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猛将,不仅在西域无敌,还在香积寺,一战封神,最后战死沙场

踏月读书 2024-04-24 02:31:23

他是大唐一员猛将,三次拯救唐军于危难,可谓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正是有了他,才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中一举扭转劣势,为之后平定叛乱打下了基础。

他身高七尺,力大无穷,在西域可谓所向无敌,不仅如此,在香积寺一战,他更是一战封神。

一代猛将,最后却因箭疮崩裂,而命丧当场,实在令人惋惜啊!

如此拯救唐军危难,扭转时局,最后又命丧沙场的猛将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陌刀战神,唐军的救星——李嗣业。

要问他这位猛男是如何挽救危局,又是命丧沙场的呢?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故事吧!

一、威震西域、拯救统帅

李嗣业,字嗣业,名不详,出生年月不详,只知道他是京畿道京兆府高陵县人。

他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很早就被招募进了军队。

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来曜前去征伐,还未臣服的突厥别部突骑施可汗苏禄。

在攻打苏禄所在城堡时,李嗣业靠着人高马大的优势率先登上了城堡,将城堡上的守军杀得溃不成军,这才使得唐军顺利攻入城中。

唐军骁勇,一下子就俘获了众多敌军士兵,连可汗苏禄也向唐军投降了。

靠着积累军功,李嗣业被升任为了昭武校尉。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李嗣业又重新受召到安西去参军了。

当时唐军中开始使用一种叫陌刀的武器,也就是一种长柄两刃的刀,由于李嗣业具有身高优势,因此使用陌刀,就特别得心应手。

安西都护见李嗣业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陌刀使得出神入化,便以他为首,组建了陌刀队。

每次战斗,李嗣业率领陌刀队必定都会担任先锋,在李嗣业带领下,陌刀队可谓所向无敌,这简直就是唐军的“特种部队”。

时任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早就听闻李嗣业和其陌刀队的威名,因此每次出兵打仗,都带李嗣业和其部下一同带上。

就这样,李嗣业靠着一刀一刀拼杀出来的军功,最后升迁为中郎将。

天宝六年(747年),时任安西节度副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奉命率军,前去攻打原本臣服唐朝,又投靠吐蕃的小勃律国。

出征前,高仙芝任命中郎将李嗣业和田珍分别担任左、右陌刀将,让其随自己出征。

统帅高仙芝率大军,从安西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又经过疏勒,越过葱岭,最后在特勒满川驻扎,此时唐军一共行军了一百天。

吐蕃听说唐朝发兵,也安排了十万军队在娑勒城驻扎,不仅如此,他们还靠山临河,用木材修成城寨,以此来抵御唐军。

为了击溃吐蕃军,高仙芝就想夜里偷渡信图河,并且给李嗣业和田珍下命令道:

“尔等率军,必须在午时打败敌人,不然提头来见。”

唐军乘着夜色渡过信图河,在清晨时分来到吐蕃军驻守的营寨下面,此时吐蕃军队还在睡梦之中,哪里料得到唐军已经兵临城下。

高仙芝在城外率领大军严阵以待,而李嗣业则率领士兵登上高山,占领制高点,然后拼命往下推石头,以此摧毁吐蕃军修筑的营寨。

营中吐蕃军听到有巨石滚落的声音时,这才把他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他们慌忙穿上戎装,拿着战刀,朝着城外的唐军就冲杀过去。

望着如潮水般冲来的吐蕃军,唐军早就做好了出击的准备,长枪和箭雨,朝着扑过来吐蕃军就是一顿招呼。

在密集的枪林箭雨的打击下,能够杀到唐军阵前吐蕃军再也没有嚣张的气焰。

在高仙芝的带领下,很快唐军就把吐蕃军打得大败,使得吐蕃军只能退回营寨中。

可是营寨在巨石的摧毁,早已失去防御的作用,这让吐蕃军不得不往后方撤退。

没想到在吐蕃军的撤退之路上,李嗣业早就带着一帮煞神等待多时了,那明晃晃的陌刀朝着溃败的吐蕃军就劈了。

杀得吐蕃军进退不得,在唐军的夹击之下,吐蕃军跳下山崖摔死的,投水溺死的,就已经占据他们人数的十之八九了。

唐军趁着大破吐蕃军的威势,直接乘胜进军到了勃律城。

在大唐军队的军威之下,勃律城很快就被唐军给攻破了,小勃律国国王和他王后——吐蕃公主都被给唐军所俘虏了。

于是小勃律国被唐军所攻灭后,周边拂林等七十二小国都表示了对大唐的臣服。

这一次,李嗣业又因军功升任为右威卫将军。

时间来到了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跟随统帅高仙芝讨平了石国和突骑施的叛乱。

由于李嗣业骁勇善战,而被朝廷任命为跳荡先锋,并且加封了特进官,同时还兼任本职。

敌军因为李嗣业挥舞陌刀的样子,实在令人闻风丧胆,所以都称他为“神通大将”。

之前,高仙芝在讨伐石国时,靠着用计策偷袭而攻占了石国,并且俘虏了石国国王。

偏偏不巧的是石国国王的儿子,逃过了抓捕。

石国的王子逃跑后,就四处挑拨西域各族与大唐的关系,并且跑到了大食国,要来联军,准备趁机进攻安西四镇。

当高仙芝得知大食国联军准备搞偷袭时,他先率领胡汉两万联军军队前进攻大食国。

高仙芝带着军队也许是冲猛了,一下子就深入其国境七百余里。

胡汉两军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发生了遭遇,两军大战一触即发。

可是双方却相持五日,谁都没有敢先动手,此时胡汉联军中葛罗禄部众率先背叛的唐军,他们与大食联军一起夹攻了唐军,

惨遭背叛的唐军,被打得大败,高仙芝只能率领一千多残军边战边退。

可以说当时唐军十分危急,此时李嗣业站出来给高仙芝谋划道:

“大将军,我等率兵深入敌境,可谓前无粮草,后无援兵。

如今大食军又乘胜对我们发起进攻,他们其他各族军队也是越战越勇,我和大将军恐怕都要战死于此了。

与其和他们硬拼,不如先退守白石岭,然后再作他图。”

此时高仙芝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坚持己见道:

“不可以再退了,只要我们能坚持坚守明天,那些被打散的部队,就会到此向我们集结,到时候我们仍然与他们一战。”

李嗣业见统帅如此不顾实情,便跪下来恳求道:

“大将军,我军大势已去,再此苦守只有死路一条啊!”

堂堂八尺大汉眼泪都下来了,其他将领也跪下恳求高仙芝退守白石岭,此时一阵冷风吹过,高仙芝有些昏沉头才清醒过来。

高仙芝立即带着军队退守到了白石岭,由于此地道路狭窄,因此高仙芝只能带着步兵、骑兵一个跟着一个前进。

不巧的是在前进途中,唐军就遇到了拔汗那的退兵,拔汗那士兵用辎重车堵住道路,不让唐军通过。

李嗣业担心大食军队的追兵会赶上来,因此拿起大棒就朝着堵在前面挥舞过去,凭着身高优势,三下五除二,将拔汗那一百多号士兵和马匹给被打倒。

这一下就让拔汗那士兵见识到了什么天兵下凡了,于是拔汗那士兵顿时四散而去,这才让高仙芝率领唐军通过了白石岭。

得以生还的高仙芝立即向朝廷奏报了李嗣业的功劳,因此朝廷升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并且还让其担任了疏勒镇使,这可谓是军权政权一起抓了。

二、奉命讨叛、屡立战功

时间来到了天宝十二年(753年),朝廷因为李嗣业在西域的功劳,又将其加封了骠骑大将军。

作为一方军镇长官,李嗣业得以进京朝见唐玄宗李隆基。

在拜见天子时,唐玄宗李隆基见李嗣业长得人高马大,非常有精神,因此对其十分欢喜,而当面赐酒给李嗣业喝。

李嗣业因不胜酒力,几杯下去,就醉了,当李嗣业喝醉后,身体就不听使唤,开始在李隆基面前起身拜舞起。

李隆基身旁宦官高力士就要向前阻止,免得李嗣业君前失仪了,可是被李隆基拦住了。

等到李嗣业舞罢,李隆基才让小黄门将李嗣业扶到近前。

当众李隆基就赏给李嗣业一百匹绸缎、五十件金器和钱十万贯,并十分打趣道:

“爱卿,这是给你解酒的。”

惶恐的李嗣业跪拜谢恩道:“臣不敢,是臣鲁莽了,还望陛下不要责怪臣!”

这次朝见就在如此戏谑的氛围中过去了。

当李嗣业朝见李隆基也才过去两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755年),李隆基最宠信的三镇节度安禄山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在潼关,李隆基通过一系列微操,使得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冤杀,老将哥舒翰被抓。

最后不出意料的是潼关被叛军攻破了,李隆基也只能带着亲信逃往蜀地避难了。

随着天子的出逃了,两京守军抵抗意志瞬间降到冰点,因此长安和洛阳两京都相继陷落于敌手。

在李隆基逃往蜀地不久,北上的皇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称帝,史称唐肃宗,并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皇帝李亨将李嗣业从安西征调回来。

当诏书一到,李嗣业就马不停蹄地率军上路了。

在途中,李嗣业和众将割破手臂起誓道:

“我等乃讨伐叛逆之义师,我等所过之处,定要秋毫无犯,若违此誓,人神共诛。”

当李嗣业率军赶到凤翔后,他便去拜见新天子李亨,李亨见到如此猛将,心中甚是欢喜。

他赶紧将李嗣业扶了起来,然后勉励道:

“朕有爱卿这样的猛将,当胜过有几万军队啊!

只要有爱卿在,讨贼之事定能成功。

还望爱卿不要辜负朕之期望。”

这分明是想让李嗣业不成功就成仁啊,可是李嗣业却感激涕零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等到大军汇聚后,李亨便下诏让李嗣业和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一同配合行动。

在讨伐叛军时,李嗣业常常率队担任先锋,挥舞着那柄陌刀,朝着敌军冲杀过去。

敌军每每遇到李嗣业都会被杀得大败,可以说李嗣业面对敌军那是所向无敌啊。

由于李嗣业屡立战功,因此李嗣业先后被升任为安西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三、收复两京、力挽狂澜

时间来到至德二年(757年),两京长安和洛阳还沦落敌手,这让作为皇帝李亨是焦虑不安,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同年九月,李嗣业率军跟随广平王李豫前去收复帝都长安。

当时李嗣业率领的是前军,郭子仪率领的是中军,而王思礼率领的则是后军。

当唐军抵达长安城西后,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在香积寺北面的沣水东岸结成阵列。

面对着唐军,十万叛军也在北面列阵以待,率先出击的是叛军将领李归仁。

只见他率领精锐骑兵出阵向唐军挑衅,面对冲来的敌骑。

唐军用箭雨将其逼退,然后唐军也派出骑兵,向敌军发起攻击。

当唐军骑兵在叛军阵中时,叛军没有用箭矢反击,而是一齐扑向唐军骑兵,结果吓得唐军骑兵不敢冲锋,反而掉头往回跑了。

这一下就打乱唐军的阵型,叛军就乘机发动攻击,使得唐军大惊,阵形也越发混乱。

此时李嗣业就对郭子仪进言道:

“将军,如今我军乱象已生,如果没有带头冲锋的话,我军必然会彻底溃败。”

郭子仪知道李嗣业说得对,便命其先锋,来阻断敌人进攻,好使得大军有机会调整阵型。

接到命令后,李嗣业身先士卒,只见其袒露上身,手执长刀,立于阵前,朝着敌军就是一声断喝。

朝着冲来敌骑,李嗣业就是手起刀落,力量之大,直接将敌骑连人带马都劈成了两半。

场面直接把冲过敌军都给震惊了,而李嗣业则二话不说,砍瓜切菜,接连砍杀了数十名敌军,一下子就打断了敌军进攻的势头,这让唐军有时间来重整队形。

然后李嗣业云淡风轻地回到阵中,接着从自己的前军,挑选两千步兵,让其各持长刀、长柄斧,排成横队,列于阵前,如刀墙般向前推进。

而李嗣业则位于横队,朝着敌军砍杀过去,一时间唐军可谓所向披靡。

面对唐军,在对阵前,李归仁早就埋伏精兵于阵地东面,就想从后面给唐军来一波偷袭。

可惜袭击唐军的伏兵,被唐军的侦察兵给发现了,元帅广平王李豫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就派仆固怀恩率领回纥精兵去偷袭了叛军伏兵。

在回纥精兵面前,叛军伏兵很快就被消灭了。

而此时李嗣业率领的唐军正好和回纥军对叛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力。

战争一直从午时打到了酉时,越战越勇的唐军大破叛军,此战斩首叛军六万多人,掉进沟壑摔死的叛军更是不少于一万人。

剩下的叛军只能逃入长安城中,将当地百姓霍霍一番后,便随着叛军首领逃出了长安城。

至此,唐军实现了收复帝都长安的目标。

身处洛阳的安庆绪立即命令严庄率领军队,前去陕郡援助张通儒等人,抵挡唐军进攻的步伐。

收复长安后,广平王李豫率领大军驻扎在陕郡西面。

当叛军得知唐军赶来后,便将主要兵力驻扎在大山之西,背山结阵。

面对叛军的阵型,郭子仪选择率领大军从正面对叛军发起攻击,同时安排回纥军登山绕到叛军背后,对叛军发起偷袭。

没想在山中,回纥军就遇到了一支隐藏的叛军,由于回纥兵与山中叛军交战,而错过了夹击的期限。

面对着靠山结阵的叛军,正面进攻的唐军实在无法将其击溃,于是郭子仪便打算撤军。

叛军眼见唐军要撤,便派分兵三千人,准备断绝了唐军归路。

面对后方突然冒出的叛军,唐军军心出现了动摇,郭子仪则临危不乱,直接派回纥兵前去进攻,直接把前来偷袭的三千叛军给击退了。

眼见着唐军忙于应对己方偷袭三千人时,叛军主力也抓住时机对唐军发起了进攻,一时间唐军就要腹背受敌的危局之中了。

此时赶来接应的李嗣业,汇合了之前误期的回纥军从叛军主力背后,对叛军发起了攻击。

李嗣业实在勇不可当,直接冲杀到了叛军军阵之中,此时唐军和叛军局势瞬间逆转了。

原本陷入危局的唐军,对叛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在李嗣业冲锋下,瞬间叛军主力被唐军给击溃了。

叛军首领严庄只能带着残兵逃回了洛阳,在洛阳听说大败消息安庆绪坐不住了,也果断带着人马逃到相州。

至此,郭子仪率领唐军收复了东都洛阳。

在收复两京的战役,李嗣业带头冲锋次数是最多,每次都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四、屡败叛军、一路升官

到了至德二年(757年)十一月,李嗣业又随张镐等人前去收复河南、河东道的郡县。

由于李嗣业等人勇猛,唐军将士的用命,很快就将这两道的郡县给收复。

只有叛将能元皓占据的北海,和高秀岩占据的大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收复。

由于李嗣业累积的军功实在太多,因此朝廷将他册封为虢国公,并且食邑两百户。

虽然收复了两京,可是叛乱依旧没有平息,原本收复地方又会陷入敌军之手。

在乾元元年(758年)三月二十一日,李嗣业屯驻在河内,不巧的是,当时北庭兵马使王惟良看到天下烽烟四起的,自己野心也蠢蠢欲动,于是也发动了叛乱。

而李嗣业刚好离王惟良不远,于是李嗣业便和副将荔非元礼率军将其给讨灭了。

之前逃到相州的叛军首领安庆绪,得知李嗣业驻守在河内后,就在同年四月,率领部将蔡希德等人带着步骑兵二万,渡过沁水,前来攻打河内。

结果被李嗣业狠狠教训一番后,安庆绪率领着败兵又回到了相州了。

到了同年六月,李嗣业被朝廷任命为怀州刺史。

过了三个月,到了九月,李嗣业奉命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统领步骑二十万前去讨伐叛军首领安庆绪,以图彻底平定叛乱。

十月,郭子仪率军击败了安庆绪部将安太清,而安太清只能率军退守卫州。

郭子仪则进兵包围了卫州,此时李嗣业率军在卫州与郭子仪会合了。

面对被唐军围困的卫州,安庆绪则派兵七万前去救援卫州,结果被唐军打得大败,失去援兵的卫州,很快就被唐军拿下了。

五、战死沙场、充满唏嘘

拿下卫州后,在乾元二年(759年)正月,李嗣业和郭子仪等人率军围攻了安庆绪所在的相州。

可是由于唐军连连征战,早已疲惫,因此大多数将领都没能在围攻相州时立下军功,可是偏偏只有李嗣业身着铠甲,多次冲锋在前,斩杀敌人是全军中最多的。

也许是李嗣业冲锋太猛了,导致李嗣业在进攻时,身旁都没有护卫,因此李嗣业在攻打邺城时,就不小心被流箭受伤。

为了避免疮口崩裂而引发感染,李嗣业只能躺在营帐中养伤。

到了正月二十八日,李嗣业本来在军中休养多日后,箭疮已经基本痊愈了,可是没想在睡梦中的李嗣业突然听见了进攻的钟鼓声。

李嗣业恍惚间,出于本能地意识到这是要对叛军发起进攻了,因此从梦中惊醒后,大喊杀敌,致使李嗣业箭创崩裂,以至于流血不止,最后失血过多而死。

当在长安的唐肃宗李亨听闻李嗣业逝世消息后,都震惊到话都说不出来了,心想如此健硕之人,怎会就此离世了。

在平复了情绪后,李亨立即下诏表彰了李嗣业的生前功绩,并且将其追封了武威郡王,并且派人安排派灵车,将李嗣业的遗体送回长安。

在下葬当天,唐肃宗李亨派宦官前往吊唁,并且让朝中大臣前去致哀。

结语

一代猛将,没有能战死沙场,却因箭疮崩裂而亡,这个结局实在令人戏谑了。

可是他凭借着身高力大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书写一段辉煌。

在香积寺之战,他还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可谓是一战封神。

像这样的人,像这样的事,是值得被永远述说下去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像李嗣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并且取得成功。

0 阅读:0

踏月读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