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当元帅三大功臣,两个上将一个没军衔,第三位出了什么情况

东效聊历史 2023-10-27 20:24:22

聂荣臻元帅在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的地位有多高,不用我多说。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聂帅军事生涯中有三个对他帮助极大的猛将,这三人为聂帅成就超世之功立下汗马功劳。三位猛将都是军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最后的结局却判若云泥,令人唏嘘。

一、三大功臣是什么讲究?

1955年的新中国大授衔军功、资历、山头代表都是衡量军衔的重要条件。聂帅资历之深自不必说,军功和山头主要参考什么呢?

第一,红军时代的职务、地位、代表的系统。这一时期着重看山头,即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第二,抗战时期的山头和战功。这一时期由于我党领导的根据地散处各方,山头非常重要。同时,生存危机比较大,战功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

第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相对这来说,此时主要看战功。

聂帅在红军时代是红一军团政委,与一军团长林总、二方面军大佬贺龙、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几乎可以平起平坐,比罗荣桓略高一筹,可以说起点是辉煌的。

抗战时期各种大佬开始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和战功逐渐拉开距离,很多在红军时代位置很高的领导人,慢慢被反超。我们讲聂帅背后的三大功臣,就是出于此种考虑。他手下有能人,辅佐他在抗战时代坐稳晋察冀军区一把手之职。这是聂帅日后当元帅的功勋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是首要衡量指标。抗战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大区领导人,解放战争时期不一定能继续保持在第一方阵,极易被后来的粟裕等绝顶高手逼近甚至反超。聂帅不精于作战指挥,若非手下有能征惯战之将撑住门面,聂帅能否稳居元帅一席,会不会有意外情况?这谁也说不准。

我们所说的三位功臣,就是指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两大阶段,为聂帅立下大功的三位。

二、倚为心膂杨成武

第一个首推杨成武将军。

他的功劳在于帮助聂帅开创并巩固晋察冀根据地。

聂帅与杨成武渊源很深,红军时期杨成武就在红一军团当政委,是聂帅的得力干将。

1937年底115师分兵,聂帅率领三千多人马到五台山区开创敌后根据地,三千多人中只有一个骨干战斗团,也就是杨成武任团长的115师独立团。晋察冀初创时有四个分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二分区司令员赵尔陆,三分区司令员王平,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

不用怎么详细对比,大家凭直觉比量一下,就知道杨成武相对于其他几位的分量。

杨成武的能力极其全面,几乎没有弱点,这是他强于其他几位同时期司令员的核心竞争力。从零开始创建一个生存压力极大的敌后根据地,最需要这种“六边形战士”。

第一,杨成武极善于扩大建设部队。一分区部队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从1700多人扩充到7000多人。杨成武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吸收部队很有方法,重抓干部队伍,而不是一味招兵买马,有了干部才能从上到下抓好部队,不易出现逃亡、崩溃、掉队等情况。晋察冀根据地无日不战,日寇、伪军近在咫尺,部队天天面临威胁而不散架,这是杨成武的一大贡献。

第二,杨成武对待游杂抗日武装很办法。那时河北敌后有很多武装,有国民党溃兵,有地主乡绅拉起来的杆子,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勇队。统一改造使之成为我军掌握的抗日力量很关键也很困难,弄不好会激起内部摩擦,损耗抗日力量,或者弄得政出多门,老百姓无所适从。杨成武的办法是,既讲政治也讲仁义,关键时刻拉他们一把,拉过来之后不急着拆散改造,讲究点江湖上的仁义,让他们有亲近归属感,许多游杂武装就是这么感化消融过来。当然也有的怙恶不悛,拒绝改造,拒绝统编,杨成武也不手软,该驱逐驱逐该消灭消灭,不使其成为汉奸伪军。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杨司令的名头在晋冀一带威名大震。

第三,能打硬仗。只会建设不会打仗,建再多根据地也没有用。杨成武打仗也是极尽其勇、极尽其妙,敢打,但不死拼,本钱有限不能浪费。但面临敌人压迫进攻时,又必须狠狠打一下子。这个平衡非常难把握,非常考验将领的定力和智慧,杨成武处理的很好。

聂帅自己总结过,晋察冀打仗有规律,日军限于兵力不足,不可能发动像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那样的大战役,八路军行动灵活,他们即使发动大兵来也捉不住,进攻方式有两种,一是小股骚扰,二是扫荡。这是冈村宁次制定的方略,切中我军要害。我军怎么应对呢?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第一,小股日军进犯,我以集中优势兵力围歼之,例如雁宿崖、黄土岭等伏击战。使其不敢组织频繁的进犯。

第二,日军要毁灭我根据地,最具有威胁的是大规模扫荡。但大规模扫荡势必要经过长期准备。

阿部规秀之死,就是杨成武亲自指挥的战斗,令日军大吃一惊。

当然,我们这样应对,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日军后期实施不计成本的疯狂扫荡,以其巨大兵力、武器优势,使我晋察冀根据地付出巨大损失,冀中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了。

但是有杨成武一分区奠定的基础在,晋察冀的元气始终在,受再大损失也能恢复,杨成武将军居功至伟。

三、力挽狂澜杨得志

第二位是杨得志,对聂帅的贡献主要在于解放战争时期。

老杨哥在三杨上将中威望最高,战功相对较大,做人也十分精明,最后做到总参谋长,比杨勇、杨成武高一级,后二者只做到副总长。

老杨哥早年也是红一军团的一团长,长征中光芒万丈的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都是杨得志带领一团打出来的,与杨成武一时瑜亮。

115师分兵后,整个抗战期间,杨得志未再与聂帅共事,抗战胜利后转入刘邓麾下。

聂帅火眼金睛,谁是真好汉谁是水萝卜他门儿清。

杨得志率晋冀鲁豫一纵北上准备挺进东北,途经晋察冀,因为失去时机、路途阻隔,便留在晋察冀不再北进。聂老总不失时机地向刘邓要人,说这是我当年的老部下,晋察冀缺人才,请刘邓二位割爱。一顿太极,聂老总把晋冀鲁豫一纵放归南返,而杨得志光杆司令留在了晋察冀。

1945年底到1946年底,晋察冀打得不顺,张家口、大同集宁诸战,都陷入被动,张家口沦入敌手,晋察冀背上非常大的负担。

聂老总思之再三,加上朱老总当时来晋察冀现场指导工作,决定重新成立晋察冀野战军,由杨得志出任司令员,统一负责作战指挥。目的就是让杨得志发挥才能,看看能不能扭转颓势。

解放战争,曾经在张家口战役时成立了野战军指挥机构。当时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张家口前后几场仗都没打好,中央不满意,聂帅也感觉似乎野战军指挥的不行,便撤销了野战军指挥机关,仍由军区统一指挥各纵队、各军区。多说一句,后来有人说萧克镇上将是他老人家讲风格识大体主动辞去上将军衔,但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功不怎么辉煌,严重影响到授衔,也是不争之事实。

撤掉野战军并不合适,聂荣臻领导军区全面工作,既要打挥打仗,又要管理兵员、征粮等后方事务,战事一旦紧急,就顾不过来。被傅作义连耍了几枪后,聂帅回过味来,终于再次把野战军独立出来,自己坐镇后方,让杨得志在前方发挥。

杨得志不负重望,改变了过去晋察冀诸军指挥散漫,灵活机动不够,临场调度相对滞后的缺点,强调集中兵力,强调快速反应,强调攻敌必救,强调声东击西……

这一系列战役战术理念,识货的都看得出来,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精髓。

都知道毛主席军事思想厉害,但是能把握住精髓活学活用的并不多。道理再简单不过,同样的教科书,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有的学生却连本科线都过不了?智商、情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差别太大了。

杨得志上任后,接连打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连番破敌,使国民党军大为震惊。涞水战役,傅作义派其王牌军三十五军出动与杨得志较量,杨得志集中全野主力,将三十五军两个师分割包围,以猛击猛,铜锤打铁瓮,鲁英麟招架不住,对共军的新打法完全无法适应。过程不必详说,进援涞水的主力新三十二师,被四面包围,无力逃生,其少将师长李铭鼎、参谋长田世举等多名高级将领在师部举枪自杀。鲁英麟的军部亦被大部歼灭,本来志在必得,结果打成这个样子,几乎要全军覆没,鲁英麟绝望中举枪自尽。

聂老总一度被傅作义逼得差点退回晋察冀老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之初夺取的地盘几乎全部丧失,在杨得志指挥下,华北局势一点点扭转过来,取得了足以与敌相持的物质条件。

这是老杨哥对聂帅的贡献。

四、默默无闻程子华

程子华对聂帅的功劳,可能大家都不会注意到。

程子华命运比较坎坷,虽说是军政双优的世之英才,但自加入红二十五军后,一直各种波折,没有当上一方主官。1937年编成八路军时,红十五军团各级大小主官都在115师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唯独程子华没有。其实若比照徐海东当旅长,程子华当主力旅长不在话下的。

1942年聂荣臻回延安准备参加七大,留在晋察冀主持军事的萧克也没能撑起局面,日军扫荡的威胁日见其重,晋察冀面临空前的危难。时穷节乃现,板荡见忠臣,中央遍寻能担当重任之人,程子华自然而然脱颖而出走上前台。

程子华在晋察冀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设,在根据地搞起了供销社,统一解决山区老百姓物资不充的困难,解放后他当全国供销总社领导人与此不无关联。

军事上见效尤著,他改变了以往打仗死拼的做法,大量建设游击队,并不断抽调部队回去保卫陕北。虽然一度被人议论说削弱了正规部队战斗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晋察冀根据地在聂帅走后并没有垮台,反而保持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日军屡屡大扫荡、铁壁合围,无法从根本上消灭晋察冀。

杨成武巩固发展于前,杨得志扭转颓势于后,程子华做的是默默无闻的事,发挥的却是不可或缺、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当然,程子华为人刚强,性格直爽不藏私,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方式方法不会变通圆滑,1944年他主持的晋察冀高干会议,对根据地以往的军事路线进行了批评,会议开了80多天,后来有的人把情况反馈到延安,有些人为聂老总鸣不平。聂老总为人谦和,宽宏大量,宽人严己,对这些事一笑置之。他拎得清也看得明白,程子华肩上担得是华北全局,只要大方向没错,枝枝节节的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后来聂老总重返延安,程子华出任冀热辽军区一把手,又把这个夹在华北和东北之间的咽喉之地经营的好生兴旺,带出来二十万大军,后来成了东北野战军的骨干部队。聂老总的眼光没有错。

三位功臣后来的结局在不相同。杨成武做到副总参谋长,杨得志做到总参谋长,两人与聂帅终生保持了亲密融洽的关系。程子华在三大战役结束后不久,即调出军界,到山西当了一把手。虽说也是主政一方的大员,但一位军事英才就此脱离军界,未免遗憾。后来程子华辗转于经济战线,再也没有担任什么军职。

50年代军委大授衔,前后议论了好几年,拿了好几版方案。当时程子华脱离军界已久,按道理无法参与授衔。聂老总有心要帮程子华说说话站站台,但无奈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元老级人物纷纷主动辞让军衔,程子华也不好破例。聂老总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授衔方案出炉,程子华终究没有加入到星光熠熠的开国将星方阵,天下识与不识,皆为之扼腕。

4 阅读:2092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