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却领导江阴军民抗清八十天,最后英勇就义

踏月读书 2024-06-17 10:39:09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是不问出处了,哪怕是一个不入流的典史也能书写自己的辉煌。

可是在国家危难面前,能够坚持初心的人实在太少了,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者,就容易选择保护个人利益。

反而是不入流的小官,却展现了超越常人的勇气,明知不可为却能一往无前。

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典史,他却领导江阴军民在抗清战争中坚持了八十天。

不仅如此,他还让多名满清将领折戟于江阴城下,面对原明将领的劝降,他却能说出那句名言:

“有投降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典史。”

最后城破,他果断选择了英勇就义,像这样有骨气的抗清英雄,他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明末不入流的江阴典史,江阴抗清三公之一阎应元,阎丽亨。

作为一名典史,他是如何在明末乱世书写自己的抗清传奇呢?一切请看下文。

一、初露锋芒显身手

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隶顺天府通州人,出生年月不详。

也许是阎应元出生的地方,考试人才太多了,使得阎应元一直科举不顺,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才以秀才身份,赴任江阴去担任典史。

阎应元刚上任不久,就碰到了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张挂着旗帜,趁着涨潮时侵入到了黄田港,离江阴县城只有咫尺之遥了。

刚好此时本县县令到领县去处理公务了,阎应元上头的县丞和主簿对此都是束手无策,而城中百姓都因恐惧四处奔逃。

阎应元见状,带上刀剑,骑着马来街上,朝着慌乱的众人大喊道:“是男子汉的,跟我去杀盗贼保家园。”

原本慌张的众人见有人领头了,且身材魁梧,苍黑面孔,微有胡须,顿时有上千人响应阎应元的号召,可是苦于手中没有武器,冲出也没有战力。

于是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道:“诸位,情况十分紧急,先为每人借一根毛竹,货款等我等打退贼寇,将来由我统付!

又是我不幸战死,你们也可到县衙领取,我乃本县典史,有信誉可证。”

然后,阎应元带着这一千人排列于江岸之上,他们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

而阎应元则骑着马立于排头,可是海寇面对着这一堵人墙,依旧在逼近。

阎应元则来回地飞马射击,发一箭,就便射死一个强盗,一连射死三人。

海寇一见立于排头的如此勇猛,于是便没有拿下江阴县城的信心,于是便扯上帆逃走了。

在吓退海寇后,南直隶的巡抚向上报告汇报了阎应元吓退海寇的壮举,请求能够授予阎应元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

可此时北方大乱,崇祯皇帝已经自顾不暇,因此对于这位巡抚请求根本就没有回应。

虽然升官无望,可是阎应元却从未懈怠,他在江阴那可是政绩突出,江阴百姓为了感激他的恩德,甚至在当地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

后来,阎应元按照资历该转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陈明遇则要来代替了他的职务。

可是阎应元还没能去赴新任,就因为母亲生病没能去成。

等到母亲病好后,阎应元又遇到了山河巨变,那就是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了。

皇帝没有了,王朝覆灭了,阎应元便只好带着家人寄居在江阴城东的砂山之中了。

二、江阴抗清显义举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常州府的江阴县在满清铁蹄下降了满清,原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了。

方亨担任了满清在江阴的知县,既然担任了满清的知县,就要循例颁布剃发令。

同年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和辛荣等人向满清知县方亨议请留发。

对此,方亨是破口大骂。

面对着方亨的污言秽语,众人也是大怒,便回骂道:

“尔乃大明进士,不思忠君报国,也就罢了。

如今你反而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满清知县,作为读书人,难道不知道羞耻二字怎么写吗?”

一番话把方亨说得羞愧不已,于是便暂停所议。

可是到了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又上香为名,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召集于文庙。

众人看方亨忧心忡忡的样子,便问道:“堂尊,眼下江阴已然归顺朝廷,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

方亨愁眉不展道:“诸位,也没有其他事,只剩下剃发易服之事没有做了。

刚才巡抚派了四位上差来督办此事,已经有人被押去剃发。”

众人都是面面相觑,为首者便上去询问道:“堂尊,这发可以不剃吗?”

方亨突然脸色一变道:“这可是大清律法,岂是尔等能讨价还价的。”

说罢,方亨就带着人回衙了。

当有一个儒生听说此事后,便将明太祖画像悬挂在明伦堂上,率领众人在那里叩拜痛哭,其他儒生和百姓闻讯而来,一下子明伦堂就聚集一千多号人。

诸生一看来了这么多人,为首者面对着众人便高呼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响应者的声音如浪花般荡漾开,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他们的声浪。

偏偏此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还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语句。

接到文书后,方亨刚忙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出来,可当书吏写到那句话时,顿时义愤填膺起来,把笔扔到地上道:

“宁可留发死,不可剃发而存!”

常州府发来严令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这就像一块滚烫的石头掉在沸水中,那瞬间炸了锅了。

面对群情汹汹,身为满清知县方亨,只能秘密报告常州府,请求上司派兵来杀杀刁民的气焰。

可是没想方亨的这封密信被义民给搜获了,于是在初二日,一群义民冲入县衙,将方亨给抓获了,留在那里清差也被斩杀。

既然起兵了,在推举首领时,只剩下典史陈明遇还算一心为民,于是便将陈明遇推举为了首领。

然后他们以“大明中兴”为旗号,开始了以江阴为根据地抗清行动。

三、应元出山领义军

当江阴百姓起兵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时任满清常州知府宗灏便派兵丁三百人前去镇压。

之所以只派了三百人,可能宗灏觉得江阴起兵,不过是小打小闹,派三百人前去足够了。

可是没想到,在闰六月初五日,宗灏派去的三百人就被江阴义民全歼于秦望山下。

其后江阴军民又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多次打退了小股清军的进攻。

同时陈明遇还下令严查城中奸细,宣布凡是能检举、抓获奸细的人,赏银五十两。

然后,陈明遇和乡绅们商议后,便将原满清县令方亨,以及众多出卖情报、有投敌企图的奸细给处决了。

如此做法,他们有效遏制了江阴内部的崩溃。

到了闰六月二十一日,满清朝廷才意识到,江阴军民起义的严重性。

于是他们派遣贝勒、大将博洛率军前去平叛,而博洛则任命原明降将刘良佐统率重兵去包围江阴城。

二十四日,刘良佐率军到达江阴城后,他让手下作招降书一纸,然后从东城外射入城中。

当陈明遇收到刘良佐的招降书后,江阴军民经过公议后,决定了回书拒绝。

城外的刘良佐见到劝降无效,便下令开始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的外援。

直到七月初一日,刘良佐才开始派兵攻城。

由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并没有强攻,而是箭如雨注。

面对箭雨,城上的士兵一面拿木质的锅盖遮蔽,一面将锅盖上嵌入箭矢,这样每天能够得到箭矢三四百枝,真可谓是明清的“草船借箭”了。

虽然江阴城抵挡住了清军进攻了,可是江阴形势却日益严峻起来,由于江阴城小,兵员和粮草都是有限的。

虽然城中首领陈明遇为人忠肝义胆,可是却自感缺乏军事才能。

于是他便想起了之前智勇双全的前典史阎应元,于是便推荐赋闲在家的他,来代替自己领导守城。

可是由于守备顾元泌坚决反对,一开始没有成功。

可是在七月五日的守城战斗中,顾元泌在登城射敌时,射出的箭矢,每每射不到敌人,就坠落在地,因此众人就对其心生怀疑。

其后,众人又发现他命令马矮子偷窃县库里的火药,从城上投给敌人。

于是众人便毫不犹豫地将顾元泌活捉了,同时在搜查他住所时,发现了一道满清兵部文书。

确认顾元泌等人通敌无疑后,陈明遇果断下令处死了顾元泌及其同犯四十人,以来断绝了清兵的内应。

在诛杀顾元泌等人,陈明遇再次提出让阎应元来出任守备的旧事,此时众人一致表示赞同。

而陈明遇则专门委派十六人,让他们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去请他出山。

面对陈明遇派来使者,阎应元毫不犹豫就答应道:

“你们能冒死前来请我,那我必会冒死前往。

要么陈县尉盛情岂不被人辜负了。”

众人见阎应元明知是险地,还欣然前往,便齐声承诺道:“某等,哪怕身死,也定然安全护送典史进入江阴城。”

九日,阎应元在途经江阴城祝塘时,他在那里招募了少年六百人,让他们随自己执械入城。

在路过七里庙时,阎应元诗兴大发,在墙壁上题诗一首,以此来表达了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

在外攻城的清军,见到此时还有人带队入城送死的,于是便故意留出豁口,使得阎应元带着顺利入城了。

入城后,阎应元立即从陈明遇手中接过守城职责,为了让江阴城能够坚持更久一些。

首先,阎应元派人把全城的户口分别按照丁壮老幼详查了一遍,然后从中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

最后让他们会合乡兵共计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安排十名,按时换班值守。

城中四门,分别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陈明遇守西门,汪把总守南门,而阎应元则守北门。

同时他和陈明遇还要肩负着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

以便对城中过往行人,进行严加盘诘,再次肃清内奸。

为了解决士兵的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便传令道:“诸位乡民士绅,捐送不一定都是金钱,捐粮食、布匹听便。”

在阎应元等人号召下,国子监上舍学生程璧带头捐献二万五千钱,有了带头者,那么捐送者自然成群拥到。

后来统计军粮物资,发现此时有火药三百罐,铅丸、铁子一千石,大炮百门,鸟机一千张,钱一千万贯,米、麦、豆等粮食一万石,其他如酒类、盐铁、草料也储备充足。

面对这些物资,阎应元委派清廉且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征集来物资进行分类,并且统一分配使用。

可以说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小小的江阴城,那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井井有条。

在阎应元安排工作时,清军也开始围城了。

到了同月十一日,清兵开始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可是城上矢石如雨注,使得清兵不敢接近。

见状,身为清军主帅刘良佐那是怒不可遏,他命令九员先锋先驾云梯上城去击溃城头守军。

没想到,面对清军先锋,城上守军是以长枪刺之,九员先锋那是五死四伤,有的被射中三箭,箭箭都是要害,有的被劈去了头颅,有的堕下城池摔成齑粉,有的甚至被火箭给烧死。

刘良佐没有想到小小江阴城,如是难啃,因此更是大怒,于是他传令在十营内挑选猛将几员,让其率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明日分十处上城,如有敢退者,立斩。

翌日,清兵仍先攻打北门,城外是放炮为其呐喊,这三万清军步兵造了浮桥十座,一齐渡过外城河,然后分十处登云梯上城。

面对清军攻势,镇守的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往下掷,以长枪去刺杀冒头敌军。

一时间那是乱石纷飞,炮火连绵,那场景真叫一个惨烈,几个时辰下来,双方死伤是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个满人大将自恃勇猛,为了防护,他穿上了三层甲,为了血战,他腰悬两把刀,背挂两把刀,手上还拿着双把刀。

只见他拨开身边小卒,亲登云梯而上,跨上城垛,跳上城墙,执刀就是乱砍。

望着他满身护甲,一身武器,城上守军根本不敢与其近战,只用棺木抵挡他的劈砍,以枪刺其身,可是由于护甲太厚,长枪竟不能入。

这时,有人见来人没有戴头盔,便喊道:“刺他的面门。”

于是众人纷纷朝其面门刺去,那人见数支长枪朝其面门刺来,他只能左右劈砍,以此来阻挡攻势。

可是在他左支右绌时,一汤姓童子,手持铁钩镰,趁机近身,出其不意用力钩断其喉管,一叫姚迩竹匠从旁杀入,一下子割下他的头。

转瞬间,那个不可一世的满人将领,就人首分离,头颅留在城上,身子却坠落了城下。

眼前冲锋猛将陨落,满清小兵是齐齐跑到城下来抢将领尸身,而城上则是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就此清兵又伤亡一千多人。

坐镇中军刘良佐眼见战况如此焦躁,便只好鸣金收兵了。

刘良佐在牙帐中看着手下抬进来的满将尸身,便命令军士前去索要满将的头。

对此,阎应元坚决不允。

于是刘良佐向阎应元表示愿意用银钱来赎买,并且命人当面将银钱装入银鞘吊入了城中。

同时刘良佐还命军士于城下不断哀号道:“还我将军的头……”

虽然阎应元拿了刘良佐的钱,但是他却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给了刘良佐,而将满将的头悬挂在城楼上。

面对这种情况,刘良佐只能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对此,阎应元还派人把头颅扔了下去。

拿到头颅后,清兵将其与身缝合后,就为其挂孝三日。

虽然阎应元于北门击退了清军进攻,可是他知道不出几日,清兵必然会有更大规模的攻击。

于是阎应元便安排人积极铸造守城工具,并且招揽了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前来造了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然后将其分派给守城军士。

同时还造了长尺余巨弩,并且给其配上长五寸的箭,可以说百步之外,命中必死。

然后阎应元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让其制造火砖和木铳。

这火砖广三四寸许,质地坚硬是伤人的利器。

而木铳是木柄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中间藏有火药,当敌人到来时,就可以投下。

其中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就会从中飞出,触之非死即惨。

连阎应元也亲自制造挝弩了,就是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铁钩子,后面拴着一根棉绳,将其抛出后,钩住敌人,就能将其拉到近前给斩杀。

这些武器都是靠着劳动人民多年实践经验,而制造出来的战场利器。

来围攻的清兵人数虽多,可是每每只能望城兴叹,看着那里利器,将身旁同僚杀死弄残时,其他人无不战栗没有人色。

哪怕是从满洲一路杀过的兵将也是闻之胆落,每次攻城结束后,他们都会为自己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城外清兵眼见攻城不利,便又起了劝降念头。

为了提高劝降成功的机率,身为统帅的刘良佐还亲作劝民歌,昼夜不停地吟唱,就希望江阴城军民能开城投降。

对此,阎应元等人是坚决不从,不仅如此,他派人作了回头曲,已作应对。

刘良佐见劝降无果,便让清兵在城下搭建起牛皮帐篷,以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同月十五日,清兵再次发起攻城,这次他们是从东北角发起攻击,同时刘良佐命人在西南放炮,东北掘城,攻城时皆用山爬。

而城内则以火球、火箭来抵抗清军的进攻,面对滚滚火焰,清军实在不敌,便想撤下,而刘良佐在后方严令,敢后退者斩,才遏制颓势。

阎应元眼见清军没有退下去,于是继续命令城上士兵往下投下砖石,正在清兵攀爬的不及闪避,一下又让数百人死于城下。

对此刘良佐是既惭愧又惶恐,便只好让清军暂时撤了下来。

既然攻城不利,刘良佐便只好再搭设三层牛皮帐,对江阴城进行围而不攻。

刘良佐不仅加厚牛皮帐,他还在帐内安排了九梁八柱,让它高度足够高。

这样城上的矢石投在上面,都能被反弹起来,而不能刺入帐中。

面对这种情况,阎应元就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烫后,整桶整桶地往下浇。

一下子帐顶的牛皮就被烫穿,滚烫的汁水就浇在清兵身上,被浇到清兵当场肉烂而死。

那些没有被汁水浇到的清兵就帐中惊惶而出,城内士兵就打开城门,用挝弩射向那些逃散的清兵,只要被钩中者,就会被拉入城中枭首了。

面对城中射出来的利器,清兵都感到手足无措,于是纷纷向后方逃散。

而身处后方敌营以为城中守军杀了出来,于是各营的将领就命令士兵发射木铳以御,这反而打伤了不少自己的马步卒。

眼见各营陷入混乱,于是无奈之下,刘良佐只能命令移营到了邓墓。

四、孤立无援仍坚持

在江阴城军民坚守的同时,阎应元还派人向四方请求援助。

在接到阎应元的求援后,黄蜚和吴之葵领兵至太湖,没有想到与满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由于二人兵微将寡,最后只能兵败被俘。

之前被阎应元赶跑的海寇顾三麻子,由于敬慕阎应元的为人,毅然率舟师前来救援,可是苦战三日后,还是被清军给打败了,只能扬帆远去。

此外,义阳王也率军来援,最后败于砂山。

秀才金矿有感阎应元,也会集精勇四百多人前来支援,结果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拦截在周庄左右,最后在清军围攻下,四百多人是全军覆没。

由于前来援军屡屡战败,这使得江阴彻底沦为孤城。

哪怕如此,面对江阴城,刘良佐还是心有余悸,因此不敢再攻城,于是便用火炮攻击北城,那是彻夜不息。

江阴的城垛在清军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了,阎应元立即安排石匠前去砌墙。

可是石匠们面对炮火,是危惧不前,面对这种情况,阎应元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言辞恳切,动之以情。

这让石匠们深受感动,于是愿意冒死登城去修葺城垛,在石匠们日夜赶工下,才使得城墙牢固如初。

对于在其中死难者,阎应元下令都要厚葬,并且抚恤他们的家人。

同月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再次劝降之机,派城中愿意赴死的老者,以奉送“降礼”为名义,暗中携带火药进入清军营帐,一下子炸死了清军官兵数百人。

十七日夜,阎应元又挑选勇士一千人出南门劫营,这些人,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在敌人没有回神之际,砍死砍伤者达一千多人。

及他营前来援救时,阎应元早已带兵回城中。

此役之后,刘良佐为了避免城中士兵偷袭,便再次后撤,然后扎营到十方庵。

十八日,刘良佐命令十方庵的僧侣到城下跪泣,一面陈说利害,一面劝江阴军民早降。

可是城中都表达了愿以死报国,要他们速去,免得被误伤了。

当晚,僧人们又来劝降,结果再次被众人遣走。

十九日,刘良佐亲自策马来到城下,对着城头阎应元劝道:“阎典史,弘光已经被俘虏,而江南全在大清手中,此地只有一座孤城。

足下在此坚守多日,当知城破之日已不远矣。

足下如是顽抗下去,岂不是取祸之道。

若足下愿转祸为福,爵位岂在刘某之下,何自苦如此自寻死路呢?”

阎应元面带微笑,从容答道:

“刘将军,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都是食毛践土,我们深戴国恩。

如今山河沦丧,我等之所以不忍望风降附,是因为阎某身为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深知忠义之士绝不服事二君。

而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故土,退不能保障江东士民,如今有何面目,来见我等江东忠义之士乎?”

听到阎应元的话后,刘良佐感到惭愧不已。

虽然刘良佐有些羞愧了,但是清廷的诏谕,刘良佐还是照旧执行,对江阴士民招安政策,刘良佐还是会宣读。

对此,阎应元觉得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便大怒道:

“此间,可以有投降的将军,绝无降敌的典史。”

同时,一声梆响,只见火箭齐发,在那里宣读旨意的刘良佐是拍马而去。

等到了安全区后,刘良佐对着身旁人叹息道:“这一帮江阴人是没救了!”

统帅清军南征的满清亲王多铎听说江阴久攻不下的消息后,那是极为震怒。

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马前去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带着红衣大炮前往一同前去攻城。

贝勒博洛在率军攻克松江后,便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一起涌到江阴城下。

博洛来到江阴后,他认为刘良佐曾担任过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江阴县城都攻不下来,可谓无能至极,于是让人打了刘良佐一顿板子。

打完了刘良佐后,博洛就带着手下登山而望,在巡视江阴城防一番后,博洛对手下讲道:

“本贝勒,看此城形似长舟,南首北尾,若只攻南北,必不破。

唯有攻其中,则必破之。”

在攻城之前,博洛将之前俘虏的黄蜚、吴之葵,绑缚到城下,让他们做书劝降。

黄蜚还算有些尴尬道:“贝勒,我在城中没有什么相识,哪怕写了劝降书,也没有啥用啊!”

而吴之葵没有辩解,直接涕泪交横,仰头劝城上阎应元投降吧!不要再抵抗了。

虽然情辞悲楚,但是阎应元依旧怒斥道:

“身为大明臣子已经被缚,就当求速死,何必在此喋喋不休!”

阎应元的话,让吴之葵羞愧得再拜泣下,黄蜚直接默默无语。

博洛见阎应元依旧不为所动,二话不说便发起总攻。

为断绝江阴城救生的希望,博洛先分兵抄断各镇救兵,然后用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他还让炮手披红挂彩,并且他和手下约定,限三日破城。

可是从二十日到了二十七日,这八天,在清兵轮番攻城,昼夜不息的情况下,阎应元还是通过指挥防御,浴血奋战,最终使得江阴城池没被攻城。

到了八月初,江阴民兵由于昼夜守御,已经深感疲惫,面对着满清大军,有些人已经看不到坚持下去的希望了,于是开始有人出城投降。

面对出城投降的军民,清兵不仅没有优待,反而在城外是一番劫掠。

对于清军残暴,江阴城百姓对此感到不齿。

哪怕如此,还是有人出城投降,那些在清军劫掠后幸存下来的人,则被安排当众为其剃发。

这些场景都被城上军民看在眼里,面对这些软骨头,城上人必然是一番痛骂,哪怕是至亲,如今也变成了仇敌。

由于不断有人投降,阎应元便感到城防吃紧,于是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惑敌人,表示城中已经有人开始寻找退路了。

看到城下飘下的乱发,城外的清兵那是十分惊喜,于是报告给刘良佐。

对此,刘良佐狐疑道:“都坚持这么久,为何今日表达了降意?

如果亲信,必然会上当,还是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与否,才能确定虚实。”

于是刘良佐便派清兵再去查探,结果在探查后,才发现对方是诈降。

虽然阎应元是在诈降,可是博洛由于久攻不下,心中也是十分焦急,于是便开始了重新劝降。

博洛对阎应元声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再在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还将首事者数人斩杀了,其余人等一概不论,哪怕不剃发,也会撤兵。

对于博洛声明,阎应元一眼就看出博洛这是缓兵之计,便回复道:

“博洛贝勒,只要求斩我一人?

我阎某身为大明的臣民,守土保民,何罪之有,凭什么杀我!”

博洛见阎应元态度如此坚决,于是此次劝降便只好作罢了。

可是不久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他便会立刻退兵。

对此,阎应元情知有诈,于是仍不答应。

原明吴军门督军王海防率水军来到江阴城外,为了劝降,他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声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会进行杀掠。

这次前来,王海防是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于是请缨前来劝降,可是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这让王海防感到十分尴尬。

在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得知前线情况后,便晓谕招安,而博洛在收到诏书,便命人用箭射入城中。

诏书中,多尔衮也劝道:

“明已亡,何苦死守?”

拿到满清的诏书后,阎应元命人在诏书后补上道:

“国亡臣死,臣之本分,愿受炮打,宁死不降!”

然后阎应元将其射还给清兵。

面对清廷多次劝降,镇守三城门的将领都少有人开始松动了,可是由于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这才让众意遂绝。

虽然阎应元意志很顽强,可是江阴城被困已久,城内伤亡十分惨重,战斗力也是日减,城中石灰断缺,已经不能乘夜修葺坍塌的城墙了。

征集来的米粮也是越来越少,各家各户已经没有余粮了,为了维持生计,阎应元只能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可预先领取。

此时时间慢慢来到了中秋佳节,为了庆贺佳节,以便冲淡城中惨淡的气氛,百姓们便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

诸生之中的许用也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并且以笙笛箫鼓相和。

当夜,天无积云,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只有黄弩、师鼓和胡琴演奏于西城之城楼。

那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暂时停战的城外清兵争着靠前聆听。

虽然听不懂歌词,可是那曲子,让清军或怒骂,或悲叹,甚有人声泪俱下。

此刻城内城外,他们不再是厮杀的敌人,只是一个个思乡的游子罢了。

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

无锡人,团团一股香。

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

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

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当夜城楼上唱了许多歌曲,意思也大致是如此。

为了针锋相对,刘良佐命人作了劝降词,让士卒们相倚而歌,自己与幕僚也在帐中饮酒。

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而来,将这群连如此佳节还来败坏兴致的给驱散了。

在度过了中秋节后,同月二十一日,博洛为了彻底拿下江阴城,他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在那里专打东北城。

那大炮射出的铁球可以射入城中,连洞门十三重都能穿透,大树也穿过数重,落地后,能掘地数尺。

由于当日雨势甚急,博洛为避免哑炮,他让人外用牛皮帐护住大炮装药,在大炮连轰之下,此时城头已经危如累卵。

城上士兵因看到敌炮猛烈,见到清军燃火,他们立即躲到围墙后面。

等到炮声过后,他们就再登上城楼。

城下清兵看到这种情况,就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射出狼烟,弄得烟漫障天,使得城上士兵咫尺莫辨。

由于烟雾遮挡了视线,使得守城者只听到炮声霹雳,因此他们认为清兵不会太快登城。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清兵已在烟雾的掩护下,潜渡过护城河,然后靠着云梯蜂拥突上,此时城上众人来不及防御,就被清军给击溃了。

拿下城头后,清军顺势攻下了城门,此时江阴已经被攻陷了。

当清兵进城后,他们看到一队民兵列阵相应。

清兵害怕城中会有埋伏,于是僵持半日都不敢进攻。

可是到黄昏时,他们听到城中那是人声鼎沸,和他们对阵民兵阵脚也散乱,于是清兵才敢杀过,直接冲入城内核心区。

五、不屈而死留英名

在城破之时,阎应元正端坐于东城城楼之上,他找手下来了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写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写罢,阎应元把笔往地上一掷,然后上马带着一千多人,就朝着杀入清军冲杀过去,一时间杀死清兵无数。

他本想带着人马从西门突围而出,可是没想到清军不断涌过来,使他难以突围。

阎应元拉着马缰绳,环视一圈跟随者,他悲怆道:

“事已至此,替我谢过百姓,吾报国事毕矣!”

说完,阎应元自拔短刀,刺胸而入,拔之血出,然后从马上,向前湖一跃而入。

身旁义民陆正先正想把阎应元从水中扯起,不想此时刘良佐派遣清兵正好赶来。

由于刘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于是要求务必生擒阎应元,因此清兵将阎应元捞起后,就把他给绑住,并没有杀他。

阎应元被押过来的时候,刘良佐踞坐在明佛殿,他见阎应元过来了后,一跃而起。

不知道老友相见,还是有感阎应元的下场,刘良佐便两手拍阎应元后背,哭了起来。

阎应元身戴镣铐,最看不惯如此婆婆妈妈的,便硬气道:

“事已至此,有什么好哭的,阎某身陷囹圄,只求一死。

速杀我!”

此时博洛正坐在县署内,他听说阎应元被捕后,便急索阎应元至堂上。

来县衙大堂,阎应元那是挺立不屈,背向满清贝勒,骂不绝口。

一旁小卒见到阎应元如此狂妄,便以枪刺入阎应元的小腿,拔出来后,阎应元的小腿是血流如注,阎应元由于吃痛下,不支倒地了。

博洛一见,便没有派人对其严刑拷打,只是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

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有“速杀我”的声音传来,等到了天明时,阎应元还是遇害了。

阎应元遇害后,已经有人对清军负隅顽抗,巷战不止。

为了彻底镇压江阴军民反抗之心,八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屠城了。

清军屠城两日后,再出榜安民时,城内百姓仅剩不到五十三人。

从此以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那是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

结语

对于阎应元领导江阴军民的抗清壮举,时人评价道:“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

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

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

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

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际,阎应元以微末之身,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顽抗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达一万多人,这可是重挫了清寇锐气。

像阎应元这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英雄,正应了顾炎武那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此英雄事迹当要彪炳千古。

0 阅读:0

踏月读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