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后,八路军一次歼敌为何很少过千?伟人的判断一开始就是对的

博采历史 2023-05-16 19:13:30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打响,随即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正面对抗日军,日军兵峰正盛,国民党军队节节退守。以八路军为主的人民军队在敌后配合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牵制了大量日军。

八路军装备并不好,在1941年之前,八路军在战场上多以伏击日军为主,经常可以在伏击中歼灭日军几百上千人。

在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百团大战等等战场上多数可以歼灭上千日军,但是为何1941年以后八路军却很少能在战场上歼灭上千日军?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小,每次歼敌数量也不过数十数百人。

运动战和游击战分歧

我们都知道游击战是我军在红军时期的常用战术,在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军经常使用游击战打击国民党,并且经常在战场上一次性歼灭团级或者师级的国民党军队。

而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仍旧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包围下冲出包围圈,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

红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但是红军完成长征以后,实力也大大锐减,不仅军队规模大幅度缩减,装备上也比不上红军最强时期。

但是红军的士气还是在的,无论面对什么敌人依然有信心去完成任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

面对日军的侵略,八路军也积极响应准备随时参加战斗,而且国民党吃过红军的亏,也希望在战场上看到八路军痛击日军。

因此,八路军将领中,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也迫不及待的想展示八路军的实力。

在对日作战上,八路军将领们也多次开会讨论如何对日作战,对日作战方针上也多有分歧。

经过讨论,中央一致认为应该以游击战为主,毕竟八路军经过改编后只有三万人的规模,相比国民党动辄上百万军队还是有很大差距,装备上也不如国民党,但是对于具体如何进行游击战却出现了分歧。

这其中,毛主席认为,八路军数量太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并且陕北多山,应该以山地游击战为主;而彭德怀、林彪等将领则认为应该按照红军时期打击国民党那样,采取运动游击战为主。

何为运动游击战?何为山地游击战?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运动游击战就是利用集中兵力采取阵地战游击战术打击日军,这一方式在土地革命时期屡试不爽。

红军时期,我军多次集中大量兵力,成建制消灭敌人,而彭德怀、林彪也希望效仿过去打击国民党的战术,以阵地战结合运动战的方式,一步步消耗日军。

并且我军将领这一时期也有一种错觉,认为消灭日军跟消灭国民党军队一样,对战场取胜有着很大的期待。

但是毛主席则看法不同,毛主席从军事和政治角度考虑认为,对待日军不能像国民党军队一样,毕竟那是内战,日军也不同,日军军事实力远超国民党。

在抗战刚爆发时,国民党驻守宛平的29军宋哲元部的三个师,在短短时间内就被日军两万先头部队击败。

紧接着,日军大军压境,很快就占领北平和天津,这么短时间击溃国民党正规军,让毛主席清醒的认为,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都不是日军的对手。

毛主席不仅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考虑战场形式不仅要考虑军事行动,也有政治考量。

国民党正面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对于八路军来说,就不能按照阵地战的打法,八路军三万多人都是红军留下来的老兵种子,要最大化利用老兵的优势。

于是毛主席从战略层面分析,八路军应该利用山地游击战,牵制住一部分日军,然后力争消灭一部分日军。我们应该注重侧面作战,不能正面作战。

1940年之前运动战效果明显

尽管军事战略上出现了分歧,但是朱德和彭德怀等人认为,虽然日军军事实力强于国民党,但是也不是不能打,日军也不是无懈可击。

为了发挥八路军强盛的士气,也为了维护八路军整体团结,毛主席最后做出让步,在随后的洛川会议上同意了彭德怀和朱德等将领的意见。

随后毛主席对八路军发布命令:八路军参战以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术,同时也要利用有利条件,消灭成建制日军。

1937年9月25日,日军进攻大同一带,第二战区奉命抗击日军,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带领下奉命配合二战区作战,在平型关一带利用山地地形优势对日军展开伏击,取得了平型关首次大捷,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1937年10月,贺龙率领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运输队,歼灭日军五百多人,有力的配合了国民党的忻口作战。

1940年7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个团对日伪军发起进攻,破坏日伪军各交通线等。历时五个多月,歼灭日军两万多人,歼灭俘虏伪军两万多人。

1940年百团大战分水岭

百团大战有力的打击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侵扰,使得根据地由点连成片,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在抗日战争中留下来光辉的一页。

百团大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随即出现的问题也让八路军不得不重视起来。

在百团大战中,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日军都错误的判断了对方的实力。

在日军看来,八路军都是泥腿子,装备差,根本威胁不了自己的统治。

而八路军也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在战斗中,八路军还是按照之前的方式,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是日军战斗力十分强悍,单兵素质高于自己,经常因为消耗了太多实力不得不退出战斗。

八路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抗日战争这几年,八路军由原来的三个师的三万人,发展到了上百个团的40多万人,老红军在战斗中损耗过多,而新兵不断扩充,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八路军大量扩充兵员,但是后勤装备并不能及时跟上,很多士兵步枪都是老枪,膛线都磨平了,子弹更是少得可怜,很多士兵都没打几发就上战场了。

士兵作战素质的下降,在战斗中会造成大量伤亡,后来115师师长林彪根据战场分析得出:如果当初平型关战斗的时候让这些士兵上,估计也是打不赢的。

后来国民党蒋介石在看到八路军的扩张后,也下令停了给八路军的装备补给,严令限制八路军的发展,让各地国民党军队防范八路军。

后来在1941年国民党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对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防范也大于日军。

而日军在百团大战后清醒的看到了八路军对自己的威胁,也将八路军和新四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次次派兵扫荡抗日根据地。

1941年11月,八路军兵工厂被日军发现,随后黄崖洞保卫战爆发,八路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经过8个昼夜的激战,击退日军,歼灭日军七百多人,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

毛主席的判断是正确的

黄崖洞保卫战结束后,彭德怀看着惨烈的战场说:目前我军和日军装备差距还是很大,在敌后作战想实现当年对国民党的歼灭战是不现实的,毛主席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毛主席一开始对抗日战争的分析是多么正确。

在毛主席看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是不会长久的,抗日战争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在战略防御阶段需要的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对抗日军,而我们八路军需要在敌后发展自己的实力,日军也没有将八路军作为主要对手,在打击日军上采用伏击阵地战是有效果的。

但是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依旧和日军实力相差很大,必须量力而行,不可太急于求成。过早的进行运动战,不仅让日军转移矛头对准自己,还会引起蒋介石的防范。

在这种双重封锁下,1941年之后八路军发展更为艰难,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困难时期。

随后毛主席发不了告广大军民一书说: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差距甚远,我们要主动出击采取游击战方式打击日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从此以后,八路军在战场上采用毛主席的游击战术,一次次袭扰破坏来打击日军,在战场上的损失也越来越小。

1942年以后,日军开展了一次次的对抗日根据的的大扫荡,我们的左权将军也在日军啊扫荡中牺牲了。

1943年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抗日战争也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场上多次打击日军,在抗战末期甚至可以跟日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战斗。

总结

以少胜多,以小胜大,采用游击战方式,一边发展壮大自己,一边打击日军。

八路军在毛主席游击战思想的带领下,一次次实践,在抗战结束时,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已经发展到19块根据地,军队也有原来的3万人发展到110万人,根据地的总人口也达到了一亿多人。

由此可见,当初毛主席的眼光多么高远。

0 阅读:71

博采历史

简介:读历史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