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张爱萍视察哈军工,单独召见几十个干部子女:随便吃!

正史笔记 2024-06-27 18:34:54

1949年4月,在毛主席的授命下,张爱萍等人组建了中国人民海军部队。

1950年,华东海军举行首次舰艇命名典礼,为了锻炼儿子,让他们见大世面,张爱萍将军把张翔和张胜带上了军舰。等典礼结束,父亲领着小哥俩观看军舰,还照了一张纪念照。估计现在亲历这次重大活动的人只剩下张翔和张胜两个人了,尽管当时他们还不是水兵。

因为是长子,张爱萍对张翔的要求比其他孩子要严,张翔小时候常因自己的小毛病挨批评:不是行动“太慢了”,办事“不痛快”了,就是“挑食了”等等。

张爱萍与儿子张翔

张翔天生的好脾气,性情温和而内敛,对父母的批评他都会虚心接受。当大哥的,就要让着弟弟妹妹。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助人为乐这些做人的良好素质,都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融入张翔的身上。

张爱萍为儿子选中学

小学的时候,随着父亲工作的频繁调动,张翔经常换学校,不是在上海,就是在杭州,要不就是在南京。他真是“飞来飞去”,老是当转学插班生。小学生常欺生,孩子们可不管你爸爸是什么大官儿,于是老实巴交的“外来户“张翔当时没少受人欺负。

1955年秋,张爱萍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后,调北京出任总参副总长,全家也搬到北京,住进什刹海前面的一条胡同里。刚小学毕业的张翔面临上哪一个中学的问题。父亲对干部子弟集中的特殊中学不以为然,他在百忙中亲自去调查北京的中学情况,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北京四中的教学质量最高,于是探询四中的校长:儿子能否上四中?

张爱萍

这位老校长可不含糊,他没有半点拘谨,对大名鼎鼎的张将军正色道:“学生分数够了才能录取。”

张爱萍含笑应允:“那是自然的。”张爱萍了解张翔的学习成绩,四岁就开始读书的儿子,聪慧又刻苦,学习上从来不用父母操心。

父亲亲自为自己寻找中学,让张翔感受到父亲严厉外表的后面是一颗温热的爱心。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轻松地考取了北京四中。整个中学六年里,他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弟弟张胜刚开始在八一学校读书,小朋友们问张胜,你爸爸是多大的官?张胜不懂事,回家问父亲:“爸,你的官有多大?副总长和司令谁管谁呀?”

张爱萍听后勃然大怒,恶狠狠地盘问:“谁要你问的?”

当张胜说出缘由,张爱萍不悦地说:“我就不赞成搞子弟学校,风气不好!”

于是下个学期,张爱萍就把张胜转到一所普通小学。上学前,他对二儿子说:“记住,你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是一样的。将来长大了,要靠你自己!”

张爱萍

随着一天天长大,张翔和弟弟妹妹们开始理解父母为什么对孩子们从严要求。

首先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就很严格,大事小事都要做出表率来。他身负军国重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比忠诚,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父亲对身边的人,对自己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对子女,他从没有望子成龙的想法,什么长大有多大贡献啦,有多高的地位啦,他只要求孩子们能够自立,今后干什么工作都行。

张爱萍曾对孩子们讲起自己1928年从四川达县老家出来去上海的时候,老母亲叮嘱他:“不要当伸手大将军哦!”

这是一句四川话,就是说干哪一行都可以,但无论如何不能沦落街头,去要饭当乞丐。

平时父亲很少给孩子们讲大道理,他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们懂得用功读书,努力上进。

张爱萍

在哈军工经历的磨炼

1961年秋,张翔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哈军工,为原子工程系第九期学员。在巍峨的教学大楼前,张翔和同学们为自己成为令人羡慕的哈军工学子而自豪。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都对苏联文学和电影里描写的军校生活留有深刻的印象,以为哈军工也会再现苏联军校里“军中骄子”们的浪漫风情。但没过几天,三个月的新生军事训练开始了,张翔他们才明白什么是军人的真实生活。

那正是全国大饥荒的沉重年月,哈军工人的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超负荷的军事训练,给新学员一个下马威,粮食不够吃,常常感到饥肠辘辘,夜里紧急集合、野外长途行军,让张翔吃尽苦头,只能咬牙坚持,终于熬过了最要命的三个月军训。

正课开始后,功课压力大,满脑子都是数理化公式、符号,累得晚上失眠;平时早操要绕着大操场长跑,张翔有点扁平足,最怕长跑了,有几次跑下来差点要晕倒;秋天到校办农场收麦子,个子高大的张翔要大弯腰,不如个子矮的同学灵活,望着前面割得快的同学,他好不恼火……军校紧张艰苦的生活让张翔感到不适应,他给家里写信流露出这种失落烦闷的情绪。

张翔

张爱萍在回信里说:“越是感到不适应,越是要坚持磨练自己,慢慢就会适应的,在困难面前要坚决挺住,坚定信念,以后再遇到更大的困难就不怕了。”

这是新兵张翔和老兵父亲两代人之间的严肃对话,张翔细细咀嚼父亲的教诲,他努力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加强自我控制,稳定情绪,硬着头皮去战胜困难。半年以后,他感到自己初步适应学院的生活了,一年以后,就完全适应了。就说长跑吧,他已经能轻松地跑完全程,大汗淋漓后冲个冷水浴,几声大喊,全身痛快,一天上课都有精神。

1963年9月1日,哈军工成立十周年,全院一派喜气洋洋的欢庆景象,中央军委派以副总长张爱萍上将为团长的代表团前来祝贺校庆,这是张爱萍第三次来哈军工了。在全院庆祝大会上,和同学们一起坐在大操场上的张翔远远望着父亲的身影,仔细聆听父亲的讲话,此刻,要为国防现代化奋斗一生的雄心壮志宛若吃饱海风的船帆,涨满张翔的胸襟。

张爱萍

校庆期间,学院安排了几十个高级干部子女学员去省委招待所见张爱萍等军委首长,张翔也在其中。张爱萍对这些学员讲:“我代表你们的爸爸妈妈来看看你们,你们都是干部子女,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许有任何脱离群众的特殊化和优越感,今天招待你们一顿便饭,随便吃!吃饱了回学院要好好学习,在德智军体各个方面都做出表率!”

那天的主菜是一大盆红烧肉,国民经济刚刚好转,哈军工学生的肚子里还缺少油水,所以都喜笑颜开,大吃一顿红烧肉。

在这些高干子女学员中有一位白净瘦弱的63级新生,他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烈士的遗腹子彭小枫。几个月前,高中毕业生彭小枫报考哈军工,却因为母亲林颖被打成右倾分子而政审通不过。彭小枫就去找与父亲同生死、共患难的老战友张爱萍叔叔,张爱萍对政审部门的同志说:“难道彭雪枫的儿子也不能信任吗?”一句话,帮助彭小枫上了哈军工。

吃完红烧肉,彭小枫拉上张翔要去“单独见见张叔叔”。

张翔

见到父亲,张翔才知道彭小枫是找父亲谈调换专业的问题。那个时候,导弹专业是最时髦的尖端专业,哈军工学员没有不想去五系——导弹工程系的。但哈军工学员一入学就分配定了专业,一般不允许调换。已经分到空军工程系的彭小枫很有办法,他想让张叔叔给学院说说情,自己想调到导弹工程系。

张翔一听也动心了,就跟着说:“爸爸,我也希望调到五系。”

张爱萍对彭小枫微笑道:“我和院首长说说看吧。”但对儿子张翔的话却佯装没有听到,没有吭气。

后来彭小枫调进了导弹工程系,而张翔仍留在原子工程系。几十年后当彭小枫荣任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政治委员的时候,他曾对张翔的大弟弟张胜说:“我有今天,多亏了张叔叔!”

庐山会议以后,张爱萍临危受命,成为中国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程的一线总指挥。那个时候,张爱萍专门找了一张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贴在家里饭厅的墙上。张翔放假回家,父亲指着元素周期表考他的学问。细心的张翔发现,父亲用红笔在铀235和铀238上画了两个红圈。学核物理的张翔自然明白日夜忙碌的父亲在干什么。

张爱萍向中央报告原子弹爆炸的消息

1964年10月17日清晨,当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传遍哈军工大院的时候,全院沸腾了,原子工程系的学员更是心潮澎湃,原子弹,那是他们的专业啊!在年轻人欢呼雀跃的狂喜中,张翔依稀看见在大漠深处在蘑菇云的背景下,父亲那高大瘦削的身影……别看张翔表情显得沉稳而含蓄,可他的内心里早已经是豪情万丈了,要像父亲那样以身许国,干番大事业。人生的使命感,令他激动不安,跃跃欲试。

回忆起在哈军工的生活,张翔充满感情地说:“经过军工正规的军队生活训练,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磨练意志,使我具备了应对困难的能力,这是军工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我以后面对人生逆境打下了基础。”

3 阅读:476

正史笔记

简介: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