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说不同,为什么考古说陕西的新石器文化不是西来的呢?

朴木说过去 2024-07-02 17:54:46

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自1921年至今已经有了百余年的研究史。

1960年严文明先生指导1957级学生在河南洛阳王湾遗址发掘实习,由于地层关系划得准确,先生本人类型学水平又高,所以遗址的分期细致而又准确,建立了一把年代标尺。以此衡量仰韶遗址,或者和其他遗址比较,各遗址的分期问题自然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据专家们考证,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有11400 年至8600 年历史,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考古学家通过桥头遗址彩陶的质地、造型和纹饰发现,“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制作工艺,反映了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明,开启了最早的聚落定居农耕的时代,主导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农业革命——“新石器革命”,人类文明从此迈出了极其关键性的一步,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先民和庙底沟先民的信仰,那么这两种图案呈现在同一件器物上,反映的就是某种融合。在华夏集团的形成时期,这些画面很可能记录了传说时代居于豫西一带的黄帝部落和居于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间的整合。

整合后的炎黄集团,形成了以黄帝集团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并且迅速将势力向更大范围扩展,因此在中原以外的区域也常常可以看到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子。

庙底沟文化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庙底沟文化向西传播很可能是导致马家窑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即使不是最高级的也是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从现在的发掘情况来看,庙底沟的彩陶在仰韶文化中没有第二个遗址发现得这么多。它出土了那么多的彩陶,绝不会是普通的聚落,会不会是个专门制作彩陶的聚落?换言之,庙底沟期的聚落是否已经有了分工呢?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出的大房子,500多平方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会场那么大,而且建造得很讲究,这些大房子不会是民族志材料所见的集会房屋,而应该是上层人物使用的礼制性建筑。

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中期,在哈密的天山北路墓地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传统的彩陶,说明甘青的彩陶文化已经拓展交融到了东疆地区,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天山北路文化也是流行彩陶,因为马家窑文化本身是仰韶文化扩展交流到甘青地区以后,和当地文化交融的产物。

大约距今3,5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晚期,东疆这些包含彩陶的文化开始向西大范围的扩散交融,使得中天山南北地区首次出现了彩陶。

李济、裴文中、苏秉琦等先生都不大相信仰韶文化彩陶西来的这种观点,但最终是严文明先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一文清楚地展现了彩陶文化自东向西渐次拓展的生动图景,澄清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谬误。

农耕文明有利于发展各种文化制度和先进工艺,维持众多的人口和稳定的生活空间,维持家族的传承发展,从而使中原地区不仅最早进入文明社会,而且有实力抵御其他经济类型的民族冲击,保持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先进性,这也是中原文化一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9000年前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迈向崭新阶段,她不仅拥有同时代其他文化的所有创造,还以其独有的稻粟农业创造、文字创造、礼乐创造、艺术创造、规制创造等,成为多元文化群中的翘楚和引领者,这些堪称创世性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7000年前,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由于位居黄河中游的独特位置,形成了强大传播力,分布范围几乎遍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全境。

在仰韶文化区的周边,分布有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和江浙文化区,更外层还有福建、广东、云南、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文化区,仰韶文化位居中心位置,形成了最夺目的花蕊,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周边文化曾对仰韶文化进行过许多次袭扰,但她的花蕊地位从未被撼动,中原文化在全国文化发展大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就此定鼎。

仰韶文化就是中原人在战胜自我和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开拓”出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距今4000年前左右,曾经辉煌无比的红山、良渚、海岱、甘青、屈家岭等文化,在逐鹿中原后,没能再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阔范围推进,消失在了历史硝烟中,而他们遗留下来的多元文明却在中原地区汇聚、碰撞后开始蝶变。

中原地区开放包容的胸怀最大限度吸收接纳了各区文明中的精华,中原地区不尚奢华以民为本的情怀赢得了天下人的尊崇,于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广域政治、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终于,融汇了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文化认同上的正统和超越地域的大统开始大踏步前行。

#考古学的起源#

在汉唐时代,中原官话是全国流行的普通话。

据统计,当今河南省境内地下文物数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第二,文物总量居全国之冠。

裴李岗文化遗址既是粟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裴李岗时期许多与纺织有关的遗存被发现,郑州峩沟遗址出土了7300年前的陶制蚕蛹,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陶制蚕蛹,可能与当时养蚕缫丝的出现有关。已经发现的烹煮类炊具有鼎、甑、钵,盛放类炊具有盆、瓮、缸,汲水类炊具有壶、罐。酿酒的滤器、喝酒的酒杯、储酒的酒壶等,这是中国餐饮史上最早的炊具餐具酒具系列。

出土于郑州裴李岗遗址的羊首、猪首陶塑,形神兼备。出土于郑州莪沟遗址的陶塑人头像,方面隆鼻,目光深邃,神情庄重。这些雕塑谱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最早篇章。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改写了中国音乐史,这是人类迈向多彩精神世界的又一飞跃,标志着原始乐理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为,距今8000年前后,中华文化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中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分布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肇始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

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原地区周边的考古发现来看,裴李岗文化影响并促进了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顺山集文化、彭头山文化等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各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和推手。它的这些创新创造和在这一时期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具有奠基中华文明的意义。#西安头条#

0 阅读:0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