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替父兄报仇,他忍辱负重,为了使吴国得以称霸,他殚精竭虑。
他的故事流传千年,依旧为人津津乐道。
可是他一生遇到两位奸人,彻底改变了命运。
一次让他身负血海深仇,一路只能流浪乞讨地去投奔他国。
一次让他谏言无人听,最后只能自裁以证清白。
他一生大起大落,有过高光,经历低谷,公子哥沦落至乞丐,最终出将入相。
他胸怀王佐之才,最后以弱胜强,不仅击垮数倍于己的楚军,还创下了五战破郢的壮举。
他为人刚直,眼里揉不得沙子,曾数度劝谏,却无人能听,最后因忠谏而屈死。
要问如此传奇人物他是谁?他就是春秋最强复仇者,破楚名将——伍子胥。
要问他如何身负血仇?要问他如何以弱胜强?要问他为何而死?
就请一同进入下文吧!
一、出身贵族,却遭遇楚平王一家的荒唐事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生年不详,本是楚国贵族公子哥,父亲伍奢是楚国大夫。
作为楚国贵族,伍子胥是有田又有房,生活乐无边。
如此优渥的生活,有什么事情让伍子胥背负了血海深仇呢?
这就不得不从一桩荒唐又离奇的婚事说起了。
伍子胥所处春秋时期,主旋律就是晋楚争霸,这两个两国打了也快小一百年。
双方是互有胜负,可是没有一方能把另一方彻底干掉。
原本秦晋两国作为邻居,关系还挺好的,可是崤山大战之后两国关系就破裂了。
双方互相瞧不起对方,恰好南边有个楚国和晋国关系也不好,此时秦楚就正好看对眼了。
对于中原的国家,秦、楚两国一个被视为西戎,一个被视为南蛮,反正都不受中原诸侯国待见,索性两国便开始过日子。
你儿子娶我闺女,我闺女嫁你儿子,这样看起来挺好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就偏偏是一个意外了。
这个不得不让故事让一位主角楚平王熊弃疾登场了,他和伍子胥沾亲带故,他是伍子胥所有祸事的缘起。
楚平王作为伍子胥亲戚,原本不该如此坑害他的,可是楚平王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好色。
由于上一辈是秦国联姻,到了楚平王,他也派人替自己的儿子太子建去秦国求亲了。
秦哀公见楚国又来求亲了,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将倾国倾城的大公主孟赢,带着嫁妆送至楚国,意欲再一次结成秦楚之好。
这本该是大喜事儿一件,没想到却偏偏酝酿了一出亡国的大悲剧。
想当年楚庄王制霸中原是何等威风,传至楚平王手里却是江河日下。
此人治国时虽然能力平庸,治家时却宝刀未老。
在驿馆看见了将要成为儿媳妇的秦女孟赢时,楚平王口干了,心动了,腿也走不动道了。
一旁的费无极看到大王变成了这德行,瞬间明白了大王的心思。
按说费无极是太子老师,本该全心全意地辅佐太子建的,可是太子建偏偏亲近另一位老师——伍奢(也就是伍子胥的父亲),却不待见他。
费无极心想:“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自从见过孟赢后,楚平王是茶不思饭不想的,费无极就趁机进言道:“大王,臣见那秦国女子确实漂亮,不容您就把笑纳,然后再给太子娶个媳妇就成了。”
楚平王还有惺惺作态:“这怎么可以了,寡人什么女子没有见过,和自己儿子抢媳妇,不怕天下耻笑寡人嘛!”
费无极一脸谄媚地笑道:“大王,您是君,太子是臣,君想要的东西,难道臣不该相让吗!
再说大王是向秦国求亲,又没说一定是为太子求娶的。”
楚平王对此答复很满意,于是直接将孟赢纳入了自己后宫。
古话常说男人有两件事不能忍,一是杀父之仇,二是夺妻之恨。
然而老婆被老爹横刀夺爱,摊上这样荒唐的事,直接把太子建给整不会了。
而楚国自古以来就有父慈子孝,弑君篡位的传统。
此次楚平王占了儿子便宜,本就心中有鬼,加上费无忌在旁使劲扇阴风点鬼火,更由于楚平王本就不宠爱太子建母亲。
在诸多因素累加下,在楚平王六年,太子建就被赶出郢都,迁居到城父,在那里戍守边疆去了。
费无极本就不受太子建待见,如今已经是撕破脸了,只要太子建一日不除,费无极就一日不得心安。
就在太子建戍守城父次年,费无极就去楚平王那里诬告:“大王,臣察觉太子上次因为您夺其所爱,早已怀恨在心了。
如今又被您迁居到城父,远离王都,心里怨恨已经到达了顶点。
臣还听说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来,就带领军队,和您的死敌晋国眉来眼去,名为外交,实为勾结。
您若不早防备,到时必生大乱!”
楚平王一想自己这些对太子建就没有干过什么人事,换作正常人一定是怀恨在心了,索性做事做绝,直接以谋反罪名将太子建给干掉。
反正自己爱妃孟赢已经给寡人生下了儿子轸,干掉太子建后,正好扶轸为太子。
太子建这几年混得真是惨,原本自己媳妇没了,如今太子之位没了,马上命也快没了,便只好赶紧逃难到外公家郑国。
大家肯定会疑惑为啥要讲楚平王一家的荒唐事,主角伍子胥怎么还不出场,耍什么大牌呢!
大家别急,伍子胥的主场马上就要到来。
二、遭遇奸人、家破人亡、逃奔吴国
当在费无极助攻下,楚平王逼走太子建后,楚平王和费无极还是不放心,太子建虽然跑了,可是伍奢一家还在楚国,他们可是太子建铁杆啊!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啊!伍子胥也真是人在家坐锅从天上来。
太子建在楚国势力必须铲除,可是楚平王念及和伍子胥一家还有亲戚关系,迟迟不肯下手。
一旁的费无忌可等不及了,就对楚平王道:“大王,太子建虽然已经逃走,可是他毕竟当了多年太子,国内根基还在。
伍奢身为太子建的老师,必然心向太子建,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也都是贤能之士
他日,太子建若是借兵复位,国内伍奢一家必定会相应,到时内忧外患,大王您的王位就危矣啊!
为了早除祸患,不如将伍奢羁押作为人质,把他两个儿子诱骗回来,到时候将伍奢一家连根拔除。
这样太子建哪怕在外,也是孤掌难鸣了。
此次大王可高枕无忧矣!”
楚平王拍案大笑道:“此计甚妙!”
于是楚平王派人将伍奢羁押起来,给他传话道:“卿为寡人亲族,寡人不想为难你,只要你能够把你的两个儿子从外地招回来,寡人保你活命。
如是不能招来,那卿的全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面对诏令,伍奢只能哀叹道:“大王,伍尚为人仁孝,臣叫他,他一定会来。
伍员为人刚毅不阿,忍辱负重,将来必能成就大事。
他知道来了会一定被捕,那势必不会来。”
楚平王不信还有儿子会不顾父亲死活的,于是派人去告诉伍奢的两个儿子,他们父亲的处境,还传话道:“你们来了,寡人让你们的父亲活命;如果不来,今天就杀死伍奢。”
伍尚听说父亲被囚禁的消息后,就打算前往。
伍员就劝阻道:“兄长,楚王召见我们兄弟前去,必然不是想放过我们的父亲,而是担心有人逃脱,以后会产生祸患。
因此才以父亲作为人质,诱骗我们回去。
只要我们一到,就会和父亲一起被处死。
这对于父亲的处境是毫无帮助啊!
与其一同送死,倒不如逃奔到别的国家,借助外力来洗雪父亲的耻辱。
何必白白地去送死呢?”
虽然知道此去是凶多吉少,但是伍尚坚决要去。
临走时,伍尚一脸从容地望着伍子胥:“子胥,为兄知道此去,就是诀别,可是为兄还是要去!
身为人子,不能为救父亲而赴死,是为不孝,为兄不能成为不孝之人。
我知道你必然不会去,这不是你不孝,而是你知道赴死易,求存难。
你比为兄要勇敢,今后路就要你一个独自走下去了。
等你听到我们的死讯后,不要急着复仇,一定要活下去。
只要活着,才有希望啊!”
望着兄长坚定离开的背影,伍子胥早已热泪盈眶了。
伍尚刚回郢都就被拘捕了,楚平王见果然只来了一人后,便下了海捕文书,大肆收捕伍子胥下落。
当时春秋,通讯手段还是十分落后,只要伍子胥不冒险闯关,躲过抓捕还是挺容易的。
可是躲起来,还是容易被楚平王爪牙给抓住,唯一安全的方式就是逃到其他国家。
伍子胥是一路晓行夜宿,身上绸缎早已换成麻布粗衣,蓬头垢面了,活脱脱的丐帮弟子,早就没有贵族公子哥派头了。
当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时,伍子胥就一路骗吃骗喝地逃到了宋国。
等到伍子胥逃出楚国消息传到楚平王耳中,楚平王再也难以气定神闲了,望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伍奢:“真是卿的好儿子!”
然后再也没有废话,楚平王下令将伍奢一家直接斩首了,原本人丁兴旺的芈姓伍氏家族,瞬间变成伍子胥孑然一身了。
当噩耗传来时,伍子胥正拿着破碗,数着铜钱,眼泪不争气得吧嗒吧嗒地落在碗里,一旁的同伴问他咋回事。
伍子胥擦干眼泪,只说高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然后将其撒到了大街上。
一路失神又落魄,历经了饥饿、疲惫、坎坷、绝望。
终于在郑国,伍子胥与太子建会合,两人原本打算通过郑国向其背后大哥,也就是楚国的死敌晋国求援。
奈何晋国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晋国国君根本不愿跟楚国发生冲突。
晋国不仅不帮忙,还忽悠太子建去当内奸,搞垮郑国,晋国还许诺事成之后,将郑国交给太子建。
没想到太子建这个傻狍子,还真得相信了晋国忽悠。
太子建没有和伍子胥商量,就去偷偷造郑国的反,没想阴谋败露了,郑定公一气之下,将太子建给杀了。
伍子胥这是在郑国也待不下去了,直接带着太子建儿子王孙胜跑了。
伍子胥是大仇未报,就在太子建骚操作下,一夜回到解放前。
此时伍子胥这下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又要再次冒险,穿越贴满他通缉令的楚国领土,才能去往吴国。
一路艰难险阻无数,昼伏夜出,靠着两条腿,伍子胥硬是走到了吴楚边界——昭关。
相传过昭关时,伍子胥是一夜之间须发皆白,才侥幸过关的。
可实际情况是,由于昭关贴满了伍子胥通缉令,伍子胥无法正常过关,只能偷渡。
可是伍子胥行迹可疑,还是被守关的士兵发现,便沿途去追捕。
等伍子胥背着王孙胜,来到江边,正巧江上有一个渔翁驾着船,知道伍子胥的危急情况,就引渡伍子胥过江。
等到伍子胥成功渡江以后,他解下自己佩剑送给渔翁:“老人家,员无以答谢您救命之恩,但好在这把剑还价值百金,就把它送给您老人家,以示酬谢。”
渔翁淡然推开伍子胥送来的剑:“按照先生身价,老小儿将你送到楚国,能获得奖赏五万石谷子,封给执圭的官爵,难道只值百金的剑可抵得?
老小儿只希望,他日先生飞黄后,还记得老小儿就成了。”
说完,渔翁头也不回地划船走了。
伍子胥带着王孙胜终于踏上了吴国的土地,那么等待伍子胥会是什么命运呢?
三、得遇明主、内政外交、十年一剑
在吴国,他遇到了此生中最信任,最赏识他的那个男人——吴王阖闾。
而此时吴王阖闾还只是公子光,能不能当上吴国的国王还是两说了。
吴国是春秋时期的南方诸侯国,虽然吴王和周天子沾亲带故的,可是吴王早就被这里的百姓给同化了。
而此地百姓皆断发文身,民风彪悍,一言不合就要玩命。
随着吴国不断壮大,和接壤的楚国,难免发生冲突。
到了楚平王时期,两国就因为两国边城两名养蚕女之间口角,从斗殴直接演变成两国之间的战争。
像如此民风彪悍的吴人,配上性格刚烈睚眦必报的伍子胥,双方真是绝配了。
来到吴国后,伍子胥并没有立刻投靠当时的吴王僚,而是通过观察选择了公子光。
虽然伍子胥在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时,公子光出面反对,但是伍子胥察觉了公子光的野心。
按照正常的继位顺序,王位一时半会儿还轮不到公子光,可是公子光等不了那么久了。
于是伍子胥就向公子光推荐刺客专诸,然后伍子胥隐退了以后,跟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到郊野耕田。
过了五年,伍子胥的大仇人楚平王死了,伍子胥也没有去劝公子光动手。
等到楚平王去世,他的儿子轸继承了王位,史称楚昭王。
公子光还没有动手,吴王僚就急不可耐了,他趁楚国办丧事的时机,派两个公子(吴王僚的同母弟盖馀和烛庸)带领军队去袭击楚国。
可是当吴军进入楚国腹地后,就被楚军断绝吴国军队的后路,使吴军陷入困境之中。
由于吴王僚两个弟弟带兵远征在外,此时吴国内部空虚,公子光就命令专诸暗杀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史称吴王阖闾。
远征在位的吴王僚两个弟弟听说兄长被杀,直接原地投降了楚国。
公子光当上吴王后,立即任命伍子胥来做掌管朝觐、外交诸事的行人,并同他商量国家大事。
而对于伍子胥来说,无论是为了吴国发展,还是为了报仇雪恨,头等大事都是伐楚。
可是楚国毕竟是百年霸主,地盘广阔,鹰犬爪牙众多,坐拥雄兵数倍于吴国,更兼吴国背后还有个越国,犹如腰子上被抵了一把匕首。
哪怕如此条件苛刻,伍子胥最后还是办成了,真是做到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以弱胜强的背后,伍子胥到底做了哪些精彩绝伦的操作。
首先从内政来看,伍子胥不愧为王佐之才,他明白强国,首要在于聚集民众。
为了让吴国百姓安居乐业,他建兴建城邑、粮仓和武库,不仅让百姓居有所,还食有物。
在充实军备的同时,伍子胥还开始吴国的新都城的建设。
他让吴国搬离旧都梅里,来到新都姑苏,在此,伍子胥要营建和齐国临淄城相媲美的姑苏城。
且看姑苏城按照吴越春秋的说法,周长四十七里,八路门八水门,其城市规模不言自明。
为防背后越国不讲武德,发动偷袭,伍子胥在姑苏城南面,另筑一座周长十里的堡垒,物理威慑越国。
作为吴国,国际化的大都市,姑苏城人口渐渐聚集就有了兵员和大量的人才。
要战胜楚国,就要有能打胜仗的军队,为了达成目的。
伍子胥一面改良吴军的制式武器,相传宝剑扁诸便是诞生于此时,一面要将楚国先进的战法,用以训练吴国的军队。
精选的三万吴人,在伍子胥和被后世誉为“兵神”孙武训练下,很快就被锻打成一支“一人判死,百人不敌,百若齐心,横行天下”的精锐之师。
随着国力和军力日渐提升,伐楚大业逐渐被提上日程,有目标并不是最难的,如何一步步实现目标才是最难的。
四、五战破楚、大仇得报,鞭打平王
吴楚作为死对手,在以往吴楚争霸时,吴军总是无法在楚军面前取得压倒性优势,其中问题关键之一,就在于吴军的机动性远不如楚军。
楚人长期北上与中原诸侯国争霸,中原地形平坦主要依靠战车部队。
而反观吴人,水网密布的江南之地不仅缺乏马匹车辆,战车亦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因此形成了以步兵为主的军队编制。
这样一来便意味着,吴军打仗、后勤主要得靠两条腿。
为解决这个问题,伍子胥就必须为吴军修筑高速通道。
对于中原地区,高速通道就是弛道,而鉴于江南水网密布支离破碎的特点,吴军最便利就是水道。
为此,伍子胥主持开凿的胥溪,利用若干较短的人工河道,将众多自然河道连通为一体,从而贯通了现今安徽芜湖至太湖平原的大片区域。
至此,吴国将江东丘陵和太湖核心地区之间彻底打通,吴军可以利用胥溪一路乘船优哉游哉地运兵至芜湖附近。
然后吴军通过船只渡过长江,对楚国东境发动一轮又一轮突袭,这就是后世常说的伍子胥疲楚之计。
打仗不能单凭血气之勇,伍子胥利用吴军长于水战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出一套战术。
由大翼、小翼、突冒、楼船等船只组成的舟师为蓝本,将吴军打造成上船即可水战,下地精于陆战的海军陆战队。
据《越绝书》记载大翼能容纳上百人,各式装备也一应俱全,在水网密布的地带,后勤物资可以通过舟师调运。
吴军上岸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进攻顺利时,舟师可提供保障,进攻受阻时,退至河边还能阻挡敌人的追击。
在如此耍赖的战术下,也难怪楚国会被吴国打得怀疑人生。
面对吴军在东部边境的反复骚扰,楚人内心是崩溃的。
现在可还是周天子的天下,双方打仗是得讲规矩的!
首先要下战书,然后约个地方,等到双方摆开阵势,才能开打,像吴军这样只搞偷袭的,那就是纯粹不要脸了。
吴军前来骚扰,能攻城就攻城,攻不了城就围城,围不了城,抢一把就跑。
楚军援军每次赶到半路,吴军就上船撤回安全地带,等到楚军赶到江边,伍子胥早就率军驾舟而去了。
楚军想追也追不上,也只能看吴军哀叹:“这帮鳖孙,太狡猾啦!”
面对楚军咒骂,伍子胥矗立船头,他心中却是一阵狂喜。
楚国的东部重镇夷、六等城邑屡次遭到围攻,最远的一次,吴军甚至包围了弦城。
豫章之战,吴军更是重创楚军江淮兵团,边境楚军打不过吴军,干脆直接躺平。
当吴军出兵他们就闭门不出,一概指望楚王派直属兵团来解决。
吴军的操作像极了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
连番打击下,楚国不仅每次从动员到集结军队,都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被频繁骚扰的地区也难以得到休养生息。
大别山以东的领土逐渐被吴国蚕食,原本亲楚的小弟徐国钟离国也相继被吴国所灭,其他小弟也大有倒向吴国的趋势。
但这还没完,所谓消耗楚国实力也只是伍子胥精妙棋局的一部分,更大的棋局还在后面等待着楚国。
从地图上来看,这几年吴军进攻楚国的路线基本是渡过长江,在江淮平原一带和楚军交战,吴国主要是袭扰战。
站在楚国的立场上,虽然在江淮平原上没有得到喘息之机,可是自己地盘兵力相比吴国还是能够形成碾压。
还有大别山作为天然屏障,吴军不敢也不可能翻越大别山,对楚国造成致命一击。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所谓更精彩的棋局,简而言之便是出其不意。
时光倒回至伍子胥从郑国折返楚国,再潜行至吴国的逃亡路线。
这条伍子胥在淮河沿线极力隐藏的路线,便是他计划攻打楚国的新线路。
这条新线路即是吴军从姑苏城登船,自长江出海口东出,北上入淮河,一路向西绕过大别山直插楚国统治中心江汉平原,顺利地完成这个计划。
但是此方案完成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江淮地区的楚军不会沿途梯次阻击,二是分化瓦解楚国位于江淮地区的小弟,扫清吴军一路西进的障碍。
第一个前提早已经在为期数年的袭扰战中完成;而第二个前提,吴国自己完成了一半,楚国助攻了另一半。
这又要回到地图上了,淮河沿线上,四个楚国的小弟,原先徐国和钟离国两个小弟,这两个已经被吴国所灭。
还有两个处于小弟是处于楚国境内的,分别是唐国和蔡国,却在楚国助攻下倒向了吴国。
楚平王之后,继位楚昭王算是个明君,但令尹子常却不是一个东西,不仅好色还贪财。
蔡昭侯作为小弟来楚国纳贡,他财大气粗,拿出白璧一双,貂皮大衣两件,将其中各一件献给楚昭王了,而自己则留下了另一半。
没想到令尹子常得知了消息,就蔡昭侯勒索另一半,怎奈蔡昭侯还有点骨气,楚昭王才是我大哥,你小子算个啥。
索贿不成,子常一怒之下,在楚昭王面前挑拨,直接将蔡昭侯扣留楚国。
不久后,唐成公也有同样的遭遇。
蔡昭侯唐成公这对难兄难弟,一扣就是三年,唐蔡两国也就生生忍了三年。
直到两国先后拿出礼物,子常才依次放人,临刑前还要挟两国国君跟我子常拼,你们有那个实力吗?
明年你们要是不体面,我就帮你们体面体面。
唐成功蔡昭侯好歹一国之君,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真想像鹅城的假县长来那么一段:
我好不容易当上了国君,还得给楚国当小弟,还得拉拢你这令尹,还得准备双份礼物,看你的脸色,我不成了跪着要饭的了吗,寒碜,很他妈寒碜。
于是他俩一不做二不休就投靠吴国。
吴军终于迎来了他们最辉煌的一战,吴国舟师载着3万吴军精锐,从海上进入淮河流域,穿越徐国钟离国故地向着楚国腹地进发。
为了成功穿越楚国东境,吴军部分士兵在淮南便登陆,佯装再次袭扰楚国江淮地区各地,楚军果然闭门不出。
舟师部队则一路暗影疾行至淮汭,吴军突然弃船全员登陆,当真是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
伍子胥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即将来临。
桐柏山大别山相连的地方,自西向东共有三个隘口,分别名为冥阨(今平靖关)、大隧(今九里关)和直辕(今武胜关)。
只要冲破三道险关,即可进入楚国的腹地,就是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
楚国做梦也没想到,吴军居然能够直通大别山关隘,这三处三道险关因身处腹地,因此楚军毫无防备。
吴军充分发挥兵贵神速的原则,冲出了大别山。
当吴军主力出现在江汉平原时,郢都的楚国高层才如梦方醒,然而一切都晚了。
更可怕的是,整个高层都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也低估了吴军统帅伍子胥,他们还天真地觉得,无论怎么讲,这把是12万对3万,优势在我。
战前楚军副将左司马沈尹戌,向主帅令尹子常献策道:“令尹大人,请您原地驻守,末将愿意亲自前往方城调集楚军去焚毁吴军船只断其归路。
然后沿吴军进军路线,在三道险关布下重兵,封闭大别山通道,最后抄吴军后路。
届时令尹大人再率军渡过汉水,前后夹击,则吴军死无葬身之地。”
按理说,沈尹戌计策的确精妙,就连令尹子常都赞不绝口,如果精诚合作,依计行事。
历史也许会被改写,然而事情是可以计算准确的,但是人永远计算不出来。
楚军的将领除了副将沈尹戌之外,剩下的主将令尹子常以及偏将武城黑、史皇都是一些眼高手低之徒。
沈尹戌启程去搬救兵后,伍子胥没过多久就得到了消息,手下劝伍子胥赶紧撤兵,以免楚军包抄后路。
伍子胥不以为然道:“沈尹戌还算公忠体国的能臣,而子常等人不过目光短浅之辈。
只要我军示敌以弱,他们必然对我军穷追不舍,到时沈尹戌搬来援军又能如何?”
果然如伍子胥所料,沈尹戌才出发没多久,武城黑就劝子常道:“令尹大人,吴军不过区区3万人,我们十万大军平推过去,定然能让其飞灰湮灭!”
如果说武城黑是蠢,那么史皇就是坏。
史皇也劝道:“令尹大人,楚军将士上下,大多服左司马而不服您,如果让他计策成功了,到时候您以后在楚国还如何自处啊!”
本就热血上头的令尹子常,在武城黑和史黄怂恿下,果断抛弃了左司马沈尹戌合围之计,独自出击。
至此楚军等于放弃了汉水、清发水两道天然屏障,更放弃了战车部队。
同样也放弃可以发挥最大威力的平原地形,这一举动将楚军带入了死地。
吴军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楚军主力,并未半渡而击。
楚军完成渡河后,吴军以精锐部队且战且退,将楚军引入山地,使其无法发挥战车的强大冲击力。
两军刚一接触,楚军前锋部队就被吴军给打败。
眼看吃败仗,令尹子常正准备下令撤退,未曾想伍子胥先一步下令吴军后撤。
这使得子常他以为吴军作战持久力不行,于是果断率军追了上去,结果又被吴军揍得连滚带爬。
吴军是打完了就跑,子常急于翻盘,继续紧追不舍,不出预料又被吴军打了个半死。
楚军是三战三败,子常就算再傻也明白自己是中计了,原来伍子胥一直不断利用地形,巧妙地消耗楚军,搞他的心态。
此刻令尹子常心态是彻底崩了,一想到沈尹戌的话,就悔不当初。
打是打不赢了,于是子常决定放弃抵抗,准备果断率军跑路了。
此时部下史皇多少还有点良知,义正词严地劝说道:“大人,国家太平时期,您忙着争权夺利也就算了。
如今国家危难,您作为统帅还想去哪。
打赢了,以前所有的罪过都能一笔勾销。
打不赢,楚国恐怕再无您的容身之所了。”
令尹子常这才极不情愿地答应留下来,此等虫豸,居然出任楚军统帅,楚军焉能不败。
吴军终于不跑了,在柏觉摆开阵势,准备迎击楚军,然而令尹子常仍未汲取教训。
柏举地处丘陵地带,吴人擅长山岳作战,楚军在此根本发挥不了自身优势,况且楚军士气将至冰点。
谁都看得出来,跟着这样的统帅是没有前途可言的,楚军摆开阵势看起来人多势众,军容整齐,实则外强中干。
伍子胥感叹道:“天不亡汝,更待何时!”
伍子胥一声令下,吴军以吴王阖闾弟弟夫概为先锋,向楚国发动了进攻,毫无悬念的楚军是一触即溃,而吴军越战越勇。
柏举一役,楚军大败。
部将史皇武城黑战死,将士们士气崩溃,沿先前追击吴军的路线向西溃逃。
主帅令尹子常丢下了大部队,率私兵逃往了郑国。
唯一值得尊重的老将左司马沈尹戌,在吴师入郢后率领部队以身殉国。
伍子胥率吴军一路追击楚军残兵,等到楚军跑到清发水边,伍子胥就半途而击,楚军自相践踏,溺水者不计其数。
而后伍子胥故意率军,始终和楚军保持着半日的行程,只要楚军有停下来重整旗鼓的苗头,吴军则加快脚步,发起一轮攻击并且一路上不断歼灭小股掉队的楚军。
吴军对楚军始终保持压力,楚军则在惊恐疲惫饥饿的折磨下,逐渐失去战斗力。
五战之后,江汉平原上的楚军主力彻底溃散。
没掉楚军主力后,伍子胥率军进入楚国王都——郢都,当年他父兄殒命的地方。
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想寻找楚昭王,可是找不到了。
伍子胥激愤难平,他不顾好友孙武的劝阻,执意让人挖掘楚平王的坟墓,弄出他的尸体。
此时楚平王皮肉早已腐烂,只剩一下枯骨,双目空洞,再也没有任何表情。
当伍子胥举起鞭欲打时,当年他在楚国好友申包胥出来劝阻道:“子胥,先王已死,纵使再有过错,也不可辱及尸身。
你此举与禽兽何异,难道你不老天来责罚你嘛!”
真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伍子胥冷笑一声,望着好友申包胥:“当年,此人诛我伍家满门时,老天在那里,他瞎了眼!
我恨不得将此人利剑穿心,才能泄我心头之恨!
如今他死了,我鞭打他尸身,他不痛不痒,还有什么怨言!
再说此人要诛杀我家时,不见你出来仗义执言,如今反而来指责我,你有何颜面站在我面前!”
一番话驳斥申包胥哑口无言,只得愤愤而去。
伍子胥朝着楚平王的尸骨,狠狠地鞭打它三百下,然后弃鞭而去。
而离开的申包胥跑到秦国,向秦公求救,在秦军的帮助下,楚国得以复国,但其核心区域江汉平原惨遭蹂躏。
楚国不得已蛰伏,进入了全面防守的战略收缩期。
五、忠心辅佐,又遇奸人、自裁离世
楚昭王复国后,吴王阖庐也带着吴军搜刮财物,回到了吴国。
楚国王室则害怕吴国会再次大举进攻,就离开了郢都,迁都到鄀邑。
吴王阖庐回到吴国并没有消停,而是派兵攻打了越国,越王勾践迎战,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也因为受伤染病,最后病倒了。
临死的时候,阖庐对太子夫差告诫道:“勿忘是勾践杀死为父,勿忘凡事多问问伍大夫啊!”
夫差拉着父亲信誓旦旦地回答着:“儿臣,不敢忘记。”
从后来结果来看,夫差大概是一件事没有能够记得彻底的。
这天晚上,阖庐交代完后事,就离开了人世。
夫差继位为王以后,任用一个叫伯嚭做太宰,让他负责吴军作战骑射的训练。
而伍子胥虽然在伐楚之战中立下了大功,但是回到吴国后便退居了二线,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两年以后,夫差率领吴军攻打越国,在夫湫大败越军。
越王勾践率领残兵五千人,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本想自杀谢罪,但是在范蠡劝阻下,勾践才放弃了。
然后范蠡建议勾践派大夫文种用厚礼贿赂吴国太宰嚭来请求议和,表示越国愿以臣子身份归属于吴国。
伯嚭在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后,果真答应帮忙,于是便去对吴王夫差进言:“大王,我军已经将勾践困于会稽山,他宛若笼中困兽。
若我军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会逼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
到时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吴国更难从中取利。
不若暂时答应他们议和的请求,以观后效。”
吴王夫差认为伯嚭有道理,便决定接受越国的请和。
伍子胥就劝谏道:“大王,勾践能够忍辱求和,说明此人不可小觑。
现在大王不消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
吴王夫差觉得伍子胥根本实在危言耸听,便没有不听从劝谏,而是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跟越国议和。
这以后五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们争夺恩宠,新上任的齐君又年幼,就决定出动部队北上攻打齐国。
听说此事,伍子胥又来劝谏道:“大王,臣听说勾践吃饭不用两味荤菜,悼念死者,慰问病者,此番作为,必然能够收拢人心啊!
这个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后患。
如今吴国有越国,好像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
但大王不首先对付越国却对付齐国,这不是主次不分吗?”
勾践如此老实了,伍子胥还老找他麻烦,吴王夫差觉得他太执着了。
不仅不听从伍子胥的劝谏,反而照样去攻打齐国,在艾陵吴军大败齐军。
吴王夫差瞬间飘飘然了,于是更加不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这以后四年,吴王又准备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则采用了子贡的计谋,率领越军来帮助夫差,并用重宝继续贿赂太宰嚭。
太宰嚭已经多次接受越王的贿赂,他对勾践是越看越顺眼,日夜为越王在吴王面前说好话。
吴王相信并采用了伯嚭的计策。
伍子胥劝谏说:“越国是吴国心腹的疾病,如果听信太宰嚭的花言巧语以及欺骗手段而贪图齐国,即使攻破齐国,也好像得到一片石田,没有用得着它的时候。
希望大王放弃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是这样,往后就悔恨莫及了。”
此时吴王夫差早就不待见伍子胥,不仅不听他的谏言,反而派遣伍子胥去出使齐国。
伍子胥临走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我屡次劝谏大王,但大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今天看到吴国的灭亡了。
你跟吴国一道灭亡,是没有好处的。”
于是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然后回国向夫差汇报情况。
太宰伯嚭和伍子胥原本都是吴国重臣,夫差虽然不喜欢伍子胥,但是还让伍子胥身居高职。
对此太宰伯嚭是看在眼里,狠在心里,谁不想独得恩宠了。
于是太宰伯嚭就趁机在吴王夫差面前谗毁伍子胥:“大王,伍子胥为人刚强暴烈,缺少恩德,猜疑狠毒,他的怨恨恐怕会酿成大祸呀。
前些日子大王想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行,大王结果攻打了它却大为成功。
伍子胥因为他的计谋不被采用而感到羞耻,就反而产生怨恨。
而现在大王又要再攻打齐国,伍子胥专横刚愎,固执地劝谏,挫伤、毁谤军事行动,只希望吴国失败来自夸他的计谋罢了。
如今大王亲自行动,用尽全国兵力来攻打齐国,但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用,他因此推辞,装病不出征。
大王不能不防备他,这样的事要引起祸害并不困难。
况且我派人暗中侦察他,他出使齐国的时候,竟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作为人臣,在国内不得志,往国外倚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已故国君的谋臣,如今不被任用,常常郁闷怨恨。
希望大王趁早谋划这件事。”
在伯嚭有理有据的鼓动下,吴王夫差还真就相信了:“此话,就是不用你说,寡人也怀疑他了。”
于是派人把属镂剑赐给伍子胥,然后传话道:“先生之才,寡人不能用,他人亦不可!”
面对夫差的诏令,伍子胥仰天长叹说:“我伍子胥一心为国,却因小人伯嚭搬弄是非,竖子竟然要赐死我。
我和此人父亲称霸时,竖子还没确立王位时,各位公子争夺王位,我冒死在先王面前力争,才让竖子得到了王位。
没想竖子继承王位以后,不仅答谢我,反而轻信谗言!
这真是以子杀父,竖子之罪也!”
发泄一番后,伍子胥淡然地告诉他的门客道:“我死后,你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使它长大可以用来作棺材。
让我的眼睛悬挂在吴都的东门上,来观看越寇入侵、消灭吴国。”
说完就自刎而死。
结语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伍子胥一生忠孝两全,作为儿子,他是个孝子,弃小义血大耻。
作为臣子,辅佐君王,励精图治,敢于范言直谏,对吴国的霸业、吴地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辅佐两代君王,以至于忠谏屈死。
谁说以弱不可以胜强,谁说以寡不可以击众,谁说以小不可以博大,谁说某一个阶段看似败局已定,下一个阶段就胜利无望。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却,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忠诚、勇敢和坚韧。
历史永远提醒着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