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被誉为明代对贪腐打击最为严厉者非朱元璋莫属,其严刑峻法所震慑之官员不可胜数。
此举不仅未见成效,反而使其背上残暴君主之恶名。
后期君主雍正在处理贪官问题时,采取了两种策略便迎刃而解,引得众官员纷纷争当清廉之士。
那么,雍正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参加起义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籍安徽凤阳,自幼家境贫寒给地主家牧过牛。
17岁那年,安徽遭受严重饥荒与瘟疫,其双亲及兄长相继离世,只剩他孤苦伶仃,被迫出家为僧。而仅两个月寺院因粮荒解散,为了生存朱元璋开始四处乞讨作为游方僧。
后因战乱重回皇觉寺的朱元璋,在生活窘迫和他人劝说下加入农民起义军。
1352年,他投靠“红巾军”领袖郭子兴担任亲兵,因其英勇善战、吃苦耐劳且善于团结部属,深受郭子兴器重,并赢得同僚敬仰,逐步成为起义军领袖。
1355年,郭子兴去世,其部众尽归朱元璋指挥,次年,他率军攻克集庆(现南京),更名为应天,此举对进攻江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此后数年间,朱元璋击败江南元军主力,占领江苏、安徽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他常告诫部下:“勿焚掠,勿杀戮。”其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欢迎。
二、建立政权在攻克徽州后,朱元璋听取了儒学者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采纳之余,着手招募江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此举吸引了宋濂、刘基和叶琛等人才加入,他们运用深厚的学术造诣辅佐朱元璋规划政治蓝图。
在平定江苏、浙江以及安徽等大片地区之后,朱元璋集中精力歼灭了陈友谅及张士诚两大敌对势力,同时果断决策发起北伐。
1367年,派遣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分头行动,次年,在征讨胜利之际,朱元璋登基为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正式确立了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
朱元璋也因此被尊称为明太祖。同年9月,元顺帝逃离大都,徐达大军进入该城,宣告元朝覆灭。
朱元璋顺应了全国人民反抗元朝统治的历史潮流,借助民众力量与地主阶级支持,成功领导了这场反元斗争,最终获得胜利。
三、勤俭的皇帝朱元璋堪称史上最为憎恶贪官污吏之人,其出身贫困之时恰逢元朝末世,贪官横行,庶民生活如陷漩涡。
此类贪婪与混乱使朱家遭受重创,加深了他对贪官的仇恨。
此外,朱元璋深谙元朝覆灭之因在于朝廷贪官泛滥,无视律法唯利是图,终致国运衰败。
故在即位伊始,便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尽管众臣提议修缮宫殿,却遭他严词拒绝,反而在宫墙之上绘制节俭图像,警示众人。
他的车舆、器物皆为铜质,办公期间常与随从共食野菜窝头,以示体恤民生,马皇后亦以身作则,衣衫缝补再三,直至褪色变白方舍弃。
朱元璋更是召开百官廉洁大会,强调官员需关注民生,切勿贪腐。
会议结束后,他下令编纂《醒贪简要录》,亲自撰写序言,呼吁官员体恤民众,“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刻剥而虐害之,甚矣而无心肝。
今颁此书于中外,俾食禄者知所以体恤吾民!”
四、惩治贪官的三个政策而不久之後,明太祖发现在朝廷中仍有大量贪官存在,为了整治贪污问题,他实施了三项严厉措施,具体如下:
首先,明太祖要求地方官员定期赴京述职,同时设宴招待他们,但此宴并非人人有座,而是根据官员政绩和廉洁程度分配座位。
政绩优秀且清正廉洁者方能入座,政绩普通者则需站立进食,若政绩不佳且劣迹斑斑者,不仅无法入座,甚至需要等到他人用餐完毕方可离去。
其次,明太祖鼓励全民监督官员,如发现贪官,可立即逮捕送至京城问罪,同时,严禁任何人阻止民众举报贪官,违者将被满门抄斩。
最后,明太祖对贪污行为采取最为严苛的惩罚措施,贪污金额低于60两者,杖责100下;超过60两者,当堂处决。
值得注意的是,明太祖认为直接斩首过于仁慈,因此发明了诸多残酷刑法,如剥皮实草、腰斩、抽筋、鞭笞等,使贪官在痛苦中死去,死后亦不得安宁。
其中,剥皮之刑尤为恐怖,明太祖命人将贪官处死后,剥去其皮,填充稻草制成稻草人,置于各府衙旁警示众人。
五,活活抽死老部下朱亮祖,明代开国将领,受封永嘉侯,驻防广州,他因接受当地土豪劣绅贿赂,破坏朝廷法规,诬陷朝廷命官道同有罪,导致道同被处决。
道同曾上疏详细陈述此事,而朱亮祖以快马传信,使朱元璋误信其言冤杀了道同。
此举激起朱元璋极大愤怒,下令将朱亮祖父子押解回京,在朝堂上施以酷刑,朱亮祖虽得以保全性命,但其子朱暹却遭剥皮之刑,尸体悬于闹市以儆效尤。
此后,朱元璋对涉案的土豪劣绅进行了严厉惩治。
六、空印案斩杀上万人明朝时期曾发生一桩大规模案件,因其涉及众多人员,朱元璋最终下令处决超过一万名涉事者,此案即众所周知的“空印案”。
当时,明朝规定每逢年末,各省市需派遣专门人员携具布政司递交的年终报告书册至京师向皇帝汇报本年度财政情况,且报告需加盖地方政府印鉴。
若金额不符,则须呈报审批,此事在今日看来易如反掌,使用计算机网络即可解决问题。
而古代交通不便,税收多以粮食形式运输,长途跋涉中难免有所折损。
官员们无法精确预测运抵南京仓库的税粮数量,因此采用了一种灵活策略——即在户部汇报前预先准备一份已盖布政司印鉴的空白申请表。
若实际数据与预期不符,只需在空白申请表上填写真实数据即可,尽管这种方式存在漏洞,但确实便利了众人。
而,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认定空印申报乃是地方官员欺瞒朝廷、贪污腐败的手段。
他先将主印官员斩首示众,其余副职及以下官员则被杖责一百并流放边疆,由于此案波及范围广泛,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最终导致数万人丧命。
经过此次事件,人们普遍认为朱元璋是一位极其残酷的君主,即便明朝对贪官惩罚严厉,贪腐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正如俗语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朱元璋为何整治不了贪官?实际上,明朝官员的俸禄之低堪称史无前例,这便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曾有一位清廉之臣因过失被革去职务,家人生计顿时陷入困顿,这位官员为了养家糊口甚至忍痛将女儿卖与他人。
令人深感不解的是,身为官员为何竟没有任何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只因其微薄的俸禄尚可勉强应对日常开支,根本无法留有余裕,因此,一旦失势,家庭必将陷入贫困。
官员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还需支付众多额外费用,如古代男子普遍拥有的三妻四妾及雇佣仆役等,仅凭那微薄的薪水自然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官员在办公时亦需助手协助,而助手的薪酬则需官员自行承担。
此外,人际交往亦需花费银两,如此低廉的俸禄显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部分官员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获取灰色收入。
对贪官而言,即便贪污较少仍难逃一死,既然如此何不多捞取一些,以便在生前享受到更多的奢华生活。
此外,明朝的贪官们认为,若所有官员均参与贪污,皇帝也不能将其全部处决。
于是,他们试图拉拢其他人加入贪腐行列,从而导致贪官数量不断增加,犹如野火燎原般难以根治。
而清朝时期的雍正并未采取朱元璋那样严酷的反腐措施,但却成功遏制了贪污现象。
那么,雍正在反腐方面究竟采取了哪些策略呢?
八、雍正两个制度登基伊始,雍正即承受康熙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包括贪官横行,他并非如明太祖那般采取暴力压制,而是推出两项措施,分别为“火耗归公”与“养廉银”政策。
首先,所谓“火耗”,亦即在征收粮食税时,需将部分税款送往京城。
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马匹消耗、人工消耗及可能遭遇盗匪等原因,导致部分税款损失,过去各州县官员往往自行弥补此项损失,从而加重百姓负担。
而雍正推行的“火耗归公”政策,规定征收多少税款即收取多少,损失由朝廷承担,使地方官员无法随意加征税收。
其次,“养廉银”政策旨在奖赏公正廉洁、依法行政的官员,以遏制贪腐之风,同时激励清廉官员。
例如,甘肃总督年俸仅有150两,而养廉银高达2万两,如此高额的养廉银,使得官员们不愿贪污受贿,反而更加努力工作,成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结语借鉴明朝教训,雍正皇帝设立两项反腐措施以促进国家和朝廷的和谐稳定。
在每一王朝中,官员贪污现象难以避免,但需采取适宜策略,视具体情况而定,方能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
-七哥,
治理贪官,不仅贪官获罪、获罚,亲戚也要连坐!妻子、儿女,一个也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