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名将,曾一举灭齐,也曾北击匈奴,战功赫赫,最后却身死族灭

踏月读书 2024-02-13 14:06:05

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

他出身名门,可谓绝世将才。

秦灭六国时,他功勋卓著;统一天下后,他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现有的文献记载中,他一生未尝败绩。

所谓美人,却红颜薄命;所谓名将,当马革裹尸。

他不是美人,但是薄命;他是名将,却未能马革裹尸。

在历史长河中,忠臣良将冤死的并不少见,然而要找出比他更冤的,恐怕寥寥无几。

曹操翻看史记曾说:“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怅然流涕!”

更可悲的是当大家提及抗击匈奴的名将,常常都记得李牧、卫青和霍去病。

却鲜少有人提及他,可论战绩,即便和这几位名将相比,他也是不遑多让的。

司马迁却在《史记》中对他的战绩是一笔带过,未曾留下只言片语。

如此蒙尘的名将会是谁呢?他就是匈奴克星,万里长城的总监工——大秦名将蒙恬。

要问他是如何出场即巅峰,率领步兵为主的秦军,战胜骑兵为主的匈奴,从而打得匈奴头曼单于十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呢?

要问他又是如何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呢?

这些谜团,本人将在下文中为大家一一还原事情经过。

一、出身名门、未尝败绩

蒙恬,祖籍齐国,齐国蒙山人,生年不详,大致推算约莫在公元前二五零年左右,出身于名将世家。

自打祖父蒙骜开始,蒙氏一门就自齐入秦创业。

祖父蒙骜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一生为国征战,攻城70余,可谓战功赫赫。

父亲蒙武,战功稍逊,但也在秦灭六国战争中多次出任秦军副将。

作为蒙氏家族子弟,蒙恬蒙毅兄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先秦时期文武不分家,也就是后世常说的“文武不歧”。

能入朝为官的基本都是文武双全的,军官随时下马安民,文职披上铠甲就能上阵砍人。

蒙恬虽说是学刑法出身,但是在秦国,要往上升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军功。

当时秦灭六国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也同样成了秦人能攒军功最后的风口。

蒙恬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秦灭六国统一战争。

本人曾在前文提到,从现有记载来看,蒙恬一生未尝败绩。

了解《史记》读者肯定会来抬杠,说第一次秦灭楚之战时,就是李信和蒙恬作为指挥官,而且是大败。

这不是说明,蒙恬第一次上战场就输了吗?

关于蒙恬大败,史记中是如此记载的:

李信及蒙恬降20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平阳,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

作为读者可能会依据的史料,清代学者梁玉绳在综合《六国表》和《史记·蒙恬列传》等文献考证后。

得出结论是“时蒙恬并未为将,蒙恬当是蒙武的误写”。

从《史记·蒙恬列传》中两处描述来看,同样说明蒙恬是在灭楚之战三年后,才因家族功勋被任命为秦将去攻打齐国了。

因此秦灭楚之战时,始皇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将蒙武与年轻将领李信一同伐楚更为合理。

如此说来,蒙恬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秦灭齐之战了,而非灭楚之战了。

按照这个逻辑来说蒙恬的一生未尝败绩是没有毛病的。

二、一战灭齐、年少有为

战国七雄说到底就是一场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我亡,根本就没有共存下去的机会。

而秦能统一六国,主要靠三大绝招: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和反歼之计。

前期靠着张仪以连横破合纵,逮着合纵国家里实力弱的,就往死里揍。

等到合纵国家作鸟兽散后了,秦国就逼着被毒打的国家参加连横,韩魏表示深受其害。

中期靠着范雎,远交近攻,典型案例就是稳住齐楚,猛揍邻居韩赵魏。

后期秦国就直接摊牌了,不装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花钱搞离间,对此廉颇和李牧最有发言权。

三板斧外加上秦国的军功爵制来做阻燃器,在摧枯拉朽之下,山东六国就被各个击破,韩赵魏楚燕相继覆灭,最后剩下个还算富裕的齐国。

齐国自从被乐毅带着诸侯群殴之后,不知是怀恨在心,还是彻底躺平。

不管哪国被秦国狠揍,齐国一律摆出,毁灭吧累了的模样!

无论来求救的使者如何哭诉:“大王,秦国可是虎狼之师啊!势必会灭六国啊!齐国岂能独活啊!”

齐王田建就是只当没有听见,将求救的使者轰了出去,然后就接着奏乐接着舞,就这么浑浑噩噩了几十年。

等到其他五国都没了,只剩下齐国孤家寡人时,田建这才如梦方醒。

自从田建当上齐王以来,齐国几十年都没动过刀兵了。

要指望这么一帮齐军去跟打仗当过年的秦人打,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话虽如此,可是齐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还没有开打就投降,那不是特别丢面子的一件事情。

于是齐王田建派重兵屯驻齐国西部边界。

而此次,统领灭齐大军的主将是王贲,副将就是蒙恬。

王贲和蒙恬统兵来到秦齐边境,看着齐军严阵以待,两人一合计,蒙恬提议道:“咱们不从正面进攻,绕道至燕国故地,自北向南直接进攻临淄,来个斩首行动如何?”

王贲抱拳道:“甚好!”

这里也许有细心观众会问了,直接绕远路,就不怕归路被齐军给切断了吗?

说真得还真不怕,为何?

这是因为齐国地形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战术好使。

从地貌来看,齐国的整体地貌中间高四周低,缺乏天然屏障,封闭性远不如秦国的关中地区,也不似楚国拥有一望无际的平原以及无与伦比的纵深。

因此一旦被秦军单点突破,齐国则全境都会沦陷。

无论春秋还是战国,晋国燕国均是看准了这个弱点,才把齐国揍得连滚带爬。

当时无论是晋国,还是燕国都给齐国留了半条命,可是眼下秦国直接豪横地表示:“我全都要。”

当蒙恬和王决定依计行事时,秦齐的战局便十分明朗了。

只见秦军绕过了齐军重兵防守的齐国西面,从燕国故地南下,一路经历下,过淄川,一路直扑齐国首都临淄。

此时齐王田建是一无士气,二无险要,三无良将,也就象征性地抵抗了一阵,便开城投降了。

蒙恬和王贲傲然地看着出城投降的齐王田建,都相视一笑:“此战真是唾手可得!”

战场首秀,一战灭齐,可是说蒙恬是居功甚伟了。

不过读者会觉得怎么这么不爽不燃了,因为大招还在后面呢。

三、修筑长城、招致骂名

随着六国覆灭,秦王嬴政也升级成了始皇“祖龙”,蒙恬也升级成为内史。

此时的蒙恬正风华正茂,他靠着实打实的功勋,为蒙氏家族的光辉添砖加瓦了。

山河一统,意气风发的秦始皇还远远没能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秦始皇的运作下,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大变革。

对其评价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奠定中华两千年之基本格局,其堪称千古一帝。

而这些大刀阔斧地变革,基本上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中就以筑长城和修驰道这两个大项目是最突出的。

对此,后世不断有好事者将其拉出来鞭尸,还义愤填膺地言道:“劳民伤财。”

而这两个大项目都有蒙恬参与,因此他也连带着被骂得很惨。

太史公司马迁在蒙恬的传记评价道:

“不知强谏,阿意兴功!”

太史公的评价如果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来讲那是一点毛病没有。

可是话说回来,有些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干吧!

退一万步讲,要是蒙恬像公子扶苏去劝谏秦始皇,后果无非两种,要么就是秦始皇对蒙恬骂道:“你在教我做事!”然后长城还得修。

要么就是秦始皇对蒙恬说道:“你竟敢忤逆寡人,回家养老去,明天不用来上班了!”但长城依旧会开工。

如果只从结果出发,蒙恬其实劝谏与否,丝毫不能改变什么,但是都逃不脱一顿骂,这就是蒙恬作为古代打工人的悲剧了。

评说帝王,无非文治和武功了,文治定了基调,那就说说武功吧!

先说南征百越,这真得可以说给秦帝国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不仅损兵折将不说,还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粮仓也给搬空了,简直是赔得裤衩都当掉了。

正因如此,才有部分学者认为大秦亡得这么快,跟此事也有关系。

如果大秦还有50万大军,还有巴蜀粮仓,那么陈胜、吴广、项羽和刘邦之流是否还会那么容易得手吗?这当然是同人文小说会感兴趣的话题了。

四、大破匈奴、辟土千里

浅浅地说了南征百越,我们再来好好说说北击匈奴了。

看看我们的蒙大将军是如何暴击我们的老朋友匈奴吧!

史记上说:

“匈奴相传为夏朝遗民。”

但此说法肯定是存疑的,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在战国末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后,提到的胡人部落只有东胡、林胡和楼烦,却未听说有个叫匈奴部落。

因此有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就是战国中期,当三胡在赵国边境地带欺男霸女的时候,匈奴这个小部落,还不知道在草原哪个犄角旮旯里玩泥巴了。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他将愿意归顺赵人的大批胡人子弟,编入到了赵军的战斗序列中,而不愿亲近赵人的胡人部落则被打跑。

当草原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时,像匈奴这种处于生存末端的部落,才总算等到了出头之日。

匈奴部落经过了数十年猥琐发育后,终于在赵孝成王时期,变成了赵国最大的边患。

怎奈时运不佳,他们偏偏碰上了名将李牧,被其多年的伪装所诱骗,一头扎进埋伏圈,十万余骑被赵军碾成齑粉。

一众“狐朋狗友”也惨遭赵军给血洗了,其中比较有实力的东胡,就直接流窜到了燕国附近。

没实力的部落就直接投奔了赵国,从而成为了抵抗秦国的生力军。

客观地说,李牧虽然将匈奴打成了残血,但其他小部落更惨,这还是给匈奴重新崛起提供了土壤。

当秦灭六国时,中原各国已经无暇他顾。

匈奴在草原上已无敌手了,便随着实力再次膨胀,匈奴开始不断整合周边小部落。

在匈奴单于带领下,他们一路南下占据了阴山河套两块水草丰美的宝地。

匈奴这个民族本性和中原民族格格不入,中原人种地,而匈奴人放牧。

中原人尊老爱幼,而匈奴人重少壮轻老弱。

中原人讲究信义,而匈奴人慕强不慕德。

中原人打仗以临阵逃脱为耻,而匈奴人从不以战败逃跑为耻。

基于这样的种族特性,中原文明可以打了他们装几年,甚至几十年孙子,但是难以根除。

即使是匈奴没有了也会还有别的草原民族崛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录过一段,方士对秦始皇说了一句谶言:

“亡秦者,胡也!”

因此迷信的秦始皇决定北伐匈奴,可是不巧的是秦始皇猜错了。

秦始皇以为亡秦的胡是匈奴,而实际上是指他的儿子胡亥。

就本人来看,这太过于戏剧化了,不排除有后人杜撰的嫌疑。

无论谶言是否为杜撰,可以暂且不提,但北伐匈奴是绝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安全考虑,游牧民族势力一旦占据河套平原,侵袭只需数天就可以奔袭帝国腹地,任何一个统治者,绝对不能容忍有匈奴自远方来。

从领土完整和秦始皇本人的立场来考虑,河套平原本就是赵国故土,现今赵国为秦国所灭,那么此地就是大秦帝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况且还是大块膏腴之地,怎能轻易拱手让人。

从国情来看,大秦以战争立国,将士以军功立身,要么对外扩张,要么就会出现动乱。

如果秦军没得爵位挣,那就意味着他们卷不赢也躺不平,迟早必生祸乱。

按照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蒙恬坐镇的是上郡。

提到上郡这个地方,不得不多说两句,上郡历来都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兵源地。

在战国时期,上郡可是秦与赵、魏、匈奴、义渠多方势力博弈的第一线。

这里的秦军不仅武德充沛,而且畜牧业发达盛产战马与骑兵。

同时上郡还拥有秦国海量的兵器坊,为北伐匈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秦军很强,但是匈奴也不是吃素的。

由于匈奴可以集结大规模的骑兵,而数量庞大的骑兵带来的是更加灵活的机动性,因此这也是以步兵为主的秦军所望尘莫及的。

不仅如此,匈奴骑兵骑射水平也是高于秦军的。

对秦军骑兵来说,会骑射只是作战技能,但对于游牧民族,那可是吃饭家伙是刚需。

说到这里,匈奴骑兵相比同时期的游牧势力,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铤。

所谓铤大概就是一种铁制短矛,用于中距离投掷,别小看一个小武器的创新,游牧势力的弓箭通常难以穿透中原步兵的盾牌,匈奴骑兵的铤却可以做到。

这便意味着匈奴较其他游牧势力拥有更强的破阵能力,这对以盾作为掩护的秦军步兵是很有杀伤力的。

要论实力,秦军拥有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无敌的步兵战阵,而匈奴拥有数量庞大的骑兵军团以及无与伦比的机动性。

如果此时要压谁赢谁输,各方胜率都是百分之五十,恐怕没人敢随便去梭哈。

自然丞相李斯就是反对发兵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北伐匈奴,他反对的理由也是有理有据的。

那就是远征匈奴,对于秦军来说就是劳师远征,孤军深入,轻装则粮草不足以支撑,重载又追不上匈奴骑兵。

即使夺得匈奴人的地盘也无法增加人口赋税,赔本买卖不做也罢。

况且南征的军队已经损兵折将,秦国恐怕无法再承受一次战败了。

而主战的蒙恬则表示,没有人比咱更懂北方。

丞相说匈奴人的地盘无法增加人口赋税,臣要说的是匈奴占据的河套平原,那可是方圆千里的肥美土地,既能放牧又能种地,只是那时戎狄势力比较多。

若是收复该地,再组织大量居民筑城开垦,那将足以为帝国再造一个关中平原。

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大型的边防线,由昭襄王时期长城推到黄河边上,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

双方说得都有道理,此时我们不得不再次折服于秦始皇的魄力。

此时正是即将发动第三次南征百越之战的节骨眼儿上,满朝文武大半不想两线作战,也就是秦始皇敢力排众议。

用《让子弹飞》里汤师爷名台词翻译一下就是:

这匈奴任何时候都要剿,不剿不行。

你们想想,你带着老婆到了草原骑马,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匈奴人给劫了。

那可怎么得了,所以没有匈奴人的日子,才是好日子啊!

公元前二一五年,在众多质疑声中,蒙恬在秦始皇的期许下,率30万大军出发了。

要如何打胜这一战,无论是蒙恬还是我们都好好思量一下。

匈奴人优势在哪里?那自然是无与伦比的机动性。

如果直接硬刚,会是什么局面呢?那自然是被匈奴人以快打慢,形成局部以多打少,从而抵消秦军总数量上的优势。

河套平原那是一望无际,匈奴骑兵在上面优势可太大了。

因此秦军想要打赢此战关键,就在于设法限制匈奴骑兵的机动性。

我们都能如此分析问题,作为匈奴的头曼单于自然也会如此分析问题了。

头曼单于清楚地明白,秦军虽强,但以步兵为主,而自己匈奴骑兵来去如风,河套平原又是自己的主场,可谓优势在我。

头曼单于在心中暗想道:“只要秦军出现,我就来个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胖子拖瘦,瘦子拖死,到时候一轮总攻,来个一锅烩。”

想想大胜而归的场景,头曼单于心里就是美滋滋的。

如果说李牧对付匈奴靠骗,霍去病是靠偷袭,而蒙恬则是碾压。

身为久经战阵的将领,蒙恬一眼就看穿匈奴头曼单于的小心思,想要我追着你疲于奔命,想得梦!

蒙恬看着悬挂的地图,看着河套平原所处的位置,正好秦帝国版图的九原郡、云中郡、上郡、北地郡和陇西郡接壤,而这几个郡的排布正好对河套平原形成了半包围。

既如此,蒙恬心想何利用地形匈奴进行一个战略合围。

下一个,也就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秦军如何对付匈奴骑兵的高机动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蒙恬的应对之策是如果我去打你,被你牵着鼻子走,那么你才能发挥高机动性。

如果逼你来找我呢?让你的骑兵来硬啃我的步兵阵呢?那你还有高机动性吗?

本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则,蒙恬接下来的步骤分三步走。

第一步:打草惊蛇

蒙恬让陇西郡和北地郡驻扎的秦军,以最快速度向散落在附近的匈奴各部发起了突袭。

秦军的突袭让毫无防备的匈奴小部落结结实实地吃了一记重拳。

在秦军偷袭,匈奴小部落牛羊马匹损失惨重。

面对此情此景,头曼单于看来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对于秦军的偷袭,头曼单于火速集结人马去迎击北地郡和陇西郡的秦军。

陇西郡和北地郡是大秦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两个郡,这里不仅盛产骑兵部队,而且兵员素质更是秦军中的佼佼者。

骑兵数量虽没有匈奴多,但是武器装备都强于匈奴骑兵。

远战能跟匈奴骑兵打得有来有回,近战匈奴骑兵基本不是对手,更兼有战车步兵阵的配合多兵种协同作战。

哪怕头曼单于猛攻来犯秦军,秦军也丝毫没有后退一步,双方陷入僵持。

第二步:声东击西

就在头曼单于和陇西北地的秦军打得昏天黑地时,蒙恬率上郡秦军倾巢出击,快速奔袭离上郡最近的楼烦王白羊王两部。

这二王瞬间就被蒙恬率领秦军给打懵了,这二人心想自己本就是头曼单于呼来喝去的小弟,认谁当大哥不一样,于是直接向蒙恬投降了。

拿下二王后,蒙恬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率军直插盐池。

盐池分布着数十个天然的盐湖,故而得名,盐是匈奴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这帮游牧部落是一不会种地,二不会打铁,三无其他经济来源。

除了劫掠中原地区,也就能拿点盐皮毛啥的,跟中原商人换点东西。

蒙恬一边攻打盐池,一边心中暗笑:嘿嘿!你家“矿”没了。

听到蒙恬在攻打盐池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后,头曼单于也顾不上和陇西北地两郡秦兵的纠缠,直接率领骑兵气势汹汹地向蒙恬杀了过去。

第三步:关门捉贼

蒙恬率上郡兵团出击的同时,早已火速下令云中郡和九原郡的秦军悄悄渡过黄河,南下从北面夹击匈奴。

在咸阳,秦始皇也派出的关中兵团也取道北地郡,正在向西套平原深处穿插,合着之前北地郡陇西郡的秦兵一同出击,就是为了把匈奴主力吸引到河套平原的西南方。

攻打盐池,并非蒙恬的临时起意,此举一是断绝经济命脉,二是让头曼单于疲于奔命,为战略合围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蒙恬就是用30万兵力来包围头曼单于的骑兵,让其四面受敌。

面对着秦军前后夹击,头曼单于的心态算是彻底崩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蒙恬为了干掉他下了这么一大盘棋子。

面对秦军即将形成的合围,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头曼单于最应该做的是率军撤回阴山贺兰山一线,但他却偏偏又舍不得攥在手里多年的河套平原。

他就想最后赌一把,赌自己能在秦军大部队完成合围之前,击溃或吃掉蒙恬率领的兵团。

可惜的是蒙恬亲率的上郡子弟太强了,而且蒙恬还将辎重车相连充当防御工事。

弩阵用万箭齐发来招呼匈奴骑兵,弩阵背后是密集的长铍长戟,步兵战阵的两翼后方还有骑兵和战车。

匈奴骑兵射程比不过秦军弩阵,也没有中距离投铤破阵的机会,想迂回包抄两翼,又被弩阵和骑兵合力击退。

双方激战百回合,匈奴骑兵在蒙恬围攻下,伤亡惨重,加上之前长距离急行军,匈奴兵体力耗损,士气越打越低落。

面对匈奴兵惨状,而蒙恬矗立在战车上岿然不动。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头曼单于是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需要支付的代价就是他所拥有的一切。

而此刻秦军获胜是毫无悬念了,秦军包围圈即将完成。

楼烦白羊二王已经投降,想要来救援的众多匈奴部族也来势汹汹的秦军击溃了。

坏消息接踵而至,头曼单于放弃了与秦军硬刚的想法,他必须率领直属部队赶在秦军合围完成前冲出去。

然后再收拢被打散的部队,看能不能给秦军来个回马枪,这是最后翻盘的希望。

可惜的是头曼单于的战术早已被蒙恬预判,蒙恬一面让部队,分头扫荡整个河套平原,一面亲率骑兵,死死咬住头曼单于的直属部队。

在蒙恬大军猛烈追击下,头曼单于身旁的骑兵一个个丧生于秦军箭雨之下,头曼只得狼狈逃窜,根本不敢停下来组织反击。

可是上天还是眷顾了头曼单于一次,让他靠着宝马惊人的体力,逃出秦军的包围圈。

渐渐一部分匈奴骑兵和秦军拉开了距离,歼灭战也打成了击溃战。

尽管如此,蒙恬首战匈奴依旧算得上大获全胜。

河套平原的匈奴各部均遭到重创,大批的牛羊马匹被秦军缴获,大批仆从投降秦军。

大秦的版图扩张数千里,秦收复河南地,在此设立新秦中意为第二个关中平原。

秦在此设县三十四,征发大量军民开发此地,河套平原的匈奴实力瓦解,来不及跑路的非死即降。

五、再战匈奴,使其不敢南下牧马

头曼单于侥幸逃脱秦军围剿后,带着残部躲进了阴山附近。

此时被蒙恬重创的匈奴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再想跟蒙恬在河套平原来一场大战是几乎不可能了。

要问再换一个地方,比如蒙恬暂时鞭长莫及的雁门郡和代郡附近,再劫掠一番,行不行呢?

很遗憾,这答案是不行,为何呢?因为匈奴军队遭到重创,想去雁门郡和代郡附近去,就得掏空家底,前往大本营阴山一线相当于就拱手让给蒙恬了。

这里有丰美的草场,还有一些铁矿,丢了阴山就等于又没了一个钱袋子。

那能不能联合其他游牧部落和蒙恬再拼一把呢?

答案是也不行的。

当时草原西边是月氏,中间是匈奴,东边是东胡,月氏和大秦是贸易好伙伴。

西域乃至关中的好货月氏都能雁过拔毛,垄断贸易,躺赢不香吗?

非要跟着匈奴把人头憋在裤腰带上跟秦国死磕,大可不必!

没有盟友,匈奴能不能先征服大草原,然后再来跟大秦一决高下呢?

答案还是不行,原因还是由于刚遭到重创,头曼单于实力不允许。

既然卷不赢,那能不能干脆躺平呢?

很遗憾还是不行,为何呢?因为趁你病要你命,是个聪明人都这样干。

公元前214年,还没有头曼单于缓过劲来,蒙恬又带兵杀过来了。

此次战役的时机,蒙恬选在了春季。

因为冬季一到,塞外天寒地冻,牲畜战马就缺乏草料。

即使时值春季,塞外还是不能立刻恢复生机。

这个时间段战马的体魄体能都会直线下滑,可以说春季对于匈奴人来说,是极不友好的季节。

蒙恬把进攻匈奴的时机选在这时,还有个原因,那就是秦军的战马不吃牧草,而是吃刍稿。

很早之前,秦国官府是把刍稿作为战略资源,放在征税项目里的,大概约合每顷地每年上缴两石。

不仅如此,去年投城的游牧部族,大秦都给了“葆塞蛮夷”的待遇。

那就特许按照原有的部落以及生活方式,在河套平原上继续过着日子,但必须遵守大秦律法,还必须服劳役和派人参战。

此消彼长之下,这就给了蒙恬敢于渡过黄河主动出击匈奴的底气。

说实话这一战秦军输得起,可是匈奴输不起,背后就是阴山,再退就是大漠,只能吃沙子,喝西北风了。

此时匈奴骑兵人数不多,再碰上兵种齐全且装备精良的秦军,何况还有大量投降秦军的仆从军助阵。

头曼单于那是边战边跑,在蒙恬追击下,头曼单于率军狼狈遁逃700余里远走漠北荒凉之地,立秦始皇一世都再未敢南下牧马。

六、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赶走匈奴后,蒙恬并没有闲着,而立即投身于修筑长城的伟大工程中。

长城哪怕放在现在难度都特别高,更别提是古代了,选址修建,这地形就特别讲究,需灵活利用山川之险,以便减少人工成本。

关键的制高点要设立烽火台,以便提前预警咽喉要道。

谷口地形建立要塞,屯驻精兵。

重要的地段还得筑城,以囤积大量军需物资。

由此可见,长城可不光是一堵墙那么简单,它是冷兵器时代先进的防御体系以及通讯网络,更是保卫家园的坚实屏障以及古人智慧的结晶。

作为该工程的总监工蒙恬,也注定将与长城紧紧联系在一起。

等待他注定不是流芳千古,东汉王符在《潜夫论》就十分直白说白起蒙恬:

“秦以为功,天以为贼。”

司马光《资治通鉴》说:

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

虽然后来人对修长城都持着批判态度,但是耐不住口嫌体直的,一边享受着长城带来的好处,一边又骂着修长城的秦始皇和蒙恬是不恤民力。

如果没有长城,仅仅用军队屯边防守,这成本恐怕不是古代的中原王朝能够承受的。

正因为有了长城,才能够以不多的机动兵力来应付外来的入侵劫掠。

据现代学者们的结论:长城基本上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重合的。

那么也就是说2000年前老祖宗就将能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给圈了,由此也奠定了一部分基本版图。

就这一点来说,蒙恬是无愧于民族的。

七、身处巅峰、黯然退场

高山险关,长烟滚滚。

一队人马来到了蒙恬的驻地,在这时蒙恬遇到了,此生第二个最欣赏他的人——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的名字,可能取自《诗经·正风·山有扶苏》。

虽然秦始皇很看好长子,可惜扶苏常常跟他爹政见不合,尤其反对其强横作风。

秦始皇作为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主,态度强硬,性格执拗,一般人是很难动摇他的。

面对着长子的絮絮叨叨,秦始皇不耐烦将其打发了蒙恬身边,让其去协助蒙恬戍边。

此举,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始皇帝要磨炼长子心性,让其能够更好做帝国的接班人,这是为将其交给最信任的大臣来培养的原因了。

为了让扶苏顺利继位,秦始皇让蒙恬在外手握重兵,让蒙毅主内位居上卿,不离皇帝左右。

只待百年后,二位重量级的权臣来辅佐扶苏,相信是可以使帝国平稳过渡的,即使自己有不测蒙恬扶苏握有最精锐的30万大军,也足以应付。

然而没想到,如此用心良苦的安排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啊!

沙丘,一个注定要见证雄主陨落的地方,公元前二一零年,当始皇帝的车驾行至沙丘时,突然,始皇帝因路途颠簸劳顿,和水土不服,再加上长期服用仙丹,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这种意外状况,那么就是谁距离权力中心越近,谁有更多的机会,这个距离既指权力地位,也指代物理距离。

此刻秦始皇身边的近臣只有两位一位是丞相李斯,一位是中车令赵高,混乱即阶梯。

秦始皇的意外死亡,对于赵李二人绝对是夺取权力的天赐良机,赵高还可以趁机铲除跟自己有过节的蒙氏兄弟。

于是赵高二话不说拿到诏书,便来找李斯商量,意图矫诏立胡亥为秦二世。

起初李斯还有那么点正义感,面对着赵高还大义凛然道:“中车令,陛下待你不薄,此举可是在祸国殃民啊!”

谁知道赵高冷笑一声,心里暗骂着就你了不起,就你还跟咱家假清高,看咱家不打你的假面具给撕下来。

“哟!丞相大人还真是深明大义,公忠体国啊!”李斯看到赵高似笑非笑地揶揄自己,自己也没有去搭理他。

可是接下几句话,是彻底让李斯心态崩掉了,只见赵高满脸笑容地望着李斯:“丞相大人,您好好想想,比能耐地位,比征战之功,比跟扶苏的亲疏远近,您哪点能跟蒙恬相提并论。

如果扶苏继位,到时候您丞相的位子就该挪挪窝了。”

此刻李斯已经彻底无语了,只能眼睁睁地看赵高拿出玉玺,盖在假的诏书上,李斯连一丝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对于李斯所作所为,只能说他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奋斗了一辈子才有今天的地位,换作谁也无法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这算是人之常情。

虽然李斯做了赵高的帮凶,可是赵高欲望并止于此。

赵高心里想要的是我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追到最高,我要做赵高,后来他确实做到了。

同时,他以一己之力坑了扶苏、蒙恬和章邯等几乎所有的国家栋梁。

战国名将之首郭开跟他比就是个弟弟,简直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沙丘宫烛光灭掉了,这也预示着蒙恬结局注定了是毁灭。

当赵高派人将假诏书送到边关,内容是赐扶苏和蒙恬自杀。

扶苏这位老实人,听到诏书内容后,双手颤抖地接过去,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甚至不顾蒙恬等人觉得其中有诈的劝谏,在万念俱灰拔剑自杀。

当公子扶苏杀身成仁那一刻,蒙恬是老泪纵横,他明白扶苏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

原本秦二世打算赦免蒙恬,怎奈赵高一心置蒙氏家族于死地,偏偏秦二世对赵高是言听计从。

没过多久,秦二世就以下诏令以蒙毅犯罪牵连蒙恬为由,赐毒药令其自尽。

蒙恬一代名将,曾威震天下,听说诏令内容后,部将们都劝他不要从命。

可是面对秦二世使者,蒙恬还是双膝跪地接受了诏令,望着使者,蒙恬苦笑道:“从祖父到我,三代皆为秦将,为大秦出生入死,如今却要背上罪名而死。

我蒙恬心有不甘,我手握重兵三十万,足可反叛。

然而我不愿辱没先祖教诲,不愿辜负先皇知遇之恩。

我说这些不为脱罪,只望陛下心系社稷,追寻正道,希望使者可以将话带到!”

“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使者冰冷地回应一句。

此刻蒙恬已无话可说,面对着夕阳洒下最后的余晖,蒙恬端起毒酒一饮而尽。

涧水咽冰翻陇怨,将军出塞忆蒙恬。

蒙恬死后,诸侯叛秦,天下大乱。

河套平原再度遭到匈奴入侵,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大汉王朝几代人的梦魇。

结语

有人说人真正的死亡,是记得他的最后一人,也离开了人世,忘记是最彻底的死亡。

而最后一个记得蒙恬的人死后,他本该被彻底忘记了,可是蒙恬被忘记了,但又没完全被忘记。

说他被忘记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北伐匈奴、开发河套平原和修长城的功绩,似乎史书中都一带而过。

李牧、卫青和霍去病这些北伐匈奴的英雄们,几乎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唯有他未能留下大篇幅的笔墨。

说他没有被忘记,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后世诸多立场都可以把蒙恬搬出来。

当忠臣以身殉节时,会拿蒙恬作为榜样,来表示自知必死而守义。

当权臣要造反时,也会拿蒙恬作为教训,来表示权势过大时,忠诚就不值一提了。

当军阀拥兵自重,又想自证清白时,还会拿蒙恬的事迹作为幌子,来表示自己不过是清君侧罢了。

如此“存其事”“非其人”。

后人往往需要的是蒙恬这个工具人,却鲜少承认他的历史功绩,这或许是他最值得同情之处。

然而今天,本人愿将他的生平事迹呈现在这里尊他一声英雄。

0 阅读:9

踏月读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