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彭州白鹿镇,大山深处的避暑胜地,为何有百年前的法式建筑?

碧萝谈旅游 2024-06-02 09:18:46

五月还没过完,成都人就开始喊热了。每到这个时节,爱耍的成都人就会开始盘算,今年去哪里避暑呢?

这个问题,百年之前在成都生活的外国人就思考过了,他们给出的答案是——白鹿镇。

彭州白鹿音乐小镇

白鹿镇,位于龙门山湔江河谷旁,白鹿山东面,属于龙门山脉,龙门山有“青藏高原冰川漂砾”之奇观,群山上森林覆盖,这可能是白鹿镇的特别凉爽气候的成因。

清朝的时候,白鹿镇已成规模,即现在的白鹿老街一带。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有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为首的是法国人洪广化,他和其属下开始了在白鹿镇修建天主教堂的工作,这个山清水秀的川西小镇,从此便多了一丝异域风情。

白鹿镇天主堂

不仅仅是修建教堂,教堂可以说是为了传播西洋文化,他们在当地还建造桥梁,方便当地民众的出行,这便是横跨于白鹿河上,毗邻现在法式风情小镇的“中法友谊桥”,512汶川大地震以后,这座双拱石桥仅存一个桥洞,但仍然远远就能看到,它已经成了白鹿镇的一个标志。

白鹿镇中法友谊桥

洪广化去世以后,他的事业没有中断,而是传承给了杜昂主教,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们又修建了领报修院,作为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学校,也就是现在俗称的白鹿上书院。现在上书院已经修复,可以免费参观。

上书院入口

经历512地震后修复的白鹿上书院

我去的时候是冬天,一楼修复后的一个房间,正在办伊莎白的事迹展览,这里也是一个咖啡厅。

上书院举办的伊莎白事迹陈列展览

伊莎白(Isabel Crook),原籍加拿大,出生在成都,她家人是加拿大传教士,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在成都的华西坝度过,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取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后返回成都。在抗战时期她在四川投入乡村建设运动,是人类学家和英语教育家。她的丈夫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是英国人,1943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47年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观察记录土改过程。1948年应中共邀请到南海山外事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

2019年6月,103岁的伊莎白回到白鹿参观,回到这个曾经在童年的夏天无数次来避暑嬉戏的地方。2023年8月20日,伊莎白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白鹿上书院一楼的砖石满是岁月风霜的印记

上书院离山下的白鹿河和音乐小镇还有大概6公里,如果自驾走山路,大约一刻钟。但如果坐旅游巴士,就要绕远,并且两边都要走路,还需要爬一段山路,才能上到上书院入口。

公共交通现在到上书院不太方便

自驾,从白鹿音乐小镇到上书院

从成都市区到白鹿镇,一般选择开车直接到白鹿音乐小镇,这些法式建筑群,既是景观,又是民宿,夏天到这里来要尽量赶早,否则还一房难求。

如果是坐白鹿旅游直通车当天往返,要注意它的运营时间是早上七点到晚上五点半。

初夏傍晚时分的白鹿音乐小镇

如果是自驾,不堵车的话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晚上吃完饭,在白鹿音乐小镇散步,看看夜景,凉飕飕的晚风吹着很惬意。另外,虽然白鹿植被丰富,但并没有多少蚊子,可能是生态环境好、河水清澈干净的原因。

四川的著名诗人流沙河,也喜欢来白鹿镇避暑,他还为白鹿镇留下了一幅对联:“白鹿渺渺随仙,惟古镇鹃啼依稀蜀韵;丹花盈盈语客,有教堂诗唱仿佛欧风”,确是对白鹿镇的精准概括了。

0 阅读:0

碧萝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