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夕浪:考试能不能考出素养?

才干王营评 2024-06-20 07:57:47

柳夕浪:考试能不能考出素养?

新校长传媒 2024-06-18 07:02 重庆

以下文章来源于柳浪文英 ,作者柳夕浪

柳浪文英.

中小学教育科研爱好者,从教40余年,一直以研究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者丨柳夕浪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座教授

一如往年,炎热的6月里,2024年高考落幕。

通常我们谈论的考试有单项考和综合考之分。

“纸上考实验,岸上考游泳”

背离了基本的常识

从学习内容角度看,人的一生始终在学习三样东西: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观。

所谓单项考就是对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分别进行考查。

知识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真相及规律,它是确定的,至少在学术圈是有高度共识的。

比如,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这是确定的,是被数学家证明了的定律。那些未被证实或无法被证明的东西,不能称作知识。康德说知识为信仰留有余地,他所说的“知识”就是这个意思。

检查知识有没有学会的有效方法是解题,如给出相关问题,看被试会不会运用它来回答。具体内容形式很多,而众多的试题都重在看学生如何用“脑”思考。如何是闭卷的话,它一定关联着记忆,解题不限于记忆,但少不了记忆。平时训练到位的话,那些个题目看起来是在考思考,但实际上是在考记忆、再现,因为考题似曾相识。

什么是技能呢?

技能是那些你以为知道但如果你没有做过就永远不会真正拥有的东西。

如关于演讲,你可能知道它的要领,但如果没有演练过,就不能说你拥有演讲技能。至于骑射、打球、弹琴、木工、金工之类的动作技能更是如此。

注意:这里所说的“技能”与美国人说的“21世纪技能”不一样。掌握技能靠练习、训练,正确的练习不是简单机械重复,需要有导师、有目标和进阶、有反馈和改进。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刻意练习。

对于技能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检查一个人会不会某种技能的方法是现场观测。包括口语测试、实验测试、技艺考级等等。如此测试主要在用“身”做,而不只用“脑”想。

“纸上考实验,岸上考游泳”,这背离了基本常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一直爱灵魂甚于爱肉体,爱意识甚于爱物质,以至于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忘记了身体可以用来做什么。

人生最难学的是态度或价值观。

什么是态度或价值观呢?它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人或事物的立场,与自身的经历、视角、利益或信念息息相关。

例如今天北京下雨了,对于出行的人来讲,有些不高兴;而对于关在监狱的人来说无所谓,他不受其影响。这正是杜威打过的比方“参与者”与“旁观者”的区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无论外人如何呼喊、冲撞,态度这扇门只能从里面打开。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别人训练的结果,而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若干生活事件中用“心”的体悟和选择。

爱恨情仇是个人自主把握的,不可能听从外在的命令。

外在的训练会适得其反。

检查一个人有没有形成相关态度或价值观的方法是什么呢?需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

对于群体而言,可以用问卷(不记名),回答者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对于个体(记名性质的)可用投射方式或者访谈,让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来。如果个体被试面临某种压力(如实回答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很可能言不由衷,出现所谓“社会赞许效应”。最难学的往往也是最难考查的。

纵使在素养考核里,

学生的价值态度也容易被遮蔽

什么是素养呢?

按照OECD的界定,“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素养不是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价值观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一个人的价值立场、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素养考核就是综合考,单项考往往考不出真正的素养来。

素养如何测评呢?

显然它不同于单一的知识测试、技能测试或态度调查,而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进行综合考察。

当下不少人在讨论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如给出ABCD四张植物图片(其中有热带雨林中的植物),问“B图和其他图中的植物有哪些特质上的区别?在这些特征中,哪些是关键性的区别?”

有研究者认为,这样的题目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叫热带雨林,而是从现象入手,问这些植物有什么区别,哪些是本质性区别。这与学科专家做科研的时候是一致的,是一个不断观察、体验、反思,在想法和实践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这便是在考素养。

这样的题目源于现实生活,贴近真实情境;注重从情境中引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或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泛泛而谈;需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完成任务、回答问题,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

我以为这样的“无情境不命题”的思路有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素养,但终究还是有局限的,因为所提供的情境、任务或问题,都是考生无法选择的,不论他是什么态度(赞成还是反对等),他都必须照着要求去完成。此时,学生的价值态度很可能被遮蔽着。

其实,关于素养的综合考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专门设计开放或半开放性的事项(尽量与现实生活保持一致性),让被试去面对、去完成。

一般有组织的考试,包括笔试或口试,都是这样进行的。

它可控制,如试题保密,考试时间、场所等均可做标准化的处理,便于横向比较。但人为痕迹重,考试所创设的情境、任务与考生特定的现实生活还是有距离的。因而你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并非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表现。

因为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考生缺乏充分表现的机会。如当下非常重视的创新能力能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考出来吗?如果创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么这样的创新也未免太容易了,或许我们只是从中看出考生能否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观点,有关书面表达技能是否熟练而已。

再如,让考生阅读一篇关于劳动者的文章,然后回答一些关于劳动者的思考题,所考核的只是关于劳动者的看法,与真正的劳动素养表现相距较远。

二是观察记录或询问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从中看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综合评价招生所采取的便是这样一种思路。如大学入学申请要求申请者提供“个人陈述”,讲述“对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想法或经历”“对未来室友想说的话”“你认为重要的东西以及为什么这么认为”等。

上海纽约大学近年来尝试校园日活动评价方式。学校努力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多元的氛围,让学生在全英语环境下参与各项活动,如自由交谈、结识朋友、欢迎晚会、小组游戏、模拟课堂、团队活动、个别访谈、英文写作、演讲等,充分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教授和招生人员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各方面表现打分,而需要以评语方式给出具体的评价,写出详细的事例予以说明,为招生委员会逐一讨论提供依据。

这种方式注重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而非人为规定必做事项,给考生较为充分的自主选择与表现的机会,较好地弥补了第一种方式的不足。

但也有不足,如情境不便控制,难以比较;所填报的材料真假难辨,对申请程序、审核人员要求高。不过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方式已经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范畴了。

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采样检测,无论你怎么采样,也很难说可以代表了一个人生活世界的总体样态。不过采取多种方式去要比仅采取一种方式的代表性好些。

故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流学校选拔性招生总是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

鼓吹某种统一的纸笔测试能够“五育并举考素养”,对此我打问号。

如同你站在磅秤上明明只能从中看出体重,可手握磅秤的人却硬说秤出了你的精神品质,你说怪不怪?

前一段时间坐飞机看《环球时报》,看到如今日本高校的新生中,只有约一半是仅根据考试成绩录取的;而韩国这一数字则是20%左右。日韩已经不是过去人们口中的“考试地狱”。该报道还说,从“唯考试独尊”到综合评价,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最深层的议题是学历主义文化。

东亚文化总是天真地认为,某些高校的毕业生一定比其他人更优秀,而花费十多年的时光去应试,这样做的性价比到底如何?

在机器人考试分数比考生更好的情况下,能不能从根本上反思这些关于考试的日用而不察的信念呢?

我们能不能给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呢?

如果你愿意考大学你就去应试,哪怕考到老也不放弃(应该承认有些孩子不仅擅长而且喜欢在考试中接受挑战),而如果你不愿意去应考,且也可以学习得很好,你能不能拥有着同样的晋升职级机会呢?

我们不能强迫每个孩子都去应试,也不能规定所有学校都通过单一考试的方式去录取新生。

无论从生物还是从社会角度看,多样性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

1 阅读:3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