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2:选专业最重要的思考是什么?

朝不慵 2024-06-26 10:56:06

关于高考填志愿,上一篇文章我们说了要非常重视城市的选择,因为事实上相当大比例的人去了哪里读书,最后就留在那里了。今天我们再来聊聊专业的选择。

当然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有清晰的目标,或者成绩非常好,根本就不需要纠结。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兑现自己的考试成果,那还是需要深入考虑一下的。

专业的选择,有两个考虑维度。一是自己的爱好;二是评估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供需情况。

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爱好,有着十分明确人生目标,非某个专业不读的孩子是极少的。大多数孩子在特长和方向选择上,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因此需要务实地把更多把精力集中到供需的评估上来,不要在没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侈谈爱好。

如果一个专业将来供大于求,那么将来就业时,压力会比较大。反过来如果是供不应求,那么将来就业境况就会好得多。就比如前几年的计算机。

但这种评估是十分困难的,只能尽量去接近,尽量去看清方向,不可能绝对准确。只有一些十分明显的就业困难户,才能够一眼看出来。

比如哲学、历史这一类形而上的象牙塔里的专业,就不太适合家里没矿,又没有天赋异禀的孩子去读。其实如果一个家里没矿的孩子在这方面天赋异禀,他不读大学也一样会在这条路上探索下去。所以一般孩子如果不是迫于无奈,尽量要绕开走。

准确地评估未来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大致推测一些方向。

我们先来看供给的一端,如果你很有耐心,中国大学里各个专业的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是可以直接从教育部的网站里查询到的。

可以看一看数据,尽量挑选一条比较适合自己且人比较少的路走。但我们也不应该简单地刻舟求剑,因为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是有变动的,有些专业需求越来越大,有些则越来越小。要尽量选择那些成长中的行业,回避明显的夕阳行业。

比如在一个中周期内,人口在减少,老龄化在扩大,这意味着与医疗、养老相关的就业岗位,大概率将来的需求会扩大。医生仍然是理想的行业。尽管这几年学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导致报酬没有之前那样高,但可以预见的将来里,科技仍然是成长中的行业,不会一直处于低谷、低需求中。

比如华为的纯血鸿蒙,如果做成了,以后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除了安卓与IOS开发之外,就又多出了一份鸿蒙开发的岗位。

一部分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已经肉眼可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不论读的人多么少,将来的需求都会继续降低,比如图书馆学、传统媒体,它们深受新的阅读方式冲击,蛋糕越来越小。又比如土木之所以走低,是因为国内大基建高潮已过,需求已没有那样大。

当然未来的趋势谁也无法绝对确认,世界总是在变化。整体上,科技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取代人力。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前提是能够解决被取代的那一部分人的生计。

我觉得,人类永远不会被科技和人工智能攻陷的一片城池,是我们自己的创意和创造性。因为创意的本质,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给人类自己带来惊喜和开心,本质上就是把人伺候好。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做到,因为它们不是人类,无法真正了解人类,算得再快也没用。

在大的历史进程上,我们的劳动会逐渐被机器取代,但我们可以去从事那些机器从事不了的为人类服务的工作。

最后,关于专业选择与学校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学校要大于专业,因为毕业多年后,人们只记得你是哪一所大学毕业的,而几乎不关注你所学的是什么专业。这是有道理的,但并非绝对。在条件十分相近的情况下,好学校大于好专业。如果较好的那所学校的加成不大,还是应重视专业选择,毕竟专业的选择,也是进入特定行业的敲门砖。

下一期,我们再来聊一聊学校的升级与降级。有一些学校是会升级的,哪怕毕业之后,毕业生还可以闭着眼睛躺赢。欢迎关注。

0 阅读:0

朝不慵

简介:理解世界,增长智慧