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到底是怎么死的?

小姐姐讲史 2024-01-15 19:21:20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死在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死前陪在他身边的一直是他最爱的大妃阿巴亥。努尔哈赤从身体不适到死,前后不到一个月,就连一向“有机变”的阿巴亥也始料不及,她毫无准备,落得个被逼殉葬的结局。努尔哈赤这位战神级别的人物,身经百战,从始到终犹如野猪一般强壮,四月份,他还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大胜而归呢。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下面咱们就透过史料的蛛丝马迹来寻找一下他死亡的真相吧。

一、努尔哈赤的死是因在宁远之战中身受重伤?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大军西渡辽河,抵达宁远,决定攻宁远城。

攻城前,努尔哈赤自认为已经彻底了解战场: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100公里左右,此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设“卫”,发展近200年还是一座小城。

此城并无特别之处,全城呈正方形,共四个门;周长六里八步,高8.3米;池深约3.3米,宽约6.7米,周长七里八步,就这样的小城,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把它放在眼里,因为它与有精锐明军守卫的沈阳、辽阳等关外重镇相比天差地别,这两个地方都被努尔哈赤轻而易举地侵占并设为都城。

自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征大明国以来,从无败绩。当时他攻破抚顺、清河,迁都辽阳,又夺广宁、攻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迁都沈阳。一鼓作气,所向披靡,努尔哈赤名声大震。而这座城的兵力是袁崇焕率领的不足2万人,并且孤悬关外,没有援兵回来,而努尔哈赤出动的是八旗军约六万人(有说13万,号称20万的兵力)。因而他认为攻破这座小城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袁崇焕接到约战书,立刻将宁远所辖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马,连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种守城器械和百姓全部撤回到城内,采用“坚壁清野”之策,将城外房屋及所有物资全部一把火点了,让后金军露宿在严寒的野外。

袁崇焕所用的是最先进的西洋红衣大炮,共11门,使用的是最专业的炮手。一些大炮放在防御敌人的楼台的特制炮车上,可以轻松调转火炮发射的方向,火力可覆盖城墙外270度的范围;还有一些红衣大炮放置在相邻城墙角敌台之间,可以射击到城下的敌军,主要为了防止后金军在火炮死角处凿城,另外他让军民天天往城墙外侧泼水,因天气严寒很快外城墙就结了厚厚的冰,这样能很好地阻止后金军登城。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对宁远发起进攻,袁崇焕令人将红衣大炮对准努尔哈赤城北的后金军大营接连炮轰,后金军死伤严重,努尔哈赤下令将大营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下令攻城,进攻东门。

后金军主要用的攻城神器是楯车和钩梯。楯车用来防守加掩护挖墙脚,钩梯则用来攀爬城墙。努尔哈赤一边令大量骑兵蜂拥而上,一边令后金军万箭齐发射向城上,城墙上的悬牌顿时挂满箭镞,像一个个的刺猬。

袁崇焕继续用西洋大炮轰炸,还用火器投向后金军。他令人缚柴浇油掺火药,用铁索垂至城下燃烧;又选50名敢死的精兵由城上缘索而下,用棉花火药等物将抵近城下的后金战车都烧毁。

“急束薥秸,灌脂,渗以鋴药,燃之,用铁钩投下”

后金兵顿时被烧得哇哇乱叫,死伤成堆成片,久攻不下,丧气退下。

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气急败坏,他不甘心,大吼着一定要拿下宁远城。

他命佟养性率军攻西门。

从早晨一直战到晚上,后金军被明军的炮火打得晕头转向,连城边都没沾上,大量死亡后,后金军士气低落,他们被明军得红衣大炮轰得怯懦了。努尔哈赤气红了眼,他也只得下令退兵。

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继续让后金军攻城。

同样,一波又一波得后金军被轰倒在城下,伤亡惨不忍睹,努尔哈赤被迫下令撤军。

后金军的长处是平原野战,铁骑驰突,弓马取胜。在红衣大炮下努尔哈赤的铁骑兵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急于取胜的努尔哈赤根本没有认识到明军的战术武器和战术思想都已更新,他却还在使用旧的武器和旧的战术。用旧的武器、旧的战术,进攻又红衣大炮的宁远,结果亏损严重,兵败城下。

努尔哈赤虽然无奈,但仍然决定继续征战,他转而派军攻打明军的后勤基地觉华岛,一战取胜,将岛上的军民1.4万全部杀死,摧毁了明朝关外的这个后勤基地。

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烧杀掳掠,大胜而归。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奥巴贝勒。

《清史》三月庚午,迁都沈阳,凡五迁乃定都焉,是曰盛京。遣喀尔达等征瓦尔喀,归,降其众三百。

这是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的整个过程及努尔哈赤临死前所有的活动。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

有一种说法是:他是在宁远战场上受重伤而死。

可是所有清史和明史中都只字未提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受伤的情况。

毛文龙在给熹宗的奏疏中说:

“回乡张有库等口称:新年老汗(努尔哈赤)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著伤……”

这是毛文龙听张有库等人口口相传的,属于小道消息,这也是明朝人有关努尔哈赤是受伤而死的唯一的一个证据。

不过,在李氏朝鲜有一官员韩瑗对努尔哈赤受伤有记载。韩瑗是位翻译官,在努尔哈赤进攻宁远时他正随朝鲜使臣入明办事,袁崇焕很欣赏他,就将他带入宁远城中,让他参观这场战斗。

韩瑗目睹了整个战争的全过程。回到朝鲜后,将战役写了出来,文中提及努尔哈赤受伤。但就是没有说受伤的原因。

他这样写道:

“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关于韩瑗观战的事,被朝鲜人李星龄收入在《春坡堂日月录》里:朝鲜译官韩瑗随使臣来华,

“遇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宁远),瑗见其战…… 及报贼至,崇焕轿到敌楼,又与瑗等论古谈文,略无忧色。俄顷放一炮,声动天地,瑗怕,不能举头。崇焕笑曰:‘贼至矣!’乃开窗,俯见贼兵满野而进……”

那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到底是否受伤?

前面宁远之战的过程咱们已经说了,攻城从正月二十三日到正月二十六日都在攻城,第一天虽然出师不利,但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后金军转移,每天努尔哈赤都一直在下军令,包括攻哪个门、包括让将领驱赶怯弱不敢前进的后金军,包括退军,包括后来的改变战线,都是努尔哈赤在指挥,而且每次都是雄赳赳气昂昂,在气势上很顽强,丝毫没有受伤的迹象。

在战场上,如果主帅重伤了,或者有任何意外,都是动摇军心、人心的事,将会使军队溃不成军乃至全军覆没!假如努尔哈赤受伤了,攻城将会立刻终止,撤军!况且努尔哈赤的身份比统帅的身份更重,他是后金国汗,清朝的奠基者,受伤了更不能继续战斗。

而事实上,后金军每天都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一如既往地攻城。

攻城失败后,努尔哈赤虽然放弃宁远城,但仍在继续指挥军队,改进攻觉华岛,并一举拿下,充实了补给。

朝鲜人韩瑗说努尔哈赤二十四日就受伤了,如果的是真的,后面的这些指挥该如何解释?

再者,如果努尔哈赤 “先已重伤”,那么袁崇焕也应该知道,因为他曾派遣使臣去后金营中勘察。若有人将努尔哈赤击 “重伤”,这属于特大胜利,巨大军功,明朝廷肯定会大加表扬鼓舞士气,但是在袁崇焕的奏折中并未提及,也未见朝廷下达过关于此的圣旨,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翻遍任何战报或史书皆没有找到关于努尔哈赤受伤的事。

官方仅有经略高第与熹宗皇帝本人提到关于战场上敌方受伤情况: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石匮书后集》卷十一

“发炮击死无算,毙其帅长孙哈兔,斩级六百”。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载

“焚死甚众,毙棉服者十余人,所谓固山牛鹿也”。 《明秀北略》卷二

以上三种史书,或 “毙”其“固山牛鹿”;或说“伤一裨王”;或说“毙其帅长孙哈兔”。

这三种说法中都没提及努尔哈赤的名字。就算有个是用黄龙幕盖着的,也只是一“裨王”( 女真小王)而已。

无论任何史书记载都没有提及努尔哈赤受伤。

再者,宁远之战不久,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他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根本不是一个受 “重伤”之人所做的,再说如果努尔哈赤真受伤了肯定会先去疗伤,可这中间根本没有关于他疗伤的任何记录。

种种迹象都表明,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并没有受重伤,他怎会因战伤毙命?

无论明方是用炮炸,还是用箭射,无论是谁弄伤努尔哈赤都是立大功,作战中都有专门人员负责记录,最终的功劳都会归功于袁崇焕。

可到底是谁将努尔哈赤弄伤的没有任何信息,怎么伤的也没有任何信息。再者旁观者韩瑗知道努尔哈赤受了伤,袁崇焕难道会不知道?若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场上真受伤,袁崇焕肯定会上报,所以努尔哈赤根本就没受伤!

另外韩瑗最后写的是:努尔哈赤“因懑恚而毙”, 很明显,他的意思就是努尔哈赤是被气死的,而受伤并非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再退一步讲,努尔哈赤进攻宁远时,都68岁了,身边子孙成群,他16个儿子除了长子褚英被他处死,后面的四个儿子年幼外,其他的儿子在他作战时都跟随,还有他的孙子,如褚英的长子杜度一直跟随他征战,还有他的孙子尼堪、岳托、萨哈廉等等,他的众多子孙都跟随他作战积累战功。可以说努尔哈赤身边子孙众多,大将众多,这些人都会拼死保护努尔哈赤的人身安全,怎会让他受伤?再者,战场上伤一“裨王”都被浓墨重彩地记载,如果努尔哈赤的子孙受伤也必定会有记载,更何况努尔哈赤本人?他的子孙都无一人受伤,努尔哈赤会受伤?

再说,努尔哈赤本人身经百战,狡猾的像个野猪,机敏的像一条蛇,他怎会让自己处于危及生命的地方?就算袁崇焕用红衣大炮,他也不会让自己及其子孙处于红衣大炮所波及的范围,他怎么可能会受伤呢?

明朝名臣熊廷弼评价努尔哈赤的机敏:

“奴酋能强能弱,诡谲而难驭也。”

袁崇焕评价他:

“奴夙知兵,今又屡战屡胜,熟于用兵。”

所以努尔哈赤受伤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后金兵攻不下宁远城撤军时,清人写道:

“努尔哈赤自25 岁兴兵以来,43 年中,身经百战“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不懌(不悦)而归”。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并非受伤而死。

二、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如何而死的呢?

据《清史稿》记载,在天命十一年七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

此役兵败之后,努尔哈赤悒郁疽发,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

《满文老档》记述的努尔哈赤之死:

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因病 前往清河汤泉洗浴(今辽宁省清河县),至八月初一日,命二贝勒阿敏杀牛烧纸,向神祈祷消灾,并祈祷神保佑。到了八月七日,努尔哈赤就垮掉了!为了让他寿终正寝沈阳寝宫,在他未咽气前赶紧赶回沈阳。他的大妃阿巴亥奉命赶来迎接,他们在浑河相见。八月十一日未时(13 时至15 时),船行抵距沈阳40 里的瑗鸡堡时,努尔哈赤病逝。

《清太祖实录》卷十:

“(七月)癸巳(二十三日),上不豫(生病),幸清河坐汤。八月丙午(初七日),上大渐(病情恶化),欲还京(沈阳),乘舟顺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来迎,入浑河。大妃至,溯流至瑗鸡堡,距沈阳城四十里。庚戌(十一日),未刻,上崩。”

努尔哈赤去世时,袁崇焕奏报:努尔哈赤已病死。

“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

除了时间上有一天的误差,病症与清史料记载完全一致。

不久,御史汪若极道:

“奴焰大挫,一旦疽发而伏天诛”

耿仲明被秘密派到后金的都城沈阳,专事打探后金内部的信 息。他给的情报是:

“至今年(天启六年——引者)八月初二日,(仲明)急归报臣:老奴(指努尔哈赤)背生恶疮, 请臣急发精兵一万,竟可取奴。”

千总石景选、毛永科率兵150 人,“前往细探”,得到情报:

“老奴背果患疮,带兵下营狗儿岭汤泉洗疮。”

根据以上史料,得知努尔哈赤确实生病,他 “背生恶疮”,也就是 “毒疮”,在当时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他用天然温泉水擦洗也没效果。

这种病到底咋得的?

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心火过盛,毒火攻心而致。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曾写明“疽伤五脏筋髓”,如不及时医治,则“心热瞀闷,不治而死”。

其实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有了心病,他13十三副甲胄起兵,沙场征战 40 多年,从无败绩,竟然第一次败在进攻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他郁闷了,郁结在心,一直难以释怀。

当时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撤军后,得到消息:明军清理战场,捡到十余万枝后金军的箭,发现城墙上被后金军凿开的大小穴多达七十余个,城中硝黄库存亦耗尽,众人都为之庆幸。

努尔哈赤得到消息一定感到很后悔,很懊恼吧。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再稍微坚持一下,就可创造一生无败绩的神话,可结果对他来说未免太遗憾。

因而努尔哈赤对宁远的失败极不甘心,他曾怒气冲冲地说道:“何戆儿乃敢阻我兵力!”

袁崇焕曾派人给努尔哈赤送礼道歉(实际上是刺激努尔哈赤),并给他带话称:

“老将(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袁崇焕),岂其数耶?”

努尔哈赤答礼,并约期再战,但不久努尔哈赤就去世了。其子皇太极“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

可见由于宁远兵败,努尔哈赤在精神上受伤害,他很郁闷。

在后金方面,八旗军对明军产生畏惧心理,怯于攻坚战,也让他感到郁闷。

蒙古的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都低看努尔哈赤,他们经常截杀后金使臣,向明朝靠拢,与后金为敌。还有朝鲜国王,之前采取中立,宁远战后也靠向明军,接济毛文龙军饷。这些都使努尔哈赤异常恼怒。

他亲率军队远征蒙古喀尔喀的炒花和巴林两部。

《清太祖实录》载,宁远败后不到两个月,四月四日,努尔哈赤率诸王贝勒,统率大军数万征讨喀尔喀蒙古。自沈阳出发,渡过辽河,击败蒙古兵,继续西行, 至西拉木伦河……正式接纳喀尔喀部分蒙古投顺后金……努尔哈赤在草原往返驰骋近2000 里,收服了部分蒙古人,获人畜56500 余。

《明史•鞑靼传》对此记载:“大清兵袭破炒花,所部皆散亡。”虽然努尔哈赤大胜而归。蒙古科尔沁奥巴贝勒来沈阳,但这些都未能从宁远兵败中得到释放。

据《满洲实录》卷八载:

“同年五月十六日,刚结束对蒙古喀尔喀部的征战,在沈阳约会科尔沁部奥巴及其昆弟……至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10 里,迎接他们到来……每天设宴相待,极尽主人盛情之意。到六月六日,宰白马、乌牛,与奥巴举行盟誓,结为盟好,一致对敌。两人共同三跪九叩首,当众宣读各自的誓词,……又赏赐大量衣物、雕鞍、缎匹、布帛等。至十日,努尔哈赤率诸王送至沈阳北蒲河南岗而止。”

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生病时也就是七月二十三日前,他一直在忙。一边忙着同喀尔喀部蒙古的争战,一边忙着与科尔沁部蒙古结盟,还有各种政务,对于一个68岁的人来说太拼了,超负荷折腾,身体也吃不消。

他得病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年岁已大,操劳过度,加上长久的血腥屠杀,长途跋涉,心力俱疲;加上宁远大败,从内心深处受到打击,成为他怎么都挥之不去的失败阴影,郁愤郁结于心,身体突然生出毒疮,不治而死 。

总结:

自1626年宁远之战以来,努尔哈赤的死因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据《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七月患病,八月病逝。然而,关于其具体死因,众说纷纭。其中,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的说法和身患毒疽不治身亡的观点占据主流。

受伤而死的观点来自朝鲜译官韩瑗,记在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一书,但其观点孤证难立,且有矛盾,我个人认为不可信。

另一方面,说努尔哈赤是身患毒疽不治身亡的观点出自《清史稿》。而且这一记载和明朝多个史料的记载相吻合,使得努尔哈赤染毒疽而死成为一种最有可能的解释。毒疽在当时是一种重大疾病,努尔哈赤未能挺过这一关,也不难理解。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毒疽发作而卒”的历史人物,如范增、抗金名将宗泽、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徐达等,这些人都是郁郁不得志,气火攻心而不能发泄,身体长疽,毒发而死。

对于努尔哈赤的死因,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0 阅读:98
评论列表
  • 2024-01-16 02:56

    68岁了,还披挂上阵杀敌,他不死谁死,过劳死也不是不可狼

小姐姐讲史

简介:讲述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