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之死:要他命的不是司马懿,而是整个世家大族

梨评历史 2024-05-29 14:45:13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是三国的一个转折点,司马氏一族也凭借这个机会窃取曹魏权柄,最终得以坐天下。

大部分文章分析高平陵之变前后的局势,都认为大将军曹爽过于懦弱以及司马懿的阴险狡诈,平白无故交了权,而后司马懿出尔反尔,夷灭其三族,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

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晋书.宣帝纪》

后人皆云是曹爽得罪了司马懿,这才遭到司马懿的血腥报复的,但诸君可看到,曹爽党羽被诛灭后,朝廷上的大臣可有为其伸冤的?掌控朝堂的郭太后可有放他一马的心思?

高平陵之变(图源:《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这么一看,好像朝廷内外都想置曹爽为死地,事实也是如此,换句话说,要曹爽命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整个门阀士族,司马家不过是门阀士族退出来的代表而已。

至于原因嘛,自然不是曹爽的擅权,而是曹爽一系列针对门阀士族的正始革新,将这群既得利益者彻底得罪完了。

先看看曹爽的掌权之路。

魏明帝曹叡驾崩后,曹爽和司马懿成为托孤重臣,其中曹爽是第一辅臣,明面权力还是高于司马懿的,考虑到司马家掌握不少兵权,为了排挤司马懿,曹爽玩起了明尊暗贬的手段。

景初三年(239年),曹爽上表,把司马懿从三公太尉的位置上提升到上公太傅,并且允许他如西汉萧何一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将司马懿捧上了天。

魏宗万版司马懿

实际上太傅就是一个虚职,远不如太尉,至此曹爽将司马懿排挤出尚书台,将主事的权力都收回自己手上。

但此时的司马懿虽然没有主事权,但手里还掌握禁军,正好次年孙权四路伐魏,司马懿领命出征,给了曹爽夺取兵权的机会。

他趁着司马懿领军之际,将禁军兵权收了回去,当时禁军职权被禁军统率中领军和可以选拔武将的中护军掌控,目前掌握中领军的是司马懿的盟友蒋济,掌握中护军的是表弟夏侯玄。

曹爽先升蒋济为三公,空出禁军的一部权力,然后交给二弟曹羲掌控禁军,其次蒋济升任三公太尉,又可以进一步分割司马懿的权力,一石二鸟,漂亮极了。

曹爽

除此之外,曹爽还让曹操女婿何晏主持尚书台,掌握官员的选拔,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掌握都城附近大权。

因而靠着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曹爽的权力进一步提升,而司马懿的权力进一步受限,而下一步,曹爽打算拿下司马懿的基本盘关中。

正始五年(244年),曹爽想进一步削弱司马懿的权力,派夏侯玄去关中拿了雍凉的指挥权,这可是司马懿的基本盘,当年司马懿守着关中对抗诸葛亮,不断经营这里,根深蒂固,曹爽此举就是彻底断了司马懿的根基。

只是如此光明正大,嘴上有点说不过去,曹爽就安排司马师掌控中护军,反正禁军还有二弟曹羲看着,中护军还隶属于中领军,不怕司马师翻天。

另一方面,曹爽继续捧高司马氏一族,其中司马懿增封两县食邑,邑万户,司马氏里有十一人被封为列侯,就连司马防也被追封为侯。

曹爽此举就是用高官厚禄将司马懿养起来,算是对其失去权力的一种补偿,至此司马懿彻底在中枢失势,曹爽也彻底掌控了朝政。

这个时候,司马懿也很识趣,靠装病麻痹曹爽,也向曹爽证明自己真的对权力失去了兴趣。

当然曹爽也没做绝,依旧给司马懿最起码得尊重,根据《三国志》记载:初,爽以宣王(司马懿)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

对于司马懿,曹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图源:《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可见曹爽虽然掌控了朝政,但对于老对手司马懿依旧保持尊敬,甚至把他当做父亲来对待,至于朝廷大事则由自己来决断。

如此一来,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大权,成为权臣,按照权臣的路子,曹爽下一步是不是要篡权呢?

还真不是,曹爽明白自己辅政大臣的职责,也明白权力最后还是要还给曹芳的。

正始八年(247年),曹芳已经十六岁了,可以到了亲政的年龄了。

只是曹芳能够顺利的亲政吗?显然不可能,司马懿已失势,曹爽也打算放权,反而郭太后成了最大的阻碍:

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于太后而后施行——《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现在看出来了吗?郭太后才是真正代替曹芳行使皇权的,魏明帝虽然碍于祖制,不敢给外戚太多权力,但为了确保曹芳日后可以顺利亲政,还是给了郭太后定夺大事的权力。

而郭太后又是凉州大族西平郭氏出身,其施政必然会以士族利益为重,为了让曹芳以及日后曹氏可以摆脱士族影响,曹爽听从了何晏的建议,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而后进行改制。

而曹爽改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强自己权威,而是收回曹魏立国之初不得不让渡给门阀士族们的权力,其革新内容直指各个门阀士族。

魏晋时期: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寒门

限制中正官权力

曹丕立国之初,颁布了《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来鉴别士子以进行选官,其中品评的内容分为家世和才能,最后定品。

虽然名义上以才能为主,家世为辅,但实际中正官品评的基本以家世来定品级,直接导致上品几乎都是士族子弟,寒门几乎都是下品,一度让世家大族垄断了高官。

这么一看,中正官作为定品的官员,权力达到没边,官员的升迁和任用,全凭中正官。

定品

很明显,这样下去曹魏权力会被进一步侵蚀,曹爽想要进行纠正。

为此曹爽规定,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不再由中正官一人说了算,而是由尚书台决定,中正官只负责鉴别品德,地方官来考察其能力,最后由尚书台决定是否任用,将选官权直接收回朝廷。

当然,曹爽也没有重用寒门,此举不过是为了打击世家大族而已。

效果很明显,一下子就击中了士族门阀的命脉,毕竟世家大族子弟都是靠这个做官的,而且门阀士族相互联姻,彼此扶持,互相抱团取暖,而他们可以联姻和扶持的核心就是仕途,如今仕途受限,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裁撤冗官

而限制中正官权力之后,曹爽又大刀阔斧的进行行政上的改革,将原先州、郡、县三级行政改为州、县二级。

这是为何呢?

曹爽掌权后发现,原先州、郡、县三级下,州和郡有不少事情是重合的,而郡又有不少和县重合,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曹魏州郡(红色为州、黑色加粗为郡、淡黑色为县)

而且三级行政下,大量官员事情重叠且俸禄不少,对于朝廷开支是一个大负担。

而且在九品中正制下,定品后任命的官职都在郡一级,县级这些做实事的官员反而没了升迁渠道,所以废郡的目的,也有精简行政和打通底层官员升迁通道的意思。

这两项算是正始革新的两个核心内容,其他如改服制则是比较次要的,当然改服制的目的也是为了限制士族门阀的奢靡之风,又引起士族的不满。

西晋时期,斗富成风,就是司马氏的纵容

可以说曹爽刀刀暴击在士族身上,其核心就是削弱士世家大族的地位,将之前下放给士族门阀的权力都收回到曹家来,自然引起士族的反对。

比如蒋济,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当然他不敢明着说,而是绕弯子,先说曹魏要一统天下,连年征战,没时间也没精力进行改革,而且改革需要优秀的人才能完成。

反正蒋济这个老油条不说改革不好,只是质疑曹爽这个改革者的能力问题,可以说蒋济的想法也是当时利益受损的士族们共同的看法。

之前不管曹爽怎么夺权,他们都认了,毕竟自己利益并不会受损,但现在曹爽掌权后又是限制门阀士族的升迁,又是削减门阀士族在地方的影响力,更限制大家享乐,这不能忍。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曹爽彻底走上了门阀士族的对立面,也埋下了倒台的祸根,毕竟曹爽的改制过于激进了。

此前曹丕和曹叡也走削弱士族权力的集权之路,但都没有这么激进。

比如曹叡,只能在这些大臣们不在朝堂的时候架空他们,然后安插自己的人手,然而曹爽不管是能力和权力上都不如曹叡,却在士族门阀最盛的时候直接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一点没把这些士族地位和力量放在眼里。

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扳倒曹爽,而被推举出来的领头人就是“卧病在床”的司马懿。

一方面司马懿继续麻痹曹爽,另一方面指使儿子司马师阴养死士。

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养了三千死士,这群人不知道也太假了,要知道三国时期,一个杂号将军即可领军三千二百人,一军的编制了。

尤其是蒋济,他长期把持禁军多年,还是太尉,三千人所需的武器装备能一无所知?怕不是就是他提供的,只有曹爽蒙在鼓里罢了。

三千死士,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后不少大臣比如卫将军中书令孙资、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司徒卫臻等等,都陆续以生病为辞官养病,他们都是明确反对改制的,曹爽也不挽留,给他们加位特进,然后换上自己人。

当然也有不少继续留在朝廷上的,比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司空王凌这三人,虽然不是曹爽一系的,但对改制要么保持中立,要么明面支持,暗中抗拒,属于中立派。

而后,就来到了那一天——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初六日。

高平陵之变大家都知道,不细说了,这里展开说说为啥曹爽这么爽快的交权。

司马懿准备行动后,先让郭太后废了曹爽的官职,然后让高柔暂管大将军,然后和蒋济一起劝降曹爽。

在曹爽眼里,目前代替他大将军职位的是高柔,劝降的是自己“尊敬”多年的司马懿和“中立”的蒋济。

不管从哪方面看,这些人都和自己比较亲善,没必要害了自己,一下子抵消了大半抵抗的心思。

另外当时失权者的下场是什么?不管是司马懿还是孙资、刘放等人,都是给予了高级闲职与侯爵,让他们回家可以养老,曹爽心里想,自己待遇也应该不会差,况且司马懿还指着洛水发誓保证的。

富家翁,也未尝不可

虽然桓范说可以去许昌号令勤王,但真的会有人响应吗?况且起兵也需要旗号的,现在司马懿打的旗号是迎回郭太后,自己难道要反抗郭太后?这岂不是要造反。

自己能依靠的只有禁军,禁军又被司徒高柔与太仆王观控制,就手上这点兵马,无异于以卵击石,一旦失败,那肯定是谋反了。

况且司马懿也没几年好活了,儿子司马师虽然才能优秀,但资历太浅,自己蛰居几年,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所以曹爽在利益得失下,很爽快的选择了投降。

只是没想到,交权后并不是安享富贵,而是夷灭三族,这显然突破了当时政治斗争的下限。

当然,处死曹爽并非司马懿一个人的想法,而是整个门阀士族共同的想法,毕竟曹氏犯了士族忌讳,必须个曹氏一个教训,而且点头拍板的就是郭太后。

高平陵之变后的郭太后依旧有很大的权力,如果郭太后不点头,其他门阀士族不同意,光靠司马懿一个人,是无法做到的。

别看曹爽夷灭三族后,蒋济等人义愤填膺的,但除了口头声援一下,一点行动都没有,毕竟只要有几个家族坚决反对,曹爽至少不会夷灭三族,可惜一个都没有。

司马懿不过是代表而已

因而史书上说有很多家族反对,但都没什么实际行动,其根本原因就是这场政变推了司马懿为恶人,其他门阀士族既当了好人,又得了实利而已,回头又在史书里斥责曹爽擅权:

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宣帝纪》

这是《晋书》对曹爽的评价,然而曹爽掌握十年大权,依附于曹爽的人顶多就是尚书,哪怕是兄弟们也顶多就是一个杂号的武卫将军而已。

对比司马懿,仅仅三年,就将自己的势力全部安插在朝廷内外,司马懿担任太傅、司马孚担任太尉、司马师担任卫将军,而后清除曹家核心的附庸家族和一系列军功将领。

这期间,郭太后在背后有不少支持,但郭太后此举是感谢司马懿让自己回到朝廷,但没想到司马懿所图甚大,最终害了曹魏江山而已。

说实话,曹爽改制有问题吗?一点问题都没有,几百年后的隋文帝就按照曹爽的路子改为州县二级制,但为何隋文帝成功,曹爽失败了呢?

此一时彼一时啊,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最为昌盛的年代,曹爽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门阀士族,必然促使他们走向联合,凭借这些士族的能量,曹爽几乎无翻身之地,更要命的是,改革需要实权皇帝支持,曹爽只是托孤大臣,郭太后和曹芳其实都是反对的,尤其是郭太后。

这样一来,曹爽就是孤军奋战,虽然是曹氏宗亲,但毕竟不是皇帝,此前能力和手腕都高于曹爽的曹叡都不敢如此大刀阔斧,曹爽还是太激进了。

而隋文帝之前,河阴之变扫清北方士族,侯景之乱又扫清了江南的士族,也让士族力量在隋朝时期并没有如魏晋时期那般强大,这才给了隋文帝改制的一个机会。

参考资料:

《晋书.宣帝纪》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0 阅读:51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