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纵领导班子全换?司令改副司令,政委调二线,副司令外调升司令

小徐南归 2025-03-25 11:10:37

1947年秋天,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来了个大变动,好多头头都被换了。原来的司令员胡奇才变成了副司令,政委彭嘉庆呢,被调到二线军区去工作了,副司令韩先楚则是被调到第3纵队当司令去了。

4纵经历过不少硬碰硬的恶战,沙岭战斗吃了败仗后。在胡奇才和韩先楚的指挥下,部队接连打了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梅河口这些大战,表现可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棒,每场战斗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鞍海那场仗,是韩先楚当了4纵副司令后,他自个儿带兵打的。一下子就把敌人的一部分给干掉了,还逼得184师师部的人投了降。这可是东北那边国民党军里头,头一个起义的部队。虽说人数不算多,但给大伙儿的士气提了个大劲儿,也让咱们部队在政治上赚了不少分。

新开岭战役,胡奇才和韩先楚联手带兵,一下子就把敌人的25师这个精锐部队给打垮了,这是咱们在东北战场上头一回干掉一个整师。这事儿让中央的领导,还有东北局、东总以及别的战区的头头们都很高兴,给了他们不少的表扬和鼓劲儿。

四保临江战役那会儿,四纵的主力部队在外面打仗,韩先楚带着一部分人和三纵一起上,在第四次守临江时,一下子就把敌人一个师外加一个团给打垮了,赢得了大战果。到了梅河口战役,韩先楚更是厉害,他就用一个师的力量,跟敌人一个师对着干,最后还赢了。

赢了这么多仗,为啥还要换4纵的主要头头呢?

要是光看部队领导的调整,可能看不出个所以然,但要是放回当时的那个背景里头,答案就挺明显了。

1947年夏天打大仗前头,上头已经让能打硬碰硬、啃硬骨头的李天佑接了1纵司令的位子。到了后面打四平那三仗,因为各种缘由,结果没达到大家心里想的那样。队伍歇了阵子,又开始准备秋天的攻打计划。4纵的战斗力那是杠杠的,但东总领导心里犯嘀咕,胡奇才身体不太利索,老往后面养病跑。接下来的仗肯定更凶,主心骨不能不在啊,所以琢磨着得换人指挥。

按理说,韩先楚对纵队挺了解的,调他去别的地方不太合适吧,咋就让他去3纵了呢?

说到打仗这事儿,3纵以前的表现挺平常的,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作战方式也挺传统,但还算过得去。不过,要打大战,那就得啃硬骨头,把敌人的主要战斗力给干掉。基于谁行谁上的道理,上面就把韩先楚调到了3纵。

韩先楚战斗力超强,在第四纵队的时候表现特别突出,还经常跟第三纵队联手打仗,所以第三纵队的好多人都认识他。后来上级安排他到第三纵队,大家都没意见,像邓岳、徐国夫这些人,甚至还挺佩服他呢。

吴克华又回到了第四纵队,情况还是大同小异。虽说他在第四纵队没待多久就调走了,但这支队伍可是他亲手从胶东带出来的。沙岭那一仗打得不太顺,但这可不意味着他打仗不行。调他回来,就是为了让他继续发光发热,同时也给胡奇才腾出时间养精蓄锐。

聊到四纵的政委彭嘉庆,那可是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工作老手。辽东军区司令部解散后,莫文骅副政委就接过了政委的担子。莫文骅一直以来都是管军事教育和后方政治工作的。在土地革命和抗战那会儿,他并没在前线打仗。到了1945年,他本来是跟着南下支队往南走的,但半道上转去了东北,继续干他的政治工作。

彭嘉庆被调到了二线军区当司令,他主要负责的是前线支援、粮食征集还有扩大兵源这些事儿。

之后打仗时,韩先楚带着3纵秋天突袭了威远堡,冬天又去参加了四平的四次大战。到了1948年,他们攻打义县,进攻锦州,还拿下了辽西。到了1950年,韩先楚他们还解放了海南岛。另一边,吴克华和胡奇才带着4纵去打了塔山阻击战。胡奇才亲自在12师指挥部坐镇,带着部队一次次挡住敌人的猛攻,这一仗让他们名声大噪。

辽沈战役结束后,胡奇才就离开战场去后方休息了。第四纵队呢,作为先头部队,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进,跟华北军区的部队联手对付傅作义的军队,成功干掉了敌人的35军。

0 阅读:2281
小徐南归

小徐南归

小徐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