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辛弃疾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6-25 06:18:28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代一位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词人。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5月11日,他诞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的四风闸。

他父亲辛文郁死得很早,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大的。

辛赞本是南宋官员,金人南侵,济南沦陷时,因家族人多,没有迁走。他时常用爱国思想教育辛弃疾,要他将来为国报仇雪耻。

当辛赞到安徽亳州的谯县做县令时,辛弃疾也跟着来到亳州谁县。那时亳州有一个叫刘瞻的读书人,善作田园诗,辛赞就叫辛弃疾拜他为师,受业于他。

在刘瞻的学生里,只有辛弃疾和党怀英两人最为优秀。党怀英比辛弃疾大 7岁,因他们的才华不相上下,人们便把他俩并称为“辛党”。可是,以后他们走的却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山临水,讲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攻守的形势,希望他长大后能为恢复中原出力。

1154年,辛弃疾15岁,济南府保荐他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临行前,辛赞要他利用此行的机会,窥察敌人的军事部署和内部情况。

到燕京后,他首先刺探敌人内部的矛盾和部队的调动等等情况。这次“应试”虽然是落第了,但此行却给了他另外的重要收获。

1157年,辛弃疾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赴燕京的沿途,他对山川形势和敌情虚实,作了更加深人地考察了解。后来,他考取了进士。

在北方沦陷区,金人不仅用繁重的赋税役剥削汉族百姓,还强占民田为官田,圈了许多民田作为牧场,使百姓无田可耕,无以为生。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处处蜂起。济南农民耿京联络六人起义抗金,后来竞发展到25万人。耿京称天平军节度使,声势十分浩大。辛弃疾闻讯后,也开始招募人马,响应耿京。

没用多少时间,22岁的辛弃疾就在济南以南的山区集合了两千多人的一支队伍,举起抗金义旗。

为了集中力量抗金,他不久参加了耿京的起义队伍,担任掌书记的职务,帮助耿京计划军事。不久,他又说服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率众一千人归属耿京。

不料义端反复无常,后来阴谋叛变。一天晚上,他从辛弃疾处偷走了耿京的天平军印,逃跑了。

耿京得知这件事后大为震怒,要以军法将辛弃疾处死。辛弃疾向耿京要求说:“请给我三天的期限,到期如不能把义端捉到,我情愿就死。 

辛弃疾估计义端一定是逃向金营去献功的,于是立即飞马追赶。果然追上了义端,将他捉拿。义端苦苦哀求,请求辛弃疾饶恕。

辛弃疾满腔怒火,夺回天平军印,砍下了义端的首级,提回军营交与耿京,耿京从此更加器重他。

辛弃疾深深感到,起义农民都没有经过训练,若不与南宋正规军配合作战,是难以与敌对阵的。因此他极力劝耿京“决策南向”,耿京采纳了他的意见。

接着,耿京便派遣诸军都提领贾瑞为代表,去与南宋政府接洽。贾瑞也是农民出生,不识字,他说:“如到朝庭,皇帝和宰相有所询问,恐不能对答,请一文人同去。”

义军中的文人只有辛弃疾一人,耿京就派他与贾瑞同行,另外还有13个随从人员。

1162年正月,他们从楚州(今江苏淮安)向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发了。一路之上,辛弃疾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深了他的爱国保国之心。

正月18日,他们到达建康,向来建康劳军的宋高宗赵构面诵奏章,说明了要归附宋廷的意愿,并报告了山东地区的军事情况。

赵构听了大喜,正式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和辛弃疾诸人也分别给以官衔,叫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朝廷的意旨。

不料这时山东起义军里有个叛徒叫张安国的,贪图金人的重赏,勾搭耿京的部下、叛徒邵进,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

辛弃疾和贾瑞等人从建康北归到海州(今江苏新海连市),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同当地军将李宝、王世隆等人商议,非把叛徒张安国捉获治罪不可。

辛弃疾同王世隆和忠义军人马全福等,只带50名骑兵,径向山东济州金营奔去。

他们到达济州,直冲五万人的金营。这时张安国正与金将们饮作乐,辛弃疾等出其不意,闯人营中。

辛弃疾捉住张安国,把他绑在马背上,并号召金营中的耿京旧部反正顿时,约有上万人响应。辛弃疾便带领这上万的人马渡河向南,不分昼夜,忍着饥渴,一直跑过准河才歇息。

他们把张安国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这一英勇行动,不仅打击了敌人,更鼓舞了人民抗敌的信心。这时的辛弃疾才23岁。

不久,辛弃疾任江阴签判职。这是一个文墨小吏的差使,远远不能实现他的报国志向,因而心情时常抑郁和苦。

1164年,南宋朝庭与金人订立了屈节投降的“隆兴和议”。辛弃疾满腔悲愤,写了《御戎十论》(又名《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对立的形势和军事斗争前途,向皇帝奏进。

次年春,他离开江阴,开始漫游吴楚各地,尽情畅游久已向往的江南山川胜迹。

苏南水乡的景致是那么妩媚秀丽。夏天,菱莲满塘,妇女和儿童们坐在木盆里,一边说笑,一边采摘莲蓬。“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曾这样描绘这情景。

后来,他从吴地漫游到了湖北的江汉地区。这里曾是历史上楚国的疆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在这块土地上奔走、呼号过。屈原的不屈形象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令他心怀崇敬。

1167年春天,辛弃疾从江汉地区潜人金朝境内,作秘密的敌情考察,直到秋天才回到建康。

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府的通判。在这里,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田粮总领叶衡,以及担任重要官职的赵彦端等,都是士大夫中很有名望的。辛弃疾和他们交往,写了很多酬唱和答的诗词。

一次,辛弃疾在史正志的宴席上,当即赋《满江红》词一首,吟唱道:“袖里珍奇五光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抒发自已要恢复中原,打击敌人的抱负。

还有一回,赵彦端过生日,不少朋友前来祝贺,辛弃疾也到了。他写了《水调歌头》的祝寿词:“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慨激昂的词句,闪耀着词人的灼灼思想光辉。

1170年,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了辛弃疾。辛弃疾向宋孝宗陈述了自己以前在《美芹十论》中提出过的基本意见。

召对之后,辛弃疾被调进南宋政府做司农寺主簿。这时,他把自已对收复大计的意见,写成九篇论文,名为《九议》,送呈宰相虞允文。

然而,在投降派得势的南宋小朝廷里,《九议》并没有为虞允文所采纳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的辛弃疾,怎么能不感到抑郁愁闷!

1172年,辛弃疾由司农寺主簿调到滁州(今安徽滁县)作知州。滁州在两淮之间,是南北必争的要道,遭受兵祸也最为惨重,这里城郭屋宇多成废墟,满目荒凉。

他到任后,看到黎民百姓无衣无食,栖息于瓦砾场上,非常痛心,他决心尽力去为百姓做些好事。

他决定首先减轻百姓的负担。百姓历年积欠的租赋共有五百八十多万贯,他陈请南宋政府全数豁免。

其次,他把逃荒在外的人召唤回来,政府借钱给他们,帮助他们修建房屋,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为了恢复市区的繁荣,辛弃疾采取措施,减免商贩营业税额十分之七,吸引商人到滁州来营业,商贩们纷纷闻风而来。

他利用积累的税收,烧造砖瓦,采伐木材,征雇工匠,在残破的街道上建筑商铺、客店、酒馆,以便利行旅,恢复市场。

在短短的半年内,就改变了滁州过去荒陋的面貌。商贩们十分活跃,店铺林立。在新的市场上建筑了“繁雄馆”和供登临观览用的“奠枕楼”,显得格外壮观。

1174年春间,辛弃疾离开滁州,到建康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以后他又随叶衡到临安(今杭州),做了半年多仓部郎官。

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早把北方人民的苦难抛到脑后。西子湖畔表面上歌舞升平,却掩盖不了百姓的苦难和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这时,各地区爆发过好几次农民武装暴动,其中最使小朝廷惊慌失措的就是1175年4月起义于湖北的“茶商军”。“茶商军”的起义,是为了反抗南宋政府过重的茶税。

这一支以茶农赖文政为首的武装队伍,虽然只有四百多人,但从荆南向江西进发的途中,利用山谷险阻,屡次打败官军。

这年6月,南宋政府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要他“节制诸军,讨捕茶寇”他到任后便作了军事布置,分兵扼守各山谷要冲,使“茶商军”的处境陷人困难。

同时,辛弃疾便乘机进行劝降,派兴国县尉亲到“茶商军”中,劝说赖文政接受招安。

赖文政看到茶商军的处境日益艰危,于是到辛弃疾处投降。可是不久,辛弃疾把他押解到江州杀掉了,茶商军的起义归于失败。

由于镇压茶民起义有功,辛弃疾被授予“秘阁修撰”的职名。这表明只是从这时开始,南宋政府才把他看作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

在多次镇压农民暴动的过程中,辛弃疾逐渐了解到农民“群起为盗”的原因,因此写了《论盗贼札子》给宋孝宗,具体分析暴征苛敛的事实,指出农民暴动实在是“官逼民反”。

后来,辛弃疾被委任为湖南安抚使。当时正值湖南闹饥荒,他奏请以官米募工修筑塘坝,一来可以赈济饥民,二来可以兴修水利,这么做将有益于农业生产。

他在湖南更著名的政绩是创立飞虎军。他看见南宋军队不能作战,想训练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为将来收复中原做准备。他首先着手在长沙过去营垒的故基上建造新的营房。

他限期在一个月内修成飞虎营栅。可当时秋雨连绵,急需要的20万片瓦无法烧制。

辛弃疾当机立断,决定发动长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送20片瓦,并限于两日内送到营房基地,送到后立即付与瓦价一百文。告示一贴出,所需要的瓦果然在两天内凑足了。

随即,辛弃疾着手招募了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他又派人前往广西产马之地,以五万贯钱买回战马五百匹。

可是枢密院大臣却劾奏他聚敛民财,宋孝宗信以为真,便下御前金字牌,勒令他停工。

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收藏起来,若无其事一般,督责监办人员必须照原来的期限完成,违期者要以违犯军法治罪。

等到完工后,他把建营经过、费用来历和营栅图样呈报上去。宋孝宗看了觉得他花钱是为了正用,建立飞虎军有利于江南偏安局面,也就不再追究了。

此后在器械的制造和兵士的操练方面,辛弃疾也都抓得很紧。这样,飞虎军的素质便成为江南各地方军队中最上等的,被金人称为“虎儿军”,闻名而丧胆。

辛弃疾南归20年,过着长期的仕途生活,由于各处奔波,很少定居 1181年他42岁,在江西当抚使时,由于历年在政治上受到不断打击,因此,渐萌退志。

这年春初,他来到上饶县城北一里许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狭长形的湖泊,湖水如镜,灵山秀美。他决定买下这块土地,并替这湖泊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带湖”。

他自已作了规划,绘成图样,派人到带湖之滨兴建他的家园,取名“带湖新居”。

新居的房屋有百多间,花径竹,池塘茅亭,应有尽有。主要的是一座楼和面临着稻田的一排平房。登楼可以远跳灵山,故名“集山楼”;那平房取名为“稼轩”,从此便以“稼轩”作为他的别号。

这时,理学家朱熹路过上饶,曾悄悄地进去看过,惊羡其宏丽,说是他生平所没有看见过的。这年冬天,辛弃疾因遭人弹劾而被罢官。他携家着回到带湖新居,开始过被迫退休的生活。

1182年9月,朱熹又因事路过上饶,到带湖新居看望辛弃疾。朱熹比辛弃疾大10岁,虽然初次见面,但两人十分亲热。

他们一同到上饶县南的“南岩一滴泉”聚饮畅叙。在座的还有韩元吉和徐安国。

这期间,辛弃疾经常与韩元吉交往。韩元吉比辛弃疾大22岁,曾奉命使金,因不满南宋王朝的腐败,引退于上饶的南涧。

1184年,辛弃疾曾作《水龙吟》词向韩元吉祝寿。这首词评击了主和派不顾“神州陆沈”,希望韩元吉有朝一日能“平戎万里”,表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带湖买得新风月”。其实,系念在辛弃疾心头的,是何日重整山河的万般愁绪。“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辛弃疾还在铅山县东北与上饶邻接的期思渡旁边,建筑了一所别墅。这里有泉水从半山喷下,流人一个圆形的潭,再流人一个瓢形的潭,辛弃疾把这个地方取名“瓢泉”。

1188年冬天,浙东学派的主将陈亮来到瓢泉会访辛弃疾。10年前,他们在临安时就结识,并成为学术和政治上的好友。辛弃疾不顾自己正患着病,热情欢迎陈亮的到来。

主客两人,在飘瓢泉共饮。他们长歌相答,纵论世事

在瓢泉附近,有一座绵连百余里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一座寺院叫“鹅湖寺”。寺前十里苍松,参天蔽月。辛弃疾多次同陈亮来到这里游憩、纵谈。这便是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陈亮在铅山住了10天,才告别回去。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走了,辛弃疾的心里涌起几多恋恋难舍之情!

陈亮走后第二天,辛弃疾又急急追去,想挽留他再住几天。追到“鹭鹭林” 的地方,因雪深泥滑,不能前去,才帐然停下来。

那天,他在方村地方独饮后,晚间便投宿在泉湖吴姓人家的四望楼

忽然,邻近有笛声传来,他不禁凄然感伤,提笔作了一首《贺新郎》词,表达自己对陈亮的敬慕之情,写出对当权者偷安误国的痛心。

辛弃疾在带湖新居一共生活了10年。1192年,他53岁,南宋政府才又起用他为福建提点刑狱。这年春初,当他离开带湖新居赴任时,心头涌起几多感概!

一到任上,他就听说汀州有许多疑难案件,长久不能解决,于是立刻调上杭县令去协同审案,结果审出了一批案情真相,使得老百姓免遭冤狱之祸。

对于辖区内的州县守令等官吏,他严格要求他们奉公守法,坚决惩办贪官污更,不许他们违法害民。

辛弃疾到福建后,大力推行“经界”措施。所谓“经界”,就是清查地亩所有权和均平赋役负担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废止豪强大地主享有的免税、免役的特权,减轻了无地或少田农民的负担。

同时,他还改变了过去的“盐法”,规定由盐商认交一定的税款,允许他们贩运、包销一定数量的食盐,克服了食盐由官运官销的弊病。

在教育方面,辛弃疾主持修建过福建郡学,大力兴办各地方学校,努力培养人才。

当时负有声望的朱熹,正在建阳闲居。辛弃疾曾到建阳去和他会唔,向他咨询有关处理福建政务的意见。

1194年,陈亮病逝,年才51岁。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闻讯感伤万分为这位好友写了祭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194年8月,具有励精图治之志的辛弃疾又遭受弹劾,被罢了官职。于是,他又归隐他的带湖、瓢泉,过起了退休生活。

这次回来,他又在飘泉修建了一些房子。1196年,带湖新居的集山楼被焚,他就带着全家移到瓢泉新居住了。

就在这时,朱熹在武夷山中修成了“竹林精会”,辛弃疾前去观览,写成《模歌》10首。后来,他仍经常到武夷山中去和朱熹唔谈。

1200年3月,朱熹病逝在武夷山中。南宋政府下诏禁止人们到武夷山去参加葬礼。可是,辛弃疾不顾禁令,作了一篇祭文,亲自到武夷山去祭吊。

1203年,辛弃疾64岁了。这年6月,南宋政府又起用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他一到任,依然本着为百姓兴利除害的宗旨,对巧立名目敲诈农民的贪官污更进行了惩办。

当辛弃疾在绍兴府任职的时候,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已是80岁的老人,正居住在绍兴鉴湖的旁边。

辛弃疾特地去看望陆游。他看到陆游的住宅过于简陋,就提出要替他修建住宅,陆游婉言谢辞了。

次年的春天,辛弃疾奉诏要去临安,陆游意识到这一定和时局有关,因此作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的长诗,前来送行。在这首长诗中,可以看到陆放翁对辛弃疾的高度评价、热切期望和极大鼓舞。

辛弃疾到临安后,皇帝赵扩召见了他,问他应否出兵伐金的意见,他直抒所见,论述了金国必乱必亡的种种理由,希望积极从事于“备兵”,并把用兵任务交付给“元老大臣”

可是这次召见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被派到了镇江去做知府。

辛弃疾到镇江后,曾前往北固山察看形势。他跳望着浩淼东去的长江和眼前的风景,内心深处感慨万端。

他遂赋《永遇乐》词一首,吟咏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除了处理必需的地方行政事务之外,辛弃疾把主要的心力放在建置一支武装力量上面。他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兵,建一支部队,为渡江击敌之用。

此外,辛弃疾特别重视情报工作。有一次,他花了一大笔银子,叫人去侦察敌人的数目、将帅的姓名和驻扎的地点等。

通过侦察,他知道敌人的兵马强大,决不能看轻,更不能轻率冒行。他把自己这些意见,都对太师韩候胃谈过。

1205年夏天,他在镇江仅满一年,要做的事情刚刚开始,南宋政府又要将他调到隆兴府去。不久,辛弃疾又遭弹劾,被罢掉了所有的官职。这时,66岁高龄的辛弃疾失望地回到铅山故居。

此后,南宋政府虽然又要派他任其他官职,但都被他力辞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早使他看透了朝政的腐败,自己的壮志难酬,因此决计归隐于铅山,不再出去做官。

1207年9月10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病倒了。临终的一刻,他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被葬在铅山县南15里的阳原山中。陆游有挽诗说:“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邃已归荒墟。”英雄虽去,浩气长存!

0 阅读:5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