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为绿色石林的回水石林高丰石仓,为何如今回归自然乏人问津

黔程历史 2024-05-05 05:43:29

上个世纪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全国各地纷纷伐木造炉,贵州乡野概莫例外;由此,修文县大石乡境内的两处石林显露于世。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引入资本开发,终成贵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好景不长,开发终究失败,如今回归自然,成为野趣......

一、高丰石仓

修文石林包括高丰石仓和回水石林两处,两地相距不算很远,因石林被乔木、灌木、藤类植物覆盖缠绕,故得名“绿色石林”。

我在高丰村询问“石林”,结果每个人都说:你可以导航啊,不远的。

结果一导航就指示“回水石林”,和我要先去的高丰石仓不是一个地方。

我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问法出了问题,于是改问:石仓怎么走?

结果一路上给我指路的人均指出了正确的路线,看来在高丰村,“石仓”是非常有名的。

到达目的地后,车辆可以停在一块大坝中,当初修这块停车场,就是给来此游玩的人停车的。

偌大的停车场就我一辆车

跟着修建的台阶走,就进入高丰石仓了。

首先到达的是由两块石壁形成的一道“石门”。石门狭长,称作“一线天”也可,石门顶部,还有一颗巨大的石头未曾跌落,非常震撼,经过时不免担心它会不会突然掉下来。

“石门”正面

“石门”顶上

“石门”后面

进入石仓内部后,发现地貌特征为:中间为凹形地表,周围多为巨石包围,巨石顶部多为石芽,巨石之间或有1-2处缺口可以出入,单体大约占地数平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仓储结构。

我想:这就是此处石林得名“石仓”的原因吧。

这样的石仓比比皆是,作为单独的基本单元,共同组成了高丰石林。

石芽:

高丰石仓的石芽很多,有的呈现于巨大石块顶部,有的单独存在。

其中有一根石芽非常有特色,感觉是曾经垂直于地面的石芽因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最终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

我坐在石芽顶端,心想:一个人出来玩的缺点暴露无疑,都没人照个照片,如果我用双手抓住石芽顶端,身体自然下垂,刻意不照出地面,形成凌空状,一定会给人“惊险无比”的感觉!

高丰石仓石芽很多,我挑选些照片,供大家欣赏:

溶沟:

贵州多雨,而石仓中间部分多为平整地表,雨水沉积过后就会不断腐蚀碳酸岩,最后终于夺口而出,在石壁底部雕凿出许多小洞口,形成了溶沟。

一些较大的溶沟可以弯腰而入,进入后发现又是另外一个“石仓”,颇有曲径幽幽的感觉。

其中一个溶沟呈斜坡通往地心,虽然可以下行,但我见洞口湿滑,担心土质松软,就没有深入一探了。

地缝:

石仓中有很多地缝,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往往走着走着,发现又到了另一个石仓。

有的地缝之上,跌落的巨石恰好卡在地缝之间,凌空而立,非常漂亮,让人产生是人工所为的错觉,当然我知道这些都是亿万年时间累积的结果。

岩木:

作为不可移动的生命体,植物多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每个个体都产生巨量的种子,借助风力等外部因素,飘到哪就在哪儿扎根生长。

所以,石仓的地缝中、岩壁上多有见缝插针生长的乔木、灌木,它们通过长长的根系深入地底,汲取营养顽强的生长。

虽然无法选择“起点”,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茁壮地生长!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特色:

有的石芽、石壁中间部分,可能因为地质运动形成了小小的裂缝,经过长时间的风力、雨水等外部作用,中间部分掉落,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中空”结构。

一些石块形成动物的拟态,仿佛被“石化”一样,其中一个非常像“扭头”的山羊,惟妙惟肖。

回到停车处,沙坝组位于群山包围之中,中间一大块沙土平坝提供了村民种植庄稼的田土,在“地无三分平”的贵州,是理想的居住地;我想:这也许就是“沙坝组”得名的缘由了。

沙坝组

二、回水石林

01.回水湖

回水湖在石林村回水组的边上。

与贵州许多人工水库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回水湖是一个天然湖泊,很难得。

估计回水湖的底部应该是比较粘的黄土层,雨水从四周高山顺流至此洼地,得以留存,最终形成湖泊吧。

回水湖的另一侧,是一大片平地,结合平面高度和回水湖几乎一致,可以判断:这是以前人们拦湖造田所形成。

草地上,一些牛悠闲的吃着草,我去的时间是初春,我想夏天时,要么绿草茵茵,要么蓄上浅水形成湿地,都是非常漂亮的。

沿着平地缓步而行,平地的边缘有个垂直溶洞“竖井”,人们从“竖井”往上抽水,看来除了高山雨水外,地下水也是回水湖的水源了。

在回水湖与平地之间,有一个高大的喀斯特孤峰。

孤峰上有一个小小的寺庙,如今已经被封;我还是想方设法爬上孤峰,站在山顶的观景台上,回水村、回水湖、回水石林一览无遗。

回水村后面就是石林

02.回水石林

我猜想是因“回水湖”而得名“回水村”,而不是因“回水村”得名“回水湖”。

后来并村为行政村,回水村就变成了“回水组”,而所在的行政村,因为石林的发现,被命名为“石林村”,这是旅游开发的策略,大抵如此吧。

回水石林很大,占地达1000多亩,分为南石林、中石林、北石林三个区域。

中石林:

中石林的石峰非常密集,石林的缝隙之间长有一些乔木,石峰上面覆盖着密集的苔藓。

南石林:

南石林也密集,但石峰之间乔木很少,也几乎没有苔藓覆盖,从整体视觉来看,其实比中石林更有观赏性。

在南石林中,有一片石林非常特别,就是石体的中底部和顶部椎体之间,明显有一条缝,上下两部分实际上是物理分割的,我对地质知识匮乏,实在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地质运动会形成如此情况。

中下部岩体与顶端椎体之间有明显的裂缝

北石林:

北石林的石峰相对分散,有意思的是,石峰多成对出现,或者石峰顶部“分叉”成对出现,比较好看。

在石林的中部,登高望远,回水组和回水湖被高山环绕,郁郁葱葱,乡村田野,非常惬意!

远处就是回水湖

在石林的中点,一堆石头中间,居然有一颗高大的柏树,我在猜想:是柏树种子恰好飘在石峰中间呢,还是曾经放牛的小孩“玩家家”移载至此?

石块包围的一棵柏树

回水村中,有一个大广场;广场旁边的草地上,有许多帐篷,店主提供烧烤服务,不过人很少,我心里想:应该约上家人和朋友一起来这儿度个周末的。

回水村广场

回水石林如今已不收门票,曾经的围墙也多处有缺口;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快速跌落,这些年比比皆是,大环境不太好,三年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知道农民的辛苦与不易;’看着绿色石林开发后又凋敝,心里不免颇有遗憾之感。

三、河银汞矿遗址

在回水石林游玩的朋友可能会诧异,景区的图例显示附近有个“小荆州遗址”。

从回水石林往水塘村方向前行,接近山顶处往左拐,不久就到了一块巨大山体岩壁下方了。

公路边上,有一通碑,上刻:河银汞矿遗址。

我把车开到村里,然后沿着崖壁下行。

崖壁下侧有一个小洞口,上面挂着一张符,我不知道是道教还是法教的。

我对未知领域心存敬畏,所以既没拍照也未仔细研究那道符,符所在的洞口应该是以前的汞矿的一个入口洞。

继续下行,看见一堆矿土,很明显这儿是汞矿的主洞口,如今被人回填。

回填的洞口

我在矿土中找了几颗矿石,硫化汞矿石呈现出暗红色。

硫化汞矿石

小时候,我老家公路为土路,经常有大车载来一车车的汞矿废料,倒在公路上填路。

我们一帮小学生就喜欢捡那些特别红的矿石(我们老家叫朱砂),带回家,然后用红布包好,放在枕头里或者枕头下,据说可以辟邪。

岩壁另一边,有一个小小的神龛平台,如今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因为这儿是汞矿遗址,我猜想以前供奉的是“宝王”。

神龛周围有一些燃放后的鞭炮纸屑,看来现在还有人来敬奉或祭祀。

神龛

神龛旁边,也有一个入洞口,里面有一个木梯,我很想感受一下以前人们是如何通过狭小的洞口,匍匐入内,然后运出矿土来讨生活,奈何洞口处荆棘密布,无法下行,只好收起探索的欲望。

未被密封的洞口

我从崖壁下端往上拍了一张照片,想象着人们在神龛处摆上猪头,无论是小祭、年祭或是大祭,都无一例外祈求宝王保佑矿脉永不中断、旷工出入平安,然后大家大口朵颐,那是旷工们最为高兴的日子了。

回到崖壁上端,我朝回水村方向照了一张照片,远处正中心就是回水组回水湖了。

此处之所以叫作“河银汞矿遗址”,因为这儿以前属于河银村。

河银汞矿开发的高潮是民国时期,人们在此讨生活,由此发家的比比皆是,然后就近广建高宅大院,鼎盛之时异常繁华,人称“小荆州”。

矿石枯竭之后,“小荆州”快速败落,如今不过十几户人家,曾经的高宅大院早已消失,我在村中只找到一栋幸存的古居,齐整的条石构成的屋基、台阶、庭院和围墙,其实在当初不过是一幢很普通的房子。

曾经的“小荆州”,就是如今的“京洲组”,就在“河银汞矿遗址”的边上;京洲组的下方不远,就是河银村了,如今是花榔村河银组。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以前央视拍摄的一个视频,介绍的就是被誉为“小荆州”的花榔村,古居民建雕梁画栋,非常漂亮;加上我想找找息烽多缤洞的出口“落水洞”,这就是我特意来花榔村的原因。

遗憾的是,我从京洲组过河银组,沿着崎岖的森林公路,到达花榔村村委会,既没有找到那些漂亮的古建,也没有找到“落水洞”。

我向一位村民大哥打听,大哥说:那些古屋早在十多年前就拆除了!

如今,花榔村每家每户都建成现代楼房,大哥特意用了一个“早”字,在大哥眼里,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

而我想的却是:不过仅仅十几年前,如果能保存至今,那又该多好啊!

中国传统村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或许我们这一代就可看见它们的彻底消亡;最后只剩一些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零星的残存。

这就是我在乡野游玩时,喜欢寻访古建的原因!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高丰石仓:贵阳市修文县大石乡高丰村沙坝组。

02.回水石林:贵阳市修文县大石乡石林村回水组。

03.河银汞矿遗址:贵阳市修文县六桶镇花榔村京洲组;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3

黔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