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母亲中年守寡,独自将三个儿子培养成顶尖人才,她有何育子高招?

小姐姐讲史 2023-12-14 21:16:46

1896年10月12日(农历9月6日)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去世,他被病魔折磨了整整3年,离开时年仅36岁,留下39岁的妻子和三个孩子,那时鲁迅才15岁,他的大弟周作人11岁,小弟周建人8岁,本来周伯宜有5个孩子的,他的四子和女儿在他去世前皆夭折。

鲁迅的母亲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倒,她毅然担负起抚养三个儿子的责任,并将三个儿子抚养成才,成为历史上的女强人。

鲁迅的母亲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出身成为教育子女的有利条件。

鲁迅的母亲,名叫鲁瑞。1858年,鲁瑞出生在清朝咸丰年间浙江绍兴的一个大家族。

鲁瑞的祖父、外祖父以及父亲都在京城做过官,她的外祖父何元杰曾经是瀚林编修,父亲鲁希曾志向远大,读书刻苦,27岁就中了举人,在同治帝时做过户部主事,很注意对孩子们的教育。

当鲁希曾病退回家后,嫌家中安桥头朝北台门的老宅过于矮小简陋,连挂一块耀门第的“文魁”之类匾额的地方也没有,为了激励孩子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他学习孟母,就在皇甫庄旗杆台门向范家典租了靠西的一半房子,与以著《越谚》著称于世的语言学家范啸风(即范寅)为邻。

鲁瑞周围的亲人也是人才济济,她的大弟鲁怡堂,娶的妻子是清朝“举人”秦秋渔的女儿,他自己也不差;小弟鲁寄湘是个书生兼郎中,擅长中医。鲁瑞的大姐鲁琪嫁的是阮世泾的长子阮有俊,阮有俊的祖父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阮有俊是秀才;二姐鲁莲,嫁给绍兴城内广宁桥郦拜卿为妻,郦拜卿是秀才。鲁瑞的大姐夫、二姐夫都是秀才,可以说鲁瑞身边的亲人都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鲁瑞自然深受其影响。

事实证明确是如此。尽管鲁瑞深受 “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的侵害,她仍然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爱好,虽然父母不让鲁瑞进学堂,但是倔强的鲁瑞却抓住一切可以读书的机会去读书。就在父母请家教教弟弟读书时,鲁瑞就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跟弟弟一起听课,就这样偷偷坚持了一年,有一天,就在鲁瑞偷听课时,被父母发现了,在父母的极力阻止下,鲁瑞没法去听课了。

可是,这并没有阻挠住鲁瑞的决心,好在一年来的听课学习,使鲁瑞认识了好多字,她决定自学。

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苦涩难懂的地方,她就去找弟弟或者弟弟的老师去问。在鲁瑞的刻苦努力下,她认识了更多的字,也明白了更多的知识,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沉醉、满足。

家里诸多的藏书,例如《三国演义》、《水浒》等等名著,她全部都读了个遍。

嫁入官宦豪门,她的成长为教育子女创造了条件。

等鲁瑞年龄稍长了些,有父母包办,嫁给了是小他3岁的的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

鲁周两家门当户对,鲁瑞的公公周介孚(周福清)中过举人、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丈夫周伯宜思想开明,支持鲁瑞读书。

婚后的生活简单而幸福,鲁瑞为周家生下四儿一女,更加深得周家喜爱。只可惜,一儿一女夭折。

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鲁瑞及夫家不仅保障孩子们吃好穿暖身体上的健康,更加为孩子们创造有利的读书条件。

当鲁瑞的丈夫周伯宜中了秀才后,她父亲鲁希曾高兴地自誉“从此无白衣之客”。无论父家还是夫家都非常重视男孩们的读书。

为了让孩子增长更多知识,接触不同的事物,鲁瑞每到暑假,就会带孩子们去平桥村娘家住上一段时间,那里风景如画,那里曾是鲁迅心中的“乐土”,那里让鲁迅魂牵梦绕。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道:“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鲁瑞在孩子年幼时,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给了孩子们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鲁瑞在为人处世上很善良有爱,有时候家人会对佣人说话严厉,她就劝说:

“不要大声小气说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可以同他讲么!”

鲁瑞还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给雇工王鹤照做鞋、袜、衣服等,她从来不以等级身份压人。鲁瑞还热心教王鹤照识字,并说:“我就苦得不会写,你学起来,可以记记账。”

鲁瑞的言行举止对鲁迅以后的成长影响很大,长大后的鲁迅帮助了许多进步青年,比如萧红、柔石等青年作家,鲁迅不仅对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还有大度的物质上的帮助。

鲁瑞的丈夫和公公也都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周福清自小读书刻苦,他自己是翰林出身,立志要将后辈们自己的两个儿子(周伯宜、周伯升)和孙子鲁迅都培养成才,让他们象自己一样都成为翰林。希望有朝一日在周家台门口悬挂“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

对鲁迅,周福清特意为他改字豫山为豫才,也就是“豫章之材”的意思,希望鲁迅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周福清对子孙们的教育方法有些特别,让孩子们先读“鉴略”也就是较为流行的启蒙读物《五字鉴》,让步他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让鲁迅看《西游记》《水浒传》之类的古典小说。对这些都有基础的鲁瑞,紧密配合公公的教育方法,对儿子们细心指导,使鲁迅对文化小说等方面的阅读更加有兴趣。

周伯宜和鲁瑞对孩子们的教育倾注了心血,他们的思想都很开放,决定为孩子找最合适的老师,但他们并不提倡老师对孩子打板子,他们认为打骂出来的孩子身心会不健康。因而在为孩子挑选老师时,第一条就是不许打骂孩子。

他们为鲁迅选的第一个老师是寿镜吾先生,这个老师注重因材施教,从不打骂孩子。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实属罕见。

正因为鲁瑞夫妻对老师的精挑细选,严格把关,才让鲁迅有如此好的启蒙老师,使鲁迅写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妙趣童年生活的名篇来。

按照人的正常思维分析,照这样发展下去,也许鲁迅真如周福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翰林,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婆家家道中落,鲁瑞坚毅的性格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父亲并非如周福清期望的那样,他自从中秀才后,屡应乡试一直未中,闲居在家。

1893年秋,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因贿赂浙江乡试主考官的事被揭发,畏罪潜逃,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被清朝官府抓进监狱顶罪,周福清得知后只好到官府自首入狱,周伯宜才被放归,秀才身份被革去,他变得很抑郁。

周福清被处“斩监候”,囚系杭州花牌楼。

为了救公公于危难,鲁瑞和家人变卖祖产,卖掉珠宝及金银首饰,用大量的钱行贿官府,加上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和光绪帝西逃,京师一片混乱,周福清才被放回。

从此,周家家庭败落。

往日那些来往不断的亲朋也都躲得远远的,不再有登门拜访的,没有人出手相助,甚至还有人在背后添油加醋使绊子。因此鲁迅有了出自肺腑之言: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周家的变故使鲁瑞及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骤然下降,甚至营养都不能保障。提心吊胆的日子环绕在鲁瑞周围,鲁瑞的丈夫染上顽疾,变得喜怒无常,经常朝鲁瑞发脾气,还把她端过去的饭菜摔出窗外。

饱受“牢狱之灾”的公公动不动就发脾气,天天痛骂昏太后(慈禧)、呆皇帝(光绪),连同本家侄子一块骂,无名之火说发就发,闹得周家上下鸡犬不宁。

昏天暗地的日子并没有使鲁瑞消沉,她反而更加坚毅,更加有包容。

为了维持生活,鲁瑞变卖自己的嫁妆,锻炼儿子在逆境中成长。

她安排儿子鲁迅到当铺变卖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使鲁迅受到了生命的洗礼。

此事被鲁迅记录在《呐喊》自序中: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

每每去变卖东西,鲁迅都遭受人的白眼和周围人的窃窃私语指指点点,鲁迅回到家中告知母亲,鲁瑞会引导他,鼓励他不要自卑,越是逆境中越要坚强。

鲁瑞伺候了病痛中的丈夫三年,医治无效丈夫离世。

鲁瑞和孩子们的生活更加艰难,鲁瑞也更加坚强。

她也更加迫切地培养鲁迅,让儿子能尽快独当一面。就在鲁瑞丈夫刚去世一年,周家家族商讨分房的事,他们欺负鲁瑞母子,试图分给他们既差又小的房子,让鲁瑞母子在接受老破小的房子上签字。鲁瑞让鲁迅挺直腰杆迎刃而上,鲁迅骨子里的聪慧和刚强使他不亢不卑灵机一动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要请示爷爷签字才行。”

不料,这合理的要求,却遭到叔辈们的大声斥责,这一幕在鲁迅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他倍感世态的炎凉,也看清楚了家族人的嘴脸,更加激发了他努力进取的斗志。

在鲁瑞的引导下,鲁迅看透族人们一个个虚伪丑陋的嘴脸,他们只会摆资格摆臭架子用封建礼教束缚人,干不了啥实事。

鲁瑞看着日渐长大懂事的鲁迅,她绝不能让孩子在日常琐事的繁忙中被埋没,她决定让儿子出去读书深造,不料这一决定遭到族人多方的阻挠。鲁瑞很气愤:我自己的儿子,我有权决定让他去奔赴美好的未来,你们这些腐朽老迈的族人没有权利指手画脚!

鲁瑞在族人巨大的施压下,依然执行自己的决定——无论如何要送儿子去深造!

她变卖了自己的一些首饰,换了8元钱,送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去学习。

她的这一举动给那些卑鄙的族人们重重的回击,她不屈服的性格让那些族人们不敢再对他们母子轻举妄动。

鲁迅明白自己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经历过苦难生活的他在学堂更加卖力,他的学习成绩很突出,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他:“周树人真是博学。”

那时,学堂每次考试都有奖金。考试优秀的学生是可以得到三等银质奖章的,四个三等银质章能换一个二等的,一定数量的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一定数量头等的才可以换一个金的。而全班中,能拿到金领奖章的只有鲁迅一个人。

鲁瑞从来不宠溺孩子,对如此优秀的鲁迅也是如此,甚至常人看来有些“苛刻”。鲁迅在外求学,条件艰苦,冬天连一件像样的棉服也没有,只好吃辣椒御寒,他的黑棉衣破了洞,为了不让棉花露出来,他就贴张纸把它染黑。

回家过年时,鲁瑞看到了,虽然心疼,却未打算给儿子买新的,她明白要想让儿子变得更加独立、坚强、懂事,就要经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患难痛苦。

学成之后的鲁迅,又东渡日本留学。

清末,兴起了剪发、放天足。鲁迅从日本来信,鼓励母亲放足、剪发。鲁瑞看了信,为了迎合儿子正确的新思想,她马上放足,并给儿子回信说:我年纪已大,头发以后剪,足已经放了。

不久,鲁瑞将头发也剪了。那些族人借机挖苦羞辱:“你放了大脚,是要去嫁给洋鬼子吗?”

鲁瑞立即怼了过去:可不是吗?这可真是难说呀!

鲁瑞敢于向邪恶派反抗的性格,对儿子们以后的成长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鲁迅走出去后,鲁瑞又把次子送出去读书。

1901年,鲁瑞让次子周作人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还让他和哥哥鲁迅一起去日本留学,最终周作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等。

鲁瑞的小儿子周建人,看到大哥、二哥都在外读书,不忍心留下母亲一人在家,他心疼母亲就拒绝外出读书,他决定在家里侍奉母亲。周建人也受到母亲坚毅性格的影响,在学业上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刻苦自学,并自学成才,成为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曾在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任教授。

鲁瑞的三个儿子最终个个成才,都没有辜负鲁瑞的期望,她的三个儿子被史学界称为“周氏三杰”,鲁迅更是被誉为民族之魂,成为鲁瑞永远的骄傲。

鲁迅母亲的晚年

晚年的鲁瑞被鲁迅接到了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一起居住。

鲁迅深知母亲爱看书,就尽力满足她。他给母亲提供大量书籍让她读,鲁瑞面对书籍如饥似渴,她看书很快,鲁迅也不知她从什么时候学会的速读,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对鲁迅说:“老大(指鲁迅),我没有书看哉!”

于是,鲁迅就连忙去为母亲找书。

鲁迅后来说:“因为母亲要看书,他到处搜集小说。而且她老人家记忆力特别好,改头换面、内容重复的东西,她一眼就能发现。”

在给母亲找书这件事上,鲁迅很用心,每本书都精挑细选,仔细阅读。正因如此,对鲁迅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等提供了便利。

1936年,鲁瑞79岁。经历过中年丧夫、丧子、丧女的鲁瑞,再一次遭受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她亲爱的儿子鲁迅因病去世!

送此噩耗的是同乡宋紫佩,鲁瑞的心中万分悲痛,她努力忍着没有痛哭,在送走宋紫佩之后,才放开情绪嚎啕大哭。她说:

“我不能累宋先生难受。”

鲁迅死后,鲁瑞天天思念儿子,她不停地搜集有关儿子一切的报纸、书籍来看, 当鲁瑞看到社会对儿子铺天盖地的悼念后,她欣慰地说:

“我儿子不冤,我儿子值了。”

孙伏园先生到北平去拜谒她,鲁瑞对他说:

“论寿,五十六岁也不算短了。只是我的寿太长了些,譬如我去年死了,今年不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吗?”

鲁迅的成功和母亲的影响事分不开的,孙伏园在《哭鲁迅先生》一文中说:

“听老太太这些话,很像是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内含的哲理和外形的笔法都是相像的。

足见鲁迅先生无论是性格还是写作风格,都深受母亲的影响。”

1943年,鲁瑞安然离世,终年86岁,她这一生,心中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包办了鲁迅的婚姻让他娶了朱安!她曾对旁人说:

“早知如此,我便不该安排老大的婚事,可后悔是来不及了。”

总结:

鲁瑞将仅有的三个儿子都教育成才,这和她的出身和性格是分不开的,鲁瑞以身作则,从不放弃读书,她到死都在坚持读书学习,她的好学感染了鲁迅三兄弟,他们个个热爱读书,在文学上皆有造诣。

婆家家道的中落,并没有使鲁瑞倒下,也没有使她逃避,她做到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鲁瑞选择和孩子们一起共患难,陪孩子一起在磨砺中成长,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人和事,鲁瑞都保持正确的立场,该爱就爱,该恨就恨,该反抗就反抗,面对不公不义有一股不服输,不妥协、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和拼劲,鲁瑞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在行动上对孩子们潜移默化形成深远的影响。

鲁瑞在孩子们幼小时对他们温情守候,给予最好的启蒙,做好监护人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在孩子长大些后,鲁瑞就对儿子们放手,让他们去经历风雨,经历人生的磨难,体验事态的炎凉,激发他们内心的潜力和干劲;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鲁瑞作为一个旁观者,合适的时候会给孩子们稍加指点,不过多干预他们的志向、工作和生活,这正是她培养孩子的高明之处。

她对鲁迅的影响,是极其重要、深刻的,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无意间流露出的对母亲的爱和敬佩。

鲁瑞虽然也受到一些封建思想的毒害,难免具有一些旧时代女性的特征,如包办儿子的婚姻,但骨子里也有着新时代女性的敏锐和开明。无论怎样,鲁瑞独自一人能将三个儿子教育成顶尖人才,这正是她的伟大高明之处。

4 阅读:644
评论列表
  • 2023-12-16 21:10

    家族底蕴。

  • 2024-01-08 10:37

    她连自己挑的儿媳妇也保不住,她能有什么高招?

  • 2024-01-03 00:54

    基因是主因

小姐姐讲史

简介:讲述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