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病是闭门留寇,中医治病是引邪外出!(三)

鸿朗说健康 2024-06-19 13:03:43

邪居上焦,应顺其向上之势,使之上越而出;邪居下焦,顺其下趋之势,使之下泻而出;邪居中焦,心下痞闷或胀满,无明显上越下趋之势,则宜用消磨之法使邪内消;邪在肌表,应顺其向外之势使之自表而出。

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提出了“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的论断。此为临证心得之语,可谓要言不繁,洞中肯綮,因而广为称道。兹对“使邪有出路”加以梳理分析。

祛邪之理

作为一个病因学概念,邪在中医学中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即如《本草经集注》言:“夫病之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疾厉者矣。”《儒门事亲》亦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近代祝味菊则谓:“言邪者,以其能伤正也。”由此可知,无论外来还是内生,也无论有形还是无形,邪之于人皆非素有,有则属于异常。

正和邪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即如《黄帝内经》所言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邪才有病,有病即有邪;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进而可知,治病的目的就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邪去正复,向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转化,扶正祛邪也由此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

祛邪之策

病由邪起,祛邪已病。但由于邪类繁多,各有其性,且来路不一,所犯各异,故而祛邪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审时度势,做到因邪制宜。对此,中医学有着非常丰富的应对策略,如逆势对抗、缓攻渐消等,但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使邪有出路”。

这一理念的形成是基于一个朴素的认知,即邪有来路,也应有出路,且邪之来路往往即其出路。《类经》对此说得明白:“邪之来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则取病甚易,是谓保身之宝也”“大凡疾病之生,必有所自,是有道以来也。知其所自而径拔之,是有道以去也。”《温疫论》亦云:“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人体通过多种开放通道,如汗孔(又名鬼门、玄府、气门)、五官九窍、息道、谷道、溺道及内在串联着脏腑的经络等,与外界保持着密切通联。外来之邪经开放通道可循经络侵袭内在脏腑,内生之邪则也可通过经络由开放通道排出体外,因而开放通道是病邪来路的首要关口,当然也是病邪出路的重要途径。

关于这一祛邪策略,早在《黄帝内经》中即已确立,并有非常详细的表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高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再如《灵枢·逆顺肥瘦》云:“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金匮要略》说得更为具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这些论述反映出给邪找出路时的一个重要思路,即因势利导、就近而出。因势利导本是一种用兵之道,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用于治疗中,则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进退的趋势顺而为之,通过引导和推动以祛除邪气。就近而出则是要根据邪气的性质与所在部位,采取适当措施,选择便捷途径,使邪气易于外出。对此,《温病条辨》说得明白:“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概而言之,祛邪应当据邪之性、势、位而定法。

具体而言,邪居上焦,应顺其向上之势,使之上越而出;邪居下焦,顺其下趋之势,使之下泻而出;邪居中焦,心下痞闷或胀满,无明显上越下趋之势,则宜用消磨之法使邪内消;邪在肌表,应顺其向外之势使之自表而出。此如《类经》言:“能审其道,则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内而生者,自里而除之。自上来者可越之,自下来者可竭之。自热来者不远寒,自寒来者不远热。自虚而实者,先顾其虚,无实则已;自实而虚者,先去其实,无虚则已。皆来去之道也。俗云来处来,去处去。此言虽浅,殊有深味,诚足为斯道之法。”

0 阅读:5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