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宰相誉为神童,为大唐局势出谋划策,却无法过自己想过的一生

踏月读书 2024-06-06 22:00:52

他是前些年大火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扮演李必的原型。

他不仅在剧中和太子李亨关系密切,而且和后来唐代宗、唐德宗关系也不错。

在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是靠他的谋划才能稳定时局的,可惜唐肃宗没有全盘按照他的谋划行事,最后才留下藩镇割据的祸根。

他才智过人,因而遭人猜忌,最后他靠着智谋都能全身而退,这真可谓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的智士。

他虽聪慧过人,却想一心修玄,可惜身处乱世,才让他不得不走上前台,最后官至宰辅。

像他被形势所逼,而官至宰相的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道德经》爱好者,白衣宰相——李泌,李长源。

像他这样无意于功名的谋士,是如何为平定安史之乱出谋划策的呢?最后是如何官至宰辅的呢?

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一、初入仕途遭挫折,遁入名山修长生

李泌,字长源,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出生于京兆府。

李泌祖籍辽东郡襄平县,出身于辽东李氏,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唐吴房县令李承休的儿子。

身居京师,祖先显赫,李泌也算名门望族了。

李泌从小聪慧,到七岁就能写诗文,因此在当时有神童的美誉。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李隆基就召集了精通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的人,进宫辩论。

有一个叫员俶的人,当时他只有九岁,可他登堂辩论时,言辞敏捷犀利,使得座中之人都被他折服。

李隆基对此也感到很惊异,便向身旁高力士询问这孩子是谁,高力士告诉李隆基:

“陛下,这是员半千的孙子啊。”

李隆基拍着大腿,恍然大悟道:“哦,原来是员半千的孙子,那就不奇怪了。”

然后,李隆基把员俶叫到面前询问道:“像你这样,年纪轻轻,还聪慧过人的,还有吗?”

员俶跪在李隆基跟前回答道:“陛下,臣舅舅的儿子李泌远胜于臣。”

就这样,只有六、七岁的李泌便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见。

当李泌入宫后,皇帝李隆基就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来试试李泌的能力。

张说就依从李隆基的旨意,让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

李泌思索片刻就问道:“先生,小子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

张说微微一笑,指着棋盘道:“方就像这棋局,圆就像这棋子,动就像这活棋,静就像这死棋。

以此为赋,你可以明白。”

李泌点头答道:“陛下,先生,草民以为,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在一旁张说听完后,便拱手向皇帝李隆基:“陛下,您这是又得一神童啊!”

皇帝李隆基也是频频抚须点头,显然是十分满意了,然后不仅对李泌大加赏赐,还下令李家须对其善加抚养。

不仅皇帝李隆基对李泌十分满意,连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也特别喜爱李泌,常常称他为自己的小友。

身为宰相,张九龄自然要与大臣处理好关系,而当时张九龄和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

其中严挺之为人正直,便十分厌恶萧诚的谄媚,便劝张九龄身为宰辅,当以身作则,谢绝与萧诚的来往。

对于严挺之的建议,张九龄本来不以为意的,有一次在和李泌闲谈,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道:

“某观,这严挺之为人太够刻板刚直,还是萧诚软美可喜。

今日宴席,还是让萧诚来作陪吧!”

于是张九龄就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身旁的李泌马上劝阻道:“老大人,您以布衣入仕,不是因为正直才位至宰相嘛。

如今怎能喜欢软美之人呢?”

张九龄听后,对自己的变化十分惊讶,于是急忙向李泌认错,并且十分欣慰感谢李泌劝诫及时啊!

在朝中,李泌不仅受到燕国公张说和宰相张九龄的赏识,而且大臣韦虚心、张廷珪也对他十分器重。

等到李泌成年后,他不仅十分博学,而且十分擅长研究《易经》。

在正式入朝为官前,他便经常在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游历,希望能寻觅到长生不死之道。

时间来到了天宝十载(751年),已经二十九岁的李泌,在嵩山隐居快十年了,这个时候的他向唐玄宗李隆基献上《复明堂九鼎议》,在其中李泌评论了朝政。

因此唐玄宗李隆基才想起李泌这个当年的神童,对于李泌提出的建议,已经倦政的李隆基,自然是置之不理了。

可是又想到李泌对道学十分有研究,李隆基便召他入朝来讲授《老子》。

原本李泌只是想对时政发表一下看法,没有想到就要入朝为官了,既然皇帝有令,他又不好抗拒。

由于李泌对《老子》讲解“有法”,唐玄宗不仅任命他为待诏翰林,还让他供奉东宫。

从此李泌和太子李亨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李亨也常常对李泌没有什么太子架子。

当时朝局,外有安禄山虎视眈眈,内有杨国忠祸国殃民,对此,李泌便写诗来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人。

深受李隆基宠信的杨国忠,哪能受这份羞辱,于是诬称李泌曾写《感遇诗》是在讽刺朝政。

皇帝李隆基二话不说就将李泌送往蕲春郡去安置,说好听点是安置,说不好听就是软禁。

经过此事之后,李泌对如今朝局是十分失望了,于是干脆辞官归隐了,终日潜遁名山,一心修玄求道,不再过问世事。

二、白衣山人出谋略,稳定时局有手段

就在李泌归隐名山,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后,曾经傲慢的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

当唐肃宗即位后,便派人四处寻找李泌下落,恰好李泌此时云游至灵武。

唐肃宗听说此事,立即派人去召见李泌,李泌面对好友的邀请,他便欣然前往了。

李亨见李泌后,也没有寒暄,便直接询问李泌对当前的局势看法,李泌也开诚布公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平定叛乱成败的关键所在。

李亨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就要给他授予官职。

可李泌自称为山人,对于官职,他便坚决推辞了,他只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

李亨也只好给李泌一个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的头衔,以便自己能随时向其咨询疑难的问题。

每当和李泌商量事情时,皇帝李亨只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其名。

由于李泌一直在玄修,便很少吃烟火食。

有一天夜里,李亨兴起,便找来兄弟们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

可是李泌不吃荤,李亨便亲自烧熟了两颗梨请李泌食用。

李亨的兄弟们争相要这两颗熟梨,可是李亨就不肯给他们。

在李泌入朝议论国事后,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没有李泌不参与其中的,因此史称其“权逾宰相”。

连李泌外出时,都会和李亨同乘一辆车驾,那些看到这幅场景的众人都会他们,向身旁人介绍道:

“你看那穿黄衣的是圣上,而穿白衣的是一名山人隐士。”

李亨听说此事后,为了凸显李泌身份地方,便给李泌赐一身金紫颜色的衣服。

不仅如此,李亨还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的行军司马。

有一次,李亨为了表达自己对李泌情谊,李亨曾对他说道:“先生曾经侍从过上皇,后来又做过朕的老师。

如今,您又要担任广平王的行军司马,这是他的福分啊!”

在军中商议应该让哪个皇子来担任元帅时,群臣都有意让建宁王李倓来担任。

李泌听说此事后,便私下向李亨劝谏道:“陛下,建宁王的确聪慧,可是广平王才是嫡长子,且有为人君的气量。

如果让建宁王来担任元帅,难道陛下是想要使广平王去做吴太伯吗?”

对此,李亨觉得李泌有些危言耸听,便道:“先生,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再担任元帅呢?”

李泌见皇帝李亨不还不明其中利害,便继续劝谏道:

“陛下,假使元帅立下大功,到时陛下不使他来做君位的继承人,这难道能够服从吗?

身为太子,随从时便是抚军,驻守时便是监国,这样不仅能够稳定军心,也能让太子建立声望。

到时便可顺利继位了。”

最后,李亨还是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商定完元帅人选后,李亨又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曾经宰相李林甫。

在李亨还是太子时,身为宰相李林甫曾多次向父皇李隆基进谗言来陷害自己,因此李亨对其是积怨已久了。

如今李亨即位了,李林甫却去世了,为了报复,李亨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掉。

对此,李泌认为李亨如今身为天子,却还念及旧恨,如果这样做了,便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来显示于天下,到时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认为自己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便会一条道走到黑。

对于李泌的劝谏,李亨大为不悦,便问道:“先生难道,您忘了往事吗?”

虽然李亨不悦了,可是李泌还是劝谏道:“陛下,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而是上皇。

上皇治理天下将近五十年,一朝失意,只能逃亡四川。

南方气候本就恶劣,而且上皇已年迈,如果上皇听到陛下还记恨旧怨的话,将让上皇内心惭愧。

如果这样使上皇伤感得病,到时陛下纵然有天下之广大,却不能够做到安抚亲人。

到时天下将会如何看待陛下了。”

等到李泌将话说,李亨此时才感悟到自己的荒唐,便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

“先生,朕没想到这些啊!”

这件事只是李亨和李泌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日程还是在如何剿灭叛军,重拾山河。

李亨就询问李泌该如何平定叛乱,李泌在观察当时的情势后,便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陛下,臣察那些叛贼掠夺的金银财宝和女子,都会送往范阳。

他们如此心怀侥幸,不顾大局,岂能安定中国呢?

那些为他们效力的汉人,只有周挚、高尚等几个人,其他人都是被胁迫临时凑合的。

对于国家大事,他们并不了解。

不到两年,叛贼必定会被消灭,陛下不必急于求成。

作为王者的军队,应当谋求万全之策,图谋长久的安定,避免后患。

如今让李光弼守住太原,从井陉出兵,郭子仪攻取冯翊,进入河东,那么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离开范阳和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也不敢离开长安,这样三地便能牵制四位将领。

随从安禄山的,只有阿史那承庆一人。

如果让郭子仪不攻取华阴一角,使叛贼能够通往关中,那么他们就会在北方守范阳,西方救长安,来回奔波数千里。

他们的精锐骑兵不到一年就会疲惫不堪。

而我们可以以逸待劳,避其锋芒,削弱其疲惫,以征召来的兵力与太原、朔方军互相配合攻击叛贼。

然后派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边塞,与李光弼互相策应,攻取范阳。

叛贼失去巢穴,自然会被河南的诸将消灭。”

刚开始李亨按照李泌的计划行事,事情果如李泌所料。

可是渐渐李亨失去耐心,他为了能够尽快收复都城长安,在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的消息时,李亨便对李泌道:

“先生,如今战必胜,攻必取,该收复京都了,至于范阳还是之后再说吧!”

李泌见李亨如此急于求成,便劝谏道:

“陛下,如果动用大军,来速取两京的话,就无法伤害贼寇的根本。

到时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必然会再受到困扰,后患无穷啊。

再说我们如今仰仗的强大兵力,那可是全靠碛西突骑和西北诸戎。

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的话,那也要等到明年的春天,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可是按照关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情况,春天会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

在这样的环境下,骑兵的战马是非常容易生病,战士们也会开始思春,会想着早点回家,因此就会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

到时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以休养士卒了。

等到他们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下,这样取得两京,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李亨明知李泌说得有道理,可是李亨还是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依旧急于收复两京。

最后李亨靠着极大代价才收复了两京,同时也给叛军喘息之机,最后河北地区叛军也没有彻底肃清,这也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三、出谋划策定叛乱,遁避衡山求平安

自从李亨在灵武即位开始时,李泌就一直在李亨身边,为其平叛出谋划策。

正是由于李泌与李亨极为亲密的关系,才招来了宰相崔圆和宦官李辅国的猜忌。

在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也快收尾了,李泌为了避免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他便主动要求向李亨请辞,他想要远遁到衡山去修道。

李亨本想挽留的,可是在李泌坚持下,李亨便下诏让李泌享受三品俸禄,已经精致的隐士服,同时在衡山为他建造了居室。

虽然李泌远避到了衡山,但是俗世的关系让他无法独善其身。

四、入朝出朝不由己,破戒娶妻全由人

在李泌隐居衡山数年后,曾经将给唐朝带来辉煌,又将其拉入泥潭的唐玄宗李隆基去世。

他的密友唐肃宗李亨也随即也去世了,新继位的皇帝又是李泌的老熟人,也就是当年他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也就是后来唐代宗)。

李豫即位后,便立即将李泌从衡山召了回来,并且还任命他做了翰林学士。

不仅如此,李豫干脆让李泌住在宫中的蓬莱殿的书阁里。

后来,有人向李豫劝谏这样不妥,李豫这才把长安的光福坊赐李泌作为府第。

李豫为了能够留下李泌,作为皇帝,他不仅特意强迫李泌吃肉,还让李泌娶已故朔方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

之所以李豫要这样,恐怕心中是如此想的,李泌你既然想当一个山人隐士,那么朕就逼你既吃肉了,又娶妻,这样朕看你如何再修道成仙。

李豫的心思,李泌是一眼就看穿了,可是面对皇权对自己的威压,李泌身处在这样的社会,也只能妥协了。

虽然李泌此时只是翰林学士,可是宰相元载认为李泌一直不肯依附自己,如果把李泌留在朝中,一定会成为自己相位的潜在威胁。

正好此时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于是元载就向皇帝李豫李泌盛赞有才,可以去担任此职。

于是李泌便以检校秘书少监的职务,前去充任江南西道判官的官职,就这样李泌离开了中央朝廷。

后来改任为检校郎中,仍然在江西担任判官。

最后在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犯罪而伏诛后,李豫才将李泌召还回京,刚开始准备重用李泌。

偏偏这个时候,李泌又遭受新任宰相常衮猜忌。

常衮就三番四次想将李泌外放为楚州刺史,面对常衮的进攻,李泌原本不想去争的,可是奈何常衮咄咄逼人。

于是李泌就向李豫表示自己不想去,而李豫见李泌才回来不久,因此也不愿意李泌外任,于是将李泌留在朝中。

常衮见一计不成,便另生一计,正好此时澧州有了职务空缺。

常衮便在皇帝李豫面前极力陈述南方穷困之状,并且请求让像李泌这样的大才前往治理,这样必然能解民于倒悬。

李豫见常衮说得确实有道理,于是无奈让李泌出任澧、郎、峡三州团练使,后来将李泌迁任为杭州刺史。

虽然李泌在常衮撺掇下,被贬到地方供职,可是李泌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作出一番成绩,特别是在杭州任上,那可是治绩著名。

在李泌出任杭州刺史之前,那时全是江海之地,水泉咸苦,而居民稀少。

可是等李泌上任后,那是引西湖水以作六井,因而民足于水,最后井邑日富。

虽然李泌到了地方,但是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给李豫提出建议,李豫也必定会全部采用照办。

当时身为皇太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也曾来到杭州,与李泌一同交游多日。

五、多次平叛拜宰辅,调和皇室保太子

原本李泌一生都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可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

可是由于时局,让李泌不得不在肃、代两朝为官,虽说如此,可是李泌却数度推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都远离朝堂,然后长年隐居于衡山。

在泾原兵变后,唐德宗李适从长安避难到了梁州,此时李适才想要自己要渡过危机,必须让李泌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急诏李泌来梁州行在。

等李泌来到行在后,李适便授予李泌左散骑常侍官职,让李泌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召对。

起初,朱泚发动泾原兵变时,皇帝李适曾与吐蕃约定援助,并以安西和北庭作为报酬。

后来,浑瑊在咸阳与叛军作战,朱泚大败,吐蕃军队追击叛军时不太用力,反而大肆掠夺武功地区后返回。

京师平定后,吐蕃前来要求履行原约。

皇帝李适本已答应,打算履行约定。

可是李泌出来反对道:

“陛下,安西和北庭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和十姓突厥,都是勇猛的兵力所在,用来牵制吐蕃,使其无法集兵东侵。

如果将这些地方让给吐蕃,关中将会有危险。

而且,吐蕃当初持两面态度不愿作战,还掠夺我们的武功,实际上是敌人,怎么能把这些地方给他们呢?”

于是皇帝李适决定不再履行原约。

等到叛乱平定后,李适回到长安没多久,平叛功臣河中节度使李怀光由于和部分宦官、藩镇将领发生了矛盾,也举兵反叛。

当李适听到这个消息时,人直接就麻了,不巧的是此时又发生了蝗灾和旱灾,于是朝廷中有人建议赦免李怀光。

李适拿不定主意,便询群臣意见,而李泌则折下一片桐叶,附在奏表上呈给李适道:

“陛下与李怀光之间的君臣关系已经破裂,就像这片叶子一样,无法再复合。”

李适明白李泌说得对,于是坚定讨灭李怀光的决心,最后在次年八月平定了叛乱。

可是关于军国大事,李适基本上会采纳李泌意见,李泌在朝中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毒杀了节度使张劝,接管了军务,并请求授予旌节,同时暗中召李怀光的将领达奚小俊前来援助。

面对这个局面,李适找来对李泌道:

“先生,如果蒲州和陕州联合起来,那就很难对付了。

而且如今抱晖已经占据陕州,水陆交通都将会被切断。

为了解除危局,朕就不得不劳烦先生去一趟。”

李泌抱拳答道:“陛下但有所命,臣无所不从。”

在初八,李适就任命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

本来李适打算用神策军护送李泌上任,于是就问道:“先生此去,需要多少人?”

李泌深吸一口气答道:

“陛下,陕州城三面绝壁高悬,如果攻打该城,是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攻克的。

臣请让单人匹马到那里去。”

李适吃惊道:“先生,您单骑怎么能进去?”

李泌十分淡然道:

“陛下,陕州城的百姓,并不习惯违背朝命,这只是达奚抱晖作恶罢了。

如果带着许多兵马到那里去,达奚抱晖肯定会闭守营垒。

如今单人匹马到陕州近郊,达奚抱晖大规模发兵前来,那是不相匹敌,如果他派遣一个低级军官前来杀我,未必不会反而为臣所利用。

而且,现在河东的全部兵马都在安邑屯驻,马燧来到朝廷。

希望陛下敕令马燧与臣同时向陛下辞别,一起离开长安,使陕虢人打算侵害我时,便害怕河东调动军队讨伐他们,这也算是一种声势吧。”

李适还是担忧道:“话虽这么讲,但朕正要重用您。朕宁可失去陕州,不能失去您。

如果您没有完全把握,朕自当再让其他人前往算了。”

对于李适对自己的忧心,李泌感到很温馨,于是恳求道:

“陛下,其他人必定难以进入陕州。

现在是事变的初期,众人心意尚未安定,所以臣能够出其不意,威慑他们的邪恶阴谋。

其他人犹豫不决,拖延不前,达奚抱晖有了成算后,那就不能前去了。”

于是李适只能同意了李泌单骑前去了。

再出发前,李泌先见到陕州派来上奏的官员以及正在长安的陕州将领与官吏,为了安抚他们,李泌便对他们道:

“皇上因陕州、虢州在闹饥荒,所以不授给我节度使的职务而让我出任水陆运使,打算让我监督江、淮地区的粮运,以便赈济陕虢而已。

陕州行营驻扎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以任用,自当让他来率领行营,如果立下功劳,便会赐给他节度使的旌节了。”

达奚抱晖的探子驰马告诉了达奚抱晖,达奚抱晖稍微有些安心了。

拜见完陕州前来官员后,李泌便将此事全告诉了李适,同时还笃定道:

“陛下,只要让陕虢士兵想得到粮食,让达奚抱晖想得到节度使的旌节,他就一定不会加害臣了。”

李适拍着李泌肩头道:“先生果然妙算啊!”

十五日,李泌与马燧一起向德宗告别。

十七日,德宗加封李泌为陕虢观察使。

在李泌出潼关后,坊节度使唐朝臣就率领步兵、骑兵共三千人分布在关外。

当看到李泌骑马经过时,他就上前抱拳行礼道:他说:

“李观察,我等人接到陛下秘密诏令,要护送您前去陕州。”

对此,李泌推辞道:“唐节度,李某辞别陛下时,我已得到圣旨,准许我见机行事。

此次即使是一个人,也不能让他前来跟随我。

如果派人前来,我就无法进入陕州了。”

而唐朝臣因受到诏命,不敢离开,李泌便写了一纸文书,在其中写明缘由。

将他打发回去,李泌便急速策马前行。

当李泌进入陕州后,达奚抱晖不让将佐出来迎接李泌,只是探子不断。

可是当李泌在曲沃过夜时,不待达奚抱晖下达命令,他身边的将佐们便前来迎接李泌。

看到这幅场景后,李泌笑着自言自语道:“我要办的事成了。”

等到李泌距离州城只有十五里时,达奚抱晖也出来谒见李泌。

李泌不说其他的,只是称赞他代理诸事保全城池的功劳,然后保证道:

“军中的闲言碎语,不值得挂在心上。

你们的职务都一如既往,不会改变。”

达奚抱晖从门退出来时,他感到十分高兴。

当李泌进城任职后,宾客佐吏中有人请李泌屏退其他人禀告事情,李泌示意不用,为了安抚众人,李泌面带微笑道:

“在更换节帅的时刻,军中言多语杂,这乃是通常的情理。

我来了,这类事情自然会安定下来,我不希望听你讲这类事情。”

此后,心中不安的人都安定下来了,接下来李泌只是讨取账簿文书,整理粮食储备。

可是,第二天,李泌把达奚抱晖叫到住宅中,一改之前温和的神情,脸色严肃告诉他:

“达奚抱晖,本使此来,就是为了诛杀你,之所以不这样,不是因为本使怜惜你。

而本使怕今后有了凶险可虑的地方,朝廷所任命的将帅都进不去,所以才给你留条活路。

你只要为本使带着灵牌和奠仪及器物去祭奠前任节度使,小心别再进入潼关,自己去找一个安身处所,暗中前来接走家小。

本使就可以保你不会发生意外,希望你明白本使所说并非虚言。”

李泌的一番话是让达奚抱晖是寒毛直立,达奚抱晖一面对李泌不杀之恩表达,一面自领家人亡命去了。

就在李泌前来赴任前,唐德宗李适将陕州参与作乱的将领七十五人登录成册,交给李泌,让李泌杀了他们。

就在李泌将达奚抱晖打发走了后不久,朝廷安排宣慰使就到了。

面对宣慰使,李泌就他替自己向皇帝奏报道:

“陛下,我已经将达奚抱晖打发走了,剩下的人们就不用再追查吧。”

李适在收到李泌的奏报,依旧派遣中使来到陕州,让李泌一定将那些人杀掉。

面对皇帝坚持,李泌没有办法,只能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加上镣铐,送往京城,同时还恳切请求皇帝李适能够赦免他们。

之前达奚抱晖请求达奚小俊前来支援,可是等领兵达奚小俊来到陕虢边境,就听到李泌已经进入陕州,便回去了。

就这样,李泌将陕州的叛乱给平定了,在陕州任职期间,李泌下令凿山开辟车道直达三门,以便于运输粮饷。

李泌也因劳绩而被加官为检校礼部尚书。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由于自己上司被杀,他便率步骑四千从鄜州发起了叛逃,准备返回淮西。

浑瑊让他的将领白娑勒追赶吴法超,反而被吴法超打败。

二十一日,李适急忙派遣中使敕令陕虢观察使李泌派兵阻止吴法超,不让他们渡过黄河。

李泌派遣押牙唐英岸领兵奔赴灵宝,这时淮西兵已经在黄河南岸结成阵列了。

于是李泌命令灵宝供给他们食物,一面拖住他们,一面让他们不用四处抢劫。

第二天,淮西军在陕州城西七里处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食品,而派遣将领率领精选出来的士兵四百人,分成两队,在太原仓的狭窄通道上埋伏起来。

李泌给那位将领命令是:

“待淮西军过去十队后,东边的伏兵大声呼喊着进击淮西军,西边的伏兵也大声呼喊着响应东边的伏兵。

不要拦遮道路,不要让他们停止不前,要经常让出半边道路,尾随着打击他们。”

李泌又派遣虞候集合附近村落中的年轻人,各自拿着弓箭、兵器和瓦砾、石块等跟踪在贼兵的后面,听到呼喊声后,也要大声响应着追击他们。

同时李泌还派遣唐英岸带领一千五百人在夜间开出南门,在涧北结下阵列。

第二天的四更时分,淮西兵起身行进,进入狭窄的通道,两边伏兵齐发,淮西兵惊惶散乱,边战边逃,死去的人有四分之一。

接着,他们遇到唐英岸的拦截阻击,淮西兵大败,唐英岸擒获了淮西军的骡军兵马使张崇献。

李泌预料淮西军肯定要分兵从山路向南而逃,于是他派遣都将燕子楚领兵四百人由炭窦谷奔赴去了长水县。

淮西军两天没有吃饭,屡战屡败。

唐英岸追击到永宁东面时,淮西军全部溃退到山谷中去了。

吴法超果然率领他一多半人马逃往长水,燕子楚进击淮西军,斩杀吴法超,杀掉他的士兵三分之二。

李适因陕州兵马太少,派出神策军步兵、骑兵五千人前去援助李泌。

当神策军将领带着士兵们来到赤水时,听说淮西军已经被打败,便返回去了。

听说这个消息后,李适又命令刘玄佐乘着驿车返回汴州,沿途以诏书劝诱淮西兵,收得一百三十余人,到汴州后,便将他们全部杀掉。

淮西军溃散在途中的士兵,又被村落百姓杀死,得以回到蔡州的只有四十七人。

在蔡州镇守的吴少诚因逃回的人数太少,对自己来说无济于事,同时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于是便将他们全部斩杀。

吴少诚还上报朝廷闻知,并且派遣使者送去礼物,感谢李泌,说这是由于李泌诛杀叛乱士卒的缘故。

而李泌则将活捉的张崇献等六十余人,将他们送往京城。

李适看着这些叛军,二话不说地颁诏命令在州军营门前将他们全部腰斩,借以号令防御吐蕃的将士们。

同年六月,李适让李泌入朝,出任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为宰相。

虽然李泌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是他做的事,很大程度保证唐朝政局的稳定。

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无论军事还是财政,李泌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

不仅如此,李泌在君臣和睦,父子和谐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君臣方面,有一次,李适曾对李泌言道:

“先生,朕要和您约法在先。

由于您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实在太多了,所以请你当权后,就不要再记恨报仇。

如谁对您有恩,朕会代你还报。”

李泌拱手答道:“陛下,臣素来信奉老庄之道,从不与人为仇。

那些害臣的李辅国、元载等人,都已自毙了。

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自然也会显达了。

其余的,都已离开人世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

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

李适摆弄一下袍袖,微笑道:“先生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

李泌便进言道:

“陛下,凡立大功者,总是难以善终。

由于君臣对此总会心生猜忌,像李晟、马燧二人有大功于国,臣闻有人向陛下进过谗言。

陛下如果因为谗言而杀害他们,那么宿卫之士和方镇之臣,都会产生愤怒和反感,恐怕会再次引发内外的动乱。

陛下如果能因两位大臣功劳大而忌恨他们,两位大臣也不因为职位高而产生疑虑,那么天下就会永远太平无事了。”

李适听了认为很对,便接受了李泌的建议,在一旁旁听的李晟、马燧,当着皇帝李适面,就向李泌感泣而谢。

在父子和睦方面,由于太子妃萧氏的母亲郜国公主和太子詹事李昪人有染,有人向李适告发他们明以通奸为名,实则在为太子结交党羽。

对此李适大怒,不仅将郜国公主软禁在宫中,还派人去责备太子李诵,这使得太子有些不知所措。

面对李适的举动,李泌猜测到李适有改立舒王李谊为太子的意图。

于是李泌在谒见李适,便对李适询问:

“陛下,您有一个儿子(指李诵),却怀疑他图谋不轨,反而想要立弟弟的儿子(指李谊)为太子,臣不敢用古例来争论。

只想说您面对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给如何对待了?”

对此,李适十分惊讶道:“先生,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啊?”

相比于李适惊讶,李泌却显得云淡风轻道:

“这是陛下您过去告诉臣的事啊,没有想到您却不记得了。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陛下连嫡子都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怎能取信于陛下呢?”

李适知道李泌这是要明保太子了,于是十分不满,语带威胁道:

“先生,您违背朕的心意,难道您不顾及自己的家族吗?”

面对威胁,李泌依旧直言道:

“陛下,臣已经老迈,还位居宰相,如果能因谏言被杀,那么臣也算尽到了本分。

假使今日太子被废黜,他日,陛下却后悔道:‘朕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朕杀了,李泌作为臣子却劝谏朕,朕也要杀了你的儿子。’

如果是这样,那么臣就应该绝后。

虽然臣的兄弟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也不是臣该享受的。”

说罢,李泌便呜咽流涕起来,然后又接着道:

“昔日,太宗曾下诏:‘太子无道,藩王却窥伺太子之位,二者都该废黜。’

由于陛下对太子生疑,而多次称赞舒王贤明,这怎能让他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呢?

如果太子真的有罪,那就请求将他和舒王都废掉,而立皇孙,那么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归陛下的子孙所有。

何况郜国公主是因被女儿妒嫉,而蛊惑了太子,那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亲,就去连累太子呢?”

虽然李泌已经如此动情动理了,可唐德宗还是不为所动。

最后还是李泌在李适面前争论数十次,这才让李适醒悟过来,太子李诵的位置这次稳定下来。

为了彻底打开李适父子间的心结,李泌又向李适提到肃宗、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

李泌问李适道:“陛下还记得建宁王的事情吗?”

(也就是当年唐肃宗受到宠妃张良梯和奸宦李辅国的离间,将其子建宁王李倓给处死了)

当李适回忆往事时,不免哀伤道:

“建宁王的事,朕怎会忘了,叔(指李倓)的事确实是冤枉的,要不是肃宗性子太急了,叔也不会有如此下场。”

李泌拱手行礼道:

“陛下,臣以前也曾为此事辞职归隐。

当看到父子之间出现这样的惨剧后,臣发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了。

可是不幸今日臣担任了陛下的宰相,又要再次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臣不得不言。

而当时先帝听说建宁王的事情后,心中也常常是担忧恐惧。

臣离朝辞谢时,曾向肃宗诵读了《黄台瓜辞》,肃宗这才因悔悟而哭泣。”

当李适听到这里,也是动容不已,便问道:“这全是朕的家事,先生为何要这样极力参与呢?”

李泌便跪伏在地道:“陛下,天子以四海为家。

如今臣独力支承着宰相的重任,在四海之内,有一件事情处理失当,都是臣没有尽到责任。

何况眼巴巴地看着太子遭到冤屈而不发言,臣的罪过就太大了。

对于太子清白,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

李适看如师长般的人,跪在自己面前,有些哽咽道:“先生,朕的家事,有你在,才没有出现当年的人伦惨剧啊!”

于是赶紧将李泌扶了起来,并且告诫李泌再不可如此大礼了。

离开后花园后,李泌便径直去看太子李诵,劝勉他事情已经过去,只要更加恭敬孝顺,便会没事了。

这一下总算是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心结。

为了表达感谢,李适特意在延英殿召见了李泌,李适望着李泌,像一个孩子般哭着道:

“先生,若不是您的直言劝告,朕恐怕就要做错了!

太子仁厚孝顺,当为人君。

从今以后,无论军国事务,还是朕的家事,朕都会和您商议。”

看到李适能够醒悟,李泌在拜贺之外,便言道:“陛下,臣能报效国家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惊悸之余,臣便只有亡魂,实在不堪大用了,希望陛下能允许臣乞骸骨了。”

面对李泌请辞,李适除了致歉安慰,始终不准李泌辞职。

五、没能辞职逝任上,七十古稀追优容

既然没有办法辞职,李泌那只能接着干呗!

有一次李适与李泌议论,此前被罢免的诸位宰相得失,李泌在对答的同时巧谏李适,君臣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使得唐德宗李适似乎有所高悟。

此后不久,李适又加拜李泌为集贤殿大学士,让他来修撰国史。

对此,李泌认为,在学士之前加“大”字风气,始于唐中宗时期,到玄宗时,也只有张说担任过此官。

李泌认为自己才德不够,于是便极力推辞,后来李适便只好让李泌以学士之名来“知院事”。

就这样时间一晃来到了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李泌就因病在家病逝了,享年六十八岁。

在李泌去世时,他头上还挂着宰相头衔,在李泌去世后,李适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葬礼十分优容。

结语

纵观李泌的一生,他在七岁时,就被燕国公张说誉为神童,可见其才智过人。

虽然他一心修道,可是由于他和继位唐朝皇帝的关系,让他无法对时局置身事外。

他靠着自己谋划,为身处安史之乱的唐朝,迎来稳定的时局,使他无愧第一谋士之名。

可是他的一生似乎从来由不得他抉择,无论是入仕还是辞官,全由不得他来做主,面对这样的社会,他只能选择妥协。

他一生可谓传奇,但是绝对说不上是快乐的。

0 阅读:36

踏月读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