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杀囚犯,为何都喜欢秋后问斩?其中又有什么讲究

文诩历史 2024-06-26 09:30:46

在观看古代的影视剧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对那些死刑犯宣判之后,都会加上一句“秋后问斩”。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古代处死死囚,真的都是秋后问斩吗?其中又蕴含着什么讲究?

在古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合乎礼法,对于犯人的审判以及行刑,也是有专门提到。在《礼记》中就提到,孟秋三月,也就是七月、八月和九月,是对犯人审判和行刑的最恰当的时间,那些司法官员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不能有一丝遗漏。而其他时节都各自有需要做的事情。

到了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为了神话皇权,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其中提到“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就是说,皇权天授,所做的事情要与天时相对应,因此行刑这件事就应当放在秋冬时节进行。这一套理论让后世广泛接受,无论哪个王朝都是遵照这个制度进行,除却谋反大罪是立即行刑外,普通的死刑犯都是在秋冬时节才问斩。

除了上述的理由外,秋后问斩也符合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在春天生长,夏天旺盛,秋天枯萎,冬天孤寂。同样的,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逃脱不了这样的规律。古人也特别喜欢将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与自然规律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就认同秋冬行刑这样的事情。

秋后问斩还有一个最有效的作用,那就是警示。

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因此日常生活与农时密不可分。到了秋天的时候,庄稼全部收割完毕,正好开始一年的农闲时节。

而一般来说,古代行刑都是在菜市口当众行刑,当时正处农闲时分,古人又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自然会聚拢到一起观看行刑。

虽然这些百姓都是看热闹一般前来观看行刑过程,但真当亲眼见到血腥场面的时候,也不可避免感到害怕,因此自然而然会对王朝统治者感到畏惧,如此一来就能让当朝统治者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帝王不愿意遵从董仲舒那一套理论,比如王莽篡位后,就提出行军过程疾跑喧哗者,一律立即处死,不用等到秋冬时行刑。隋文帝也曾说六月虽是生长月,但也有雷霆之声,既然老天都会有雷霆之怒,那我在这个时节行刑又有何不可?因此在六月份将死刑犯处死。

所以说,秋后问斩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其中一个做法。他们为了让皇权更加神圣,就需要与上天建立联系,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但是一旦帝王真要杀人,那无论是什么时节,又如何能劝阻得了?

0 阅读:41

文诩历史

简介:爱好历史,关注历史,尤其喜好三国时期与唐朝时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