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央军委为何成立国防大学?人才强基刻不容缓

诗兰谈过去 2024-06-27 16:02:39

国防大学成立于1985年12月,继承了抗日军政大学的铁血荣光,又汇入了其他军事院校的血脉。众人皆知,国防大学成立于百万大裁军之际,而中央军委成立国防大学的原因却鲜为人知。为此,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防大学的前世今生以及成立的深层次原因。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1师1团军官教导队的开班。这个教导队创设了4个区队,每个区队分为3个班,学制为3个月。教导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扮演着“高级指挥学校”的重要角色,显示出我军早期对军政人才梯队培养的高度重视。随后,我军成立了随营学校、红军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红军大学等军事院校,这些机构在我军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1933年10月,中革军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抗日军政大学,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人才输送了大量人才。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华北军政大学和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相继成立。

1950年11月,中央军委以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和华北军政大学为基础,成立了军事学院。1951年12月,成立了政治学院,1955年4月成立了高等军事学院。1969年2月,三个军事院校合并成立了军政大学。1977年11月,中央军委撤销了军政大学,分设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被称为“三大军事院校”。

1985年3月,时任总参谋部副参谋长张震即将离休,他已经做好了详尽的读书计划。4月,张震接到军委的人事调整通知,负责筹建国防大学。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这项新任务中,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12月,中央军委以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为基干,正式成立了国防大学,张震和李德生分任军政主官。

据笔者分析,中央军委成立国防大学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985年,中央军委裁减员额100万后,我军高级干部编制相应减少,训练任务也随之减少,为合并组建国防大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张震接手筹办国防大学的任务后,为解决三大学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高、新、宽、深”的办学原则,并探索出了“军事、政治、后勤俱全,诸军兵种合成,从事战略问题的研究”的人才培养路线。

在我军的军事教育史上,有一句至理名言:“有军必有校,治军先治校”。1985年百万大裁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我军现代化、正规化、机械化建设的进程。这一伟大征程中,综合国力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精准把握现代化战争特点的人才。

三大学院资源分散,互相交叉,使用自编教材,但未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寿命长达十年。尽管这些专业性院校各具特色,却导致了资源分散,不利于人才梯队的培养。早在1982年的精简整编时,中央军委即有合并三大学院的意向,但当时条件不具备,未能实施合并计划。

国防大学的成立是为了走“精兵、合成、高效”强军之路,人才强基刻不容缓。该校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涵盖海、陆、空及二炮的相关知识,同时具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自成立以来,国防大学为我军输送了许多精通现代化战争的高级将领,如韩卫国、秦卫江、戎贵卿等。

2017年7月,中央军委以原国防大学及其他单位为基干,重新组建了国防大学,延续了其为强军事业作出贡献的使命。

新时期的国防大学与1985年成立的国防大学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使命。在当前军兵种联合作战体系和战区体制下,我军面临着高强度、高烈度、高技术的战场态势。这种战场环境的显著特征要求军兵种之间的协同更加紧密,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战斗力和战场效果。

成立新的国防大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防大学不仅要培养具备军事专业素养的将领和指挥官,还要强调跨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能力。这意味着学员们需要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并掌握海、陆、空、火箭军等不同兵种的特点和作战能力,同时具备处理复杂战场情况和指挥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新时期的国防大学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院校,更是面向未来战争需求的战略性人才培养机构。其目标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军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能够在高技术、复杂环境下应对挑战的新型军事领导人才。这种变革和发展,是中国军事教育体系适应新时代军事需求、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0 阅读:14

诗兰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