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瞒过全世界,为中国办了件秘密大事,如今千亿帝国无人接班

棠棣说社会 2024-06-21 14:52:29

当许多人感叹李嘉诚90岁才退休时,却不知有一位首富,年逾百岁仍坚持在岗位上。

他便是“亚洲糖王”郭鹤年。

作为华人界屈指可数能与李嘉诚相提并论的人物,他不仅在财富上可以比肩李嘉诚,在为国家贡献上也不输于传奇爱国人士霍英东。

如今很多年轻人对这个名字略显陌生,但很多国人都与他有过“业务往来”。

只要你买过金龙鱼、住过香格里拉、去过北京国贸,而这些都隶属于他旗下的产业。

最近,年过百岁的郭鹤年又与顺丰做了一笔生意。

他将其在泰国的物流公司嘉里物流卖给了顺丰,交易金额14亿元。而在此前顺丰便已经为收购嘉里物流花费了176亿,这下子顺丰出海的决心可谓是路人皆知了。

嘉里物流在东南亚地区也算是一个大型物流公司了,不过这对于郭鹤年来说,少了一个产业无伤大雅,他手下的产业还有很多。

别的先不说,单就中国最知名的金龙鱼而言,其背后的丰益国际便是世界五百强,全球最大的粮油企业之一。他在香港的地产公司—嘉里建设,总资产更是高达1400多亿。

不仅如此,郭鹤年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

他不是中国国籍,却曾为中国秘密送来30万吨的战略资源,还自掏腰包,花费5亿美元的巨资,为中国建设了一座拿得出手的国际贸易中心。

那么如此传奇的一位商业人物,又是如何花费百年时光,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呢?

郭鹤年生于1923年,祖籍福建。

上世纪初,受到下南洋潮流的影响,他的父亲郭钦鉴和几个哥哥相继远赴马来西亚谋生。

为了做出成就,郭氏兄弟从事过各式各样的工作,但都没有什么起色。

后来哥几个一合计决心联合开设个公司营生,专职大米、大豆和糖类的生意,取名为“东升公司”,其寓意不言而喻。

在兄弟几人的齐心照料下,公司业务不断向外扩展,东升公司也逐渐在南洋站稳了脚跟。

1923年,郭鹤年出生后,郭家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华侨商人,郭鹤年也因此有了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得以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是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的高材生,经常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因此对教育格外看重。

为了让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出路,她坚持把郭鹤年送到当地著名的新山英文书院读书,并且还让他坚持学习中文。

优越的教育条件让郭鹤年从小便可以流畅的使用中英文交流,这也为他以后与世界进行交流打下了基础。

可以确定的是,后来的郭鹤年能有如此成就与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撇不开关系。

其母郑格如虽对家族生意不管,却经常教育孩子要有商业道德,不能过分崇拜物质。

在世时,她也曾留下“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亦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的金玉良言。

除开母亲的道德教育外,郭鹤年的父亲也一直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们进行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着“取之于民,报之于民”的理念,事业有成后的郭氏兄弟们一直热衷办学,为在外华人的发展出力献策。

父母的谆谆教导让尚未回到祖国的郭鹤年深深相信,自己就是一名纯正的中国人。

1947年,郭鹤年从莱佛士学院毕业,开始踏上了创业之路。其父的东升公司则成为了日后郭鹤年及其兄弟创建庞大企业王国的桥头堡。

创业之初,年仅24岁的郭鹤年手握十万马币作为本金,只身赶赴新加坡,创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力务克公司,主营商务、船务、杂货业等方面的生意。

1948年,就在郭鹤年这边生意刚有所起色时,远方母亲传来的一则消息却令他悲痛欲绝,父亲去世了。

其实郭父早已身患绝症,只不过为了能让儿子安心创业,便一直在隐瞒病情。可惜的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看到儿子事业有成的样子。

郭钦鉴离世后,郭家面对分崩离析的危机。即使家产再大,太过分散,自然也就没什么力量可言了。

母亲郑格如看得很通透,她明白这个家不能就这么散了。

在她的建议下,郭鹤年放弃在新加坡的产业,与几个兄弟联合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入股者除了郭鹤年、郑格如外,还有郭鹤青、郭鹤尧(郭钦端长子)、郭鹤景(郭钦仁长子)、郭鹤新及郭鹤瑞(郭钦宝之子)等堂兄弟。

由于郭鹤年才识出众,被推举为了公司的主事人。

这一幕像极了传承。

新公司联合了父辈们留下来的资产,同时还继承了东升公司传统的粮油业务,经过兄弟几人的齐心照料,公司平安渡过了最初的几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2年,郭鹤年二哥郭鹤麟在马来西亚不幸遇害,郭家集团也受到牵连,生意倍受打压。

在这样的状况下,郭鹤年只好先到英国去考察,在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里郭鹤年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商业技巧,这让他受益良多。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郭鹤年敏锐发觉到,随着英国经济势力的消退,马来西亚市场必然会出现一块真空地带。

瞅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后,郭鹤年立马回到马来西亚与当地发展局合资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炼糖厂。

不得不说,郭鹤年的眼光很独到,白糖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本身就有广阔的市场,再加上当时马来西亚并没有炼糖厂,郭鹤年此举毫无疑问成为了第一个啃这块儿肥肉的人。

最初入局时,他先是从泰国购入粗糖然后经过自家糖厂的加工后运销到各地,并且通过设在香港的商业公司销往大陆。

抓住这次机遇,只用了短短几年,郭鹤年就控制了马来西亚的蔗糖业,占据了近80%的糖类市场,一度被誉为“亚洲糖王”。

此后,为了进一步改善马来西亚糖业落后的面貌,郭鹤年又向当地官方租借了上万英亩的土地,开垦成了甘蔗种植园,让马来西亚迈出了糖业自给的第一步。

不过单是糖业上的成就并没有让郭鹤年就此满足。

70年代初,郭鹤年又瞧上了酒店旅游业。他先是投资了马来西亚的房地产公司——彩虹集团,之后又以此为跳板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豪华酒店,取名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在英译中有世外桃源之意,如此浪漫悦耳的名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打卡,香格里拉酒店也从此一鸣惊人,赚的盆满钵满。

除以上所述行业外,郭鹤年还在其它诸多领域有所成就,涉及金融、矿业、航运、文娱等,甚至还收购了一家马来西亚的法国银行,取名“马法银行”。

郭鹤年与祖国接触源于70年代后来大陆的一项特殊任务。

彼时的中国刚刚进入发展期,各行各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在食用糖行业上就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

当时的国际市场上,由于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国内很难进口到食用糖,就在众人愁眉苦恼时,有人想到了这位身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大亨”。

对方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郭鹤年听到这消息后,想都没想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即使人到半百,已取得过人成就,但郭鹤年始终未曾忘记父母当初的谆谆教导,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为了解决祖国30万吨白糖的紧急需求,他特意选择了几名亲信乔装成日本人,前往巴西购买白糖。

在购买了大量白糖后,又恰逢国际糖价上涨,这不仅让郭鹤年解决了国内的燃眉之急,还顺带着小赚了一笔。

不过这多赚500万美金他并没有留下,而是全部赠予国家当作外汇储备。要知道,70年代的中国外汇储备也只有一亿多美元。

到了80年代后,郭鹤年又为祖国干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帮助把金龙鱼引到了国内市场。当时国内的大多数老百姓基本都还在用散装油,既不方便,卫生上还容易出现问题,郭鹤年这一举可谓是解决了国内一大民生问题。

另一件事就是在北京投资建国贸。当时国内正值发展上升期,本着“打开门装门面”的想法,准备建一座拿的出手的贸易中心。

但一方面国内资金不足,找不出来几个能扛大旗的企业,另一方面想求助国外财团又被漫天要价,在如此窘境下,郭鹤年再一次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个项目。

当时在建国门附近选的那块地很荒凉,很多人都不看好郭鹤年的选择,但他还是大胆投了5亿美元巨款。

郭鹤年的爱国赤子心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为他以后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而他当年耗费巨资建设的北京国贸,如今也已经成为了一块寸土寸金的宝地,大众、中国银行、英特尔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这里,每年光收租都能有50亿。

赚了大钱的郭鹤年,始终不忘回馈社会。

2005年,他曾一次性向中国“希望工程”捐款5000万,并帮助众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郭鹤年及其家族共计向灾区捐款约1.3亿元。

2012年,经商大半辈子的郭鹤年顺利拿到了央视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2024年4月,郭鹤年以115亿美元财富登顶福布斯2024年马来西亚富豪榜。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传奇人物,到了晚年也有烦恼。

如今已年逾百岁的郭鹤年仍然经常出现在工作一线上,因为这庞大的商业帝国至今未有合适的继承人。

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在与女星邓丽君的恋情中为情所伤,至今无心家业。

二儿子因为在生意场上多次表现不佳,已经被排除接班人行列。

小儿子这几年一直陪在“糖王”身边,却还缺乏资历,令郭鹤年很不放心。

目前郭鹤年比较中意的还是侄子郭孔丰,“有者愚蠢,有者卑鄙,但他是最聪明的。”

不管郭氏家族企业传承如何,郭鹤年本人对祖国的情感始终未曾改变。

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郭鹤年这样说道:

“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

-END-

参考资料:

环球人物:宁可不赚钱也要帮中国,花5亿美元建国贸,亚洲“糖王”的中国情令人动容!

新浪财经:他,财富直追李嘉诚,对国贡献不输霍英东

今日头条:101岁华人富豪,把公司卖给顺丰,套现190亿

作者:西小琳

0 阅读:40

棠棣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