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国民党警察厅长帮毛主席脱险,后进京谋职,主席安排真罕见

观今品古 2024-06-30 15:02:39

前言

1923年,时任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追捕一名名叫毛泽东的青年。

就在此时,一位国民党警察厅长挺身而出,将这一消息告知了毛泽东,使得毛泽东避开追捕,化险为夷。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已成为国家领袖,他多次提笔,向毛主席书写长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主席的关切和问候,同时希望可以给自己安排个职位。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作风是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上的原则,从不搞特殊。而在收到他的信后,主席三次亲笔回复,为他安排了工作,颇为罕见。

那么,这位让毛主席破例安排工作的人究竟是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进京谋职,周恩来亲笔签发特聘书

共产党人是“最不讲”个人感情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从党和国家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大公无私,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毛主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三条原则:恋亲但不徇私;念旧但不谋利;济亲但不济私。

他的这些原则,不仅是他个人的行为准则,更是共产党人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成为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许多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找到主席,要求为其介绍工作。

主席的一贯家风就是杜绝办私事、不搞特权,对待孩子也是如此,脚踏实地地凭自己努力为社会做一番事业。

主席虽然从不徇私,但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吝啬自己的帮助。

他会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部分钱财来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

1950年的一天,一封来自刘策成的信摆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信中充满了对两人过去情谊的回忆和对毛主席的深切问候。

同时,刘策成也表达了希望能够得到毛主席的帮助,给自己安排个文史工作的职位。

收到刘策成的来信后,主席即刻回复了信件:

“策成先生:来信收阅,甚悉......至于你要工作,我跟湖南有关同志打了招呼,去长沙找程潜即可。”

刘策成在长沙焦急地等待了半年,然而关于工作的事情却依旧没有任何进展。他不禁开始感到焦虑,决定亲自前往北京,希望能直接与毛主席取得联系。

抵达北京后,刘策成迫不及待地为主席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自己当前的困境。

主席迅速派人将刘策成接到了惠中饭店,并为他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和一切必要的开销。

不仅如此,主席还特意嘱咐了周恩来总理,让他亲自负责安排刘策成的工作事宜。

1951年6月,一份特聘书正式签发,刘策成被安排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

那么刘策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让毛主席如此上心为其安排工作呢?

毛主席的老师刘策成

刘策成曾是毛主席的老师。刘策成,字武,是湖南新邵的杰出才子。他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且博览群书,尤其对庄子哲学有独到见解。

毕业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渊博的学识,担任教师一职。

刘策成在课堂上,无论古今,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无需依赖课本,所有知识都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被他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就连毛主席,也时常在课余时间找到刘策成,一同探讨古今,畅谈天地。

刘策成对这个学生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众多学子中的一个“奇才”。

1920年,刘策成决定投身政治,先后在浏阳、衡山担任县长。他立志要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绝不与那些贪腐之辈同流合污。

在任期间,他公正廉明,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刘青山”。

当时,毛主席正积极筹备开办文化书社,希望通过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来解放民众,唤醒全省青年的觉醒。

他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化书社在8月2日正式成立,但由于资金短缺,经营陷入了困境。毛主席深知,要想让书社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寻求外部援助。

他四处筹集资金,从成立之初到10月,筹集到的资金也才几百元。这就导致书局的书供不应求,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于是,他向曾经的老师刘策成发出了求助信。刘策成早年也积极鼓吹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

当他得知学生毛主席正在为解放民众的思想而努力时,心中倍感欣慰。他立刻筹集了300大洋,派人送给毛主席,为文化书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笔“巨款”让书社的资金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书社的经营逐渐步入正轨。书社在多方的帮助下,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业务更频。

1923年,毛主席写了两篇文章,内容尽是对赵恒惕的不满和谴责。当时毛主席公开支持谭延闿,赵恒惕与谭延闿处于敌对状态。

赵恒惕自是对毛主席十分不满和嫉恨,没多久,谭延闿被赵恒惕镇压逼走。赵恒惕开始大肆镇压工人运动,再加上这两篇文章,对毛主席也展开了缉捕。

刘策成与赵恒惕两家也算是有交情,刘策成的儿媳妇就是赵恒惕的侄女,之后赵恒惕将刘策成放在了自己身边,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赵恒惕

将刘策成任命为湖南省警察厅长,他知道赵恒惕的野心和残暴。当他得知赵恒惕要对毛主席不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站在学生一边。

这段师生情谊和共同的革命理想让刘策成和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帮毛主席化险为夷

这次负责缉捕毛主席的人是警察署署长王建屏,刘策成与王建屏两人志趣相投,相交甚好,刘策成对他十分信任。

刘策成不好直接出面,便找来了王建屏就此时相谈。刘策成开门见山的说:

“这次要缉捕的毛泽东是我的学生,你想想办法,既要将这个信息传给他,又能好向上面交差。”

王建屏对刘策成十分尊重,且他为人正直,听闻毛泽东又是刘策成的学生,那么人品也自是不差的。

随后立刻差人前往毛主席的住所,告知情况。不过不巧的是,来的不是时候,毛主席刚好出门了。

他们又四下寻找,在湖南工省团联合会见到了毛主席。叮嘱他现在十分危险,赵恒惕已经派人在四处搜捕了,让他赶紧找地方先躲上一阵。

一方面,王建屏命人私底下秘密将这一消息透露给毛主席;另一方面,大造声势,带着一群人抓捕毛主席。

表面工作做的十分给力,让王策成也能在赵恒惕那里交差。毕竟这么看来,刘策成确实是下达命令抓捕了,只不过是自己的学生太过“狡猾”没抓到罢了。

事后,毛主席对于这次能够脱险感到十分庆幸,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老师刘策成的恩情。正是有了这样的帮助和支持,他才能够在关键时刻躲过一劫。

这场“交差”游戏也耍得赵恒惕团团转。赵恒惕至死也不知道当年没抓到毛主席都是自己的姻亲王策成的“功劳”。

刘策成在担任警察厅长一职时,大部分的心思都扑在了修缮名胜古迹天心阁上。

在警察厅任职期间,逐渐发现了这个职位与他的性格和追求并不相符,这里的军人腐败又跋扈,不为百姓干实事不说,还十分嚣张,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在干了3年后,刘策成也离开了这里,转而在湖南省自治处担任秘书,继续致力于社会救济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国家的危难时刻,当前要做的就是一致抗日。刘策成曾积极上书蒋介石,呼吁一致抗日。

蒋介石一门心思的以“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他听不进去别的话,刘策成也因此得罪了蒋介石。

虽与毛主席一别多年,但他仍旧关心着毛主席的动向。1939年4月时,周恩来来到了南岳衡山视察。

刘策成得知后,亲自前去拜访。早先毛主席跟周恩来说过自己与刘策成老师在长沙的种种往事,所以周恩来对刘策成印象很深。

从此,刘策成也开始专心研究撰写庄子,在主席给他安排了工作后,他又重新校勘订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书。

那时的他眼睛高度近视,即使这样,他仍旧尽心尽力地完成这部作品,凝结了半生的心血。

他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书也在1953年正式出版问世,这本书还被国家图书馆列为藏书之一。

这部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刘策成与毛主席的这段往昔情谊中,我们得以窥见一种深厚而珍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刘策成在得知毛主席面临危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而当毛主席得知刘策成需要帮助时,也毫不犹豫地为他提供了支持和机会。

主席不仅关注国家的命运,也关心着每一个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他深知刘策成的才华和贡献,因此在他面临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为他提供了帮助和机会。这种胸怀和智慧,让我们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更加深厚。

结语

通过毛主席与刘策成之间的这段故事,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品格与原则。

毛主席,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得失与情感。

毛主席坚守的“恋亲但不徇私,念旧但不谋利,济亲但不济私”三条原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事准则,更是他作为共产党人的鲜明标志。

这些原则如同他内心的灯塔,指引着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坚守初心,不偏不倚。然而,毛主席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

他会毫不吝啬地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部分钱财来救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公私分明的品质,让人深感敬佩。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主席的品格与原则,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共产党人。

只有坚守初心,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刘策成助毛泽东长沙脱险.世纪

毛泽东关心老师刘策成. 湘潮

有感于毛泽东的“三条原则”.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3 阅读:2529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