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评我军“五虎将”,为何对华北第一猛将只字不提

东效聊历史 2023-11-01 01:22:02

一、陈毅评五虎将漏了谁

我军军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陈毅评五虎将。

都有谁呢?彭、刘、林,和陈赓、粟裕。

此话不是人云亦云,有确凿的出处。此典记载于当代中国出版社的《陈毅传》,乃是1947年8月6日,陈毅向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发了封“指人译”的电报,其中称:“我认为我党廿年多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先生曾回忆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五虎将。

这个名单历来有很多人议论,比如徐向前为何不在其中?徐帅在军事方面的水平,笔者认为至少能超越中两人,可能出于政治上的一些考虑,或是只着眼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功,毕竟在1947年以前徐帅大部分时间养病,没有指挥过多战役,没有粟裕、陈赓耀眼。

但笔者今天讨论的不是徐帅,而是另一位山西籍猛将。在一众开国功勋将领中,他的实力仅次于同省的徐向前元帅,通俗一点讲,可算作山西第二。而置诸华北山头诸将,毫无疑问可称第一,连二杨都要逊其三分。

他就是程子华。

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印象,实际辈份高,科班出身,打仗很有天赋,性格也比较火爆,还当过战略区的负责人、一把手。

辈份怎么高呢?他早年当过红二十五军的军长、政委,一度力压徐海东一头。徐海东是开国十大将排名第二的一代高人,毛主席对其评价相当高。1945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召开,程子华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能进候补委员的33人中,军队系统的后来大多数是大将级的人物,如粟裕、陈赓、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罗瑞卿。张云逸大将当时在44名中央委员,级别更高一些。徐海东、许光达、王树声三位未入选。

当然也有几位上将级的人物,如王震、张宗逊、吕正操、宋任穷。但无论革命资历还是实际军功,程子华显然都比这几位略胜一筹。

科班出身,是指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约相当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黄埔军校前六期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相当不错的水平,尤其在我军的几位发展都很不错。

战略区的负责人、一把手,是指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回延安报告工作,另两位排名靠前的晋察冀领导人,萧克重病回延安调理,刘澜涛亦回延安参加七大,程子华便成了最高领导人,兼任晋察冀分局和军区的负责人,党政军实打实的一把手。如此权力和级别,远远超过同时期全部十位大将级人物。

至于打仗水平、性格问题,下文细讲,这里不多说。

综合来看,程子华身上兼具了很多明星将领的特点,像刘林徐之重视军事专业理论,许世友陶勇吴克华梁兴初之悍勇能战,韩先楚杨得志之富有大局视野,等等,当然笔者不是过誉程子华才能超过上述诸位,而是指程子华的特点极其鲜明,与其默默无闻的名气实不匹配。

二、程子华有何功劳

陈毅与彭、刘、林三位相处日久,早就闻名,推崇他们三位是自然之理。对粟裕、陈赓,则是通过解放战争新近展现出的战功而有如此评价。

程子华的功劳虽然也不小,但是他的经历比较奇特,制约了名气。怎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抗战时的功劳。

程子华自1943年8月20日起担任晋察冀分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因聂荣臻去延安准备参加七大,程子华受命代理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与萧克搭班子负责晋察冀大事。

到抗战胜利,基本上主持了两年工作。虽说是抗战后期了,但大家都知道,日军在1944年还有过一次垂死一搏的豫湘桂战役,所以对华北制造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晋察冀面临的主要危胁有两个方面:

一是军事压迫,日军不断向晋察冀腹地施压,企图彻底摧毁指挥机关。

二是经济扫荡,企图重现当年在东北困死东北抗联。

经济扫荡限于篇幅和趣味性,我们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话私信笔者,我们开文另讲。本文主要讲军事方面,程子华发现了之前反扫荡作战的缺点,我军居然不会打游击战了。说起来似乎不可置信,我军以游击战起家,怎么就不会打了呢?

如果面对的是国民党军来打游击,我军或可高枕无忧,但对面的日军非国军可比。冈村宁次对我军游击战很有研究,采取的方法很令人头疼。

总的来讲是,大股而来,化整为零,以游击对游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下把我军打不会了。怎么讲呢?

游击战的灵魂是什么?

第一,信息、情报畅通,以前我军打游击,非常依赖根据地人民群众通风报信;

第二机动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要比敌人跑的快。

这两点,日军都不怵我们。

第一,日军通信手段比我军强大,依靠伪军也可能摸到一些情况,敌我双方并没有特别大的信息差。这导致我军只能在战略战役层面提前获知敌人动向,而在战术端无法形成早于日伪军知情,很容易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遭到日军突袭。

第二,日军在阿部规秀战死后,继续加强山地作战训练,其机动能力,在山区筑点深入的能力,都极大加强,有时我军不一定能跑得过日军。

1943年9月,晋察冀首府、核心根据地的县城阜平,落入日军手中,虽然我军和人民群众大部都已撤离,物资也已转移一空,日军得到的只不过是空城一座,但政治上的意义相当严峻。

难道这两点比不过日军,我们的游击战就不灵了吗?当然灵,只不过方式方法要改变。

程子华因地制宜,打着打着摸出了日伪军的根本劣势所在。

日军毕竟数量少,企图依靠数万人就彻底控制所有根据地并不现实,所以只能采取打一个地方就构筑一片堡垒,让伪军跟上来控制点和线,而广大的深山和乡村地区,日军不可能全部占领,随着日军控制地域增多,其兵力必然日益分散。

虽然日军可以经常依托坚固的堡垒对根据地发动突袭,甚至有些突袭打的很狠毒,令人无法防备,但终究对我广大腹地伤害有限。

程子华抓住这个特点,大胆地把我军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绕过敌人,到其侧后破坏公路、铁路交通线,切断其补给,从根本上压缩敌人在根据地的生存时间。

另一部分,则化整为零,以散对散,通过微型战斗一点点歼灭敌人。

程子华指挥的这次反扫荡作战,三个月战斗33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仅9400多名。

这是一种什么既视感?每场战斗平均消灭敌人不到3名。

看似战斗效率很低,但在各个微型战斗层面,有力遏制了日军向根据腹地进展。

这就是人民战争理念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

日军陷入进退维谷之中。

停止进攻,那扫荡作战的成果很快会随着日军主力撤退而全部消失,八路军很快会蚕食收复所有据点。

继续进攻,那将是旷日持久、小刀放血式的战斗,日军的整体优势将被广大的抗日根据地摊稀摊薄,整体上,日军拥有相对集中的正规军,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半机械化的部队编成,甚至有空军优势,但具体到每个战斗点位,在冈村宁次山地作战的指导下,日军将被迫陷入单个日军士兵和单个八路军士兵的对决,纵使日军个体战斗技能或许强于八路军,但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微乎其微,日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越打越少,而八路军士兵技战术水平与日俱增。

反扫荡作战,就以这样总体看简单,但操作起来极其复杂的方式,取得了惨胜。

靠什么?指挥员掌控复杂局面的军事素养,和极其灵活的战术指导思想。

程子华在黄埔学到的科班知识,毕竟是有作用的。如果大家细观我军从黄埔毕业的将帅作战,多多少少与程子华都有一定相通之处。科班和非科班,毕竟是不一样的。

我们作为后来者,当然知道用空间抵消日军的军事优势,但这是后见者之明。在当时那样艰苦严峻的条件下,在军区政治中心都被鬼子拿下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会陷入消极、沮丧乃至绝望的情绪中,有多少人会就此放弃抵抗信念?这个数量我们无法确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军心民心会有相当严重的扰动。有多少原本有着正常军事指挥能力的指挥员,会被逼得陷入混乱和盲动,进而产生逃跑主义或盲目死拼等极端问题。

这些情况,聂老总的回忆录中比比皆是。冀东军区的大逃跑和冀中军区的大部丧失,就是极端的例子。

如此情境之下,指挥员的信心、判断力、现场应变能力是挽救时局的主导因素,我们可以庆幸地说,程子华具有这些卓越的能力。是他坚持这样复杂、琐碎的打法,击破了日本军界少有的军事家的针对性策略。

程子华召开高干会议批评之前的作战有带胜观念,不一定全对,但至少在应对日军独特的以游击对游击战术中,耐心、细致、敏锐等特质,比所谓勇猛、敢战更重要一些。

1943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程子华在晋察冀建立的功业,说不上辉煌,但绝对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三、被遗忘的军区

这个军区,说的是冀察热辽军区。

该军区本是聂老总领导下的一个分区,冀热辽军区,抗战胜利后扩大成为冀察热辽军区。1946年10月张家口被傅作义攻陷后,冀东承德一带也被北平国民党军攻占,冀察热辽与晋察冀核心区隔断,该区后经聂老总主动提议,就近划归东北民主联军领导。

但东北民主联军又在竭力向北发展,无暇兼顾领导,实际上冀察热辽军区处于独自发展状态。

程子华的能力就体现在此。一旦给他独自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一定能干出点名堂来。

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抓土改,保证基本方向正确,虽然具体政策上可能有些激进,分配土地时有些过火,但总体来说让无地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根据地建设的一条重要血脉深深扎下了根。

第二,爆兵。冀察热辽抗战胜利时只有三万人马,到1947年秋季攻势前,程子华变戏法似的组建了二十万正规军,包括八纵、九纵、十一纵三个纵队,后来直接成为东野的主力纵队。还有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一个炮兵旅。

二十万人什么概念?刘邓大军南进大别山之后,全军只剩十二万人。这么一个小小的二级军区规模的单位,缔造如此强大的部队,堪称一绝。

第三,向运动战转变。纵观冀察热辽的作战,过程很平静,向东打关外,向西打北平,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东西夹击,但该军区一不慌乱二不盲动,该攻城略地时就攻,该歼敌有生力量时就歼,总体呈现出很平静、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状态。

这意味着什么呢?有句话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说,程子华指挥作战时,大量工作用在了谋划、定策、找对正确方向上,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关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这一关键大事上,这一转变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主要矛盾,有的战略区就没处理好,该运动战了,兵力集中不起来,不善于攻坚,遇到难打的仗绕着走。晋察冀军区一度还在专不专设野战军上犯过犹豫,这就是典型的思路不清。

不是所有人都像粟裕一样在解放战争之初就理顺了运动战的思路,形成了成体系的战法和军事体系。程子华自然达不到粟裕的高度,但他起码找准了方向,一开始就踏对了步调,所以冀察热辽的发展趋势一直是向上的。

陈毅没有提到程子华的原因,固然是程子华的战功不如粟裕陈赓那样耀眼,固然是处在两大战略区的夹缝之中,被两大战略区盖住了风头。

但也有当时具体条件的限制。

第一,晋察冀的军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就是聂帅创始晋察冀根据地的基础上,才有程子华的胜利。

第二,冀察热辽的成功,也是在萧克、李运昌开创之功的基础上干出来的。

从零到一,和从一到一百,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从零到一的开创者可能无法达到从一到一百的辉煌,但胜在开创,跨出最难的一步,奠定最不容易奠定的功劳。

这个意义上说,程子华的功劳可能略有折扣吧。

3 阅读:4964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