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去世30年后,妻子傅涯收到来信,为何不顾阻拦坚持前往台湾?

浩舞默画历史 2024-05-30 12:46:4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2年,是陈赓大将去世后的第31年。

谁知就在这一年,和他相濡以沫十几载的妻子傅涯,却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说什么都要前往台湾。

拗不过这位已经74岁的老人,大家只能赶快帮忙安排。

很快,傅涯就坐上了前往对岸的飞机。刚一落地,她就看到有十几辆特意来迎接自己的汽车。

这一幕让老人十分高兴,她开玩笑地对身边陪同的人说:

“这么多车,我都不知道该坐哪辆了。”

那么,为什么傅涯在台湾会受到如此重视呢?她又为何会不顾反对,非要走这一趟?

1992年,是一个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

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大陆与台湾签订了“九二共识”,一直紧张的两岸关系终于有了很大改变。

第一次汪辜会谈

分隔两地的亲人也可以不受限制,往来探亲。傅涯这个时候执意前往台湾,正是因为如此。

那傅涯的家人又怎么会远在台湾呢?他们当初是什么原因被迫分开的?

总的来说,是战争,是时局。

当年国内战乱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傅涯为了中国更美好的明天,毅然投身了革命事业。

但战争年代,通讯何其不易。没过多久,傅涯就彻底和家里失去了联系。

虽然焦急,但她还是以革命事业为先,没有一门心思寻找家人。

不过真要说起来,傅涯能有这样大无畏的精神,甚至当年选择走上革命道路,还都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傅涯于1918年出生,是上虞沥海人。她家境富庶,从小就过着优渥的生活。

她有四个兄弟和五个姐妹,均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也为傅涯之后,能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选择正确的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因为家里条件不错,父母在当地又颇有名望,所以孩子们的童年一直无忧无虑。

然而生逢乱世,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父母为他们搭起的庇护所,挡不住敌人的铁蹄。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无法正常上课,百姓更是无法安稳生活。

傅涯读过书,在课本中了解过民族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她也亲眼见证过日寇入侵下的民不聊生。

所以,傅涯很快成长起来。她坚强独立,满腔热血。

既然学校停课无法继续学习,那她就积极和同学们一起组织抗日游行,还尽己所能,为前线的战士们捐赠了不少物资。

但当时傅涯年纪尚轻,还没想过自己是否有能力,为改变这个世道做更多的事。

是她的大哥傅森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担心父母反对,傅森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简单留书一封,就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

事实上,他的父母都是非常明事理的人,知道在此危难之际,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而是需要更多人站出来,为了国家的利益贡献力量。

因此,他们虽然担心,但还是在之后的信件中对傅森的做法表示了支持。父母的态度也让傅涯心中悄悄埋下了参加革命的种子。

到了1938年,大哥寄来的一封书信,则是彻底让这颗种子破土发芽。

在信中,大哥只是简单说明了自己的近况,然后就用了很长的篇幅,详述了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为百姓争取更美好的未来而做出努力。

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积极投身革命。

战争年代,家书抵万金。大哥用这么宝贵的机会写下这些话语,对傅涯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看尽了百姓的生活疾苦,傅涯也想像哥哥一样,为改变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哥哥的动员不止打动了傅涯一人,还有其他弟弟妹妹。

他们和父母商议过后,带着家人的支持和祝福,一起前往延安,追随哥哥的脚步。

傅涯上学的时候成绩就特别好,而且她本人也聪明好学。所以她到延安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她很清楚,要想传播革命精神、进行革命事业,自己就必须要了解和革命有关的一切。

于是,她学习得格外认真,很快就以出色的表现结束学业。

之后,因为文化素养较高,她顺利被分配到了抗大的总政文工团工作。

随着对共产党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傅涯一直希望自己能尽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就非常积极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组织也很欣赏这个有才华、有文化,且理想信念坚定的年轻人,所以很快吸收她成为了自己中的一员。

这样一来,傅涯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

在文工团,傅涯主要负责宣传革命思想,给百姓传播红色精神。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更多人了解到了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也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于是,不仅百姓们的思想得到了开化,还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

对于文工团来说,经常到各地进行慰问演出也是进行革命宣传的一种方式。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傅涯遇到了即将与自己相知、相依的革命伴侣陈赓。

1940年,傅涯接到命令,随文工团赴山西武乡县进行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给当地群众做一下革命动员。

当时,陈赓因为受伤,刚好在附近休养。

本来养伤是应该老老实实待在医院里,但陈赓是个闲不住的人,刚能起身就开始四处溜达,不是给老乡帮忙,就是给年轻人做思想工作。

这会儿文工团来了,陈赓肯定要过去,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自己能搭把手的地方。

就是这次命运般的巧遇,让傅涯和陈赓今后的人生紧紧相连。

文工团开始表演前,陈赓原本正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凑在一起说说笑笑。但他的目光很快就被演出队伍中,一个靓丽的身影吸引。

等对方上台时,他的目光更是难以从这个出色的女子身上移开。这个女子正是傅涯。

演出结束后,陈赓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主动上前搭话。傅涯对这个一脸英气、说话豪爽的男子第一印象不错,所以之后又进行了不少交谈。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起来。

他们都读过不少书,算是那个年代大家口中的“文化人”。

而且两人志趣相投,又有着同样的理想信念,因此很多人都看好他们能走到一起,甚至还主动撮合。

陈赓是个爽快的人,自己喜欢傅涯,而且傅涯看上去也不讨厌自己,他也就没顾虑太多,直接选择了表白,问对方愿不愿意做自己女朋友。

不过确实太过突然,陈赓又说得直接,傅涯一时间愣了神没有及时回答。

陈赓本就十分紧张,见状以为傅涯感到为难,但又不好意思出口拒绝伤害自己,就决定主动放弃。

但就在他想要离开时,突然被傅涯叫住。

“我愿意。”

听到这三个字,陈赓欣喜不已。很快,两人恋爱的事情就传开了,大家也纷纷送上祝福。

经过几年的相处,他们终于下定决心要走进婚姻的殿堂。可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意外。

陈赓和傅涯都是军人,结婚前组织上要对他们的背景进行确认。本来他们都没有当回事儿,哪想到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

组织上查明,傅涯参加革命前,在老家有一个订过亲的表哥。这个消息可让二人都傻眼了。

但陈赓第一时间选择相信傅涯,并陪她一起问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傅涯还年幼的时候,家里就根据旧习俗,为她定下了未来夫婿的人选。

那会儿的人根本不懂什么近亲结婚的危害,还特意为傅涯找了一个知根知底的亲戚家男孩。

后来世道一乱,很多之前的约定难以作数,傅涯又离家参加革命,一去不归,此事自然就放了下来。

但谁知结婚前,这却成为了阻碍傅涯幸福的关卡。好在组织上也不是那么不通情理。

本来包办婚姻就不值得提倡,还是近亲结婚,更是危害无穷。

当时,邓小平知晓了此事,也特意出面帮忙周旋。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也征求了陈赓和傅涯本人的意见,最终,组织上正式给两人的婚姻开启了绿灯。

1943年,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主持下,陈赓和傅涯顺利完婚。

婚礼上,两人特别表示,要尊重并支持彼此的革命事业,共担荣辱,一起前进。

彼时,抗日战争正进行到关键时刻,所以婚后不久,两人就各自奔向了自己的革命岗位,继续为取得抗战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

这样一来,二人自然就变得聚少离多,加之通讯不方便,他们仅能以书信寄托思念。

那时,傅涯负责农会方面的工作,借住在老乡家中。

白天就和当地百姓一起抡锄头,干农活,空闲时还要给大家讲授革命思想,一直十分忙碌。也只有晚上才能挤出片刻时间阅读陈赓的来信。

但按当时的情况,一封信需要好久才能送到对方手上,有时候因为各种问题,可能还难以收到。

所以傅涯会将每一封来之不易的信件反复读上很多遍,最后差不多都能从头到尾背下来了。

1945年,国内局势稍微稳定一些,傅涯和陈赓才终于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

不过,他们其实早就有了很多孩子。

这些孩子们的父母都牺牲在了战争年代,傅涯和陈赓不忍心年幼的孩子没人照顾,就都收养过来,对他们视如己出。

迎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也有了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傅涯的生活虽然每天都充满快乐,但她心中还是一直有一个过不去的坎。

那就是她的父母还有兄弟姐妹至今杳无音讯。

当年离家后,最初还能保持着书信往来,但随着战争深入,时局混乱,慢慢就断了联系。

现在一切噩梦都结束了,傅涯十分想找回自己的家人。虽然每次尝试都得不到希望的消息,但傅涯从未放弃。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辗转打探,她得知父母已经搬去台湾生活,不仅贫困潦倒,还要受到政府剥削。

但彼时两岸正处于戒严状态,傅涯无法亲自前往,只能多方托人,才将钱送到家人手中。

时间又过去了很多年,傅涯始终没有等到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直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被送到她的手中,才彻底断了念想。

那封信来自傅涯的小妹,她告诉了傅涯一个噩耗,那就是父母都已经去世。

这个消息对傅涯来说十分难以接受,但好在小妹有机会可以回国来看她,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慰。

见面时,两人瞬间泪流满面。

在傅涯记忆中,小妹还是自己离家前那个懵懂的模样,如今两鬓却已生出白发。

两人商议后,决定将父母的骨灰送回老家安放,也算是成全了他们落叶归根的愿望。

虽然父母不在了,但还有很多亲人留在台湾难以回到大陆,所以傅涯依旧盼望着两岸通航的那一天到来。

终于,1992年,机会来了。

已经74岁高龄的傅涯不顾病痛,乘机前往台湾,那里有她思念许久的家人。

而家人们又何尝不想念傅涯,听说她要来,早早就全家出动,在机场等候。

看到十几辆来迎接自己的车,傅涯自是开心不已。像傅涯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还有很多。

他们为了国家大义远离家乡,其中很大一部分从此再也无法和自己的亲人相见。

但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正是他们舍弃了个人利益,我们才能赶走侵略者,迎来新中国崭新的明天。

让我们向无私奉献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

[1]杨闻宇.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陈赓大将的婚事.党史博览.2023(06).

[2]饶邦安.循着将军的足迹——忆陈赓将军夫人傅涯大姐.北京档案. 2010(02).

0 阅读:43

浩舞默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