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曹魏和蜀汉,孙权有无称帝资格?其实古人早有结论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3-20 12:07:03

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

前面讲过孙皓,我们今天说说孙吴政权的第一个皇帝,孙权。

历史上,对这位“皇帝”的正统性,历史评价波动一直很大。

论上限:一代枭雄曹老板夸他,“生子当如孙仲谋”

论下限,“合肥十万送人 头”,差距如此巨大,像极了有没有摸到丈八蛇矛的刘焉,以至于有不少人质疑,你孙权这个水平,有资格当皇帝吗?

今天,咱们就从他称帝、功业、过错三个层面来梳理下,孙权到底有没有资格当皇帝。

孙权称帝

我们先看看孙权是怎么称帝的。

公元229年,此时曹操已过世九年,刘备过世了六年,曹丕也挂了三年。

吴军在“石亭之战”击败曹军,打出了阶段性安宁。

在这年春天,诸葛亮再次出兵,从曹魏手里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西北战局又起波澜。

这个时机对孙权来说,属于最没人盯防的阶段。

作为一个老道的政客,他不打算再等了。

夏口、武昌等地的官员都上报,说天降“黄龙”、“凤凰”,这都是祥瑞啊,要有大事发生。

孙权顺势秀起了操作。

说大汉“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已经不行了,而我呢,“志在平世……举足为民”,赢得了群臣将相、各州各都的一致认可。

大家都觉得“汉氏已绝祀于天,但又不能“郊祀无主”,都不断劝我,说上天已经研究决定啦,你来当皇帝。

所以,我就念了两句,“权畏天命,不敢不从”。既然天降“黄龙”,那就改年号“黄龙”吧。

这套仪式看着有板有眼,但如果拿来和孙家当年的老板,蜜浆爱好者·袁术登基比比,本质区别真不大。

那为啥孙权没像袁术一样嘎掉呢?两人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

第一,是时机选择。

袁术称帝时,汉献帝还在位,周边一群筋肉兄贵,甭管大家是不是摔盘子摔碗,名义上还都是“汉臣”。结果袁术愣开大,纯纯给人送借口当靶子。

第二,就是仪式完整。

孙吴掏出了当年王莽老师老师留下的系统bug,祥瑞。

我们以前聊过,华夏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传承,本来就俩逻辑,一是血缘——老子英雄儿好汉,二是地缘,像人家秦始皇、汉高祖,打下江山,一统寰宇。

司马迁在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时曾感慨,舜、夏禹、商汤,周武王、秦始皇,这样的成就帝王之业,都离不开家族长期积累。

而高祖皇帝出身基层,自己和祖辈,都没啥原始资本积累,竟然真可以站在时代风口上,起兵、争霸、称帝,一键三连,一统江山。

这“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熟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谁要能像高祖那样荡平各地缘板块,那当时天下老百姓也能承认你身怀“天命”。

但无论是血缘继承还是地缘开拓,对于政权统治来说都不保险,总有不甘平庸的人,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试试能不能重走刘邦路。

所以在公羊派“天人感应”的加持下,在《白虎通义》的阐释发挥下,这俩逻辑被套上了个“壳”。

由皇帝代理“天命”,政治精英代理皇命,构建代理体系。上天也因此从周代的静态网页变成了动态的小程序

如果皇帝统治无道,上天会降下灾异铁拳;如果统治有道,上天就会降下祥瑞来点赞。

这一点《白虎通义》,卷五《封禅》上说得很明白。

而王莽老师的牛逼之处在于,他逆练“天人感应”大法,人家是干得好就有祥瑞,用祥瑞证明自己干得好。

他反过,来用祥瑞证明自己干得好。搁这卡bug。

虽然当时有人真发动了“天降铁拳”,打赢了新莽军队,重建了汉家天下体系。

但他这种逆练功法,可没失传,到了东汉末年,又重现江湖。

严格意义上说,孙权不是第一个这么玩的。

220年曹不登基后,也整过这么一出,说有一个叫殷登的人,在汉灵帝熹平五年,在沛国谯县,也就是曹家的郡望,目睹黄龙。

关于什么是黄龙,历史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星象,有的说是动物,但总之是吉兆。

殷登听当年的太史令说过,发生这种现象,日后沛国这里,“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

如今没到50年,果然又发生了“黄龙见谯”。这老殷登还活着,就出来说,当年太史公的预言应验了呀。

这件事当然被广泛宣传,证明汉室禅让给曹魏的正当性。

孙权只不过更进一步,既然你曹魏能用“黄龙”,在事后美化自己的称帝,我也能用它,在事先美化自己的称帝。

咱俩用的同一招,你要敢喷我就是诋毁你自己。

靠着这套操作,再加上和主持季汉军政外交工作的诸葛丞相重新签订了盟约,使孙权的称帝改元走得非常悠然。

那这么做有什么代价呢?我们后面聊。

好了,称帝之后,孙权干得咋样呢?

政绩能对得起他的“帝位”吗?

孙权的皇帝当的怎么样?

看看西面,有着刘氏皇族的血统和诏书加持;看看北面,有着完整的禅让流程;再看看自己,虽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一批人才辅佐,但毕竟政治底蕴不够深厚,还得是祥瑞。

在他的默许下,祥瑞跟下饺子比赛似的,什么“甘露降”,“木连理”

在他登基后的21年中,仅《吴书·吴主传》中,就记载了十余次异兆。

虽然跟后世的嘉靖帝没法比,但这套操作,在公元三世纪的版本里,已经疑似有点超前。

那么孙权称帝后,就只懂得搞祥瑞吗?

客观地讲,孙权在位期间,对东南地区的开发还是做了贡献的。

在版图扩张方面,他即位之初就派吕岱定交州,讨九真,直接控制了岭南地区。

黄龙二年就是230年,他又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站在当时的角度,这些操作更多是在开拓边疆,检索人丁。但站在华夏文明发展的角度,它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孙权在域内安全方面也有建树,他派太常潘浚率众五万,平定武陵蛮夷。

233-234年,他先后派全琮和诸葛恪讨伐六安丹杨的山越势力。

诸葛恪还软硬兼施,超额完成任务,从越民中动员了许多甲士充实到吴军当中。

这些所谓的“山越”是南方地区开发不充分阶段的原住民。

在三国国力竞争的环境下,孙吴利用军事打击加行政治理的方式,强行开启同化,将归顺的纳入编户齐民,属于当时的基本操作。

有了人口还得会治理,那孙权会吗?

我们看史料,在政治组织上,称帝初期的孙权对张昭这种“元老”的排斤,但先后擢拔了顾雍、陆逊、步鹭等贤才担任丞相,还启用了吕岱、诸葛恪、朱桓、全琮等一批将才。

坚持“优赏为主”的用人策略,这对提高吴地政治精英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

在经济政策上,孙权也比较明智。从称帝前的黄武五年(226年)开始,他已经着手调整经济政策。

原来开疆拓土时期,税赋征收比较严格,现在趋于稳定了。要发展就不能像以前一样,他陆续下达了一些“宽赋息调”的诏令,要求各地方官不能干扰民间生产,更不要强行逼迫催收,甚至会不定期“开仓赐贫”。

这些举措缓解了很多老百姓的压力,也改善了孙吴的经济底子。

在执政前中期,孙权没有此前、此后很多皇帝聚敛财富的习惯。

235年曹魏遣使过来,提出想用马匹来交易孙吴的特产珠玑、翡翠、瑁等宝贝。

孙权对此欣然应允,他说“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孙权在政治经济的大政方针上,头脑清晰、思路明确。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操作都没啥难度,能算啥功业呢?

但对一个皇帝来说,除非他真得上阵打仗,不然通常意义上,军功不能算是最主要的评价尺度。

可以这么说,皇帝是神圣价值的肩负者,是顶层决策的拍板者,也是国家资源的享受者。

孙权在执政前中期,除了搞点祥瑞外,没大肆吸国家资源,顶层决策也比较清晰,作为皇帝来说,是有点东西的。

而站在华夏文明的角度,以他为主导的东南地区开发,对此后中国南方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照此看来,孙权的历史评价应该不低吧。

252年,孙权去世。陈寿是怎么写的?在讲孙权之前,咱们先看看另外两位。

陈寿在曹操的《魏书·武帝纪》中,最后写的是“王崩于洛阳”。

《周礼·曲礼下》讲,天子死日崩。陈寿成书于西晋。司马家不管长矛上干不干净。名义上至少接续的是曹魏大统,所以他只能这么写。

那刘备呢?

《蜀书·先主传》说,“先主殂于永安宫”。为什么用“殂”呢?

《尚书·尧典》中说,帝尧殂落,百姓如丧考。虽然陈寿不能给刘备也用“崩”,不然司马多少有点难绷。

但他用一个“殂”字道出刘备的去世,有着怎样深厚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悲切。

还是那句话,《三国志》不是“魔法普书目录”,重要篇目,都是一字一句都经过斟酌,不是随便写的。

那么孙权呢?

陈寿在《吴书·吴主传》最后写道,“夏四月,权薨”,非但直呼其名,而且据《周礼·曲礼下》,“诸候曰薨”,老春秋笔法了。

至于盖棺定论,陈寿写得言简意赅。

这前半部分37个字。说他还是有才的,创立了个割据政权,然后笔锋一转,后半部分65个字,可都是在说他生性多疑,晚年各种骚操作。

那明明在前中期,孙权有如此功业,为何后来的评价却如此之低呢?

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孙权晚年干过的事情,归结起来核心就一个,即那场孙吴朝堂的大地震——“二宫之乱”。

早在221年,也就是孙权向曹魏称臣,受封“大魏吴王”的那年,他已经基本确定长子孙登为继承人了。

后来还安排孙登与周瑜的女儿结婚,意图昭然若揭。

241年,年近六十的孙权还活着,三十多岁的孙登却去世了。

这个他大力培养的接班人,朝野上下的口碑一直不错,做人礼贤下士,做事条理清晰,可惜不长寿。

老年丧子是人生大不幸,我们很难想象,这对孔权来说是多大的打击。

史载孙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他每次谈起这个好儿子,即便贵为一代君王,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但国家不可一日无继承人,尤其孙权已经奔六十了,所以,在群臣的谏言下,按长幼顺序,他册立当时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最长的老三孙和(17岁)为太子。

按说这一步挺正常的,但孙权的操作才刚刚开始。

按理说太子的母亲应该封皇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本来也很得宠,但偏偏孙权没有册封王夫人,而且他在册封老三后,没多久就册封了老四孙霸为鲁王,而且明确规定老三老四之待遇近乎等同,“分宫别僚”,允许小哥俩各自搞小团体。

这操作搁在今天的大企业,叫“内部赛马”,但放在当时的朝堂,妥妥“养蛊”。

围绕太子鲁王的党争就此打响。

我们来看下两边的阵容,老三这边主力队员有丞相陆逊、太常顾谭、侍中顾承、骠骑将军朱据。

看看这几个姓吧,哪个不是江东士族,哪个不是底蕴殷实。他们的施政方略自然更偏向吴地本土利益。比如丞相陆逊就主张“德政”并“限江自保”。

这看着没啥问题。但如果人才选拔纯看德行,谁有资格解释“德行”?谁就能垄断晋升渠道。士族直呼内行。

至于“限江自保”。就更好理解了。真打起来。粮食、赋税都容易受冲击。

所以当继承人初步明确了,稳健的江东派。立刻倒向了更正统的老三。

再看老四这边。骠骑将军步鹭、镇南将军昌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昌据。

再一看出身。不少都来自苏北、安徽、江西一带。在政治上大都通过军功、政绩来晋升。后世史家称他们为“淮泗集团”。

现在江东士族都去老三那儿抱团了。他们想出头就得另谋出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于是他们纷纷在老四鲁王那边搞团建。

当然,也有人不完全按套路出牌。比如大将军诸葛恪。论出身,他更接近淮泗集团。但他自己跟老三这边眉目传情。他儿子诸葛绰则跟老四更投缘。诸葛家又用上“分头下注”的传统艺能了。

随着孙吴朝堂党同伐异。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和推动者。孙权又有何作为。

他先听信了公主的进言。打击老三的母亲王夫人。导致“夫人忧死”。

随后又散布了自己想废掉老三孙和的意见。这块“石头”撇到了朝堂上。

当然引起巨大波澜和反弹。太子队的江东士族纷纷出来谏阻。

孙权一见自己“引蛇出洞”。竟能引出这么多“野心家”。深感“事情正在起变化”。于是他对江东士族重拳出击。

为孙吴勤息工作多年的丞相陆逊。其子陆胤被投入大牢。太常顾谭、侍中顾承“俱徙交州”。至死都没还乡。

老三这边塔都被推了。老四那儿该开香槟了吧。孙权很快挥出了第二记重拳。

250年。鲁王孙霸以“图危太子”之罪。被孙权赐死,好些干将都被按上结党构陷太子罪名,先后领了盒饭。

而此时,孙权已离他生命的终点不远了。行将就木的他再一次“废长立幼”。册封潘夫人为皇后,她年仅七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

用古人的话说。这是最典型的“主少国疑”。

有人或许会疑惑。孙权这么左手右手一个骚操作。搅得政治生态堪比恒河水。

自伤元气图啥呢?只因为生性多疑。或者因为孙登之死。

这么简单吗?有没有别的解释逻辑呢?

这又得回到我们今天这个文章最开始讲的。权利传承要么依赖血缘纽带。要么依赖庞大的版图。

但对孙权来说。血缘纽带不可信。连哥哥都只能封“长沙桓王”。

地缘版图打不下来。连过须口都费劲。他的上位其实和王莽、公孙述、袁术等差不多。

都在逆练“天人感应”大法。都在借“壳”上市。区别在于前几个都挂了。

而孙权是中国历史第一个依托割据政权和逆练大法自立,且没被外部势力剿灭的皇帝。

这样做不是没代价的。

这个非常精明、老道的政客。很可能比谁都清楚。自己严重缺乏政治正当性。如果任何宗室、江东士族,淮泗集团有野心的话。这些人,都可能重走自己的成功路。

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他比谁都体会皇位背后的焦灼。他谁都不敢信,谁都不能信。

这种信任危机。在孙登死后愈发浓厚。导致他几乎对任何派系子嗣。都抱持着一种怀疑的审视。一旦朝中出现任结党。

和西边的刘禅严重缺乏存在感,不能影响各派不同。

孙权这个“先天不足”的君王,就会通过不断后天秀操作,甚至不断搞骚操作来展示自己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东晋的史家孙盛会说他“多凉德”。这也是为什么陈寿会说,日后孙亮被废离奇丧命,孙吴朝堂继续相互攻击,“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现在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孙权有资格称帝吗?

如果我们站在后世视角上会发现,靠割据、祥瑞称帝者比比皆是,比孙权更不是东西的大有人在,那他当然有资格。

但如果我们回到中国历史行进至三世纪上半叶的语境下,孙权的先天不足摇摇欲坠的“资格”背后,是血缘不可信,天命不可法的巨大信仰危机。

在看似祥瑞的“黄龙”现身背后是四百年大汉行将完崩,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天”。

在这样一片“天”下,他的资格又怎么会扎实稳固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