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三战全胜,粟裕却莫名受委屈,陈毅气得连开三会发了三顿火

东效聊历史 2023-11-17 16:56:03

宿北、莱芜、孟良崮三战全胜,次次胜利后,陈毅都在总结会议上批评部队,这一怪现状,是笔者翻阅《陈毅军事文选》时发现的。

原因非别,竟然是负责军事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受了委屈。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给粟司令气受。这个结论,并不能简单地下,因为任何史料都没有点出直接原因,咱们得循着陈老总的发言,一点点抽丝剥茧找出来。

一、怪现状一:华中三虎缺两虎

1946年底打了宿北战役,紧接着又在华中、山东两野战军尚未完全形成合力的情况下打了鲁南战役。

陈毅大概是憋着气打完两仗的。宿北战役刚刚结束,两军酝酿打鲁南之前,陈毅就在一封向中央军委报告宿北战役情况的电报中,罕见地提出了批评意见。

批评的对象,表面上是华中野战军陶勇第一师、王必成第六师。陈毅在电报里说,虽然我们打了大胜仗,打得国民党军六十九师全军覆没,官兵家属纷纷到徐州指挥部去哭诉,但我军用兵并不完美,王必成师守涟水,陶勇第一师不去宿北而南下去涟水。华中野战军素有三虎之称,叶飞、陶勇、王必成,这三位都是粟裕带出来的心腹勇将。但只有叶飞一纵在宿北参战,陶勇、王必成都缺席。

陈毅说,如果陶勇一师没去驰援涟水,那么有可能打掉胡琏整编11师两个旅。如果王必成六师没有去守涟水,华中野战军三只虎悉数到场,把胡琏整编11师全部灭掉也是极有可能的。三只虎缺两只,一切就无从谈起。那么,为何我军犯了分兵作战的失误呢?根子似乎是批评粟裕。因为王、陶二将不在场,都是华中野战军作出的部署,根子不是你粟司令又是谁?

难道陈毅在批评粟裕?直觉告诉我们,这不可能!这可是骇人听闻的事情。

以陈老总宽如大海的度量,以及陈粟在抗战期间就密切合作的历史,以及陈粟之间的感情,不应该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陈毅有如此言语、如此怨气呢?

这封电报很单薄,没有足够内容可供分析。那就再往下看《陈毅军事文选》。紧接着这封电报,陈毅在1947年1月底华东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了一通长篇报告,又批评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察觉出一些,至今未公诸于世的华野内部隐秘的情绪和斗争。

陈毅没有像宿北战役电报那样说得直接而不留情面,没有点名说华中哪支部队的事,因为华中、山东两家已经合并了,陈毅是一位性格豁达、不爱翻旧账的至诚君子,对事不对人,批评内容简要概括之如下:

1.屡胜而骄,老子天下第一,

2.缴获不上交,执行命令不坚决,还破坏群众纪律。

3.不尊重政工干部,不听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

4.山头主义,画圈子。山东和华中干部各有各的心思。

5.存在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华中,打完七战七捷后,缴获大批物资,但抛散严重。

好家伙,这几条一对比,不都是瞄着粟裕来的吗?尤其是最后一条。

如果只是凭字面上这点东西,就能坐实这个,那就太小看陈老总的说话艺术和处事灵活度了。

笔者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陈毅老总说这些话,批评的这些人和事,针对的另有其人。

二、怪现状二:打完仗才介绍副司令

针对的谁呢?我们接着看另一篇陈毅讲话。

这连续四五篇电报、报告和讲话着实很有意思,一般来说,将帅文选文集受篇幅限制,都不会密集收录内容相近的材料,而是选择不同种类较有代表性的收录之。

但陈老总自宿北战役到孟良崮战役这段时间的文稿,连续多篇都是针对华野内部不和谐问题开火。

这表明,华野在那段时间出了不小的问题,占用陈毅很大精力,导致陈毅在这一时段只有这类文稿,而无其他可以收录。

好,下面就看看莱芜战役后的报告。

1947年3月,华野利用难得的暂时平静期,转移到淄博进行休整,陈毅、小饶同学提议在大矿地召开总结大会,大会结束后,似乎认为问题没讲透,思想仍没有充分统一,又分别按工作领域续开了参谋会议、政治工作会议。

密集开会意味着有难缠的问题要解决。

陈毅出席政工会议并发表讲话,态度仍然令人费解,按理说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一下子歼灭5万多国民党军,国共高层都震动了,没有理由不夸奖部队,没有理由不给大家多打打气。但这篇长达9页半、近7000字的长文,几乎90%的内容是分析问题、批评错误。

本位主义、群众纪律不好、战斗中不足之处等等,似乎莱芜战役打败的是我军。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陈毅特意在该报告中专门介绍了一位领导:华野副司令员粟裕。

笔者初看到这段文字,也有点怀疑,是不是编书者把资料收录错了,粟裕闻名全军很久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谁人不知?毛主席通电全军表扬过,要各大战略区学习粟裕经验。谁还能不知道粟司令威名!

但陈老总就是在高级干部参加的大会上,煞有介事地把粟裕介绍了一遍,说他大革命时代怎样追求进步,红军时代如何如何,抗战时期打过什么仗。

临了,又给粟裕来了一段总评:

粟司令经得起考验,作风老实,埋头苦干,成就很大。

打完仗才介绍副司令,简直是开玩笑嘛。

用比较难听点的词形容,是不是有点“阴阳怪气”?是不是有点“指桑骂槐”。

阴阳的谁?骂的谁?

前后文一联系,没别人,山东部队的老将们。

别看华中和山东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了,但自1946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打仗,整编只是形式上的整编,思想上并没有来得及整顿。陈毅出席政治工作会议,或许就是出于此种考虑。

所谓本位主义、山头主义、不团结、破坏纪律等等,华中和山东都有,但是谁更多,陈老总心里有数。之所以单独介绍粟裕,就是为了强化粟裕的权威,否则何至于煞有介事、多此一举呢?

三、怪现状三:事隔一年算后账

1947年5月29日,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华野在沂水县坡庄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陈毅发表讲话,再次批评了一些问题,这次的口吻相对莱芜战役后缓和了许多,批评的不是很尖锐,但仍是表扬的少,分析问题的多。

连续看了这几篇文稿后笔者深刻地改变了对陈毅元帅的看法。之前受一些影视作品和不太严谨的文学作品、纪实作品误导,认为陈毅元帅是一个性格开朗、豁达大度但偏重于一团和气、不太会较真的统帅,而没有往深处想,如果只靠性格好、为人大气,但没有杰出的领导能力,只靠粟裕指挥,能镇得住华野这些悍将们吗?

这些文稿反映出陈毅元帅真实的一面,他待人接物大概是一团和气的,但对于行军打仗从来没有一团和气,态度非常严谨,工作方法非常严格,不允许出现散漫、错误,对于触碰底线的事,陈老总并不惯毛病。我想,这大概才是陈毅元帅应有的气质,才是一军统帅应有的威严。

触碰底线的事情,一是山头主义,二是不尊重领导。

山东和华中各干各的由来已久。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山东和华中两股野战军在战略上很少配合,粟裕在苏中打出七战七捷的胜仗,华中一时有巩固发展的趋势。随后国民党军加强在淮北的攻势,切断华中、山东联系,山东野战军应对不利,局面恶化,陈毅屡屡鼓呼两军合力作战,但山东部队不愿南下,华中部队亦不愿北上。

那个时候如果批评山头主义,可以各打五十大板,各自都有错。但到了1946年底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后,事情出现微妙变化。

在陈毅反复要求合力作战之下,粟裕态度其实慢慢松动了,虽然仍坚持在淮北打几个歼灭战,改变苏北不利态势,派六师坚守涟水、一师驰援涟水,减少了宿北战役可用兵力,但是粟裕对上级是绝对服从的,尤其对陈毅是绝对尊重的。包括粟裕率领的五万多野战军,野战军的师长、纵队司令们,对陈毅和新四军军部(成立华野前,新四军军部名义上是山东、华中两股野战军的最高领导机关)也是绝对尊重的。

山东方面则不然。老资格的将领比较多,他们大多是长期战斗在山东的资深将领,红军时期就已是团长级别的干部,论资历与华中野战军首长粟裕不相上下。山东名气最大、资历最深的以王建安、许世友为首,三纵司令何以祥战功、资历也不低,未合并前山东八师(即何以祥三纵的前身)攻坚能力极强,号称陈司令袖子里的小老虎,多年来各自担当一方重任,十纵司令宋时轮早先是山野参谋长,陈毅的主要助手,山东军事方面的二把手。这些人中,比较突出的是许王二位都是山东二级军区司令,坐镇一方,养成霸气,并且个人性格也是偏于激烈的那类,要他们低头服软,接受年轻的粟裕领导,多多少少有一些不服。

还有一重原因。

山东部队是罗荣桓带领的八路军115师主力发展起来的,华中部队是新四军老部队。八路军部队一直接受总部直接指挥,关系密切,延安与山东之间干部交流频繁,师旅团各级干部去延安学习者有之,从延安派回来者有之,自然上下通情关系较好,军委总部对八路军是比较信任的。新四军长年孤悬于敌后,习惯于独自承受压力、独自作出决断,皖南事变之惨剧,固然国民党顽固派搞摩擦是主因,但项英不愿按中央划好的路子北上,执意向东向南发展,何尝不是原因之一方面呢。

从这个逻辑线路捋下来,很容易找到解放战争之初,华东严重的山头主义的根由。新四军部队不愿北上发展,山东部队也有点抵触。宿北战役后陈毅为什么生气批评人,就是因为打了胜仗之后,两路大军仍然合作不畅。

而且在粟裕已经做出充分姿态,坚决服从大局愿配合打好鲁南战役的情况下,山东方面仍有很多人对老新四军部队看不上,对年轻的粟裕不服不亲不近,这是陈毅所不能容忍的。

莱芜战役后开会批评人,孟良崮战役后再批评,直到1947年冬,陈毅离开华野去延安报告工作时,总结华东方面一年多战争的经验,在太行、陕甘宁做报告时,不怕自揭家丑,说我们的某些师长、团长,甚到纵队司令骄傲得很,战术方面让国民党军俘虏军官看不起。讲的是军事、战术方面,其实暗指仍是华野内部山头主义、不服从粟裕指挥的问题。

至于陈老总到底批评的是谁?史有明文可查的,只有鲁南战役前,因为榘参座越级向中央发报,半是发牢骚半是批评地说过一次榘参座,后来历次开会,只是面上点,从不具体批,反映了陈老总圆熟如意、宽人严己、对事不对人的处事风格,正是这种风格,让他得以笼得住华野散乱的人心,压得住散漫的山头主义。

而当粟裕真正遇到挑战时,他又不惮于直接上阵维护粟裕的权威,比如孟良崮战役中的电话事件,以及七月分兵时谭老板怒责粟裕之事,陈毅最后扮演的角色,一小部分是和事佬,一大部分是粟裕的坚定支持者。

陈粟不分家,分家不陈粟。敬仰粟裕大将出神入化的战争天才的同时,也更敬仰陈老总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和豁达胸怀。二者缺一,就没有华野的辉煌战绩。

31 阅读:7473
评论列表
  • 歌者 10
    2023-11-23 18:49

    粟裕将军奇才

  • 2024-03-22 22:49

    元帅不是盖的。都是有能力的。

  • yy 2
    2024-03-30 07:12

    讲的生动,于情于理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