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很爱买,老手从来不碰,压成巧克力方块的白茶饼有什么猫腻?

小陈茶事 2024-04-19 15:06:4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个星期,有位外省茶友给我们寄了茶。

一份小小的样品,收到后里面是方块状的巧克力白茶。

茶友说,这是他去年买的白茶饼,当时是图方便,直接买的这种巧克力饼。

因为不用撬茶,随手一掰就能泡。

那款茶,包装上写的是2015紧压白牡丹。

拆开后感觉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叶片看着也有春茶的柔嫩感。

但让他怎么也想不通的是,那款巧克力白茶泡开后,味道闻着总有些酸。

喝完后,嗓子发痒,并且还有干涩感。

请问这种情况,是不是喝茶锁喉?

听着茶友的描述,直觉这不是什么好茶。

昨天傍晚刚收到快递,今天上午尝试性泡开,一探究竟,检验一番。

说实话,这种巧克力状的白茶,老茶客极少会买。

具体到茶友寄样过来的这款2015紧压白牡丹,更是猫腻重重。

算起来,称一句劣质茶饼的经典素材也不为过。

《2》

“方块巧克力状的白茶,劝大家慎买。”

和常规圆形白茶饼比,巧克力饼可以不用茶刀撬。

取出干茶后,随手一掰。

顺着茶饼压制期间,在表面刻下来的凹槽刻痕。

能轻轻松松,掰开一片规格统一、大小一致、用量相当的方块状茶饼。

看起来轻松省事,方便懒人喝茶。

但说句实在话,老茶客不会随便买这类茶。

因为,顺着凹槽掰下一块茶后,里面的茶叶完整结构被齐齐掰断。

碎叶多,完整叶片少。

哪怕干茶阶段,看似完整的方块状茶块,造型规整完好。

但泡开后,盖碗底下全是碎叶。

与其如此,不如买常规圆形茶饼,顺着茶饼压制方向,用茶刀撬出薄片状的茶叶后,叶片保留相对更完好。

如果为了省事,比起巧克力白茶,选独立小饼干状的白茶会更好。

不用掰,不用拗,不用担心碎茶损耗。

独立小片包装,简单便携。

哪怕出差旅行,随身都能带上几片,方便饮用。

《3》

“这并非白牡丹,而是寿眉。”

细看了这款茶的干茶,并用特写镜头拍下几张写实照。

说实话,单看干茶,没人会相信这是白牡丹。

因为上面就看不到什么芽!

密布银白色茶毫的芽头,在整个巧克力块上,占比极少。

剩下的大部分,几乎全是叶。

并且还是宽叶,叶形舒展圆润。

凭此,不难看出它的真实身份是寿眉,并非白牡丹。

从叶片细节上区分白牡丹与春寿眉,要诀有3点。

首先,白牡丹叶片数量没有寿眉多,采茶树嫰梢一芽一芽、一芽二叶制成。

不像寿眉,通常采到一芽三叶、四叶。

其次,白牡丹的叶片形态没有寿眉宽,整体细嫩度更高。

用打比方来形容,白牡丹似瓜子脸,叶片细窄,而寿眉是圆脸,叶片早已长开变圆。

最后,白牡丹的叶片背面,密布大量白毫。

而图中实拍的干茶图,不仅芽头少得可怜,连叶片背面的茶毫状态也是零星稀疏。

不论从哪个角度,都称不上白牡丹。

《4》

“气味低沉发闷,干茶闻不出茶香。”

看过干茶后,下一步顺势闻干茶。

本来按照试茶流程,应该是“闻干茶香”。

但闻过那款巧克力白茶的干茶后,心底有些纠结。

因为它与茶香二字,压根不沾边。

花香、陈香、药香、毫香、稻谷香、竹叶香等系列茶香,没有半点踪影。

放下后,再闻了几遍,依旧如此。

茶香的存在感,约等于零。

从准确描述看,这个步骤不该叫做“闻香”而是“闻气味”。

因为凑近去,掰开重量接近5克的方块后,干茶气息闷闷的。

类似走进一间许久没住人、常年门窗紧密,没有任何空气流通的房间。

推门那一瞬,一股闷沉的气息涌来,并不好闻。

并且,用手掰开一小块茶之后,伸手凑近鼻端。

手指头的表面,也附着了那股子闷味。

光凭这股怪味闷味,这款茶不是工艺太糟,就是早已存坏,对其不抱良好期待。

《5》

“整体压得过紧,难泡开。”

原本在闻过气味后,已经不打算泡开尝试。

但转念一想到“来都来了”,索性将这块茶,放进白瓷盖碗。

接着往里倒入沸水。

再下一步,没有像平常喝茶那样,倒出茶汤。

而是打算一步到位,直接一口气将那块压得紧紧的茶块泡开。

等到泡开后,再认一认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但那块茶出乎意料的难泡开。

刚往盖碗内倒完沸水,能看到在热水兜头而下后,冲出表层被掰碎的碎屑,但整体结构依旧完好。

过了30秒,表面叶片微微舒展,以茶块为圆心,周围清水渐渐染上淡淡的橙黄汤色。

过了1分钟,整体汤色依旧是橙黄色,可溶于水的茶色素均匀在热水中分布,没有了刚才的浓淡分层感。

过了90秒,变化区别不大,汤色依旧橙黄。

此时,有些等不及。

由于下一步不打算试喝,索性直接上手掰扯。

结果“扒”掉表层的叶片后,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内层用料很低端,明显掺杂着茶梗。

论茶梗数量,远比表面看到的多,有人为夹心嫌疑。

这样的用料,哪怕放在白茶寿眉里,也是极为低端,更何况是“白牡丹”?

同时,内层的梗叶颜色发黑,紧紧抱团。

徒手掰扯一番后,发觉里面没有浸透、泡开。

这太离谱了,这小小一块茶,泡了接近2分钟的热水浴,内层竟然没被热水渗透。

可想而知,里面压得得多紧?

买白茶饼,看到这类压饼过紧过死的情况,别再纠结了,这一看就是个坑!

《6》

那天试茶时,到了最后环节,闻了下叶底的味道。

说实话,一言难尽。

有一股臭酸菜的味道,又酸、又沤。

达到这种程度,应该不算梅子酸,而是臭酸味。

闻着完全就是一股植物叶片沤烂后,不当发酵产生的气息。

如果没猜错,这块茶在最初制作时,工艺很糟。

说不定早在茶青阶段就被严重闷堆。

难怪放到现在,半点没有茶香,而是闷味、沤味、酸味占据了主导。

闻着这些扫胃口的怪味杂味,简直不要太可怕。

完全没有了往下喝茶的勇气。

所以,验过叶底后,便倒掉了残渣。

想起茶友开篇的描述,称那款茶喝下后口味可怕。

嘴巴发干,嗓子发痒。

其实,这是典型的锁喉现象。

这样原料粗糙、工艺不精的劣质白茶,内部含有的刺激性物质过多。

喝下后,体感自然不适。

对待这种茶,喝过一次就没有下一次。

吃一堑长一智,再碰到同类款,少碰为好!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