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真要申办奥运会?

青记爱观察 2024-04-30 06:28:36

青岛申办奥运会的消息,经由韩国媒体报道,成为热门话题。

4月29日,据韩国媒体SBS报道,首尔有意申办2036年夏奥会,目前希望申办该届奥运会的有印度新德里、中国青岛、印尼努桑塔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德国柏林、埃及新行政首都、卡塔尔多哈、丹麦哥本哈根、波兰(城市未定)、墨西哥(城市未定)等10多个。

而在此前,中国关于申办2036年奥运会传言比较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身上,而且这些城市都公开辟过谣。

相比来看,青岛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举办综合性大型赛事的经验都没有太多优势,青岛此前也从未在公开场合和政府公文中提及任何申办奥运会的信息。

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往往会获得举国之力的支持,而且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层面和城市形象等软实力层面都会获得比较大的提升。

因此,在选择举办城市时,往往有很重要的战略考量。

单从城市能级和序列来看,上海、广州、成都和杭州等城市都排在青岛前面。

青岛能够被韩国媒体点名出现在申办奥运会的名单中,本身就是城市影响力的体现,但很可能也是一场误会。

那么,青岛为什么会被点名?举办奥运会对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举办奥运会的经济账应该怎么算?

1

2023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开启了一场中国行,到访了北京、曲阜、杭州、上海四座城市。

其中,2023年5月7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曲阜会见了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一行。

巴赫表示,国际奥委会将与中国奥委会全面合作,支持山东体育事业发展,吸引更多赛事在山东举办,助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

当然,吸引更多赛事在山东举办,跟举办奥运会显然不是一回事,而且这很可能只是一句客套话。

类似的话,巴赫在上海和杭州都表述过。

巴赫后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尽管距离2036年奥运会还有13年,但目前已有“两位数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表达了对申办2036年奥运会感兴趣”。

作为中国经济最强市的上海和刚刚举办了亚运会的杭州,在申办奥运会上显然更有优势。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就提出,“充分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比较优势,共同申办举办顶级国际综合性赛事和国际单项赛事。”

在国内城市中,青岛申办奥运会的唯一优势可能是青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伙伴城市,曾经举办过奥运会帆船比赛。

此外,作为足球城,青岛距离亚洲杯曾仅有一步之遥,对举办世俱杯、世界杯等都有规划。

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原定在中国举行,青岛作为10座主办城市之一,为此专门新建了一座专业足球场。

而根据2022年11月30日青岛市足球改革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青岛市“十四五”时期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方案》,青岛要积极申办世俱杯、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和中国足协系列赛事。

2

那么,举办一场奥运会究竟要花多少钱?

狭义上,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成本支出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主办城市建设、改造奥运场馆的建设支出;二是奥运会赛事的组织、接待和运行费用支出,例如体育器材购置、竞赛组织、赛时交通、安保、住宿、餐饮等费用。

但一般来说,一座城市举办奥运会的成本还包括大量的基建配套。

2022年6月21日,东京奥组委发布了最终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全部举办费用为1.4238万亿日元、大约130亿美元。

这130亿美元的举办费用主要分三大项:

第一项场馆设施部分花费最多,为79亿美元(其中残奥会花费10亿美元),占全部举办费用的60.8%,其中永久设施为32亿美元,临时场馆为31亿美元,永久场馆建设费用由东京都政府和日本中央政府出资,东京奥组委只负责部分临时场馆的建设费用。

第二项大会服务花费48亿美元,占全部举办费用的36.9%,其中40亿美元由东京奥组委承担。

第三项防疫花费3亿美元,占2.3%,这部分费用全部由东京都政府和日本中央政府分摊。

不过,借助日本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奥运会的热情赞助,东京奥组委实现了“收支平衡”。报告显示,东京奥组委的全部收入主要有五个来源,本土赞助商贡献最大,为34亿美元。

再来看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投入,大约在400亿元。

其中,当时共计新建和改扩建比赛场馆36个、独立训练馆和国家队训练基地66个,累计投资194.9亿元。

而在赛事组织、接待和运行方面,北京奥组委累计支出193.43亿元(未包括残奥会部分),例如,“运动员、官员及贵宾住宿餐饮、车辆租赁、兴奋剂检测、医疗设备购置、定点医院补助等”就支出了33.69亿元。

以北京和东京奥运会申办的成本核算来看,考虑到通胀等因素,青岛举办2036年奥运会的费用至少500亿元到1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城市配套基础建设的费用。

而2023年青岛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337.8亿元,从财政角度看,青岛显然不具备申办奥运会的条件。

3

不过,从财政角度看,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100亿的青岛,能耗费巨资举办2008年举办奥帆赛,其中的以小博大操作同样值得关注。

2002年,青岛市编制了780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准备打造一个“新青岛”。

根据2003年5月份青岛奥筹发布的《青岛奥运行动规划》,青岛市共规划了154个城建或城市改造项目,分为奥运必备项目、奥运配套项目和奥运相关项目3大类。其中114个项目的初步投资匡算,总投资额高达700多亿元,包括生态环境工程、交通通讯设施建设等等。与奥运直接相关的项目有300多亿元 ,相关的配套项目投资为400多亿元。

诸如海湾大桥、机场扩建、地铁、码头等一大批城市基础建设项目都在列。

根据当时的规划,总计780亿的投入中,有70%即546亿元可以靠市场化运作筹集。

其操作手法是,以土地资源为资本,对原有的土地资源按市场出让价做出评估,把这部分作为开发建设成本,之后将其包装成相关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进行再评估,以此做为合资的资本,两种评估的差价就是奥运品牌带来的升值部分。

“搞开发的土地中,40%直接拿来开发,其余60%的土地视具体情况可以拿出20%~30%进行再开发,这样可以减少融资成本。“时任东奥开发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王东初曾表示,这样“只需投入1/20的资金”,就可以启动一个项目。

青岛媒体曾多次报道,青岛承办奥运帆船比赛的一系列改造项目,为投资青岛带来不可估量的商机。

比如,青岛市环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先进的通讯设备、公共设施的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办事效率,都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软硬环境。同时,青岛市面向国际招标的项目,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遇。

一个例证是,由于受青岛加速奥运项目建设的招商影响,当时到青岛参观和进行商务考察的工商界人士明显增多,来青岛投资大项目的也明显增多,投资方开始涉足高新技术、资金密集型和具有拉动作用的项目。

客观说,青岛今天仍在吃2008年奥帆赛的红利,以奥帆赛为契机的大型基础设施和产业腾笼换鸟等都影响了青岛近十多年的发展。

但相应的,青岛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都缺乏进一步的大动作,直到这两年才逐渐补上短板。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具有奥运记忆的城市,青岛可以争取申办奥运会的机会,但同样更需要真正做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0 阅读:53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