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刘伯承去北京开会,打碎一只杯子,回家诉苦:我水也不敢喝

正史笔记 2024-06-27 18:38:02

上世纪60年代晚期的刘伯承,心境是痛苦和孤独的。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除了让秘书给他读报纸、读文件,还让大儿子刘太行到各个大学去看大字报,回家向他汇报,但他听了之后,只是默默沉思,很少评论。然而,那凝重苍凉的表情掩不住他忧国忧民的心底波澜。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77岁的刘伯承作为主席团成员参加了会议。回到家里,他对家里人说:“我坐在那,水也不敢喝,上厕所还得找人牵着我……”

会议期间,他打碎了一只杯子,心中忐忑不安,回来后也絮絮叨告诉家里人。

刘伯承

当年的老战友如今何在?刘伯承只能把悲哀深藏在心里,而无力施以援手。

1972年1月6日,陈毅病逝,刘伯承感伤不已,他让孩子们扶着,人未进门,哭声先入。刘伯承在灵床前俯下身来,以手代眼,颤抖的双手从老战友的枯瘦面颊一直抚摸到冰冷的胸口。

“陈老总啊,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哟!”他痛彻肺腑地呼唤着,泪水从他失明的双眼里流淌下来。

刘伯承一直想念着老区的人民,特别是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河北涉县的老百姓。一想到他们,老人家的心中依然充满阳光。但凡儿子出差,无论去哪儿,回来后他都会问:“涉县情况怎么样?庄稼长得如何?不知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好不好?”

孩子们回家了,他总想和他们说说话,唠叨几句,可孩子们都在忙自己的事,他唯有一声轻叹。

刘伯承

大儿子刘太行年轻时拼命工作,很少和父亲呆在一起促膝长谈,这是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1972年,有一次,刘帅让幼子太迟扶着他在院子里散步。突然间,他挣脱了太迟的手,自己摸索着向前走去,边走边对太迟说:“这叫什么,这就叫自强不息。我80多岁还要自强不息,你们年轻人更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啊!”

刘太行有了儿子的时候,老父亲已年近八旬,听到长孙降生的喜讯,老人家非常高兴。但就是这样一个宝贝孙子,刘帅一家也严格要求,让他和人民大众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长大,在普通学校读书,口袋里揣着汽车月票,脖子上挂着家里的钥匙。

1975年以后,刘伯承丧失了自理生活的能力。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七中全会,发出了《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赞誉他“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元帅,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承

1986年10月7日,94岁高龄的刘伯承元帅终因久病不治而与世长辞。当天下午,刘太行急匆匆赶到301医院。进入客厅时,杨尚昆同志早就到了,后来洪学智同志也来了。杨尚昆说:“刘伯承同志的追悼会,中央要研究,刘伯承同志对中国革命是有重大贡献的,也是很有影响的人。”

关于追悼会的事宜,并非如后来所讹传的所谓刘伯承临终前提出“要邓小平主持我的追悼会”的要求。刘伯承一生行为规范、缜密,严格遵守党纪,任何时候都是按党的规定和要求办事。而他的亲人,也一直遵循他的遗志,所以追悼会从时间、地点、规模、主持人以及致悼词人都是由中央决定的,刘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如果说刘伯承元帅有遗嘱的话,那就是要求孩子们“自食其力,实实在在地为国为人民做些好事”。

刘伯承夫妇

刘伯承去世后,刘太行和四妹、小弟代表所有的亲人,乘飞机把父亲的骨灰洒向太行山、淮海大地、南京和家乡重庆开县。在河北涉县,继刘伯承之后,陆续又有5位将帅的灵骨安放在山上,而元帅和将军们的埋骨处,也从此改名为“将军岭”。

2 阅读:229
评论列表
  • 2024-06-28 11:06

    老一辈革命家身子就是正啊!

正史笔记

简介: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