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金钱是战争的基础,只有金钱才能使军备发生效力,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太平天国阶层,大都农民出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将金钱看得尤为重要,他们每次在攻城前都屡次强调,命令将士们将所缴获的财物一律上缴,不得独吞!洪秀全将所得金银等全部收藏在太平天国的国库也就是他们的“圣库”里。
1851年10月,太平军占领永安城,洪秀全颁布诏书说:
“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起初洪秀全对圣库的管理很下功夫,他制定了严格的圣库制度。1853年(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又订具体制度,并定为法律,由军队推广至天京民间。
他特别规定,不仅将士们不准私藏钱财,那些帮助干活的老百姓也不能私藏财物,十天一搜查,如果发现谁私藏,酒后吃竹竿,就是用竹竿猛抽后背,直接打个半死,如果藏得多了达到一定数额(价值五两白银),私藏者就会被直接处死。
其实在起义初,洪秀全就已经建好了圣库,他按照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和“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这些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而建立。
圣库里财宝的来源刚开始圣库里的钱都是收取的普通老百姓的,让百姓们都将自己的钱财交上来,归到圣库里,另外,圣库里的钱财还有拜上帝会的信徒们赞助的,他们携全家变卖了田产﹐各将所有财务都交给公库,然后由各级“圣库”将所集中的财富物资,按大体平等的标准分给太平天国里的人员,以保证战斗所需和将士们的生活。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迅猛发出,太平军一路上北转战18个省,先后占领了600多个城,很快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占领了半壁江山,他们一路上边作战边充盈圣库,主要缴获、没收清朝政府和地主豪绅的财物,圣库堆积的财富越来越多,堆积如山。当时民间有传:
“洪秀全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
太平天国圣库里到底有多少钱?太平天国不仅仅一个圣库,仅位于南京水西门的天朝总圣库里面的财富,就多得让人震惊。
1975年初,.南京市的工人师傅在水沔门萌升州路拆除靠马路的部分建筑物时,发现了太平天国总圣库的遗址,向世人展现着它曾经的辉煌。
总圣库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1475.1平方米,分四组,东排靠登隆巷,存前后二庁。厅的右边原有一组三进,存1进,为五开间,宽21.3米,深13.1米;
再右一组四进,均三开间,最右边一组则靠仓巷,尚存楼房二进,平房一所.围绕这四组建筑还有一些其他附属建筑物。
圣库里堆满金银财物,据记载,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所有”金银、珠宝、参茸、钱钞、衣服等类”,都收入圣库, 据晚清史料有载,1853年太平军刚刚进入南京的时候,在圣库里头仅仅金银就藏了有近2000万两。“其中金银一项,即运存一千八百余万两”。
这数据是当时清军高级间谍张继庚给出来的,当时他在太平军内部当卧底,刚开始他在北王韦昌辉那里运作,差点要了韦昌辉的脑袋,被发现后在清凉山后山密林里设了几个情报接头点,里应外合专门勘测太平军情报。
张继庚很机灵,相当有头脑,当他得知南京圣库里有这么多真金白银时,很兴奋,他赶紧给当时围攻天津城的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写信,反复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据他了解,光总圣库里就有1800万两银两,另外在其他的衙署里面,银两也不少,在信中他一再强调,要湘军赶紧攻城,一定要先占领这个圣库。
可是向荣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文盲级别而且有勇无谋,只要有人寄信来他就要让他人大声代念。这样一来,一些军事机密,都被传遍了,圣库泄密的事连太平军都知道了,还没等向荣动手太平军就将财物转移了。当太平军得知张继庚是个奸细后,将他公开处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张继庚临死前愚弄了一下杨秀清,他拉了几十个太平军将领垫背,用反间计诬陷两广、两湖的这几十位将领是同谋,杨秀清上当冤杀了他们。
要说太平天国所有圣库里到底有多少钱,具体数字不得而知,但它的总数额足以碾压清朝国库。前面说过,据大清奸细张继庚(张炳恒)汇报:初入金陵时,太平军总圣库大约有1800万两白银。
而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大清的存银也就800万两!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仅一个南京圣库就可碾压大清国库,大清国库的存银也不过是它的零头而已。
就这还没有算天王府内的财富,天王府里头还藏着一笔数量惊人黄金和珍宝。洪秀全嗜好黄金,他的帽子是金子做的,纯金打造重达八斤,而身穿的龙袍,也是用金线织成,连龙袍上面的纽扣,都是镶着宝石的金扣子。黄金大碗64个,还有近一尺长的金筷子。就连他的浴盆、夜壶等器皿,全都由金子打造,还有洪秀全的金印上面刻着“太平天国大道君王全”是由重达一百多两的黄金打造……
而其他圣库至今未被发现。
那么这么多金银珠宝最终都去了哪里?1、很显然,首先用于战争,这也是太平天国建造圣库最主要的目的。
十几年来太平军一直不断对外作战,北伐、西征初期,江宁之战、三河镇之战、破江北大营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耗费了大量钱财,这些开支大都来自圣库拨款。
太平军每次作战前都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去侦察敌情,传递信息,吃穿花销自然是少不了的。这些人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银钱使用上太平军是不会吝啬的,例如:
“二月二十八日到张秋镇(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境内)扎营……派小的和张万祥、张文周、孙学礼、陈文桂五人到庐州送信,叫他们赶紧北来,由河南仪口过河,给了小的每人二两银子、五百大钱”。
在太平军与清军独流交战的一次战斗中,太平军一兵士在将领面前杀了一个清军,将领当即掏出一两银子作为对他的奖励。重赏之下无懦夫,一些立下军功的士兵,更要用重金奖励。
虽然太平军国库里金银堆积如山,但开支的也很大。
2、圣库的崩盘,导致金银财宝的消散。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的两个哥哥信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把持朝政,贪赃枉法。洪秀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所为,毕竟一母同胞,在洪秀全在读书时他的两个哥哥因家里贫穷辍学在家务农供应洪秀全的学业,洪秀全作为补偿报答,一切满足哥哥们的要求,对两个哥哥深信不疑。
杨、韦内讧后,洪秀全疑忌异姓诸王,让自己的两个哥哥参与政事,挟制石达开,致使石达开愤怨出走。
洪秀全的两个哥哥更加嚣张,他们擅权纳贿,疯狂敛财,洪秀全及他们的亲朋都被任用,大贪小贪,形成一窝,弄得整个朝政乌烟瘴气。
上梁不正下梁歪,太平天国内部土崩瓦解。天京城内各级官员也蓄积私财,中饱私囊,不再将钱财归于圣库,“伪王、伪尊官有喜庆事, 群下醵金争献礼物。”李秀成占领苏州后,“将现款一百五十万元及无量数之宝物尽入私囊”。 根据英国领事官、驻沪领事馆翻译官富礼赐在《天京游记》中记载,
“他(指王弟)把忠王所藏的许多珍奇的东西给我看。除了天王之外,只有忠王有一顶真金的王冠,以余观之,此真极美精品也。冠身为极薄金片,镂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长大可绕冠前冠后;两旁各有一小禽,当中则有凤凰屹立冠顶。冠之上下前后复镶以珠宝,余曾戴之头上,其重约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许多宝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银质者皆用银制,刀鞘及带均是银的,伞柄是银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银的,而王弟之手上则金镯银镯累累也。”
可见李秀成的财大气粗,说他百万巨财,不足为过。
各王展现出人性的自私贪婪,各自围着自己的小天地,各享荣华富贵,不再为太平天国的未来进取。他们苛虐无度,弄得人心涣散,百姓在也不愿将自己的私有归公圣库,加上不断的战争,圣库几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圣库制度无形消解。
3、洪秀全的挥霍
自从定都天京后,闭门不出,不再治理朝政,他过着高于历代帝王的奢侈生活,天王、东王等大小领导阶层也顺势进入各种腐化,每天的开支用度惊人。富礼赐在其所著的《天京游记》中记载洪秀全:
“天王有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项链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亦有金纽。他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亦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走……”
就连一些不起眼的虾兵蟹将也都在尽力挥霍着,生怕委屈了自己的人生。据当时在天京的洋人描述,南京街道曾经“挤满了很多面容姣好的年轻妇女,穿着华丽的丝绸。”
洪秀全大手笔靠金钱收买人心,立国前后洪秀全所封王得人数竟高达2700人以上,大王小王各种泛滥,王以下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比比皆是;六等爵以下的丞相,也是泛滥成灾,洪秀全为了拉拢人心也为了兑现,洪秀全进入天京后对这些受封人员论功行赏, 几乎每个人都得到赏赐,导致开支巨大。
圣库里的财宝自从洪秀全定都南京后,逐步消散变为私有,分散到各个“王侯将相”手里。
圣库里的财宝最终去了哪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洪秀全在病死之前,也不就是城破的三个月前,就已经把余下的财宝化整为零,托付给了手下信得过的王爷和大将,让他们照顾好自己的妻儿家眷,南京城破之后,不少太平军将士流亡到海外。
李秀成出逃后,也曾携带了大量金银珠宝,也正是这大量的财物将他带入死亡的深渊。当他孤身逃到一座破庙,卸下身上的宝囊准备休息时,被一群百姓发现,遭到哄抢,他也被捉住送到清营成了阶下囚,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件事记录在李秀成的《自述》供状中,
“我命该绝,身上带有宝物,不知此日如此心迷,到破庙休息,遂将珍珠宝物吊在树下,欲宽身乘凉,不意民家寻到……,那帮百姓得我宝物,民家见利而争,带我这帮百姓,去问那帮百姓,两欲分用。那帮百姓云:‘你问我分此物,此物天朝大头目方有,此外别无。尔问我分此物,尔必获此头目’,云言该百姓带我,必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藏不住,被两个奸民查获,解送前来。”
1962年一个英国人在欧洲市场上买到了一把简直连城的宝剑,经过鉴定这把宝剑就是太平天国后期忠王李秀成的佩剑。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围困南京2年后,用数千斤炸药炸开高大的城墙。曾国藩专门晓谕全军:
“凡剥去贼身囊金者,概置不问;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
曾国藩主要竟目光盯在太平军圣库上,以为只靠圣库就能满载而归,可是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他只发现了一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其他别无所获,一怒之下,将太平天国宫殿付之一炬。然后亲自提审太平天国领袖李秀成,然李秀成说:
“昔年最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
曾国藩担心朝廷众员不会相信自己,就在奏折中写道:
“历年以来,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臣亦尝与曾国荃论及,城破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
就这样堵住了悠悠众口,就连慈禧也无话可说。
曾国藩又奏道:
“乃十六日克复后搜杀三日,不遑他顾,伪宫贼馆,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询,则并无所谓贼库者。讯问李秀成,据称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克复老巢,而全无货值,实出臣意计之外,亦未从来罕闻之事。”
至于有人传说曾国藩兄弟曾私吞圣库宝藏,还偷偷用200多艘船云回老家,没有事实根据,同治皇帝曾秘密派了几拨人去查也没有查到什么可靠的证据,传言不可信。
太平天国几经折腾,疲于战争,到了后期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入不敷出资源紧张,就连平时铺张奢侈的洪秀全再也张扬不起来,竟然困苦到靠野菜团充饥。据《李秀成自述》称,“自从伪都失陷以后,每日用度无所出处,唯有圣库之金银为之”。因此,在清军破城时,圣库也就没什么财物了。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全集》中记载,
“搜刮伪都之金银珠宝,并无所获”。
曾国藩至始至终都没有透露出私藏任何金银,他手握重兵,又有灭太平军之功,清廷不好说什么,只好下批谕:
“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前据御史贾铎具奏,故令该大臣查明奏闻。今据奏称:城内并无贼库,自系实在情形。”
可是,还有一些人半信半疑,老觉得太平军圣库里一定有货!到了1912年一个叫林开泰的老人向当地部门报告,说他知道太平天国宝藏的秘密,这在当时有激起了一阵涟漪。他在给江苏都督的呈文中写道:
“藏金的大缸,高三尺余,圆径也有一尺八寸,缸中有石灰,四周有熔化后的松香加以密封粘合,并熔铁水为盖。另外还有磁缸,装满珠宝、珍贵首饰,也埋在这里。埋这些财宝时,在前清同治二年(1863)的春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方才竣工。这件事极其秘密,几乎没有人知道。等挖到十三丈深后,应该有所发现,我是有根据的。”
这样的呈文引起当权者的高度关注,林开泰说自己曾天京府里干过活,在南京城被攻破前几个月的一天夜里,他和一些人被紧急召集在一起,连夜运了几十口大缸到通济城的城墙根底下,在那里埋掉,他觉得那些大缸里应该是圣库里的宝物。
有关部门马上派一批人去了林开泰指认的地方去挖宝,江苏都督特派民国南京警察局长陈楚斌率巡警监察,可是最终的结果都快挖出地下水了,也没有挖到宝藏,据相关专家考证分析,当年洪秀全确实令人在城墙根下面埋过水缸,但是缸里并非财宝,而是灌的水,是为了监测敌人是否挖地道攻城,依据水的波纹判定敌情的,从此一些人对于圣库的宝藏死了心。
关于石达开的宝藏石达开出走时,也曾携带财宝用于军队的运转。在被困大渡河期间,曾试图用重金收买土司。在转战之时,他领的这些军队很可能对“宝藏”进行过掩埋、保存。据说,石达开见突围无望,便把军中的金银财宝藏于某隐秘处,还留下了一张藏宝图,图上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但是清军经过多方清查,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
抗战时期,四川省主席刘湘暗曾组织1000多兵丁到大渡河紫打地口高升店后山寻宝,在石壁的三个洞穴中仅发现一些零星的金玉和残缺的兵器,但不确定是不是石达开部遗留。后来根据专家推测研究,这三个洞穴并非是太平天国时间所建,关于石达开宝藏的线索再次终止。如今河北、四川、广东等地,仍有太平军宝藏的传说,但是对于宝藏的发现一直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
总结:天京洪秀全宝藏和四川石达开宝藏到底有没有,至今仍旧成谜。不过我个人认为,太平天国宝藏曾经存在过,但随着它的倾覆,已子虚乌有。在太平天国最后的日子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他们连基本的供需都无法保障,就算有过辉煌也已是过去,随着它的消亡,那些钱财也都被逃跑的将士们分散,有的流落在民间,有的流向国外,还有一部分财宝落入湘军的口袋,为了鼓励湘军将士们尽快拿下太平军,曾国藩下令:“凡剥去贼身囊金者,概置不问”!而关于太平军宝藏,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些五花八门的传说而已。
纯属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