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不要再误判房地产走向,两个现象已出现,准确率或超想象

个性装修风格 2024-06-25 14:57:04

先说一个楼市好现象吧。

短短半年多时间,一线城市已经历3次楼市放松政策洗礼。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每一次楼市政策优化,都能释放一批购房需求,只是持续性不强。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多次政策加码,一线城市的楼市在本该属于楼市淡季的时候,走出了不错的行情。

比如5月的上海,不仅新楼盘的咨询量明显增加,房产中介也开始忙得不亦乐乎,有的门店很晚还接到客户咨询的电话。而且,房产中介在与房东沟通过程中发现,后者本来还有还价余地,现在则拒绝还价,甚至还有涨价的,反正就认为不愁房子卖不出去了。

还比如北京,截至5月29日,全市二手房成交量已达1.17万套,即便按照日均成交量算,加上最后两天的数据,全月二手房成交量突破1.2万套已是板上钉钉。这是啥概念?

一般说来,二手房是最能反映楼市热度。按照北京过往楼市的特征,若二手房月度成交低于0.8万套,表明市场非常冷淡;若达到1.2万套,则表明市场处于温和状态,买卖较为平稳;但若达到1.5万套,则意味着市场正式开始向上。

所以,当地业内往往把月度1.2万套的二手房成交量视为荣枯线。虽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市场就要开始向上,但考虑到“5.17”新政出台后才半个月不到时间,已明显能感受到后半段正在发力,如果再接力“沪九条”(基本是定局),北京二手房成交继续上攻应是大概率。

不得不说,就北京、上海楼市开始爬坡现象的出现,只要持续3-4个月以上,市场也就基本轮动起来了。但问题是,另一个现象的出现,让决策者等不及也等不起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5月31日发布的采购经理运行指数运行情况显示: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3月50.8、4月50.4,降到5月的49.5;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3月的53、4月的51.2,降到5月的51.1;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从3月的56.2、4月的56.3,降到54.4;

综合采购经理指数从3月的52.7、4月的51.7,降到4月的51。

没有全部画图,但大家可以脑补一下,采购经理指数反映的是经济变化趋势,除了服务业勉强维持,各项指数快速下行,出现两个月连跌现象。如果说一季度经济发展还可圈可点的话,二季度的经济发展压力无疑放到最后最后一个月,即6月。

换言之,要想二季度各项指标回升或者企稳,就需要更大的刺激加码政策出台。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的房地产就不能掉链子。

前面我们说了,一线城市在多番政策作用下,向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问题是,一线城市也仅仅只有四个,GDP总和也不过15万亿多,与全国120多万亿的经济体量比起来,占比也才12%左右。

所以,要想整个经济恢复,就楼市而言,一线城市是龙头,不仅自己要好起来,而且还要带着一众小弟们一起奏乐一起舞。怎么办呢?

都知道,一众小弟们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限制政策需要解除,唯独继续在降低购房者成本上下功夫,这就是笔者前面说的,继续降低房贷利率,降低房产交易税费、加大库存房的收购和拆迁安置等等。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加快一线城市解除限购的步伐,更大范围地解除,更快地解除。因为一线城市有强大得多的需求和购买力,只要一线城市楼市彻底热了,其他城市的楼市就会自然而然扭转预期。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经济发展压力,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上深(广州事实上已没啥限制了)的限购将以更快速度放宽、放开。

整体而言,就当下的楼市观望者来说,要判断接下来的房地产走势,以上出现的两个现象是重要参考,可行的做法是:一是紧盯一线城市楼市限购放松步伐,二是看自己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变化。如何看成交量呢?笔者把此前文章总结的经验再复述一下:

对大多数城市而言,当二手房成交量连续高于此前12个月的平均成交量,一旦持续时间达到4-6个月时间,楼市向上趋势确立。直接表现是,开发商开始收回折扣优惠,市场出现“量价齐升”现象,这往往是楼市上行的初期阶段,如果确有购房需求,应及时出手。

反之,二手房成交量持续低于此前12个月的平均成交量,持续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意味着楼市趋势将向下,或者再次下行趋势确立。如果有处置房产需要,应及时脱手。

可以看到,判断房地产走势,均遵循“量在价先”的规律,任何主观判断均不及成交量来得实在、靠谱。因为,任何市场变化都是依靠大量的真金白银投出来的,股市如此,楼市亦是如此。

0 阅读:4

个性装修风格

简介:每天更新个性装修知识,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