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部队留下来增援城市守备队,有效战力不足两万,根本无力抗衡奥斯曼二十万大军。所以维也纳城中守军唯一一线生机就是尽可能拖延时间,盼望着哈布斯堡帝国的欧洲盟友——巴伐利亚和萨克森(Saxony)的选帝侯,以及最重要的人物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军来援。但一直等穆斯塔法兵临城下之后,皇帝利奥波德才刚刚派使者前去求援,这就意味着维也纳的守军必须在援军赶到前尽可能拖延时间,否则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都将直面奥斯曼的直接威胁!

好在对面的穆斯塔法也很“配合”,他本可以先发制人,迅速动用他占据优势的大军全力攻城,但他本人却对军事并不擅长,因此动作十分迟缓。另外穆斯塔法还有一层考量:如果攻破城池,那么维也纳城中的战利品就会被士兵洗劫一空;但如果守军愿意献城投降,那么战利品就可以全部归他一人所有。

于是贪婪的穆斯塔法决定慢慢攻城,最好在几轮不痛不痒的进攻后直接逼迫守军投降。所以奥斯曼在两日之内就在城外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帐篷和营地,派出大量苦力去挖掘漫长的战壕,彻底断绝了城内和城外的联系。随后穆斯塔法所带来的150门大炮也在各军炮手的操作下开始连续不断的轰击维也纳城墙。但巴尔干山地的崎岖地形极大限制了奥斯曼巨型攻城炮的运输。所以在缺乏水路便利的条件下,奥斯曼人的超级大炮远远落在了主力部队后面,这也是奥斯曼攻城进度缓慢的一大原因......

进攻

当围攻开始后,卡拉・穆斯塔法很快就发现守城一方在火炮方面有优势,不仅数量更多,而且质量也更好。因为后勤运输的关系,穆斯塔法的攻城巨炮和重型火炮远远被落在后面,他的军中实际上只剩轻型和中型火炮,就像当年苏莱曼大帝第一次围攻维也纳的情形一样。

这些轻型火炮对付一下野战的敌人尚可,但要轰击维也纳结识的城墙则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欧洲自16世纪开始不断推行与升级的棱堡防御体系,让炮兵的射击效果大打折扣,尤其维也纳城更是哈布斯堡帝国的心脏,其城防水平几乎就是欧洲顶尖。更为致命的是,当时奥斯曼人的炮兵理念基本还停留在三十年战争之前的水准,早已跟不上近现代欧洲军事改革的最新成果。此外奥斯曼军中很多在布达制造的弹药质量低劣,甚至有些炮弹根本都不爆炸。因此火炮很难对维也纳城墙造成重创,只被奥斯曼人看作是辅助工具。

奥斯曼人真正的攻城手段还是他们最为擅长的挖地道,并在挖好的坑道中进行爆破来炸毁城墙。这项“传统艺能”已经在此前的甘地亚围城中大显身手了。此外奥斯曼人还采取了欧洲流行的平行堑壕战术,即用炮兵掩护工兵挖掘一条靠近墙角的战壕,然后再用军队进驻刚刚挖好的新堑壕,掩护挥汗如雨的工兵们再次开挖。

1683年7月25日,即穆斯塔法率军抵达维也纳城12天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开始正式攻城,但第一波进攻很快就被维也纳城内的军民击退。随后奥斯曼人开始挖地道。

当地道推进到足够近的距离后,来自塞尔维亚的工兵们将发挥平日在矿内作业的特长。挖掘地道,埋放炸药,然后引爆整段城墙的根基。但守城士兵也不是傻子,也挖掘针锋相对的地道,用炸药等手段来摧毁奥斯曼人的坑道或阵地。维也纳的守军一面用300门各式火炮还击,一面挖掘反攻城地道,还将巨大的树桩插进土中建成了新的临时障碍。据说一名城内的面包师,通过自己面包炉的颤声发觉了奥斯曼人的一条地道,帮助守军及时将其破坏。而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一种以土耳其新月形状的面包被大量烤制出来,这就是今天所熟知羊角面包的起源。

就这样,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另一方面,卡拉・穆斯塔法包围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及周边的乡村地带,在很大一片区域内截断了多瑙河两岸的交通,避免对岸的敌军过河来援。接着他驱使基督徒俘虏帮助他的军队修建堑壕体系,堑壕向着城墙和棱堡的方向延伸,以便于接下来挖掘地道。但石质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城内守军也没有坐以待毙,经常向城外发动突袭,被损坏的防御工事也总是很快得到修复。并且配备马刀的土耳其人在交锋中往往也敌不过手持长戟、大镰刀和战斧的德意志人。

这些就注定了维也纳之围会变成一场漫长的围攻战,而围城时间越是漫长,胜利的天平就越是往基督徒这边倾斜,因为德意志雇佣军和扬・索别斯基已经完成集结并火速前来支援......

援军

经过一个多月的胶着,奥斯曼工兵用地雷在城墙上炸出了许多缺口,并在9月4日的一次猛烈爆炸后,在维也纳城墙上炸出了可供50人并排通过的巨大缺口。于是大量来自赤贫阶层的宗教炮灰开始发起不要命的冲锋,将斯塔伦贝格伯爵的手下赶出了角堡,新月旗一度被插上了维也纳城头。

从巨大缺口涌入城中后,奥斯曼士兵一边高喊着安拉的名号,一边挥舞着旗帜和武器。但守军随即发起了猛烈反扑,就连火枪手们也装上了早期的插入式刺刀,伴随长枪手一起堵住缺口。将铺天盖地的异教徒硬生生地捅了出去。接着就是城里的工兵在缺口的后面筑起了临时的后退城墙,并在上面架上了野战炮。

由于忌惮守军的强大火力,总指挥穆斯塔法一直拒绝出动全军进行强攻。他不想自己的生力军在几乎没有射击死角的城下被成片射倒。他也不愿意让城里的战利品被杀红眼的士兵抢夺。他更希望用这笔钱进行下一步的征服行动。于是在经过两个小时伤亡惨重的激战之后,土耳其人还是被赶了回去,但守军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因为直到9月4日,维也纳守军已经因伤亡、缺粮和流行病爆发而精疲力尽,就连城内的饮用水也开始发生困难。

不久之后,奥斯曼围攻部队再次在城墙上炸出一道缺口,已经为数不多的守军也再次将冲锋的奥斯曼炮灰部队赶了出去。此时所有人都明白:这座城市所剩的时间不多了!等到四天之后,奥斯曼人先头部队已经控制了部分成为废墟的城墙,维也纳的陷落似乎已经指日可待......

但就在同一天,一枚信号火箭突然划过了陷入死寂的维也纳上空,不论是围攻者奥斯曼人还是守军基督徒都被这一突兀的信号所震惊!它意味着利奥波德皇帝的援军在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的统帅下终于赶到了!

就在奥斯曼大军被死死钉在维也纳城下之时,来自德意志和东欧各地的援军也开始了集结。47000名来自洛林、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德意志军队被召集起来。明白唇亡齿寒道理的诸侯们都派出了自己麾下的军队出战。

波兰立陶宛国王扬・索别斯基由于来不及等立陶宛人完成动员,便在立陶宛军队缺席的情况下,只率领27000波兰军队南下。这些援军将以不足8万的兵力挑战奥斯曼人的几十万大军!当然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的进军速度跟穆斯塔法的围攻一样缓慢。他从华沙出发,在克拉科夫(Cracow)耽搁了一段时间,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久,他用舟桥渡过多瑙河,与洛林公爵统率的奥地利军队主力和来自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德意志部队会合。

就在基督教联军不断向南聚集的同时,奥斯曼人也派出大量鞑靼骑兵在外围进行警戒掩护。然而这些游牧骑兵不仅需要负责侦查,还需要为自己和友军搜集足够的粮草补给。而奥斯曼人过大的军队规模严重超过了战区附近的后勤承载能力,所以不断分散的轻骑兵在遇到一股股杀气腾腾的基督教援军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而当联军开始在多瑙河上架桥时,鞑靼骑兵更是拒绝为宗主卖命。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的仆从军被派去阻击,但这些基督教仆从被联军全部击溃。

在援军汇合并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之后,扬・​索别斯基的大军就这样毫无阻碍地行军了三天,沿着难走的森林小路登上了俯瞰维也纳的卡伦山(Kahlenberg)。他们惊奇地发现,此地竟然没有被土耳其人占领。于是索别斯基居高临下地朝被围攻的城市望去,看到它的城墙被迷宫般的堑壕包围,间或还有几段城墙已经化为了碎石堆,但敌军并没有集中起来,他们的营地也没有设置壕沟防护,这当然是毫无军事头脑的卡拉・穆斯塔法的杰作。

看到这一情景,原本还因为兵力不足而心里直打鼓的扬・索别斯基长舒了一口气,并且自信地对身边人说道:“他这营地扎得很糟糕。此人不懂战事,我们肯定能打败他!”就这样,整场1683年维也纳之围迎来了彻底的转折:原本“胜券在握”的奥斯曼大军遭到扬・索别斯基所率援军的突袭;而本来步履维艰的城内守军则在城外援军的鼓舞下重燃斗志。从这一刻起,奥斯曼帝国对外战争情况发生了彻底的转折,而欧洲人则在1683年维也纳之围后对奥斯曼帝国发起了全面的反攻......

0 阅读:9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