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清英雄,被誉西湖三杰之一,因叛徒出卖,而身死于清军之手

踏月读书 2024-06-01 21:54:35

他被誉为西湖三杰之一,前两位无论是岳飞还是于谦,都是大名鼎鼎,只有他显得那么籍籍无名。

可是当我们了解他事迹后,可以说他被誉为西湖三杰,那真是实至名归。

要问他做了什么,能让其得此殊荣呢?

只能作为文人,在山河沦丧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风骨,甚至弃笔从戎,和清军抗争多年。

那么多次身陷险境,他从未放弃自己光复大明的理想,哪怕最后无力回天,他从未选择妥协投降。

最后他因为叛徒出卖,才身死于清军之手。

像这样能抗争,有气节的文人,得此殊荣不是理所应当吗!

那么像这样身处乱世,却毅然抗争的抗清英雄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南明儒将,民族英雄——张煌言。

他在抗清的岁月中,是如何度过壮烈的一生呢?那就请看下文。

一、身处乱世的开局

张煌言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他出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一个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张圭章,于天启四年(1624年)就考取了举人,他父亲曾任过山西盐运司判官,最后官至刑部员外郎。

可是他的母亲赵氏,在张煌言十二岁时就病逝了,此后张煌言便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

自张煌言懂事开始时,他便早早立下了大志,每当听父亲讲述本朝那些驰骋塞北的将领们的英雄事迹时,张煌言都感到热血沸腾。

在诸子百家中,张煌言最喜欢看的就是兵法。

由于张煌言家境不错,为人也慷慨,因此他结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兵法之道。

崇祯九年(1636年),张煌言十六岁参加童生第一阶段县试时,由于当时战事频繁,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对此朝廷开始重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

因此张煌言等人考试时,被要求增加考查骑射。

面对着这个变化,其他考生都是手足无措,结果张煌言不仅十分熟练上马,而且射了三箭,三箭皆中靶了。

这使得考官和考生对其行为无不感到惊叹。

就这样,张煌言非常顺利的通过童生考试。

可是,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煌言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正在张煌言准备参加明年在京师举办的会试时,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已经攻克襄阳和荆州,基本上是占领了湖北。

面对这样的局面,大明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至于科举,在京师的朱由检君臣已经无暇顾及了。

等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给攻陷了,皇帝朱由检也自缢于煤山了,大明朝廷从名义上已经灭亡。

李自成在皇城龙椅上屁股都没有坐热,到了五月,在吴三桂带领下清军入关了。

二、南下拒敌的波折

就在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没多久,也在清军入关没多久,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弘光,从此南明的弘光政权建立

在李自成被清军击溃后,率军离开北京,向陕西撤退而去。

在满清占领北京后,便立即派兵追击撤退到西安的李自成,结果再次击败了李自成。

看到这样的战果,满清便一面派兵清剿李自成残部,一面准备南下攻打南明政权。

等到了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正式大举南下,一路下来可谓摧枯拉朽,接连攻破扬州、南京、嘉定等城。

弘光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就在满清铁蹄下覆灭,都城陷落,弘光帝被俘。

此时在浙江宁波城中文武官员,面对着即将逼近的清军,有的直接仓惶出逃,有的甚至在谋划献城投降。

而二十五岁的张煌言,虽然没有官身,可是看到满城官员都是这副嘴脸时,他心中一腔热血,还是让他决心挺身而出,毅然投笔从戎。

为了组织起反抗满清的力量,他总是四处奔波。

就此时,身处宁波的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同样在组织力量,他靠着自己身份,集合一群响应者于府城隍庙,商议反清事宜。

当张煌言听说此事,便毅然前去参加,在会议上,张煌言倡议了勤王室,举义师。

为了名正言顺,张煌言和钱肃乐就联名上表请求在天台的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鲁王朱以海画像

看到奏疏后,鲁王朱以海没过多久就带着人马去了绍兴,开始实行监国之权了,并且给张煌言授予了翰林修撰官职。

由于当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相当于南方一下子出现两个政权,而这两个政权还明争暗斗,使得大大削弱了南明反抗清朝的力量。

到了同年的秋天,鲁王计划准备西进,结果被清军给阻止,他便只能带着大臣退守杭州。

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满清任命的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了钱塘江,一时间绍兴、义乌、金华等城池是相继失守。

在清军攻打金华时,南明宗室中还算有些热血的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是相继殉国了。

望到满清铁蹄的日渐逼近,鲁王为避免落得一个被俘身死的下场,他早早在石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从台州出海,沿海路到达了舟山。

当张煌言听说鲁王要撤到舟山后,张煌言随即赶回了鄞县故里,他先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一一诀别,便追随鲁王一行来到舟山。

可是此时舟山总兵黄斌卿,被隆武帝封了肃虏侯,为了表达自己对隆武帝忠心,因此拒绝接纳鲁王上岸。

为此张煌言和黄斌卿发生争执,结果为了避免引发内乱,鲁王只得再次逃往福建的长垣。

不久,鲁王又带着亲信去厦门,虽然鲁王离开了,可是张煌言和张名振还在留舟山,以待时机。

当清军攻占了浙江后,便由于反抗势力的抵抗,而放缓了进攻的步伐。

待在舟山的张煌言和张名振等到局势稍微稳定后,便重返浙东地区,在那里偷偷组织招募义军。

逃到厦门的鲁王,为了表彰张煌言的忠勇便给他加授了右佥都御史官职。

顺治四年(1647年),清朝在苏松任命的提督吴胜兆想在苏州反正,在起事前,便派人去联络定西侯张名振需求支持。

在支持鲁王的将领中,张名振的军力是最强盛的,因此吴胜兆才会想着联络张名振。

面对吴胜兆的请求,张煌言也劝说张名振该去支援吴胜兆。

于是张名振任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手,让他们率领一部分士兵前去支援。

同年四月六日张煌言率领士兵从舟山的岑江出发,不料在四月十三日,他们刚到崇明岛外围,就遇到暴风雨。

因此张煌言还没有和清军交战,就已经大败了。

南明户部左侍郎沈廷扬和总兵蔡聪(也就是黄斌卿之妻舅)等将领十余人,在暴风雨中被冲散了,他们好不容易驾驶船只上岸,结果被等候在那里的清军给捕获,最后在七月三日就义。

身为监军张煌言也因飓风吹翻船舶,而落到海里,顺着洋流,被冲到岸上,最后也被清军给抓获了。

由于在海里泡了太长时间,张煌言身上衣服早已破烂不堪,清军抓住他后,也就没有严加看管。

等到第七天,张煌言就趁着清军看管松懈的时机,乘机顺了一艘小船,逃到了海上。

等到风声没有那么紧之后,张煌言又悄悄返回了浙江,同时还召集了一些人手,等到他们途经黄岩时,他们又被追赶的清军给包围。

面对清军射过的箭雨,张煌言丝毫没有考虑,便率领数骑突出了包围,而其他人人却陷落到清军之手,自此张煌言是更加努力练习骑射,以便自己真正成为合格将领。

摆脱清军追捕后,张煌言便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然后带着他们在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

当时正处于明清纷争乱世,在官府管理薄弱的地带,许多人纷纷啸聚山林,在当地就多个山寨,名为抗清义军,实则干的多是打家劫舍的土匪之事,因此他们经常劫掠民众。

唯独张煌言和王翊,明令他们的部下不要扰民,因此他们的军队是深得民众拥护。

时间来到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满清将领张天禄从崇安分水关出发,马进宝则率军从台州海门而来。

时任闽浙总督的陈锦则率全军出定海,他们分三路来进攻舟山,以图剿灭这里的反清势力。

面对清军围剿,张名振和张煌言等奉鲁王所命,从海路出兵吴淞,来牵制清军主力。

而大学士张肯堂和左都督张名扬等人则在舟山留守。

此战舟山军民死难者达两万多人,在舟山军民奋勇抵抗下,清军才撤退,等到清军撤退后,在舟山南明官员将死难者合葬在定海城北龙峰山下。

战后,满清将领也不得不承认:“自我军南下以来,无往不利,唯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难攻破。”

到了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张名振和身为兵部侍郎张煌言共同率领五六百艘战船向北进发,一路来到所处长江口的崇明岛一带的沙洲。

当时驻守在崇明城中的清军兵力有限,面对明军战船,根本不敢出战,因此被围困长达八个月。

就这样,明军以崇明和附近沙洲为基地,开始修筑圩田进行耕种,在距离崇明城十里之外的地方,就能看到明军成群结队的。

在城中,老百姓们面黄肌瘦,相互望着,饥饿难以忍受。

而在城外,明军手下百姓却显得那么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为崇明岛提供大米的平洋山的东阜和西阜沙,如今也被明军给占领了。

等到了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十七日起,张名振和张煌言等人便准备来一波大的了。

他们等人带领各部士兵乘船分批进入长江口,一口气冲过了狼山、福山、江阴、靖江、孟河、杨舍、三江、圌山等清军江防汛地,二十一日到达瓜州。

然后他们率领明军在金山上岸,在没有经历太过激烈的抵抗后,明军就缴获清军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药、钱粮等物。

紧接着,张名振、刘孔昭、张煌言等带领五百名军士登上了金山寺,朝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

望着远处太祖的陵墓,想到如今山河,张名振和张煌言不禁悲从中来,于是题诗寄慨道:

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而赋。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

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

王师枹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会大纛纛龙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张名振同诚意伯题并书。

然后,张名振带着所部水师在镇江停留了两三天。

听说明军进犯,满清任命的江南总督马国柱会同驻守在南京的满、汉官员商议后,紧急派提督管效忠领兵由浦口、六合出发去增援仪真和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领兵由龙潭前去救援镇江。

而明军早在清军到达之前,就乘舟东下。

到了三月初六日,张名振等人又率领明军四五百号人在扬州府属吕四场登岸,在那里击败防守清军,并且缴获大河营守备印。

这就是张名振和张煌言初入长江之役。

这还不算完 ,在三月二十九日,张名振和张煌言等率领水师六百余艘再入长江。

四月初五,明军战船到达了圌山,他们没有多做停留,在初七,他们就乘顺风溯流而上,过京口,直抵仪真。

在仪真城外江中,张名振和张煌言带着士兵,朝着停泊的盐船,就是一阵火箭射了过去,一下子就把数百艘给焚毁了。

当时学者计六奇就在当地,他将听闻情况如此记述下来:“四月初五日,吾听闻有海船千艘再次来到镇江,焚小闸。

至仪真,向盐商索要黄金,盐商没有答应,于是焚毁了六百艘盐船而去。”

同年七月山西道御史胡来相也向满清朝廷汇报了此事,满清当局安排江南地区急需调兵遣将,对深入长江的南明水师发动海师袭击。

可是张名振和张煌言等人在仪真停留的时间很短,还没有等清朝水师赶来,他们就返航东下了,然后撤回到崇明一带的沙屿稗沙和平洋等处,这就是张名振和张煌言二入长江。

到了五月十八日,张名振发现士兵和兵饷都不足了,他便亲自南下浙江温州去买了七船米,并且顺路去面见福建厦门的郑成功,请求提供兵员、火药和器械。

在张名振带着人去兵和饷时,张煌言则带着部分兵在崇明一带沙屿驻守。

面对张名振的请求,郑成功答应会派忠靖伯陈辉统率水兵五千、陆兵一万和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

得到郑成功许诺后,张名振认为不虚此行,便回舟北返。

时间一晃来到了九月初六日,张名振带着部队进抵到上海县城下,此时满清任命上海知县听说明军前来后吓得瘫痪于地。

城中百姓听说明军前来,就四处宣传张名振的军队是前来解救他们的“王者之师”。

顿时上海城中是乱作一团,有拿着梃子阻止官府出兵的人,有戴着头巾的人,有编造谣言迷惑众人的人,有恐吓官府的人……

正是时任满清江宁巡抚周国佐火速领兵前来支援,并以屠城来威胁作乱的,这才让上海局势稳定下来。

眼看着无机可乘,张名振便带着部队回到了崇明岛。

到了十二月,张名振和张煌言等人率军乘船四百余艘溯江而上,路过了圌山,十八日由三江营驶过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矶。

当时满清官员听说消息后都惊呼:“敢冒犯江宁,真是太过于猖狂了。”

时任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和提督管效忠指挥驻守南京的满、汉兵丁对来犯明军“奋勇截杀”。

清军和明军奋战了几个时辰,最后在清军力战下,明军兵力微薄最后只能败走。

面对着明军的败军,清军乘胜追至三江口外,如果不这样做,整个江南江北都会处于危险之中。

可见此次明军的进攻,对东南半壁震动之大。

大约在这年底至次年初,张名振才率领舟师缓缓东下,退出了长江。

这就是张名振和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

三、联郑抗清的败笔

顺治十二年(1655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抵达燕子矶,最后因兵力单弱,只能无功而返。

当张名振和张煌言等人撤出长江后,便与同郑成功部将甘辉和陈六御等人,率军收复了舟山。

等到收复舟山后,张名振以缟素入城,在舟山陷于清军之手时,他母亲为表达忠烈自杀后,张名振为寻找到母亲尸骸,结果忧思成疾,病倒了,他的事情哀动了三军。

在同年岁末,张名振病重而逝。

在临死前,张名振留下遗言还是:“我张名振无论是君恩,还是母恩,都未能报答。

如今母亲尸骸没有找到,我就要离去了,如果一日不寻找到母亲尸骸,我的尸骸也不用下葬了。”

言毕,张名振强撑着坐了起来,击床而逝,当张名振没有气息后,可是却死不瞑目,那样子犹凛凛然,像活着一样。

虽然依旧没有找到张名振母亲的尸骸,但是张煌言还是将他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

原本张名振遗嘱是将军队交给张煌言统领,可是在厦门的郑成功却下令让他的部将陈六御来接掌。

第二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身为义军首领的陈六御阵亡,义军将士们就推戴张煌言成为原本效忠鲁王军队的主要领袖。

成为义军首领后,张煌言分析当时反清形势,他认为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才是最佳的选择。

顺治十五年(1658年),身处两广的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任命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

同年清军已经进到了云贵,郑成功和张煌言则率军来到进攻浙江,并且一举攻克乐清、宁海等地。

本来郑张准备乘胜追击的,没想到在羊山就遇到台风,一下子明军就损失巨舰百余艘,战士八千余人漂没在海上。

由于士兵和战船受损,郑成功和张煌言不得不带着残部撤回厦门。

顺治十六年(1659年),张煌言与郑成功一起率军,为牵制大举向云贵地区进攻的清军,他们再次率义军坐乘坐战船入到长江作战。

首先,义军抵达长江出海口后,十分顺利地就占领了崇明岛。

于是,张煌言就向郑成功建议道:“王爷,崇明乃江、海之门户,该派军驻守于此,一来可以让军士,二来可让我军进退有据。”

按照当时情况,张煌言的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是郑成功并未听从。

当时,驻防长江的清军,早已在瓜洲的金、焦二山间横上拦江铁索(当时人俗称其“滚江龙”),并且他们还沿江两岸安置了西洋大炮,如此防守,那可谓十分坚固。

面对着拦江的铁索,和两岸的大炮,张煌言率义军只乘十七条船,就机警巧妙地破坏了清军设置的江防防线。

在后方的郑军配合下,张煌言率领部下就如一把利刃般翦江而渡,并在六月初一,就攻占了瓜洲。

当攻克瓜洲后,张煌言又向郑成功建议应该全力攻取镇江,如果不先拿下镇江,那么敌人的船只就可以正常来往,到时主客形势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张煌言力主拿下镇江,以便保证战船作战没有后顾之忧。

可是郑成功顾虑驻守江宁的清军将赶往支援,因此想要直取江宁,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张煌言见郑成功有顾虑,便又提议道:“王爷何不派遣先派一支舟师水军,前去佯攻直捣江宁北门,即观音门。

这样驻守的南京清军不就自顾不暇,无力前来救援的嘛!”

郑成功认为这方法可以,于是就张煌言率领一支舟师前去骚扰南京。

当时张煌言所统水军因海舟长大逆江难行,他便换乘沙船,牵挽而前。

不久,张煌言就率领水师攻克仪真,并向六合进军途中,他就听闻郑成功攻克镇江的消息。

张煌言当即给郑成功致信,建议他先安抚两岸郡县,然后从陆路进军,这样就可以直取南京了。

他自己为配合郑成功进攻南京,唯恐后期,他便命士卒下船于两岸芦苇中昼夜牵缆,终于在六月二十八日到达南京观音门下。

不料,郑成功大军并未改走陆路,而仍旧乘船由水路进发。

当时张煌言所部先已改用较小的沙船,尚须索挽而行,而郑成功所统多系海舟,行动就更加迟缓,因此两军距离是越拉越大。

六月二十八日,张煌言率军已经抵达了南京观音门外江面,在那里停留两日,仍旧看不到郑成功军队的影子。

到了七月初一日,满清派驻到南京守军见到城外只有张煌言所统前锋水军孤立无援,于是便发快船一百余艘出上新河顺流拦击张煌言所部。

由于张煌言带来兵实在太少,只能力战不怠撤退了,可是清方知道郑成功大军在后,因此并没有去追击张煌言所部。

而张煌言只能集结所部兵船,依旧游弋于南京附近江中,并且派出使者招徕各州县。

当时,清朝南京一带兵力单薄,江南各地士绅心念明朝者颇不乏人。他们听说海上义师大举入江,不少人起而响应。

张煌言在南京城下江中失利后,便停舟于江北浦口,当时浦口清军看到明军后,在那里驻守的百余骑竟在七月初四日从北门逃遁,于是张煌言手下七名士卒即由南门入城。

同月初五日,郑成功终于亲统大批舟师来到南京城下江中的七里洲,于是张煌言便前来和郑成功会商攻取南京的事情。

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芜湖等地官绅纳降归附的消息。

面对着这个消息,郑成功认为收取上游郡县既可以收复失地,声张兵威,又可以堵截湖广、江西等地顺江来援的清军,于是就请张煌言率领舟师西上接收芜湖,自己负责进攻南京。

于是张煌言于七月七日赶到芜湖,此时张煌言部下兵不满千,船不满百,为了让郡县归附,他便以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名义发布檄文告谕州县:

过去五胡乱华,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现在东虏(指满洲人)的兴起,也正好应验了预言,他们已经到了第十六个年头了。

真的是上天有好报,更何况人心向往汉族政权。自从李自成叛乱,京城失守之后,满洲酋长(清军)本来就是我们的边夷,经常心怀叛逆之心,趁我们多难之时,占据了中原。

衣冠变成了犬羊,江山落入了敌手。

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对这满洲酋长痛心疾首的。

本藩(指延平郡王郑成功)奉天命倡导正义,为民请罪,卧薪尝胆,效法古人用兵。

生聚教训,已经超过十年。

正朔难以独存,仅存一线希望。

现在亲自统领大军,首先攻取金陵,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恢复汉族的威仪。

你们这些伪职文武将吏,都是大明的赤子,谁不是中国的绅士。时势艰难,不得已才投降敌人,内心怎么会没有隐忍呢?

天经地义,华夷之辨非常明确;根本和源泉,忠孝的品质在每个人心中。

比如辽人,受我们朝廷三百年的恩惠,遭受逆虏三十年的摧残。

祖父已经受过他们的苦刑,母亲和妻子被他们侮辱。

你们这些孤儿,还在旗下为奴;成百上千的弱女,竟成为胡人的妻子。

报仇雪耻,岂能等待他时;归正反邪,就在今天。

就像张良为韩国报仇,先挥动博浪沙的大锤;朱序归晋,成就了淮肥的胜利。

或者先机革面,或者临敌改变策略。

整个省份全部来归顺的,不吝赏赐封爵;以一个县或一个镇来归顺的,定会根据情况给予记功。

或者率兵来投,则根据其兵众多少给予官职;或者洁身自好来投,则根据其职位和才干给予官职。

蒙古、女真,本来世代受国家抚养之恩,本不是异类,共在天地之间,也有同仇敌忾之心,不会怀二心,视之为一体。

不但匈奴休屠归汉,名声显赫;而且回纥扶持唐朝,光耀叶护。

本藩一向仁义著称,赏罚分明。

先机而来者有特别的赏赐,后至者有不可预料的惩罚。

一生的祸福,就在毫厘之间;千古的功名,在于一时的争取。

军队不再发动,时机不再来,公告远近,皆使知晓。

敬此特谕。

此篇檄文的威力不可谓不大,许多故明降清的旧官吏,看到檄文后,纷纷倒戈,一时间从太平到宁国,再从池州到徽州都是前来请降的。

一下子,张煌言就率领义军为南明光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具体城池将近三十座。

张煌言孤军深入却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果,按照顾诚先生在《南明史》总结的原因有三:

一是清朝在长江下游的兵力单薄;

二是各地绅衿百姓不忘明室;

三是煌言治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关于张煌言纪律严明还有一个小故事,张煌言驻军在芜湖时,有一个士兵买面饼,价值四钱,但只付了十文钱。

于是店主愤怒地来向张煌言告状。

张煌言就问那个士兵:“这事是真的吗?”

士兵说:“确有此事,因为当时没有钱。”

张煌言大怒道:“你当兵拿饷银,怎么会没有钱呢?”

随后,他把一面蓝旗扔下,然后道:“拿下去!”

旁边的人把士兵捆起来,士兵问这是为什么,旁边的人说:“张爷命令要斩你。”

士兵大惊失色问道:“我的罪行至于这样吗?请允许我再向您禀报一次。”

对此,张煌言面不改色道:“我已经有命令在外,即使是一文钱也要斩,何况是四分钱?”

于是就把士兵斩了。

于是纪律严明,自然是得到了当地百姓欢迎了。

对于士大夫,张煌言经过各郡县,进入拜谒孔子庙,坐在明伦堂,召见地方官员,考察并决定升降,过程大致像巡按巡视地方的做法一样,远近各地都积极响应。

因此当地士大夫也对张煌言心悦诚服的。

可是,如此大好形势,却因郑成功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失利后,便急转直下了。

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在南京大败,随即主动放弃镇江、瓜州,仓促退出长江。

当时,张煌言正在宁国府接受新安(即歙县,徽州府治)来降的使者,突然得到南京战败的消息,立即赶回芜湖。

他希望能够联合在瓜洲和镇江的义军来共同防守,可是他没有想到此时郑成功带着军队,已放弃瓜洲、镇江等地,撤回到了海上。

郑成功带着军队撤退时,根本就没有派人来通知张煌言,这一下子就把张煌言所率义军处于进退维谷、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

很快张煌言率领的义军,就在清军围攻下遭遇了溃败。

此时,时任满清两江总督郎廷佐就一方面调遣水军来切断张煌言义军向东退出的水路,另一方面又写信给张煌言劝降。

面对招降书,张煌言对着郎廷佐的使者是严词拒绝。

到了八月初,张煌言得知清安南将军固山额真明安达理带领的一支军队为援救南京由荆州乘船东下已经到达安庆,自己和部下处于东、西夹攻的困境之中。

为摆脱困境,在同部将商议后,张煌言决定移舟西上,去迎战缺乏水战经验的荆州清军水师,以便突破包围,然后再进入江西的鄱阳湖,在那里另辟抗清局面。

八月初七日,张军在安徽繁昌、获港、三山江西与明安达理所统清军相遇了,双方发生了交战,互有伤亡。

就在这天夜晚,明安达理因为不知道南京已解围,急于东下,便发炮启航。

张煌言部下将士早知退路已断,于是军心不稳,当半夜听见炮声轰然时,他们就以为是清军前来劫营。

他们各自解缆开船,有的返回芜湖,有的前往巢湖,张煌言部下就此溃不成军。

等到天亮以后,从湖广来的清军已东下南京了,此时张煌言点检部下兵将,发现已经寥寥可数了。

面对着的局面,张煌言只能哀叹道:“欲图江西,已是无稽之谈啊!”

张煌言为避免在长江中被清军给全歼了,把所乘海船给凿沉了,然后准备换坐小舟由水道入巢湖。

此时有了解江西情况的手下向张煌言建议道:

“大人,如今巢湖入冬后就水涸,到时便难以长期坚持水战了,与其如此,不如舍舟登岸,直趋皖、鄂交界的英山、霍山地区。

在那里绅民曾长期据险抗清,我们可以同他们会合坚持斗争。”

张煌言没有思索,便接受这一致意见,于是他下令焚毁船只,然后率众登陆,取道桐城前往英、霍山区。

可是张煌言带着手下到达东溪岭时,适逢清军在此追捕反清人士,于是张煌言等人在追击上,跟随大部分都跑散了。

张煌言带着亲信好不容易才突围而出,张煌言避免再被清军发现,便只能改换服装夜间行走。

到了高浒埠,有位年长的村民认出了他,将他藏在家中几天,之后指引他从小路出发,渡过长江,逃往建德和祁门的群山之中。

不巧是,此时张煌言由于疲惫虚弱,身染疟疾。

在疟疾发作时,弄得张煌言上吐下泻,几近虚脱,几乎都不能走路。

可是张煌言还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忍着病痛,奋力疾行。

最后终于赶到了休宁,在那里寻得船只,便一路向严州而行。

登岸后,张煌言带着数人,复行山路,途经浙江的东阳、义乌,最后通过天台才到达海上。

这一路张煌言可以历尽千难万险。

他在兵败后,便山路趋安庆、建德、祁门、休宁、衢口、淳安、遂安、义乌、天台、宁海抵海滨,历时近半载,潜行二千余里。

中途,张煌言染病,更是让他九死一生,最后他终于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区。

此后,他依旧在收集自己的旧部,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

事先撤走的郑成功在得到张煌言生还的消息后,为了表示歉意,将自己的部分兵力拨归张煌言来统辖,这使得张煌言的义军稍有壮大。

而张煌言带着义军屯驻于长亭乡,在那里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

同时,张煌言又派遣使者向永历帝禀告了自己兵败的消息。

当永历帝得悉后,便在给张煌言的敕书中表示了安抚慰问,并且给他兵部尚书的职衔。

从长江口撤回来后,张煌言时刻准备再次出发,可是没有想到南京之战,已经是他的人生高光了,接下全是下坡路了。

四、人生理想的破灭

顺治十八年(1661年),满清朝廷为了肃清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竟然颁布了“迁海令”,他们下令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以断绝义军的粮饷来源。

由于义军面临着无米下炊的窘境,便只能开屯南田以自给。

当时郑成功正率军东征,最后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而张煌言却不理解此举的意义和价值,他还给郑成功写信,劝阻他不要这样做。

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清军也南下拿下了云南,最终在云南的南明永历政权也覆亡了。

就在这个危难之际,张煌言派遣门客罗纶进入台湾,前去催促郑成功出兵闽南,一方面可以支持东南沿海人民反对满清“迁海令”的斗争,

另一方面也可牵制南下的清军,以解在云南的永历政权危机,可是郑成功却以台湾方定,不能远行为由,加以拒绝了。

于是,张煌言只能又派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兵”来出战。

这“十三家兵”原本是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这支军队由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将率领,他们长年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

张煌言这次请求“十三家兵”出征,是为了让他们去骚扰湖广地区的清军,使其牵制敌人,以减缓他们对云南进攻。

这次试图挽救永历政权即将覆亡的军事行动,却因“十三家兵”常年与清军作战而兵力“衰疲”,加之势单力薄,因此也未能出战。

就这样在云南的永历政权覆灭了。

时间来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张煌言再一次将义军移驻到了沙堤。

就在同时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便建立了郑氏政权。

虽然郑成功收复台湾,但是鲁王则还身居在金门,由于隔海相望,因此郑成功对鲁王的衣食供奉,那是“礼数日薄”。

虽然张煌言对鲁王忠心不贰,而且“岁时供亿”不绝,但考虑郑成功会猜忌,因此张煌言十年都不敢拜谒鲁王。

在听说永历帝败亡后,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一些忠于明室的文官武将又重新酝酿着拥戴朱以海出面组织朝廷。

可是,掌握实权的郑成功父子对此却毫不热心。

不仅如此,就同年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了。

郑成功的去世,使得抗清斗争形势一下变得更为严峻了。

而此时,张煌言等人,为了一心恢复大明基业,便提出了由鲁王来入继大统。

在这年七月,张煌言在《上鲁监国启》奏疏中就言道:“国家处于极大的困境,天命应该重新回归。

恳请早日定下大计,以保留正统,图谋国家的复兴大业。

春天来临时,阅览邸报,知道去年十一月,缅甸内部发生变乱,引导敌人进入缅甸,致使我永历皇帝被迫流亡,一时间随从的宗室和官员无一幸免。

但中华的正统岂能长时间空虚。

如今胡人(清朝)也因为诸夏无君而到处张贴伪诏,迷惑百姓的视听。

四处望去,只有海上(台湾)还在坚守正统。

我认为延平藩(郑成功)必须尽快制定大计,以宣扬大义,迅速发誓率领大军,以报大仇。

然而到现在还是沉寂无声,路上传言说还有儿子弄父亲的兵权这种难以置信的事情(指郑经在众将领支持下违抗郑成功的命令)。

计划只有在福建的勋贵镇将处于危疑之际,不如立即采取收罗人心的策略,以作为拥护保卫的资本。

然后迅速正号宣布大号(皇帝),使天下人都明白本朝尚有真主,中国自有正统。

我现在拟定了一道诏书,恳请主上秘密与宁靖王及诸位缙绅商议,发愤图强,以安慰远近的百姓。”

可是当时张煌言他在浙江濒海军中,还不知道郑成功已经去了病逝。

到了八月,张煌言才知道郑成功在台湾去世的消息,他便又两次启奏鲁国主,在其中讲道:

“去年冬天缅甸发生了变故,君王遇难,臣子殉国,天下已经没有明朝的政权了。

只有海上(台湾)还存有一线希望,而主上尚在隐居,这真是天意保留下的硕果。

应当发誓率领大军讨伐叛贼,以稳定人心,延续正统。

过去,王莽篡汉,光武帝中兴;曹丕废汉献帝,刘备称帝;晋怀帝被俘,晋元帝继位;宋徽宗和钦宗被俘,宋高宗即位。

与今天相比,谁能说不是一样的道理呢?”

在奏疏,张煌言以明确地表达了,在永历朝廷覆灭以后,当务之急就是该拥立朱以海为帝,借以存有明之正统,号召远近,致力于复兴事业。

可是,在台湾的郑经对鲁监国态度的冷淡却较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这个局面,张煌言当时手上只有少数兵船,驻泊于浙江沿海僻岛上,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就是:

“臣带着孤军,独自处在荒远的地方,敌人的船只像星星一样排列,比臣的军队多五倍,而我又没有任何援军。

臣日夜枕着武器,与死亡为邻,也以死来誓言守护。

如果轻易地移驾(指从金门迎出鲁监国),那么会因风吹草动而频繁惊恐,我的罪责谁能承担?

如果仍然栖身于浯岛(即金门),我担心号召的范围太远,无法有效地与我呼应。”

这时,满清朝廷的浙江总督赵廷臣就趁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来招降。

对此张煌言依旧不为所动,并且还回信拒绝了。

就在处于焦虑两难之中,张煌言对大明的前途仍抱一线希望,那就是鲁王还在,还有一批拥戴明室的臣民存在。

可是,这个希望很快就化作泡影。

那时就是鲁王朱以海明明正值中年,可身体状况却不佳,长期患有哮喘病,这年十一月十三日“中痰”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张煌言在听闻鲁王病死的消息后,他对自己的前途是彻底感到绝望。

他始终是一位抗清志士,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对于郑氏父子对待鲁王的态度,张煌言感到十分不满,因此他没有像其他一些官绅那样跟随郑氏移居台湾,而满足于保住先人衣冠头发。

当明室宗亲已经凋零,复明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在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他便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悬山花岙,这是一个距离舟山不远的孤岛。

由于岛中不产粮食,日常所需不得不以寺庙和尚的名义前往舟山购买。

清浙江提督张杰从降将处探知张煌言藏身于附近海岛,就派遣兵丁潜伏于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带,不久果然截获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当即利用所获船只连夜赶往花岙。

五、壮烈就义的从容

七月十七日,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之地,他们夜半渡岛,趁着张煌言和部属罗子木、侍僮杨冠玉等人毫无防备,就将其抓捕了,并且在张煌言居所搜出永历帝颁发的“视师兵部”银印和九枚关防。

在张煌言被俘以后,面对满清封官许愿,他是断然拒绝了满清的招降。

在将张煌言押解到杭州就义之前,他曾赋《绝命诗》一首:

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

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九月七日,天气阴沉,当张煌言押赴刑场时,他始终挺直腰板,走路的气势,那是虎虎生风的,那样真是大义凛然。

看着断头台,张煌言是面无惧色,当抬头举目时,就望见吴山,此刻他叹息道:

“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

临刑时,张煌言拒绝跪而受戮,监斩官为了表示,便让其“坐而受刃”。

张煌言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

在张煌言去世后,鄞县万斯大等人与和尚超直不避嫌疑,依旧前来为其收尸。

最后按照张煌言在《入武林》诗中所表示的愿望,众人将其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

他也是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因此后人将其称为“西湖三杰”。

结语

在南明众多抗清英雄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是最显赫。

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

在学者黄宗羲为其撰墓志铭中,就评论道:

“如今张公您已经成为千古留名的人物,和文天祥相比,大家都信任您。

而我屈身侍奉母亲,像晋朝的处士那样卑微自守,不知道后世的人是否会认可我。”

像张煌言这样,面对初心,从不动摇,面对残暴,奋起反抗,从无私心,只有这样人才算是民族的脊梁。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 2024-08-29 22:04

    明和宋的灭亡何其相似:都灭于外族,都有一群为了维护国家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都缺一个明君!宋有“宋末三杰”,明有史可法、袁崇焕、卢象升、张苍水……,这些都是民族的脊梁!

踏月读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