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

才干王营评 2024-06-23 19:19:46

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

新校长传媒 2024-06-22 07:03 重庆

在前不久的一档节目中,搜狐CEO张朝阳提出一个观点:“我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中国人成长比较慢,在年龄很大的情况下也都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

张朝阳的这番话刺痛了很多年轻人的心,评论区有一句很扎心的话:我三十多了还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要不要结婚,也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喜欢什么样的人,很茫然。

未来想要干什么,是中国人普遍都焦虑迷茫的问题。不只是30岁,从18岁到知天命的50岁,恐怕都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不敢折腾的中国孩子

“迷迷糊糊”地过完一生

文 / 啾啾

来源:《张朝阳:在中国长大耽误太多时间》

张朝阳的这番言论虽然偏激,却不无道理。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确实会对人的成长轨迹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未来想要干什么这个问题,中国人似乎普遍迷茫,很多人一辈子迷迷糊糊浑浑噩噩。

为什么我们穷尽一生都没有找到人生的目的呢?原因无外乎两个。

从小习惯“按部就班”

一生都在追寻“标准答案”

一直以来,中国孩子的前半生都被学习和考试占据大部分时间,几乎没有心力和闲暇思考未来要做点什么,也不知道学习和考试的目的,没有目标感。我们甚至不被鼓励去思考,父母老师会对我们说:考上大学就好了,毕业就好了,拿到高分就好了......从家庭到学校都在渲染一种“你只管听安排”的气氛。

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看似有着远大的人生目标,实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的创意热情。大多数孩子过着追求标准答案的一生,从小学到初高中,每一个都是关键阶段,不容出错。而毕业后又好像一生都泡在水里,做梦都想着考研、考编、考公上岸。除了刷题和考试,再没了别的兴趣和爱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按照既定程序走下去。

按部就班的要求,让中国孩子过早失去奋斗的动力,消磨了热血,也养成了路径依赖。而我们给孩子成长的容错机会并不多,甚至不能容下“小孩生病不用写作业”这样的小事——少做一页,这辈子就可能与清华北大失之交臂了。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向社会才发现,这些年挑灯夜战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早已大相径庭,苦心修得的学分做不了等价交换。在生活的拷打下,迫不得已再从“社会大学”重新学习怎么挣钱养家、怎么为人处世。一些幸运的人终于在某个时候找到人生目标或方向,回头望才发现已经浪费太多时间。

这种“被安排的一生”又进一步导致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四无”现象的背后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掌控感。很多孩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或者为了完成父母心愿,他们对于自己时间、目标、梦想失去掌控。即使自己有意见也不被重视,有想法也不被允许,于是不再主动支配自己的生活。

被“未来”绑架,只好不停地内卷

“未来”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每个中国孩子的头顶上。我们拼尽全力学习,牺牲掉一切玩乐和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让这把剑不要砍在自己身上。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话:“经济不好,要好好学习才能赚钱;阶层固化,要好好学习才能突破阶层;AI崛起,不好好学习就要被替代了。”

虽然很难说清楚这里头的关联,也不知道学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应对未来,但每个人都怕“潮水退去,只有自己在裸泳”,只好不停地卷——

考不上985,天要塌下来了;中考被分流,这辈子没指望了!每个人都惶惶不可终日,活在即将被未来淘汰的噩梦中。一群活在无尽恐惧中的人,如何迈出轻盈的步伐?如何心怀理想和信念去完成伟大的目标,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阿兰·布拉克尼耶将这种焦虑情绪概括为“未来忧郁症”,并给出了五个解决方案:

1. 每日思考未来:接受并思考未来的不确定性,避免否认现实。

2. 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和了解的渴望是一种能量,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对未来的控制感。

3. 赋予生活意义: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义。

4. 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舒适区,避免陷入负面体验循环。

5. 增加大自然接触与体育活动:大自然提供心灵慰藉,体育活动通过成就感和对某种运动的掌握让人拥有自信,舒缓压力和抑郁。

“浪费”掉的生命并非毫无意义

甚至是必要的

文 / 我是吴双

来源:《张朝阳: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了太多时间?》

不难看出,张朝阳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他想提醒大家:要尽快确定人生目标,勾出一条“动车路线”,以免人到暮年追悔莫及。

今年43岁的我,也是在传统教育体系里长大,同样很长时间都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而我觉得,大多时候,“浪费”掉的生命也并非毫无意义,甚至是必要的。

果子成熟有早有晚

并不是浪费,只是不同罢了

正如庄子所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智慧在于宽广的心胸和深远的视野,而非计较一时的得失,这都需要时间。他又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怎能以有限的生命去衡量无限的知识与成长呢?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四岁立志以画画谋生,15岁离家开始追求梦想。他的早熟,是家庭环境、天赋与坚持的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跌跌撞撞”、“兜兜转转”往往才是生命成长的大规律。而人生的转折,“开悟”,拥抱使命感,还需要经历一些关键事件。有一次,俞敏洪就告诉蔡志忠先生,他本科的时候因为肺结核在医院住了一年,正是这一年他打通了一个点:“不要跟人家比成绩,比文凭,想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后来同学们选择出国,他一个人留在国内做英文培训。

很多人都是那个慢成长的孩子吧!你走过的路,吃过的苦,经历过的时间,都会成为人生的财富,成为打通“任督二脉”的必由之路。某件事究竟是在浪费时间,还是积攒人生阅历,决定于你如何看待它。

乔布斯说:“你无法预见性地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点滴之间的联系。要相信,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或多或少与未来产生关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擅长做你自己。

重新思考,引导孩子

活出一种“曲径通幽”的人生

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

牛仔领队老柯告诉乡巴佬米契,人生的秘密是只做一件事。什么事呢?老柯说:“你必须自己找到它”。然而,找到这个秘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需要经历迷茫、失败、痛苦,还有时间的沉淀。

同一件事,有人觉得浪费时间,有人认为是在享受生命。对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并没有唯一答案。但是,保持独立思考而非随波逐流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如何培养孩子“重新思考”的习惯呢?

1. 和孩子每周进行一次“打破迷思”的聊天。在他们年幼时扭转错误的观念和世俗惯性更容易。聊天可以在晚餐进行,每周选择一个话题,由家庭成员轮流带领讨论。

2. 鼓励孩子多创作,并寻求他人的反馈。无论是写作、画画,还是利用人工智能创作,鼓励孩子创作多个版本,各种反馈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并理解、优化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接受质疑,明白不要期待一下子就抵达完美。

3. 不要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单一的身份只会关闭替代选择的大门。要让孩子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必须用职业来定义。

4. 放弃追求“最优路径”。成功没有完美的公式,追求最短、最快、最优路径的后果是失去犯错的勇气。一旦有了所谓“最优路径”,其他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回到张朝阳的“很多人很大了都不知道想做什么”观点,借用《猫的报恩》里的一句台词:你应该学着做你自己,面对真实的自我,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无所畏惧。面对充满无数可能的人生,不妨勇敢一些,总有一片旷野,在前方等着你。

孩子不缺目标,

缺的是内在、持续的“目的感”

文 / 威廉·戴蒙

来源:《斯坦福教授: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

有“目的”和有“目标”并不同

在《目标感》一书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提到,当今社会不分种族国别,很多年轻人长期处于漂泊状态,不知道做什么,也不想做承诺,堕于每天享乐。可见,“成长的比较慢”并不是中国人的特质,而是整个人类种族面临的问题。

那么,他们缺少的是更大的竞争力,还是更大的学习动机?是更大的热情,还是更大的梦想呢?威廉·戴蒙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是没有人生目标,而是缺乏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和崇高的“目的感”。

有“目的”(Purpose)和有“目标”(Goal)并不同。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自己想去的方向。有了目的之后,你会安排各种目标,一步步到达目的。目的也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没有这些“为什么”,人很难有长期的驱动力。

缺乏“目的感”会摧毁人生快乐和成功的基础。“目的”可以主宰一个人的一生,它赋予人生意义与快乐,也赋予人生学习与追求成就的动机。目的在顺境的时候,带给人喜悦;在逆境的时候,带给人复原力,终其人的一生皆是如此。

“目的感”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明白内心真实的渴望,并用坚毅的信念和无穷的智慧去让渴望变成现实。它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不一定要去拯救世界、医好癌症、改善环境污染。只要你愿意躬身入局,产生一些超越自己的影响和贡献都是可以的。

而且,一些世俗的“目标”也有其价值,例如“财富、光环、荣耀”,这些虽然不会带来一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但可以同终极的人生目的并行不悖。当你开发一款好的产品时,既为赚钱,也是在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问好三个问题,

引导孩子找到内在的人生目的

很多青少年找到人生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的。这听起来很沮丧,但成年人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刺激他们思考自问:

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我最擅长什么,才能在哪里?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当他们迈出第一步时,我们要竭力提供资源去帮助;教他们信守承诺,即便是微小之事,也要获得真正的结果;要让他们知道,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死,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办法。

寻找人生的目的,没有标准答案,没办法用“热门”“冷门”来衡量。所谓“务实的理想主义”,是我们经过长期观察、真心信服一个目的,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年轻人当然有尝试的权利,但不能二、三十年都处在一种等待和尝试的状态。

当现实无法实现抱负的时候,要接受可能性上的局限。有人梦想成为运动员,随着年龄增长,目标遥不可及,但是“成为运动员”的那种自我承诺、自律的习惯,会发展出另一个更贴合身心的目的。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你完成一些承诺,并在不断试错中学到一些经验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我们可以体验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神秘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那些与这种情感形同陌路的人,不能再冥思好奇,不能再驻步惊叹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一生忙忙碌碌,到了暮年却像没有真正活过一样,只能一声叹息。

而我们的教育,要引导孩子走出狭隘的天地,仰望辽阔的苍穹,让灵魂早点醒来,在这个有限的世界以外投下神圣而壮丽的光辉。

0 阅读:8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