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禅师对楞伽经的理解

社会民生杂谈 2024-04-02 20:18:43

达摩祖师东渡而来,不仅传授了佛教心宗的精髓,还交付了《楞伽经》作为印证心性的重要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楞伽经》并非禅宗独享的经典,大乘佛教各宗亦都以其为重要祖述。此经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三藏之理,微妙而幽深。

《楞伽经》中明确指出:“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那么,佛的心性究竟如何呢?恐怕即便是以须弥山为笔,蘸四大海水为墨,以大地微尘为舌,也难以用言语和文字来完全描述它。正因为其难以言明,自然没有特定的门径可以进入这心法的宗旨。正是在这种千回万转、无路可通的情况下,无门反而成为了进入这心法的门径。

只需一弹指间,便能开见弥勒楼阁,其中有无数无量的弥勒佛,每一位弥勒佛都坐在自己的宝阁之中,重重无尽,放出大宝光,转动妙法轮。因此,佛曾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又说:“真是奇妙啊!所有众生都具备如来的智慧和德性,只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无法证得”。既然不可说,又不可妄想执着,这都是因为无门可入。

无门即是法门,正因为无法用言语来明确描述,我们只好用比喻来描绘它的影子:“满地江湖难放棹,渔郎何得下金钩?”这就像是满地的江湖,难以放下船棹,渔夫又怎么能下钩捕鱼呢?

禅宗古德(禀抱古意的年高德硕者)们对于这一宗旨有着简洁而深刻的阐述。例如,达摩祖师对神光说:“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这意味着在内心传承法印,以此来契合和证实心性;在外则交付袈裟,以此来确定禅宗的宗旨。

三祖僧璨所作的《信心铭》中说:“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人此宗。”这指出了真如法界的无他无自的特性,强调了一切都是不二的,没有分别,没有对立,因此十方的智者都能归入这一宗旨。

印宗法师曾问六祖惠能:“黄梅咐嘱,如何指授?”惠能回答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表明禅宗的核心在于见性,而不是追求禅定和解脱。印宗法师追问:“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进一步解释说:“因为那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他强调说:“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这意味着无分别、无对立的性质,就是佛性。

惠能还提出以无念为宗,他说:“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这意味着要消除二相,消除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而专注于真如本性。他引用经典来说明无念的宗旨:“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黄檗禅师则说:“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会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属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是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他强调禅宗的本质不在于求知求解,而在于学道。道是无法学习的,如果心存学解,反而会迷失道。道没有固定的方向或位置,它是大乘心,这个心并不在内外中间,实际上没有固定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它当作知识来理解,只需要认识到自己当前的情感和认知范围,当这些情感和认知都消失时,心就没有固定的位置了,这就是天真之道,本来就没有名字。

这些古德们的言论,为我们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宗旨,那就是要消除分别心,回归真如本性,以此来证得佛性。

11 阅读:387
评论列表
  • 2024-05-03 03:26

    心相无二,当下即是,别念无别,真如自在。

  • 2024-05-08 03:24

    属实。

  • 2024-06-01 10:05

    楞严咒就是各种佛,魔的名字,没有任何意义,你们不妨搜索楞严咒汉语版

  • 2024-04-03 07:33

    阿弥陀佛

  • 2024-07-05 14:08

    自性妙法,众生心是,开敷首演,不二法门![呲牙笑]

社会民生杂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